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5 11:03:28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第二次调研考试答案
B
A
3. D
4. ①将上亿度的高温环境与极低温环境结合,极大减少了能量损失;②形成一个能使带电粒子悬浮的超强磁场,解决了高温堆芯的存放问题;③提供了热核聚变的反应体系,有望实现未来热核聚变。
①中国聚变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国有需要时能挺身而出助力国家攻坚克难;②中国聚变人自力更生、坚守初心,有利于在现代社会继续“开疆拓土”,推动创新发展,实现科技独立;③中国聚变人敬业守信、精益求精,不断推动我国的高质量发展。
6.C 7.A
8.①英子对于是母亲打电话让她回来还是自己主动要回来感到迷糊,因为妈妈从来没这样让她回来干活,而且还只要她一个人回来,并且母女俩话并不多,一样地沉默;②英子对于回乡这一天里记忆的真实性感到迷糊,因为短暂相处后匆匆离开,母亲的变化,世事的变迁让她感到恍然,这种冲击让英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③英子回家后在世事变迁中依然能感受到儿时及亲人的印迹,多种情感交织,也产生了迷糊感。
(答对1点2分,答对2点满分4分,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9.①小说叙述了英子与母亲秋婶度过平淡一天的故事,呈现的是两人说家常做农活的日常生活;②小说从日常生活中选择具有象征和隐喻意味的意象,如燕子,银河等来叙事,抒情性强,语言诗性而冲淡;③平常生活中折射出母女之间的温情,给人以爱的温暖;但母亲无法言说的思念与隐痛,空巢老人现状无法改变及精神寄托等问题,让人感到忧伤和沉重。
(答对1点2分,答对2点4分,答对3点满分6分,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10.C
11.B
12.B
B
16.①多种感官结合的角度。颔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是目睹。颈联荞麦香,是嗅觉。多种感官结合,多角度表现山野景色的寂静优美。②色彩渲染。颈联写棠梨叶红艳似火;荞麦花开如雪。“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画面更艳丽。③空间角度。“数峰”是远景,“棠梨叶”“荞麦花”是近景。由远及近,使景物描写更有层次。
17(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18②把“矛盾”改为“问题”(搭配不当)
④在“观之胆寒”前加上“令人”(成分残缺)
⑦“杀害”和“毒打”对调(语序不当)
19.A却是唐朝诗人的仕途坎坷(壮志难酬); B但奈何无法超越出身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下文举高适一生渴望被人赏识,国家动荡之后才终于获得机会,其他诗人更是雄心壮志化为泡影,此处强调他们的仕途艰难,故填写“却是唐朝诗人的仕途坎坷”;
第二空,前文写李白出身布衣,纵然极有天才,却放浪不羁,落魄终了,此处强调他想以身许国,却受出身的约束,故填写“但奈何无法超越出身”。
20.①有的表现人民深受兵役之苦,揭露朝廷不顾人民死活的现实。如《兵车行》等。②有的既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又勉励人民参战,支持国家平息叛乱。如“三吏三别”、《春望》等。③有的表达对战争取得胜利之后的喜悦之情。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④有的表现安史之乱对人民造成的悲惨生活的揭露和反映,如《羌村》、《北征》、《洗兵马》等;⑤)有的表现对吐蕃等外族入侵的担忧和对朝廷的建议,如《羌村三首》《登楼》等。
21①觉新是旧家庭中为家庭不惜牺牲自己梦想和幸福的有责任心的善良又软弱的大哥形象。②觉民是既同情大哥又理解三弟,内心矛盾而又态度温和的青年学生形象。③觉慧是渴望幸福自由生活,敢于反对旧家庭束缚,坚定勇敢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 文试 卷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能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工业社会对化石能源极度依赖。然而,过度使用化石能源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还带来了大量温室气体。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363亿吨。其中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业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据了89%的碳排放量。大量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空前严重,开发新能源已势在必行。于是人类的目光转向了我们最为熟悉的太阳,力图模仿太阳上的核聚变反应为人类供能。
