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5 09:39:18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一组图片告诉我们哪些信息,第二组图片人物不同的表情反映了什么?
“汉并天下”瓦当
“与天长久”瓦当
始皇陵的兵马俑,
尺寸与真人大小相近
汉阳陵(汉景帝陵墓)
的侍女俑,尺寸为
真人三分之一
第一组
第二组
反映了西汉统一全国以及长治久安的寓意。
左图庄严肃穆,体现了秦朝的赫赫军威;
右图恬淡的笑容是西汉百姓幸福生活的
写照。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目录
01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02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03
三、“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
1.知道楚汉之争的史事,理解西汉的建立对结束战乱、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2.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汉初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归纳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从秦末、汉初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作用。
3.了解“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结合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措施探讨该局面形成的原因,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理解统治政策顺应时代需要并能得到有效贯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1.楚汉之争
(1)含义:西楚霸王 和汉王 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
(2)结果:项羽兵败 ,突围后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3)原因: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 ;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
2.西汉的建立: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 ,史称西汉。刘邦就是 。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休养生息政策
(1)背景:由于秦朝的 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破坏,
到处是 的景象;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民众得不
到温饱。
(2)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 。
(3)措施:①汉高祖下令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 ,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②汉高祖实施 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把田租定为 ,也就是农民将收获物的十五分之一交给国家,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4)作用:经过汉初统治者多年的治理,西汉 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2.与匈奴关系
(1)原因:西汉初年,匈奴不断袭扰边郡,鉴于汉初 、百废待兴的现实。
(2)措施: 政策。
(3)作用:缓和双方的关系,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 。
三、“文景之治”
1.原因:汉文帝、景帝时期,继续实行 政策。
2.措施
(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 ,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准许缺少耕地的农户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进一步把田租降到 。有的年份朝廷还下令免去田租;赈济灾民。
(2)提倡 ,反对奢侈浮华。
3.结果: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史称统治局面为“ ”。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任务一:阅读教材和图片,了解楚汉之争,梳理其概况
(一)楚汉之争
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分封诸候,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国家统治权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战争。
1、含义:
2、结果:
垓下之战,楚军战败。历经四年的楚汉之争结束,刘邦最终取得胜利,项羽兵败自杀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拓展:楚汉之争成语小故事
楚河汉界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霸王别姬
任务二:阅读史料,探究3.楚汉之争胜败的原因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材料:项羽进入咸阳后,引兵屠戮咸阳,杀秦王子婴,火烧秦王宫,大火连续烧了三个月没有灭,搜集宝物美女准备回江东,有人劝项羽说关中富饶,可以成王霸之业。但项羽见秦王宫都已经被毁坏,自己又迫切的想回到江东,于是不听。那人又说,都说楚人性情残暴,果然是这样。项羽听到后,把那个人杀了。
材料:刘邦把关中各县老百姓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第一杀人者偿命,第二伤人者要抵罪,第三盗窃者也要判罪!"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项羽虽然势力强大,但刚愎自用 ,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于用人。得到民心,力量逐渐增强。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二)西汉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公元前202年
刘邦(汉高祖)
长安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材料:汉兴……民失作业(农业生产)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一石米价值五千钱),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没有积蓄),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毛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班固《汉书·食货志》
阅读材料,归纳汉朝初期的社会状况,面对如此困境,汉高祖采取了什么措施?
1.背景: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当时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
首要问题:恢复发展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2.含义
休养生息政策是指在大动荡或长期战乱之后,统治者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而采取的一系列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措施。
思想来源: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目的
内容
材料一:“兵皆罢归家”……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材料二: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汉书·食货志》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让士兵还乡务农
释奴为民
增加农业劳动力,促进生产恢复发展
轻徭薄赋
减轻农民的赋税,提高生产积极性
减免徭役及兵役
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汉初统治者如何处理来自北方匈奴族的威胁?
西汉初年,匈奴不断袭扰边郡。鉴于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现实,汉高祖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三、“文景之治”
他是谁?
有百姓、有孝心、很节俭的汉文帝
三、“文景之治”
汉阳陵为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的合葬陵园。它规模宏大,出土了大量包括文吏、武士、男女侍从、宦者等各种身份的陶俑,各类陶塑家畜,原大或缩小为三分之一的木车马,以及各种质地的生活器具、兵器和粮食、肉类、纺织品等生活消费品,反映出当时帝王的丧葬观念和丰富的物质生活。
文帝和景帝做了什么,国家得以快速发展?
