赣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9课肖形印 课件(共1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赣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9课肖形印 课件(共1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赣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4-10-25 17:3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肖形印
认真观察,比较这三件篆刻作品的异同
边栏的残破
刚制作出来时肯定边栏不是残破的。有一个说法:一位治印者刻制一枚印章后老觉得不满意,一不小心掉在地上将边角磕破了,发现效果大为改观,后来于是就有意将印边弄破。
边栏的残破
如前所说,印章在使用和流传的过程中边栏会出现破损,这个破损肯定会引起篆刻家的注意,特别是当篆刻家将崇尚的目光投向遥远的秦汉,发现古铜印因岁月腐蚀而引起的边栏残烂有令人不可言喻的美感。篆刻家“会思考”(韩天衡语),在探索篆刻艺术时对边栏进行一定的加工是理所当然的。
边栏的残破
边栏的风格必须从属于印文的风格,这也是“会思考”的篆刻家必然会注意的。黄牧甫不喜欢初期浙派笔画的“锯齿形”,说过大概意思的话:古人作印章,刚做好的时候线条肯定光滑的,为什么要效仿残烂后的效果呢?牧甫中、晚期印章作品笔画直爽凌厉,边栏也是不残或少残。王福庵、方介堪、韩登安等也有不少印章的边栏是工整的。当然,也有许多篆刻家印文取的是苍茫、雄浑的笔画线条,其中最突出的是吴昌硕、邓散木等等,相应的印章边栏也会苍茫、残烂。
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导致了边栏风格的多样性,不单是不同的篆刻家会如此,同一个篆刻家的不同作品也会因印而异,工整与残烂完全应以印文风格为依归。
边栏的残破的目的
造成一种历史沧桑感。
强调“石”的材质感。好的篆刻作品应该具备“笔墨刀石”四品,而将边栏大幅度地弄残破,可以有如国画画山石的皴擦,凸显石材的刚硬粗糙质感。齐白石的晚年作品多有这样的处理。
边栏的残破的目的
破出透气的空洞或延伸的空间。笔画的平行靠边会给人局促感,可以将紧靠的边栏弄破透气。平行粘边,两线宽度相加为一条线,可将印边那部分宽度局部甚至大部刻掉(注意这和“借边”稍有不同)。印文线条的端点粘了边,可以有选择地将部分粘点的边栏弄破,给人以遐想延伸的空间,在刻制圆形或不定形(也叫随形)印的时候特别常用这种方法。
残破的手段
边栏处理
⑴为边栏未处理;⑵为削了四个角;⑶为敲了边;⑷为在笔画与边平行的地方开了一些“透气”口。
边栏的处理
“书”右上一垂为粘边,将部分边框刻去。“心”左上、“画”左下均为破边令人感到笔画有延伸的空间。
认真观察,体会以上印章的印文与边栏特点,并将它们分类
比较一下,这方印去掉了边栏后,有什么变化?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