众所周知,在第一枚核弹爆炸后数年,可控核裂变反应堆就建起来了。反观氢弹爆炸后,过去了60多年可控核聚变反应堆都没有成功。因为可控核聚变实在是太难了。为什么人类面对如此渺茫的研究,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它呢?这就要从目前的能源结构说起。目前国际主要的能量来源是化石燃料。但是化石燃料不仅效率低下、储量有限,而且长久使用污染严重,不适应低碳减排的要求。其他能量来源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之处。例如核能会产生无法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放射性废料;风能、太阳能时常受到天气因素的制约。而核聚变不仅能释放出难以想象的能量,而且反应的产物对环境毫无污染,其原料在地球上也可谓无穷无尽。所以我们认为,“人造太阳”是人类追求的终极能源。如果“人造太阳”能够成功,那么人类的能源危机一去不复返的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将大幅减少。
可惜的是,热核聚变需要达到108℃以上的高温。由于地球上不存在能承受如此高温的材料,为了承装这样一个“大火球”,就需要形成一个能使带电粒子悬浮的超强磁场。形成超强磁场需要使用通电线圈。为了减少线圈消耗的功率,又需要使金属导体置于-269℃的温度下实现超导。在这些要求下,科学家们要解决的首要难题,就是如何将上亿度的高温与-269℃的环境结合在同一个装置中。
(摘自《让东方超环点亮绿色生活》)
材料二:
说起“人造太阳”,合肥科学岛便是它的所在地——我国热核聚变研究的重要基地: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也即人们常说的“人造太阳”坐落于此。
国家发改委立项的“九五”国家大科学工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下称EAST),是世界上首个非圆截面全超导偏滤器托卡马克实验装置,由我国科学家自主设计、研制并完全拥有其知识产权。已经开展了18轮物理实验,先后创造多项托卡马克运行的世界纪录。国内外专家高度赞誉EAST的成功建设和运行,认为“是世界聚变工程的非凡业绩,是世界聚变能开发的杰出成就和重要里程碑”。
在开发核聚变能的路上,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不懈奋斗,我国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追赶者”到九十年代末的“并跑者”,再到如今成长为具备国际技术输出能力的“领跑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实现核聚变能源每一步都充满艰难、挑战和创新。四十余年的日日夜夜,三代聚变科研工作者为之付出汗水、欢笑、激情和青春,才有如今的成绩。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四十年如一日,聚变研究是他的终身事业。“能把人类的梦想、科学家的兴趣和国家的需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自己来说是件极其幸运的事”。“像核聚变这样的大科学工程,需要全世界科学家历经几代的艰辛合作研究才能走向成功”,李建刚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理解核聚变,将聚变研究作为人生事业的选择。“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会一直往下走。”
还有一大批青年科研人员,为了聚变能源梦想,带着自己的青春才华扎根科学岛。“做研究要甘于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中国聚变研究取得的进展,背后是三代科研工作者无怨无悔奉献青春人生的积累。他们从青年到中年到暮年,一直坚守聚变梦想。中国聚变研究科学家的梦想就是在有生之年,让世界第一个聚变反应堆率先在中国发电,一盏盏灯泡被核聚变能点亮,而且点亮的第一盏灯泡一定要在中国。
(摘自《东方超环:渴望点亮全球核聚变能的第一盏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东方超环作为一种托卡马克装置,是世界各国进行核聚变发电的重要机构。
B. 目前国际主要的能量来源是化石燃料。但是化石燃料存在效率低下、长久使用污染严重等问题,与“双碳”理念相违背。
C. 我国热核聚变研究重要基地是合肥科学岛,这也是“人造太阳”东方超环坐落的地方。
D. 东方超环的建成和进行商用发电,离不开一大批青年科研人员孜孜不倦地努力。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氢弹爆炸后,过去了60多年可控核聚变反应堆都没有成功,这与核弹和裂变核电站的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
B. 东方超环主要由我国科学家自主设计、研制并拥有知识产权。期间,外国科学家给予了大量的帮助。
C.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说明了聚变的研究需要从小事做起,慢慢积累就能获得成功。
D. 东方超环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清洁的电能。它的功能可能是全方位的。有了东方超环,能源危机将一去不复返。
3. 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聚变科研工作者精神的一项是( )(3分)