三、“文景之治”
材料一: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以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汉景帝元年正月下诏:间者岁比不登,民多乏食,夭绝天年,朕甚痛之。郡国或硗(qiāo)陿(瘠薄狭隘的土地),无所农桑畜,或地饶广,荐草莽,水泉利,而不得徙。其议民欲徙宽大地者,听之。 ——《汉书·景帝纪》
阅读材料,归纳汉文帝和汉景帝分别采取了什么统治措施?
1.汉文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
2.汉景帝下诏准许缺少耕地的农户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
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农为本
三、“文景之治”
依据教材,归纳汉文帝和汉景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治理国家。
3.进一步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有的年份还下令免去田租。
4.灾荒年间,国家积极赈济灾民 。
5.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三、“文景之治”
帛画
马王堆出土的漆器
汉景帝阳陵陪葬墓园出土的陶仓
文物说史:文帝景帝时期的经济有哪些发展表现?
纺织、漆器等手工业有较大发展
三、“文景之治”
材料:后岁余,孝文帝崩,孝景帝立……自是之后,孝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终孝景时,时小人盗边,无大寇。
今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通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说明了什么?
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经过十几年的营建,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布局规整,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热闹繁华。
汉景帝时期,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
都市繁荣
边境贸易繁荣
三、“文景之治”
治国效果: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称为“文景之治”。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班固《汉书》
材料研读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一说:文景时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出现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西汉初期,经过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等的治理,文景时期,出现民众安居乐业,民风淳朴厚道的“治世”局面。
出现这样局面的原因是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木”。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
课后活动
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西汉建立之初,人口剧减,社会残破,经济凋敞,人民流散,大量土地荒芜,民生困苦,国库空虚。
统治者采取以农为本的政策有利于保障民生,稳定统治。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
1、楚汉之争:含义、结果、成败原因
2、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都城长安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背景:
2、目的和内容
3、效果
三、“文景之治”
1、措施
2、经济发展表现:
3、治国效果:出现我国古代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课堂小结:
课堂反馈
1.西汉建立之初,社会残破不堪,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人口逐渐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休养生息 B.尊崇儒术
C.盐铁专卖 D.版图拓展
A
2、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A
3.历史成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有关的是(  )
A.退避三舍 B.围魏救赵 C.四面楚歌 D.闻鸡起舞
课堂反馈
4.(东营中考)汉文帝采纳大臣贾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的建议,提倡( )
A.以农为本 B.勤俭治国
C.以德化民 D.轻徭薄赋
C
A
Thank you
Presenter name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立意
本课讲述楚汉之争后建立了西汉王朝,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并取得成效,出现了治世局面,引导学生了解汉初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采取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的政策,对西汉初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意义。
2.子目间逻辑关系
本课共三目,分别是“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第一目讲述秦朝被推翻后,为争夺对全国的统治权,项羽与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西汉王朝。第二目介绍了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措施及作用。第三目讲述了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三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楚汉之争的结果是西汉的建立,西汉建立之初的残破局面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稳定了新建立的王朝,而“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是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二、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三、学习目标
1.知道楚汉之争的史事,理解西汉的建立对结束战乱、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2.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汉初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归纳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从秦末、汉初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作用。
3.了解“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结合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措施探讨该局面形成的原因,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理解统治政策顺应时代需要并能得到有效贯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景之治”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史料研读法、教师讲解法、情景演绎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第一组图片告诉我们哪些信息,第二组图片人物不同的表情反映了什么?
学生回答:第一组反映了西汉统一全国以及长治久安的寓意。第二组左图庄严肃穆,体现了秦朝的赫赫军威;右图恬淡的笑容是西汉百姓幸福生活的写照。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西汉是如何建立的,实行怎样的统治政策,为什么西汉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楚汉之争
任务一:阅读教材和图片,了解楚汉之争,梳理其概况
1、含义:
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分封诸候,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国家统治权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战争。
2、结果:垓下之战,楚军战败。历经四年的楚汉之争结束,刘邦最终取得胜利,项羽兵败自杀。
诗歌赏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过渡:项羽这样一位人中英豪,为何会兵败自杀呢?
