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层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层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5 11:2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层作业
考向1了解东晋的兴亡、南朝政权更替的历史是重要考向,考查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考向2.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启示属于高频考点,考查形式多样,以材料题为主。
1.【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中①②对应的内容是( )
A.吴、东晋 B.金、北魏 C.吴、南宋 D.辽、南宋
2.【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王与马,共天下”说明东晋王朝的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依靠的是( )
A.谢安父子 B.项羽子弟 C.王导兄弟 D.北方流民
3.【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西晋、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
A.司马炎、司马睿 B.司马昭、司马炎
C.司马炎、司马昭 D.司马昭、司马睿
4.【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南朝是继东晋之后,是中国历史上由汉族建立的四个正统王朝的统称,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发展和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四个正统王朝”均将都城定在( )
A.洛阳 B.临安 C.建康 D.长安
5.【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阴,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这推动了( )
A.八王之乱的爆发 B.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
6.【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从下面卡片的两则史料中,能得出恰当的结论是( )
史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史料二 (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晋书·食货志》
A.东晋时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B.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C.南方手工业生产技术进步 D.东晋南方商业异常活跃
7.【跨学科 综合】一位同学进行主题学习,搜集了东晋后期北民南迁的数据、南朝青瓷莲花尊图片、南朝时水稻种植开始育秧移栽的文献材料等。他研究的主题应为( )
A.西晋的短暂统一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海外交流的兴盛 D.南朝政权的更迭
8.【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的是( )
A.北方地区战乱不断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北方地区相对稳定 D.江南地区政权更迭
9.【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下列示意图所示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10.【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某个朝代开国伊始,就形成了所谓“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这样的君臣共享天下的局面,也是其政治特征。这个朝代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11.【跨学科 语文】这座城市展现东晋南朝时期发生的历史活动和图景,勾勒设计“一座城市、乱世激荡三百年”“一番开发,从此奠基千余年”“一种趋势,收拾河山又统一”。这个城市是( )
A.洛阳 B.建康 C.开封 D.大都
12.【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南朝统治后期,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南迁 B.大规模叛乱
C.祖逖北伐 D.统治者偏安江南
13.【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下列思维导图中,空格①处应该填写( )
第一次人口大迁移 B.东晋建立
C.祖逖北伐 D.刘裕建立宋朝
14.【跨学科 语文】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皇帝苻坚,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等成语典故都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巨鹿之战 B.八王之乱 C.祖逖北伐 D.淝水之战
15.【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东晋于咸和年间取消客籍户,将南迁人口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此后,江南地区逐渐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了“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的状况。材料意在表明(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政权重视农业 D.民族交融趋势增强
16.【新材料 考古】以下文物共同佐证了南朝时期( )
粮食作物的高产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商品贸易的繁荣 D.手工业较为发达
17.【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
——摘编自《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的生产工具及其作用。
材料二 由于对中国丝绸的刚需以及中国保持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丝路沿线大国把欧亚大陆东西两边早已建立起来的成熟交通网络,连接成一个有官方提供军事保护和后勤支撑的网络。通过这个有主干和支流的网络,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
——摘编自《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停止》
(2)材料二中的“交通网络”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个“交通网络”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三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战乱)之警(警报),区域之内,晏如(平静安宁)也……地广野丰,民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指江南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摘编自《宋书》卷五十四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两个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18.【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落后到开发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既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也是政治中心,地位十分优越和显赫。同期的南方,经济一直远远落后于北方。虽然南方拥有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等优越条件,但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和人口稀少的局限,江南地区还是一个林莽地带,土旷人稀,经济停滞在原始状态,有广大肥沃的土地未得到开发利用。
——摘编自区永折《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位于何处?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战乱连绵,中原人民涌向江南。南迁的士族,大规模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多利用自然河道,随着旱地作物和铁犁牛耕的大量传入,不仅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纺织业、矿冶业、制瓷业以及制茶、漆器等手工业也都有显著发展。
——摘编自赵常兴、安鲁《六朝移民与江南经济区的形成》
(2)材料二中“西晋末年,北方战乱”的典型事件是什么?据材料二、指出南迁士族对江南经济开发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A C C A B B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B D C D
1.A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属于魏蜀吴,蜀国灭亡后,西晋统一全国,短暂统一之后,西晋灭亡,北方陷入战乱,形成了十六国局面,与南方出现了东晋政权相互对峙,后来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再后来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这一时期南方政权更迭频繁,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综上所述,本题应填①吴、②东晋,A项正确;金、辽、南宋都不此题干所描述时期,排除BC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司马睿能够当上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王与马,共天下”说明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据王导的堂兄王敦,C项正确;“王与马”指的是王导兄弟和司马睿,与谢安父子无关,排除A项;项羽是秦末农民战争的领导人,排除B项;北方流民南下促进江南地区开发,不是东晋王朝的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依靠力量,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A项正确;司马昭与两晋建立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朝的更迭朝代顺序是:宋——齐——梁——陈,而这四朝的都城都是建在建康,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C项正确;洛阳是北方城市,排除A项;临安是南宋的都城,排除B项;长安是北方城市,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根据题干“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阴,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结合所学可知,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C项正确;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灭亡之前,因果倒置,不符合“推动了”题意,排除A项;三国鼎立局面发生在西晋之前,因果倒置,不符合“推动了”题意,排除B项;北方人南迁一定程度上不会推动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反而人口的流失,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分析可知汉朝以前,江南地区尚未得到开发,根据材料“到东晋后期,‘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分析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发展,A项正确;材料反映南方经济的发展,