A. 不畏强权、维护主权。 B. 勇于改革、全面开放。
C. 维护边疆、守护祖国。 D. 自立更生、艰苦奋斗。
4. 请简要说明东方超环所解决的核聚变难题。(4分)
5.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聚变人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天是多久
北乔
肚肺汤里还有猪蹄,真的好吃。英子小的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到。长大后,肚肺猪蹄不是稀罕物了,但自己总做不出妈妈的味道。每次回家,妈妈总会端上肚肺汤,看着她狼吞虎咽。
“你慢点,又没人和你抢,多大的人了,还跟个孩子似的。”秋婶语气里带着训斥,可 脸上挂着笑。眼前的女儿快四十岁,还是小时候那吃相,腮帮子鼓鼓的,嘴唇上油滋滋 的,筷子上还央了一大块肉。
“再大,也是你的丫头。”英子猛地咽下一口。
“知道,就好。”秋婶转过身去,眼里一热,①用手抹了抹眼角,又转了过来。
昨天她买了一刀猪肺一刀猪肚一个猪心和两只猪蹄,都是猪蹄前蹄。前蹄肉厚 实,筋也多,比后蹄好吃。猪肺只要用水灌出煞白色,然后用刀划开一道道口子,放出 淤血,便好了。给猪蹄去毛,有些麻烦。现在人家都用松香用沥青浇蹄子,待固化后, 再撕时,就可以连着猪毛一齐撕掉。这样去毛的方法简单多了。但她还是用老法子, 用镊子镊毛,麻烦归麻烦,但味正。最花功夫的是收拾猪肚,得把肚子里层的黏膜弄干 净,然后再在锅里炒,直到一点异味也没有。
忙了一下午带半个晚上,带猪蹄的肚肺汤炖好了。
秋婶坐在英子的对面,静静地看着自己的女儿。碗里的热气让英子的脸有些雾蒙 蒙的。她看着看着,眼前的女儿就变了,变成了小时候的模样。
她不会长时间坐着看女儿吃的,一会儿去厨房,一会儿到门外转一下,一会儿在房 子里走过来走过去。她和女儿说话并不多,常常是有一句没一句。
英子有一家自己的公司,管人管事,自然需要多说话。在公司,她就是个婆婆嘴。 回到家里,对丈夫对女儿,她的话也多。偏偏回到妈妈身边时,她的话出奇的少。她尝 试过多和妈妈聊聊家常,可妈妈经常不接话茬,时间久了,她发现母女俩在一起,多说 少说,都一样。
英子已经很久没有吃得如此放松畅快。她一脚踏在小板凳上,嘴里时不时就冒出吧唧吧唧的声音。
这时,一只燕子飞了进来,上了梁上,那里有它的窝。
什么时侯有的燕子 ”英子有些惊讶,“以前你可是不喜欢燕子在家做离的。”
秋婶笑了笑,抬头看看燕子窝,“人家非要来,我也拦不住。”
“门一关,它就进不来了。”英子也抬头往梁上看。窝里的燕子探出小脑袋看着她, 好像在问,这是谁啊 渐渐,燕子身子全出来了,在那儿自顾自地舔羽毛。房顶上的暗 色,反而让它那黑色的羽毛变得有些亮,真的是黑里透亮。
“在它面前,你是生人,可别吓着它。”秋婶指了指大门的上方,“我在墙上掏了洞, 给它留门了。来都来了,都安上家了,我不能让它进不了家门啊。”秋婶没说的是,当初她是天天把门故着,盼着燕子来。为了引燕子来,她三天两头在屋顶上放些米、麦子,有几次还捉蚂蚱挂在屋檐下。燕子刚来做窝的那些天,她尽量不在家,在家时,走路慢 慢的,大气不敢出。
英子看着秋婶,笑着说:“要我说,这燕子就是你想养的。”
秋婶说:“我想的事多着呢,光我想,也没用啊。”说完,秋婶又出了门。地跨门槛时,②揉了揉眼睛。
英子看着妈妈的背影,一下子觉得妈妈老多了。地稍稍歪了些身体,依然还坐在餐桌边,手指在桌上乱划,其实在悄悄看着妈妈。两年前,父亲去世了,这么大的房子,就妈妈一个人。
英子有半年多没回来了,虽说从南京到东台朱家湾,开车也就四个多小时。昨天上午,秋婶给她打电话,让她回来帮着收玉米。特意叮嘱,就她一个人回来。这些年,她和老公孩子要么一起回来过年,要么在老公家过年后,初五六时回来。平常,空余时间不多,关键是父母也不让回来,说是来回一趟,花不少油钱呢。妈妈从来没这样让她回来干活,而且还只要她一个人回来。
“看什么看,快去睡。”在厨房里的秋婶没有回头就知道英子在做什么,就像背后长了眼晴一样。
确实也有些累了,英子这一睡,就睡了两个多钟头。还是在这个家睡觉好,没老公、孩子打扰,她想睡多久,妈妈都不催。也不对,她小的时候可没这好待遇,那时早上总是被妈妈拎耳朵,把她从睡梦中拎醒。
“醒了,就起来啊。”外屋传来妈妈的声音让英子奇怪,什么动静也没有,妈妈怎么就知道我醒了
其实秋婶离开英子的房间,没多大会儿。英子睡着后,她就坐在离床不远的地方。她做着针线活,时不时抬头看看熟睡的英子。见英子翻身要醒了,她才走了出去。
一根扁担和两个篮子,母女俩下地收玉米。英子要用扁担挑着两个篮子,秋婶没同意,而是两人用扁担抬着两个篮子。英子在前,秋婶在后。
母女俩走在田埂上,走出了田埂一样的沉默。终于还是英子先开口说话。
英子说:“那你干脆到我们那儿住吧。都和你说过好多回了,你就是不听。”她加重了最后一句的语气。她说完,停下了脚步,完全转过身来面对妈妈。微风吹起了妈妈 的头发,花白一片。此前,她还真没注意到妈妈有了这么多的白发。
秋婶说:“那是你们的家,我的家在这儿。我守着这个家,你就有家。”
英子说:“我有家啊,城里的家,就是我的家啊。”
“那是你们的家,不是你的家。”秋婶提高了些嗓门,“都是家,可不一样的。真的不一样。等你的闺女嫁人后,你就知道了。”
英子没有搭话,把扁担从右肩膀换到了左肩膀。这段田埂有些窄,也不平,她走起来别别扭扭的,有几次都差点滑下田埂。
看着英子在前面走得东倒西歪的,秋婶几次都想笑。平常她是这么走的,可今天走在田埂上,特别顺当。英子五六岁时,挎个大篮子走在前面,她挑着担在后面时,总是吆喝英子走快些。英子步子快了些,她眼前就只有一条辩子和一只大篮子在晃荡。 今天,她没催英子,反倒希望英子慢些走,这条田埂再长些。
