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20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因为黄巾起义,东汉很多实力派趁机坐大,甚至拥兵一方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形成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政权分立时期。这一时期,虽然多个政权并立政局混乱,但是各民族之间加强交往、交流与交融,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科技文化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些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隋唐的统一局面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要求〗1.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2.2022年课标解读
⑴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⑵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西晋的历史,探究西晋短暂统一的原因。知道八王之乱出现的原因,分析其危害。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知道东晋南朝的历史更替,分析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及影响,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知道淝水之战,分析其对南北双方的影响。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了解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祖冲之的成就、书法成就、绘画与雕塑成就,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⑶能结合语文、地理、生物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1)新旧教材之比较
2024版新教材 原版本
单元 课 题 单 元 课 题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2)本单元由五节正课组成。
本单元由五节正课组成。
涉及两个关键词:政权分立(三国、南北朝)、民族交融(民族迁徙、胡汉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在此期间,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迅速,农业技术也取得很大进步;科技文化领域更是成就璀璨。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三国鼎立局面是从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实现了短暂统一。历时十几年的八王之乱,不仅使西晋衰落,也导致中原人口大量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随后,我国历史相继进入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自西晋末年到东晋后期,南迁的北方人口数量巨大,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显著时代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承上启下,从文化、经济、政治、民族关系等多方面,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第16课 三国鼎立》:本课主要介绍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到局部统一的历史,主要围绕三部分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魏蜀吴的建立与发展。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本课主要介绍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混乱的局面。其腐朽的统治只维持了短暂的统一局面,“八王之乱”加速了西晋的衰亡。同时,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促进了北方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本课主要介绍的“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东晋、南朝的统治,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本课主要介绍了西晋灭亡,东晋在南方建立,中国陷入南北分裂状态,淝水之战使这一局面得以延续。4世纪后期,北魏政权建立,为统一黄河流域,顺应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孝文帝在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孝文帝改革也推动了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本课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农学、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及书法、绘画和雕塑等文化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文化多元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不仅是对秦汉科技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还为隋唐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单元大概念架构
本阶段时间界限为220年到589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另一特征)
政治上: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促进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经济上: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文化上: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民族关系上:东汉末年以来,少数民族内迁,北人南迁,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新教材的每个单元主题页新增该阶段时间轴,对重大事件进行梳理,增强学生对历史时序的认知;还新增了新课标对这一单元要达成的内容要求,为学生学习新知明确了目标,如第四单元:
(2)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课文标题后引语部分增加相应内容的图片信息,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如第16课引语旁配有京剧《捉放曹》中曹操的扮相,第17课引语旁配有《“晋鲜卑归义侯”印》,第18课引语旁配有《南京六朝博物馆的条幅》,第19课引语旁配有《嘎仙洞遗址》,第20课引语旁配有《北魏星象图》等。
(3)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学考古、理论研究新成果,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图、新图片、考古新发现的遗物,历史知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设计读图,提升学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
(4)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想一想”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新教材增加了“学史崇德”栏目,更符合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更符合新课标坚持德育在先的理念,更加符合“为党育人,为国育人才”的“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如第14课新增了【学史崇德】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持汉节不失”的精神和坚决克服困难的意志为后人传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好地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第15课新增了【学史崇德】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史实,司马迁追求崇高理想和献身伟大事业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情怀。
(9)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10)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第16课知识拓展:七擒孟获;第17课知识拓展:王濬伐吴;第18课东晋南朝时的海外贸易;第19课知识拓展:北魏时期的洛阳市场;第20课知识拓展:郦道元和《水经注》。
新教材进一步落实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体现了历史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本质。
一、教学目标:
目标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概况三国与两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等时期的基本史实,运用示意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情况,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林立、社会动荡的时代特征,了解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目标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措施,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并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初步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认识虽然北方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是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目标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道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理解江南地区的发展得益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人口大量南迁和适宜于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认识劳动力是促进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目标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感受科学家们孜孜不倦的探索实践精神与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体会科学和人文的社会价值,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与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学习难点:三国鼎立的形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与民族交融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3课时)《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历史。(重点)2)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及影响。(重点、难点)3)史料实证、家国情怀:认识到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难点)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第三课,是整本书的第18课,共有三目,分别是:“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东晋、南朝的统治,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重要条件。学习这三部分,首先要了解三国以来南北政权更替的历史。