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 第五单元 燃料与二氧化碳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 第五单元 燃料与二氧化碳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粤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10-25 12:0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科粤版化学第五单元 燃料与二氧化碳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共10题;共2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液态氢气是蓝色的
C.氢气难溶于水
D.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约是氧气密度的
2.下列气体能形成酸雨的是
A. B. C. D.
3.(学习方法)类比推理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点燃氢气前要检验其纯度,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
C.阴离子是带负电的粒子,所以带负电的粒子一定是阴离子
D.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4.(走进生活)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规定使用碳素墨水,主要原因是(  )
A.碳是黑色的 B.碳粉末细小
C.碳不溶于水 D.常温下碳化学性质稳定
5.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因此它们的性质相同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C.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因此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因此燃烧必须要有氧气参与
6.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如图甲,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B.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吹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C.由图乙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
D.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迟煤燃烧的时间
7.小华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知道二氧化碳的性质。下图所示的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是
A.加入稀盐酸后,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
B.将石灰水加入盛有的塑料瓶时,石灰水变浑浊,塑料瓶变瘪
C.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石蕊试液变红
D.平衡杆向右倾斜
8.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一步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X、Y表示转化中的另一种反应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可以是单质或氧化物
B.Y可以是
C.反应①中的一定发生了还原反应
D.反应②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9.为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某校学生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透明密封),预测在阳光下,数天后植物生长最茂盛的是(  )
A. B.
C. D.
10.葫芦藓对有毒气体十分敏感,能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重要指示。下列能被它很快感知到的有毒气体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氮气
二、非选择题(共7题;共80分)
11.(12分)有四种元素,由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密度最小的气体;的次外层电子数占电子总数的;的阳离子比原子多2个电子;和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的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氩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1)(6分)在横线写出对应的元素符号:   、   、   。
(2)(6分)根据如图所示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所示粒子共表示   种元素。
②由A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A粒子的名称是   。
③若中时,则该粒子符号为   。
12.(16分)(走进生活)(一)、利用化学知识探究生活中的奥秘。
(1)下列物质中属于大气监测空气污染物的有   ,会造成酸雨的有   。
A.二氧化碳 B.可吸入颗粒 C.二氧化氮 D.稀有气体 E.一氧化碳 F.五氧化二磷
(2)如图1中①~⑧消耗氧气的有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选择字母填空)。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 b.空气中的氧气处于动态平衡
c.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d.氧气不溶于水
(二)、请利用微观角度解释下列现象:
(3)图2所示的实验中,一段时间后变红的烧杯是   ,变红的原因是   。
(4)食醋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醋的酸味会变淡:   ;水凝结成冰密度变小:   。
13.(6分)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2分)写出图中标号仪器名称:①   。
(2)(4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   。
14.(12分)同学们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观看了《水的电解》化学视频后,动手探究水的组成,他们依次进行了电解水、氢气燃烧的化学实验,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一 制取一瓶氧气 步骤二 干燥纯净的氢气在这瓶氧气中燃烧
图一:电解水 图二:氧气燃烧
(1)(6分)电解水时,要在水中加入一些硫酸钠的目的是   ,在图一实验装置中,电源A是   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2分)有同学认为图二氢气燃烧的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原因是   。
(3)(4分)小明同学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探究氢气燃烧时参加化学反应的氢气和氧气体积比关系。如图是他绘制的实验数据关系图,横坐标表示氧气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试回答:
.氢气燃烧时参加化学反应的氢气和氧气体积比是   ;
.反应前原有氢气的体积是   升。
15.(12分)实验室现有如下实验用品:氯酸钾、稀盐酸、大理石、火柴、药匙、镊子、升降台及以下仪器。请回答下列问题,并按要求填写相应空白:
(1)(6分)利用上述仪器及药品能制取的气体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制取这种气体需要的仪器标号有   。
(2)(6分)若利用药品    (填俗称)检验二氧化碳,实验中会观察到液面下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这是因为发生装置内物质反应时气体   ,压强    ,大于外界压强,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气体从导管口冒出。
16.(18分)将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依次通过如图所示的装置,写出两装置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的结论。
(1)(14分)A装置:现象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4分)B装置:现象为   ;验证的性质是:   。
17.(4分)某小组同学欲测定某种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向盛有一定质量碳酸钙的烧杯中,不断滴加稀盐酸,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放出气体质量的关系图如下:
(1)(2分)该实验过程中共生成二氧化碳   g。
(2)(2分)计算这种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要求有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氢气的物理性质
【解析】【解答】解:A、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故A错误;
B、液态氢气是无色的.故B错误;
C、氢气难溶于水.故C正确.