任务二:阅读史料,探究3.楚汉之争胜败的原因
材料1:项羽进入咸阳后,引兵屠戮咸阳,杀秦王子婴,火烧秦王宫,大火连续烧了三个月没有灭,搜集宝物美女准备回江东,有人劝项羽说关中富饶,可以成王霸之业。但项羽见秦王宫都已经被毁坏,自己又迫切的想回到江东,于是不听。那人又说,都说楚人性情残暴,果然是这样。项羽听到后,把那个人杀了。
材料2:刘邦把关中各县老百姓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第一杀人者偿命,第二伤人者要抵罪,第三盗窃者也要判罪!"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学生归纳:项羽虽然势力强大,但刚愎自用 ,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于用人。得到民心,力量逐渐增强。
西汉建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记忆西汉建立三要素
赏析诗歌,感受刘邦的志向。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阅读材料,归纳汉朝初期的社会状况,面对如此困境,汉高祖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汉兴……民失作业(农业生产)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一石米价值五千钱),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没有积蓄),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毛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班固《汉书·食货志》
背景: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当时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首要问题:恢复发展生产,巩固新的王朝,因此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观察图片,思考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及思想来源
休养生息政策是指在大动荡或长期战乱之后,统治者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而采取的一系列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措施。
思想来源: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3.结合材料及教材,完成表格,归纳休养生息政策的具备措施及效果
材料一:“兵皆罢归家”……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材料二: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汉书·食货志》
汉初统治者如何处理来自北方匈奴族的威胁?
设计刘邦的自述,讲述和亲政策的必要性
西汉初年,匈奴不断袭扰边郡。鉴于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现实,汉高祖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过渡:同学们,汉高祖刘邦采用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西汉经济和恢复和发展,那么他的继承者们有没有继续沿用他的政策呢?
对,仍在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汉文帝和汉景帝,看看他们的休养生息政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措施吧?
三、“文景之治”
利用照片生成动画,让汉文帝作自我介绍
介绍词:我是汉文帝刘恒。刘邦第四子,西汉第五位皇帝。自登基以来,我始终以江山社稷和百姓福祉为念。我秉持节俭之风,杜绝宫廷奢靡浪费,在位23年没有修过宫殿园林。我重视孝道,对母亲关怀备至,母亲有疾,我亲自侍奉汤药。在治国上,推行轻徭薄赋,让百姓能安心生产生活。致力于与民休息,使国家逐步走向繁荣。我愿倾尽所能,让大汉江山稳固,百姓过上富足安宁的日子,为后世留下一个太平盛世。
思考:汉文帝是怎样的一位帝王?
学生答:关爱百姓、勤俭节约、孝顺母亲,所以他是一位有百姓、有孝心、很节约的帝王。
文帝和景帝做了什么,国家得以快速发展?
汉阳陵为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的合葬陵园。它规模宏大,出土了大量包括文吏、武士、男女侍从、宦者等各种身份的陶俑,各类陶塑家畜,原大或缩小为三分之一的木车马,以及各种质地的生活器具、兵器和粮食、肉类、纺织品等生活消费品,反映出当时帝王的丧葬观念和丰富的物质生活。
材料一: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以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汉景帝元年正月下诏:间者岁比不登,民多乏食,夭绝天年,朕甚痛之。郡国或硗(qiāo)陿(瘠薄狭隘的土地),无所农桑畜,或地饶广,荐草莽,水泉利,而不得徙。其议民欲徙宽大地者,听之。 ——《汉书·景帝纪》
汉文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
汉景帝下诏准许缺少耕地的农户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
总结:汉文帝和汉景帝都注重以农为本,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依据教材,归纳汉文帝和汉景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治理国家。
进一步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有的年份还下令免去田租。
灾荒年间,国家积极赈济灾民 。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文物说史:文帝景帝时期的经济有哪些发展表现?
经过十几年的营建,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布局规整,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热闹繁华
材料:后岁余,孝文帝崩,孝景帝立……自是之后,孝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终孝景时,时小人盗边,无大寇。
今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通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说明了什么?
汉景帝时期,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
观看视频,了解文景之治的盛世表现。
治国效果: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称为“文景之治”。
难点突破,通过材料探讨“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班固《汉书》
学生回答:出现这样局面的原因是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课后活动: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木”。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
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西汉建立之初,人口剧减,社会残破,经济凋敞,人民流散,大量土地荒芜,民生困苦,国库空虚。统治者采取以农为本的政策有利于保障民生,稳定统治。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