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材料 当地时间7月6日10点43分(北京时间7月6日14点43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大会主席的落锤,中国提交的“良渚古城遗址”项目经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5处。
良渚申遗成功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曾两次主持良渚博物院策展的当事人高蒙河对澎湃新闻表示,“国际学术界曾长期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这意味着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终于得到了国际承认。”
——陈若茜:《恭喜!良渚申遗成功》,《澎湃新闻》2019-07-06
什么是文明?中华文明怎样起源的?
什么是国家?早期国家怎样形成?
46亿年前
地球诞生
2亿年前
爬行动物诞生
3000万年前
类人猿诞生
300万年前
直立人诞生
30万年前
早期智人诞生
5万年前
晚期智人诞生
1万年前
现代人诞生
元谋人
北京人
蓝田人
金牛山人
马坝人
山顶洞人
材料 现代汉语中用“文明”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一词,通常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所谓“蒙昧”和“野蛮”相对而言。……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
——赵剑峰、苏峰、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 中国古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2页.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社会状态,一般已进入国家阶段。
中华文明的起源·何以文明?
元谋人
北京人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辽河上游: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20万年 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距今约1万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星罗棋布,多元共生
“上古穴居而野处。”—《周易》
采集渔猎
学会用火
单位面积内果兽数量有限,人口分布不能密集。
采集渔猎受时节影响大,食物供给不稳定
人口有限
中华文明的起源·旧石器时代
从遗址的分布来看,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大约在距今四五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城邑、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等出现,表明与社会分工、社会分化相应的、区别于一般聚落,并凌驾于其上的政治实体已经产生。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中华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新石器时代的文明进步
历史阶段 文化遗存 时间 地域 文明表现 社会形态 社会特征
距今约五六千年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种植水稻;修建村落 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距今7000-5000年
长江流域
辽河流域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精美玉器
大规模祭坛神庙
母系氏族社会
①彩绘陶器
②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生产力水平低;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黄河中上游
距今约7000—5000年
仰韶文化
养猪较普遍
黄河下游
距今6500—4500年
大汶口文化
新石器
时代
早期
红山文化
黑陶(蛋壳陶)
距今约5000—4000年
新石器
时代
晚期
父系氏族社会
贫富分化
私有制;
阶级分化;
部落联盟
向国家过渡
黄河流域
距今约5000年—4000年
(2)新石器时代代表性文化遗存
①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⑥大量使用陶器
⑤养蚕缫丝
④定居生活
③饲养家畜
生活状态
中华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早期
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江河附近、平原地带、遍布南北、分布广泛
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①使用打制石器
②过着群居生活
③采集和渔猎
④会使用火
①使用磨制石器
②定居生活
③原始农业、家畜饲养、养蚕缫丝
④大量使用陶器(火的应用)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生产力(人类改造和利用大自然的能力)发展
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发生变化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未产生贫富分化
父系氏族
?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早期
晚期
晚期
材料 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延续了几千年,当社会生产力更进一步发展时,男子的劳动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作用得到加强,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家庭转化,子女的男系血缘关系得以确认,这样母权制十分自然地过渡为父权制,这被认为是“人类所经历过的最激进的革命之一”……以父权为中心的个体家庭成为氏族对抗的力量,加速了把原始公社制推向历史尽头的步伐。
——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上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7页.
神农氏用耒耜辟土农耕
(汉代画像砖)
中华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晚期
【分组讨论】以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为例,父系氏族社会具有哪些特点?
等级 随葬品数量 随葬品质量 墓主身份
1 百件以上,多则数百件 以玉器为主,随葬玉钺、玉琮,无生产工具 神王(最高统治者)
2 几十件至百件 玉器远多于其他器物,随葬玉钺、玉琮 公侯,掌握较多财富
3 几十件左右 玉器多于陶、石器,玉钺、玉琮仅随葬其一 宗教显贵或军事权贵,拥有相当财富
4 十几件至几十件 玉器与陶、石器数量相近,随葬石钺 首领,有一定财富和地位
5 几件至十几件 少或无玉器,多陶、石器,随葬石钺或石镞 上层平民,有一点私产
6 一件或几件 只有陶、石器 普通平民
7 基本为零 社会地位最地下人群
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阶级分化明显;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摘编自许鹏飞《良渚文化墓葬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与形态》
生产力进步
剩余产品产生
私有制出现
贫富分化
阶级出现
上层:掌握公共权力
下层:被统治
政府、军队(内部阶级分化与外部战争)、祭坛(神权)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国家
部落、部落联盟
氏族公社
国家如何产生?
国家如何产生?