D、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约是氧气密度的.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氢气的性质分析.氢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液态氢气也是无色的. 
2.【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酸雨的形成是因为空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空气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3.【答案】B
【知识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单质和化合物;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但是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O2、O3的混合物,只含有氧元素,但是其属于混合物不属于单质,故A选项错误;
B、氢气混有空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所以点燃氢气之前要先验纯,且要知道不止是氢气混有空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而是可燃性气体混油空气遇明火都会发生爆炸所以可燃性气体点燃前要先验纯,故B选项正确;
C、阴离子是带负电的粒子,但是除了阴离子之外,电子也是带负电的粒子,所以C选项错误;
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但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KMnO4含有氧元素,但是其由3中元素组成,所以不属于氧化物,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单质的定义分析回答;
B、根据可燃性气体混油空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所以可燃性气体点燃前要先验纯分析回答;
C、根据电子带负电分析回答;
D、根据氧化物的定义分析回答。
4.【答案】D
【知识点】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 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规定使用碳素墨水, 主要是因为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稳定,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碳单质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5.【答案】B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单质和化合物
【解析】【解答】A、金刚石、石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发生化学变化时只是发生重新组合,符合题意;
C、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不同分析;
B、根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分析;
C、根据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分析;
D、根据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与分析。
6.【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火柴头斜向下时火柴梗的温度更容易达到其着火点,着火点不可以降低,错误;
B、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由于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之下,错误;
C、因为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所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正确;
D、将大块的煤粉碎后在燃烧,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目的是使燃烧更充分,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燃烧的条件:要有可燃物、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燃烧才能发生。灭火的原理:移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之下,据此分析。
7.【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析】【解答】A、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加入后低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错误;
B、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错误;
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证明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错误;
D、平衡杆向右倾斜,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密度属于物理性质,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不可燃且不助燃;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为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等,据此综合分析。
8.【答案】A
【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单质和化合物
【解析】【解答】A、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则X可能为氧气或二氧化碳,正确;
B、二氧化碳不能与氧化钙反应,错误;
C、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而不是还原反应,错误;
D、碳酸、水、二氧化碳中氧元素化合价均为-2价,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碳的化学性质及反应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C.根据CO的性质、反应判断;
D.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计算元素化合价。
9.【答案】A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用途
【解析】【解答】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时需要二氧化碳、水等,所以植物要想生长茂盛必须有二氧化碳、水、氧气,且过量二氧化碳可以使植物更茂盛。
A、雪碧是碳酸饮料,二氧化碳被压缩在里面,所以雪碧可以提供足够的二氧化碳, 植物生长最茂盛 ,该选项符合题意;
B、石灰水中氢氧化钙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B 中二氧化碳最少,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稀盐酸会发出氯化氢气体,不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植物生长的环境与室外环境差不多,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 A、根据A中有充足的二氧化碳来分析;
B、根据B中缺少二氧化碳来分析;
C、根据盐酸易挥发来分析;
D、根据D中与外部环境相同来分析。
10.【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 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无毒无害,可供给呼吸,人类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故A错误;
B. 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无毒无害,也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故B错误;
C. 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也是形成酸雨的气体之一,故C正确;
D. 氮气是无毒无害的气体,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占空气体积的78%,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解答。
11.【答案】(1)O;Na;Cl
(2)3;氧离子;Mg2+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氢气的物理性质