吃过晚饭后,母女俩坐在堂屋里剥花生。两个多小时里,秋婶只说了一句话,英子也只说了一句话。
秋婶问:“这次回来,没听到你手机响啊,以前可是接电话打电话没个停啊。”
英子说:“我把手机关了。”其实,她没有关手机,只是调成了静音。
半夜时分,英子醒了。窗外的月光有些朦胧,屋里的倒是特别清晰。③她侧躺着。手托着腮帮,像是在欣赏月光,其实地眼里什么也没有,头脑里空而净,就像被月光洗 过一样。
她下床走到窗前看天空,很远的地方,银河若隐若现。小时侯,有天晚上地和妈妈一起从外婆家回来,天上也有银河,很长很宽很亮,她趴在妈妈背上看了很久后,再看路边小河,小河不见了。她问妈妈:“小河去哪儿了 ”妈妈说:“天黑了,人们都回家了,地上的小河回天上去了。”后来,有天晚上,她五岁的女儿问她:“妈妈,电视里有银河, 我怎么在天空看不到啊。”她说:“到朱家湾,到外婆家,就能看到银河。”女儿问:“问什 么呢 ”她说:“银河回家了,朱家湾是它的家。”
想到这些,英子的嘴角挂着笑意。她抬头看了看燕子窝的方向,也是什么都看不见,可她心里也有燕子在窝里的样子。
第二天回南京的路上,英子迷糊了。她记不清昨天是妈妈打电话让她回来的,还是她主动给妈妈打电话说要回来的。
(选自《小说选刊》2023年第12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部分,详细叙述秋婶制作猪蹄肚肺汤的过程,表现制作此汤的不容易,更表明秋婶对英子回家的重视。
B.英子可以吃得放松畅快,睡觉睡得香,也能卸下城市的伪装,不仅仅因为母亲在身边,还因为朱家湾这个地方是她心灵的栖息地。
C.文章剥花生情节中,两个多小时里,秋婶与英子都只说一句话,表明母女俩因生活方式不同而产生了隔阂。
D.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城里英子回到乡下陪母亲秋婶度过短暂一天的故事,情感真挚,让人在有限的时空里感受到情感的重量。
7.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横线的①②句,均属于细节描写,虽然所选用的动词不同,但表达出来的秋婶的内心情感是相同的。
B.画横线的③句中“像”字表推测,用于不确定描述,表现了英子回乡后极其放松的思绪飘渺的状态。
C.燕子本是乡村最平凡普通的事物,但在小说中这个意象却有特殊的含义,寄托着母亲的思念与隐痛。
D.小说以时间为顺序,加之以插叙,现实与回忆相互交错,既有流水般的自然,又有结构的严谨,十分耐读。
8.文章结尾写道:“第二天回南京的路上,英子迷糊了。”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英子为何觉得“迷糊”。(4分)
9.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是“平淡生活的诗性叙事,却也导向温暖的忧伤”,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一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拜左拾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上颇不悦,谓李绎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绎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鄄。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十三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大中元年卒,时年七十六,谥号“文”。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文本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B.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C.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D.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拾遗,唐代官名,掌供奉、讽谏。武则天时始置,分左、右拾遗。左拾遗属门下省,右拾遗属中书省。
B.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平民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称号,都是好的评价。
C.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文中同指白居易贬官的词语还有“迁谪”,指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
D.贾人,“商”与“贾”在古代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行走贩卖货物为商,坐着出售货物为贾,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居易文才出众。顾况擅长写文章,后辈的文章他都没有中意的,但对居易的文章却十分赞赏,并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B.白居易擅长作诗。他写的众多诗歌都富有讽谏之意,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陷,当时的读书人收藏了他很多文章。