剩余产品
私有制出现
贫富分化
阶级分工
良渚文化玉琮
出现都邑、公共设施、公共权力
祭坛
早期国家的出现
中华文明的起源
元谋人
北京人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辽河上游: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距今约5000年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20万年
距今约7000~5000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代表性遗址
生产生活
社会关系
①使用打制石器②过着群居生活③采集和渔猎
④会使用火
①使用磨制石器
②定居生活
③原始农业、家畜饲养、养蚕缫丝
④使用陶器、玉器
⑤出现祭坛、神庙
生产力进步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晚期)
父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晚期)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公共权力、部落战争——国家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生产关系变化
(多元性)
材料二 所谓早期国家,是指尚未发展到纯以地域组织为基础而体现为地缘与血缘特征相结合国家形态的初始国家。中国的早期国家时期,指夏、商、西周三代。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上古先民经过若干万年的发育成长、繁衍生息,终于突破族邦结构社会的桎梏并接近完成对今日中国疆域之内核心区域的开发与占领的历史。
——王和:《中国早期国家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封底.
材料一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提出的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对于古希腊罗马来说是适用的,而对于其他更为古老的许多文明民族则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国家形成的标志应修正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形成》,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4-15页.
早期国家
(1)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1、三皇五帝
◎黄帝、炎帝塑像
◎陶寺观星台遗址
(2)舜承尧位,这种做法被称为“禅让”。
(3)“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早期国家·三皇五帝?
五帝
大禹治水
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三皇:
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原始的烹调、八卦);
神农氏(炎帝: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华夏始祖
早期国家·三皇五帝
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禅让制记载最早见于《尚书》,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
尧
舜
禹
启
“禅让”
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早期国家·禅让制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放,流放)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它在宋时历经了散佚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可信度和史料价值。
关于禅让制
早期国家·禅让制
最早的国家——夏?
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
二里头遗址=夏遗址?
2.早期国家的产生
①背景:禹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②概况: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
(1)夏朝的建立
传说大禹在会稽山召集各部落首领,防风部落酋长迟到,被大禹处死,这说明大禹时期已经形成凌驾于其他部落之上的“公共权力”。
二、从部落到国家
材料一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 燕策一》
材料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
材料四 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史记·夏本记》
禹死后,启继位,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权力传承:传贤→传子;
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早期国家·夏
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管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早期国家·夏·国家管理
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址。
关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依据学者观点制作
◎二里头早期宫殿复原想象图
早期国家·夏·文化遗存
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夏朝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转变为“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找一找】“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的证据。
①有象征权力地位的宫殿建筑群
②墓葬等级分化严重
③具备成体系的国家机器
④确立王位世袭制
早期国家·夏
问题引导:中华文明的早期国家形态是什么样的?
思考:
1.为什么商代被国际史学界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
2.商王是怎样进行国家管理的?
①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得王畿之地;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内外服关系:(松散性、独立性)
A、存在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
B、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
C、方国的向背影响商朝的兴衰。
早期国家·商·国家管理
材料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二“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
材料三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上述史料反映商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早期国家·商·政治制度特点
甲骨文: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文字,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由传说到信史
早期国家·商·文化遗产
占卜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成公十三年》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商朝统治者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甲骨文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商统治者非常迷信,大事必占卜,要将所问事项、占卜日期、吉凶结果等都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
青铜文明
商代司母戊鼎: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重832.84千克。
四羊方尊——商晚期的贮酒器
河南博物院 妇好鸮尊
早期国家·商·文化遗产
周朝是如何实现对广大疆域的统治的?又创造了怎样的经济文化成就呢?
2.西周
(1)兴亡: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周幽王,西周灭亡
周武王姬发
国人暴动
烽火戏诸侯
①分封制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在当时没有先进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一个辽阔的周王朝建立起来之后,该如何进行治理?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
目的:
对象:
影响:
拱卫王室,维护周朝统治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积极: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巩固王权、加强统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局限:地方有较大独立性,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
早期国家·西周·政治体制
②宗法制
◆含义:以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作用: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维护了统治秩序。
早期国家·西周·政治体制
聘礼
朝礼
飨礼
射礼
祭礼
丧礼
婚礼
冠礼
八 礼
③礼乐制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 ——《史记》卷23《礼书》
达到贵贱有序
达到上下“和同”
早期国家·西周·政治体制
宗法制
分封制
九鼎
七鼎
五鼎
三或一鼎
礼乐制度
确定秩序、巩固统治
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
①农业
土地制度:
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生产工具:
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
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孟子·滕文公上》 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
与分封制宗法制的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早期国家·经济发展
②手工业
酒器
和尊
饪食器
德方鼎
乐器
编钟
兵器
技艺(精)数量(多)种类(全)工艺(美)造型(奇)
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
①神权色彩浓厚(甲骨文、祭祀)
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
③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实现集权(从内外服到分封)
①农具粗糙;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
②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
①成熟文字(甲骨文,金文)
②礼乐文化
③逐渐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炎黄子孙)
政治:
经济:
文化:
商周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文明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早期
新石器晚期
夏
商
西周
8000 BC
3000 BC
2070BC
1600BC
1046BC
771BC
使用工具
人猿揖别
农业革命
走向定居
阶级分化
私制产生
内外服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王位世袭
松散、原始
多元一体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