没有对比南北经济发展,无法得出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论,排除B项;“谷帛殷阜”体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表现,没有体现手工业生产技术发展,排除C项;“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表现,没有体现商业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东晋后期北民南迁的数据、南朝青瓷莲花尊图片、南朝时水稻种植开始育秧移栽的文献材料”可知,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放,南朝青瓷莲花尊、水稻种植开始育秧移栽,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状况,B项正确;“西晋的短暂统一”与题干“东晋后期北民南迁的数据”不符,排除A项;“海外交流的兴盛”与题干“东晋后期北民南迁”“南朝时水稻种植开始育秧移栽”等不符,排除C项;题干材料并没有提及南朝政权的更迭情况,且政权的更迭与题干“南朝时水稻种植开始育秧移栽”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在魏晋时期,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的发展,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故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B项正确;北方地区战乱不断导致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战乱不断,排除C项;江南地区政权更迭与经济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历史阶段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项正确;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排除A项;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排除B项;史前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C项正确;东汉典型的政治特征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二世而亡,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汉化改革,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中“这座城市展现东晋南朝时期发生的历史活动和图景”“一番开发,从此奠基千余年”“一种趋势,收拾河山又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 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 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 称为“南朝”。由此可以得出,材料中的城市是建康,B项正确;洛阳、开封、和大都(今北京)都在北方,与东晋和南朝没有关系,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朝后期,梁朝爆发侯景之乱,这场乱事亦是梁朝灭亡的关键,在侯景之乱后,梁朝国力急剧衰败,北齐和西魏相继乘机来攻,失去了大片士地,南方逐渐转弱,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因此是北方人大量南迁,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祖逖带兵北伐发生在东晋时期,而不是南朝时期,排除C项;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南,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西晋灭亡后东晋在南方建立,北方则形成了十六国的局面,东晋灭亡后南方开始了南朝的宋齐梁陈,北方是北魏为主的北朝后分东魏西魏和北齐北周,与前秦进行淝水之战,在东晋末年出现武将控制政权局面,B项符合题意;第一次人口大迁移被称为“衣冠南渡”,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内地,与汉族混杂而居,到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排除A项;祖逖北伐是东晋初年历史事件,排除C项;南朝宋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公元420年为刘裕所建立,所以也称刘宋,发生在东晋灭亡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皇帝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士兵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所以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D。
15.C
【详解】据材料“东晋于咸和年间取消客籍户,将南迁人口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此后,……”可知,意在表明南方统治者的重视。在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统治者取消客籍,安置南迁的北方人,重视农业生产,C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不是东晋,排除A项;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比如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光热充足等,但材料未强调自然条件优越,排除B项;民族交融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中,彼此的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逐渐形成共同特征和相互依存关系的过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南朝青瓷莲花尊、南朝青釉鸡头龙柄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是南朝时期的瓷器,见证了南朝时期手工业发展状况,D项正确;粮食作物主要是指水稻、小麦、玉米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农业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耕作制度、复种制度、灌溉技术等方面,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商品贸易的繁荣主要表现是商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繁多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7.(1)工具:铁制农具;作用: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2)丝绸之路;作用:它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或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表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布帛丰富;人民丰衣足食。
(4)因素:生产工具的革新;政府的重视,制定适当的政策;先进的生产技术;安定的社会局面;人民的努力等。
【详解】(1)生产工具:依据材料一“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在经济领域出现了铁制农具,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铁制农具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性了条件。
(2)交通网络:根据材料信息“由于对中国丝绸的刚需以及中国保持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丝路沿线大国把欧亚大陆东西两边早已建立起来的成熟交通网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熟交通网络是欧亚大陆东西两边交流的通道,即丝绸之路。
作用: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它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连接中国和西方世界的第一座桥梁,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拉近了中西方交流的距离。
(3)根据所学知识,东晋南朝时,北方大量居民向南方迁移,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结合材料信息“ 区域之内,晏如(平静安宁)也……地广野丰,民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可知,南迁使得南方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粮食产量大量提高;由材料信息“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地区布帛丰富;人民丰衣足食。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我认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政府的重视;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先进的生产经验;先进的生产技术;安定的局面等(言之有理即可)。
18.(1)何处:关中地区。
主要原因:远离政治中心;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下;广大地区尚未开发。
(2)典型事件:八王之乱。
作用: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3)根本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详解】(1)地区: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既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也是政治中心,地位十分优越和显赫。同期的南方,经济一直远远落后于北方。”可知,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位于关中地区。
原因:根据材料一“虽然南方拥有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等优越条件,但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和人口稀少的局限,江南地区还是一个林莽地带,土旷人稀,经济停滞在原始状态,有广大肥沃的土地未得到开发利用。”可知,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远离政治中心;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下;广大地区尚未开发。
(2)事件:根据材料二“从西晋末年起,北方战乱连绵,中原人民涌向江南”可知,材料二中“西晋末年,北方战乱”的典型事件是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一场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的战争。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夺取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导致米价飞涨,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
作用:根据材料二“南迁的士族,大规模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多利用自然河道,随着旱地作物和铁犁牛耕的大量传入,不仅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纺织业、矿冶业、制瓷业以及制茶、漆器等手工业也都有显著发展。”可知,南迁士族对江南经济开发起到的作用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3)根本原因:综合材料一秦汉时期经济重心的位置及材料二西晋时期人口的南迁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根本原因是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