北方地区自西晋灭亡之后,相继建立起许多割据政权,这种政治局面一方面造成了农业经济的萧条和衰落,另一方面使大批北方人民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江南很快形成新的农业经济区,同时手工业、商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本课关键词: 政权更迭频繁、江南地区开发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整合为三部分:一:东晋的兴亡——门阀政治是非多;二:南朝的政治——武将篡位更迭繁;三: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已经学习过西晋的统治特点和少数民族内迁,知道八王之乱引发的人口迁移;对黄河、长江在地图上的位置已经比较熟悉;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能力方面:经过大半学期的历史学习,从教材提取信息的能力、总结概括材料的能力已经有所提高,有利于开展史料探究活动。心理方面:从广东以北来到粤人数较多,容易激发对“人口迁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特点:政权分立,更迭频繁阅读教材子目录,概述本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导入新课】 诗词中的江南忆江南(唐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播放视频】忆江南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把江南地区的美景描写得淋漓尽致。今天,江南比北方发达,而在古代却是江南落后于北方,江南地区是从什么时候开发的?又是什么原因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来探究这段历史。 阅读单元导读,思考问题。学生阅读教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通过大单元整合,了解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概况。通过视频,感受江南之美。链接历史与现实。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知兴趣。
讲授新课(一) 目标导学一、东晋的兴亡——门阀政治是非多;1.东晋的建立[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西晋灭亡后,317年,南逃的北方士族和南方大族拥立西晋皇族司马睿为帝,史称 “东晋”。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第一代皇帝(318— 323年在位),字景文,为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用王导之谋,移镇建康(今江苏南京)。他在王导、王敦兄弟(琅琊王氏)辅助下,优礼当地士族,压平叛乱,始得在江南立足。2.政治特点:Q1.阅读材料,结合视频,说一说东晋政治特点?历史小故事:晋元帝在正月初一举行朝贺礼时,拉着丞相王导登上御座和自己坐在一起,王导坚决推辞,元帝更加恳切地拉着他。旧时王谢庭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刘禹锡《乌衣巷》【播放视频】王与马,共天下 ——房玄龄等《晋书 》3.东晋的北伐Q2.结合课本及祖逖北伐的故事谈谈: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的原因是什么?【播放视频】祖逖是东晋率先北伐的将领,他曾经率军收复黄河以南地区,但由于东晋内部出现纠纷,朝廷又担心他北伐成功后威望太高,结果没有给予支持,以致功败垂成,忧愤而死,曾收复的土地又被胡人重新占领。东晋的兴亡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刘裕)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阅读史料,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提示:表现:①政治上依靠王导;②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提示: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 提高学生从教材提取信息的能力;了解东晋时期特殊的政治特点;为接下来介绍北伐失败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祖逖北伐的决心意志以及最终失败的无奈。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提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讲授新课(二) 目标导学二、南朝的政治——武将篡位更迭繁【自主学习】Q1.南朝中领土最大的是哪个政权?南朝的发展呈现什么趋势?时间:420年—589年朝代: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播放视频】1.宋(420—479)材料1: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刘裕十分关心百姓生活,曾多次下令减免税役。对于那些原来因战争需要被征发的奴隶也一律放还。材料2:宋文帝刘义隆(407年-453年3月16日):整顿吏治,清理户籍,重视农业生产。元嘉十七年、二十一年两次下令减轻以至免除农民积欠政府的“诸逋债”。"役宽务简,氓庶繁息” 。师: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四个朝代存在时间最久的,也是南朝疆域最大,国力最盛的王朝。共传四世,历经九帝,享国六十年。2.齐(479—502)479年,萧道成迫使宋顺帝刘准禅位,灭宋建齐.齐是南朝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一个,仅有23年。3.梁(502—557)Q2.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后期为什么会处于劣势?南朝梁将领侯景发动的武装叛乱事件由雍州刺史萧衍取代南齐称帝,广州都督陈霸先557年废掉他立的梁敬帝。自此,梁朝灭亡,共历四帝,五十五年。Q3.南朝政治有何特点?南朝政治更替一览表:朝代宋齐梁陈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曾任官职平北将军骠骑大将军大司马车骑将军都城建康建康建康建康【教学过渡】宋、齐、梁、陈期间,由于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稳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节课最后一个问题: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结合课本分析后总结回答:宋;疆域不断缩小,国力逐渐衰弱。提示:原因:南朝时,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强大;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大规模叛乱,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朝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提示:(1)定都建康(2)政权更迭频繁(3)武将篡权(4)偏安一方 结合史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加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家素养的培养。立足教材,重点了解南朝宋的安定和梁的动荡,感知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同时也理解南方“相对”安定这一表述的严谨性。增强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的素养,知道南朝时政权更迭频繁、建都建康、武将篡权的突出特点。
讲授新课(三) 目标导学三: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何处为江南?江南一词,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现在泛指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古人又称江东或江左。1.背景Q1.对比一下,《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学生分组讨论,自由作答,教师点拨总结:(1)不同:司马迁认为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交换不发达,人烟稀少;《宋书》则认为江南地区富饶,经济发达。(2)原因:汉代的江南地区尚未开发;魏晋以来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2.原因:Q2.你认为江南地区能够开发的原因有哪些?阅读课本“江南地区的开发”的相关内容。[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材料二:材料三: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材料四:南宋政府帮助解决耕牛、种子、农具等,将生产发展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依据。3.表现:表现:①农业:荒地开垦、水利工程的修建、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②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③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成为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4.影响师补充: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多媒体展示概念:经济中心与经济重心]“经济中心”与“经济重心”的 区别: “中心”涉及政治的影响,一般来讲首都在哪儿,就在哪儿形成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统一时期,一般只有一个中心,分裂时期,则可能有多个中心。 “经济重心”则是指经济最发达、地位最重要的某个较大地区。师: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生:引进先进的技术;政治清明,保持社会安定;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与交流等。 提示:①地广人稀,经济落后②物产丰富,经济发展迅速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原因:①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以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③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结合地图与文字史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加强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通过合作讨论,90%的学生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凸显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课堂小结 西晋皇族重建晋王朝,并打退了北方的进攻,维护了江南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稳定,统治者大都注重发展农业,积极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江南农业“火耕水耨”的原始状况,转而进入精耕细作阶段。江南很快形成新的农业经济区,同时手工业、商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通过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 要知识点,起到巩固作用。
课堂巩固 1.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答案】C2.《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A.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经济重心完全南移【答案】A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答案】C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附1:板书设计
【学史崇德】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使得江南地区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直至现在,江南地区一直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思考: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启示?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以史为鉴,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南方经济发展,对今天现代化建设也有借鉴意义,涵养家国情怀。)
【作业布置】个性化作业——请你为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献计献策
开放性作业,答案略
读
解
标
课
元
单
壹
析
分
材
教
元
单
贰
标
目
习
学
元
单
叁
计
设
学
教
元
单
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