【解析】【解答】(1)由X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密度最小的气体,该气体为氢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X是氢元素;
Y的次外层电子数占电子总数的,Y元素的次外层即第一层,有两个电子,所以电子总数是2÷=8,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Y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为氧元素;
Z的阳离子Z+比Y原子多2个电子,Z的阳离子核外电子数=2+8=10,该离子带1个正电荷,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多1个,核内质子数=10+1=11,Z是钠元素;
W和Z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W的阴离子(W-)的核外电子排布与氩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氩原子核内18个质子,核外18个电子,W-核外电子排布与氩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W-核外有18个电子,其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少1个 ,核内质子数=18-1=17,W属于氯元素;
X为氢元素,元素符号为H;Y为氧元素,元素符号为O;Z是钠元素,元素符号为Na;W是氯元素,元素符号为Cl。
(2)①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BC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所以,A、B、C、D所示粒子共表示三种元素;
②由A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A粒子的质子数为8,核外电子数为10,所以A粒子的名称为氧离子;
③E中m=12时,说明E粒子核内12个质子,核外10个电子,是镁离子,符号为Mg2+。
【分析】(1)质子数小于电子数,表示阴离子;质子数大于电子数,表示阳离子,结合物质的性质分析;
(2)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根据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判断原子种类。
(1)由X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密度最小的气体,该气体为氢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X是氢元素;
Y的次外层电子数占电子总数的,Y元素的次外层即第一层,有两个电子,所以电子总数是2÷=8,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Y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为氧元素;
Z的阳离子Z+比Y原子多2个电子,Z的阳离子核外电子数=2+8=10,该离子带1个正电荷,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多1个,核内质子数=10+1=11,Z是钠元素;
W和Z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W的阴离子(W-)的核外电子排布与氩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氩原子核内18个质子,核外18个电子,W-核外电子排布与氩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W-核外有18个电子,其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少1个 ,核内质子数=18-1=17,W属于氯元素;
X为氢元素,元素符号为H;Y为氧元素,元素符号为O;Z是钠元素,元素符号为Na;W是氯元素,元素符号为Cl。
(2)①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BC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所以,A、B、C、D所示粒子共表示三种元素;
②由A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A粒子的质子数为8,核外电子数为10,所以A粒子的名称为氧离子;
③E中m=12时,说明E粒子核内12个质子,核外10个电子,是镁离子,符号为Mg2+。
12.【答案】BCE;C;①②④⑤;b;甲;分子在不断运动,氨水分子从丙烧杯内运动到甲烧杯,溶于水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醋酸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水分子间隔变大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1)大气监测空气污染物的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和臭氧,故选:BCE。
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为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故选C。
a.空气中的氧气处于动态平衡,氧气含量不是永远不变,故错误;
b.空气中的氧气处于动态平衡,故正确;
c.空气中氧气的不是浓度越高越好,氧气的浓度过高会造加速氧化等,故错误;
d.氧气不易溶于水,故错误;
故答案为:b。
(2)氨水能使酚酞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氨水分子从丙烧杯内运动到甲烧杯,溶于水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故一段时间后甲烧杯变红。
(3)分子总在不断的运动,食醋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醋的酸味会变淡,是因为醋酸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
(4)分子间存在着间隔,水凝结成冰水分子间隔变大,物质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分析】(1)根据大气监测空气污染物,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为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分析。
根据空气中的氧气处于动态平衡,空气中氧气的不是浓度越高越好,氧气不易溶于水分析。
(2)根据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分析。
(3)根据分子总在不断的运动分析。
(4)根据分子间存在着间隔分析。
13.【答案】(1)锥形瓶
(2)B;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1)仪器名称:①锥形瓶;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选择的发生装置为B,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及用途分析;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发生装置,根据二氧化碳的方法分析。
14.【答案】(1)增强水的导电性;正;
(2)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不干燥含有水蒸气
(3);6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电解水实验中,由于纯水几乎不导电,故要在水中加入一些硫酸钠来增强水的导电性;
根据电解水的规律: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在图一实验装置中,D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较少,是氧气,故电源A是正极;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图二实验中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不干燥含有水蒸气,无法准确验证氢气反应是否生成水,因此该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3)横坐标表示氧气的体积,随着氧气的增加,实线表示的气体逐渐减少,说明实线表示的气体是和氧气反应完后剩余的氢气的体积;
a、由图可知:氧气由1L到3L消耗了2L氧气,需要氢气消耗由4L到0L,即消耗了4升氢气,因此氢气燃烧时参加化学反应的氢气和氧气体积比是4L:2L=2:1;
b、由图可知:没有氢气剩余时,二者完全反应,消耗氧气3L,根据氢气和氧气体积比是2:1,可知反应前原有氢气的体积是6升。
【分析】(1)电解水,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纯水的导电能力很弱,电解水实验中向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或硫酸钠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书写方程式注意标注反应条件并配平;