C.白居易积极进谏。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想为魏徵的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认为应由朝廷来做此事,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D.白居易坦率耿介。针对吐突承璀任招讨使一事,他进谏时言辞急切让皇帝很不高兴,幸亏李绎为他说情,才纾解了皇帝的不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4分)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4分)
14.请简要说明白居易被贬为江表刺史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行① 王禹偁(北宋)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注]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原野。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 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C. 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为写景作结。
D. 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16. 诗歌的颔联和颈联从了哪些写景角度描写山野景色?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阕描写远望景象的句子“ , ”,化用了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的句意。
(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的住处虽简朴,却树木葱茏,风光美好。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天姥山洞外熊吼龙鸣的恐怖景象的诗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影扎堆的暑期档,大片云集,类型丰富,主题也引人深思。将社会潜藏着的焦虑和欲望用电影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几乎已经成为当下电影创作者的共识。
①穷是一种原罪吗?②爆款电影《消失的她》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尖锐的矛盾。③而面对生活的残酷,“票房黑马”《孤注一掷》别有况味。④在这部观之胆寒的犯罪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皆是普通人。⑤在“高薪”诱惑之下,他们选择了远赴异国他乡,⑥期待拥有美好的未来,结果却被诈骗团伙限制了人身自由,⑦时刻面临被杀害甚至毒打的危险。⑧影片没有对二人的前史做太多交代,⑨但从他们之后的种种表现看,⑩观众恐怕也不难猜出二人身上背负的生活压力。
暑期大热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本质上是一个青年如何去实现人生抱负的故事,拨开包裹在叙事之外瑰丽多姿的唐朝风物,展现的 A 。影片中官位最高的高适一生渴望被人赏识,国家动荡之后才终于获得机会,其他人诸如李白、王维、杜甫的命运自然不必赘述。当安史之乱终结了盛唐的繁华后,诗人们曾有的雄心壮志自然也化为泡影。
整部电影看似在说唐诗,其实展现的是两条人生道路:高适出身名门,虽然也遭受不少挫折,但最后仍能建功立业;李白出身布衣,纵然极有天才,却放浪不羁,落魄终了。其实整部影片看下来,青年李白未必不想以身报国, B ,他只能将自己的才华尽情施展在诗歌之上,并不断地用酒精麻痹自己。
18. 第二段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四、整本书阅读(10分)
20.根据《杜甫传》(冯至著)内容,请你结合杜甫的诗歌谈谈杜甫表现的有关于战争的主题(或情感态度)主要有哪些。(6分)
21.小说中觉新、觉民与觉慧三兄弟的性格各不相同,请任选二人分别概括形象特征。(4分)
五、写作
22.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60分)
鲜衣怒马,我们正值年少;生逢盛世,我们逐梦青春。在经典的传承中,我们汲取力量,在岁月的流转中,我们赓续前行。追寻诗意、坚定梦想,挫折中砥砺奋进,体验中读懂担当……
一个个鲜活的词语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汇成一首青春变奏曲,这就是青春独有的风景,这就是青年最美的样子。
以“ ,我的青春关键词”为题,叙述你的青春经历与感受,写一篇复杂的记叙文。
要求:
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记叙要生动,抒情要真切。
③不少于800字。④书写工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