(2)根据排水法的特点分析;
(3)根据图示综合分析。
(1)电解水实验中,由于纯水几乎不导电,故要在水中加入一些硫酸钠来增强水的导电性;
根据电解水的规律: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在图一实验装置中,D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较少,是氧气,故电源A是正极;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图二实验中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不干燥含有水蒸气,无法准确验证氢气反应是否生成水,因此该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3)横坐标表示氧气的体积,随着氧气的增加,实线表示的气体逐渐减少,说明实线表示的气体是和氧气反应完后剩余的氢气的体积;
a、由图可知:氧气由1L到3L消耗了2L氧气,需要氢气消耗由4L到0L,即消耗了4升氢气,因此氢气燃烧时参加化学反应的氢气和氧气体积比是4L:2L=2:1;
b、由图可知:没有氢气剩余时,二者完全反应,消耗氧气3L,根据氢气和氧气体积比是2:1,可知反应前原有氢气的体积是6升。
15.【答案】(1)二氧化碳[或CO2];;bcehi
(2)(澄清)石灰水;增多;变大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1)根据所给药品及仪器,可利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且二氧化碳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需的仪器有bcehi;
(2)通常利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中会观察到液面下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这是因为发生装置内物质反应时气体增多,压强变大,大于外界压强,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气体从导管口冒出。
【分析】(1)根据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确定收集装置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装置内物质反应时气体增多,压强变大,大于外界压强,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气体从导管口冒出分析。
(1)根据所给药品及仪器,可利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且二氧化碳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需的仪器有bcehi;
(2)通常利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中会观察到液面下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这是因为发生装置内物质反应时气体增多,压强变大,大于外界压强,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气体从导管口冒出。
16.【答案】(1)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2)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析】【解答】(1)A装置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B装置中可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不可燃且不助燃也能与谁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是一种酸性溶液,遇到石蕊试剂变红色,据此解答。
17.【答案】(1)2.2
(2)解:设参与反应的氯化氢的质量为x,
解得x=3.65g
则这种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这种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1)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由图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
故答案为:2.2;
【分析】(1)根据图像反应的数据可做出正确解答;
(2)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和判断。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100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20.0(20.0%)
主观题(占比) 80.0(80.0%)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10(58.8%)
主观题(占比) 7(41.2%)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选择题 10(58.8%) 20.0(20.0%)
非选择题 7(41.2%) 80.0(80.0%)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76.5%)
2 容易 (23.5%)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单质和化合物 6.0(6.0%) 3,5,8
2 氢气的物理性质 14.0(14.0%) 1,11
3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2.0(22.0%) 7,8,16
4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16.0(16.0%) 12
5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30.0(30.0%) 14,16
6 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2.0(2.0%) 5
7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2.0(2.0%) 10
8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2.0(2.0%) 8
9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2.0(2.0%) 6
10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0(2.0%) 6
11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20.0(20.0%) 7,16
12 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2.0(2.0%) 3
13 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18.0(18.0%) 13,15
14 二氧化碳的用途 2.0(2.0%) 9
15 碳的化学性质 2.0(2.0%) 4
16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22.0(22.0%) 13,15,17
17 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2.0(2.0%) 3
18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4.0(4.0%) 17
19 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2.0(2.0%) 3
20 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16.0(16.0%) 12
21 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20.0(20.0%) 2,10,12
2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0(2.0%) 5
23 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12.0(12.0%) 11
24 电解水实验 12.0(12.0%) 14
25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12.0(12.0%) 11
26 空气的组成 4.0(4.0%) 2,10
27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4.0(4.0%) 5,6
28 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6.0(6.0%) 13
29 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14.0(14.0%) 2,14
30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0.0(20.0%) 7,16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