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3课我们先看到了根2 课件14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一、第3课我们先看到了根2 课件14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02 11:08:38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种植我们的植物
3.我们先看到了根
4.种子变成了幼苗
5.茎越长越高
6.开花了,结果了
7.我们的大丰收
新教科版科学
三年级下册
配套CAI
3.我们先看到了根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 ,再长 ;植物的根向 生长,根的生长速度 。
长根
很快

茎和叶
我们种下的种子已经发生了变化,根、茎和叶谁先长出来?
根向什么方向生长?与种子放置的方向有关系吗?
研究根的作用
我的研究方案
我要研究的问题:根有什么作用?
我的猜测: 。
我想这样设计实验:
结论: 。
我们可参考下面的方法做一做,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1.选择一颗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
2.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
3.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4.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研究根的作用
试管中水量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世界哪种植物的根最长
漂浮在池塘水面的浮萍,它的根不到1厘米。
水稻的根大都在20厘米深的土层内。棉花算是
深耕作物了,最深的根也只有2-2.2米。一般
树木的根有多深呢?俗话说:“树有多高,根有多深。”这个说法有一定的根据,但不够准确。比如在非洲沙漠里,有一种灌木叫有刺阿康梭锡可斯,高和人差不多,全身不长一片叶子,可是根长达15米。一般地说,水生和湿生的植物,根长得短而浅;旱生长沙漠里的植物,根长得长而深。
世界上根长得最深的植物,在南非奥里斯达德附近的回声洞,那里有一株无花果树,估计它的根深入地下有120米,要是挂在空中,有40层楼那么高。这是生长最深的根了。
趣味拓展
趣味拓展
骆驼刺的根
在巍巍祁连山下 , 在茫茫戈壁滩上 ,生存着一种西北内陆所独特的植物——骆驼刺。无论生态系统和生存环统如何恶劣,这种落叶灌木都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并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 在白杨都不能生存的环境中,只有一簇又一簇的骆驼刺在阳光下张扬着生命的活力。
  因为这种植物茎上长着刺状的很坚硬的小绿叶,故叫骆驼刺,但它毕竟是草本植物,是戈壁滩和沙漠中骆驼唯一能吃的赖以生存的草,故又名骆驼草。骆驼草往往长成半球状,大的一簇簇直径有一、二米,一般的一丛丛直径有半米左右,小的星星点点无计其数,一直延伸到视线以外。
这种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是地表上茎叶
半球的两倍甚至三倍,在春天多雨的季节
里吸足了水份,可供这一丛骆驼草一年的
生命之需,所以它能在这种恶劣干旱的环
境里生长。
趣味拓展
榕树的根
榕树身上有许多根,这是榕树的“气生根”。所谓的“气生根”通俗的说就是暴露于空气之中,便于植物进行呼吸及光合作用的根。而生长在泥土下面的根就叫做“营养根”,所谓的营养根就是根系提供给植物营养,好让他成长的根。
左图是西双版纳的象形榕树。象形榕树树高有20多米,冠幅约300多平方米。榕树的气生根处却形似大象,有象头、象身、象耳、象眼。旁边一株的气生根处则三起三落,形似一道大圆拱门。两株榕树在周围环境的衬托下,活像一座天然的动物园。
趣味拓展
我们平时吃的番薯,是植物根茎叶的哪一部分?
番薯就是红薯。它的食用部分是块根。红薯一年生植物。茎长2米以上,平卧地面斜上。具地下块根,块根纺锤形,外皮土黄色或紫红色。叶互生,宽卵形。块根为淀粉原料,可食用、酿酒或作饲料。全国广为栽培。
会“走”的植物
有一种名叫苏醒树的植物, 生物学家们在美国东部和西部地区都发现了这种植物的踪迹.这种植物在水分充足的地方能够安心生长, 非常茂盛, 一旦干旱缺水时, 它的树根就会从土中”抽”出来, 卷成一个球体, 一起风便把它吹走, 只要吹到有水的地方, 苏醒树就将卷曲的树根伸展并插入土中, 开始新的生活。
植物界中还有些本领高强的“旅行家”。如南美洲有一种草,当其生长的地方发生干旱时,就从土中抽出根卷成小球,随风飘荡,到水分充足处重
新扎根生长。沙漠中某些仙人掌也
会行走,其根部由许多软刺组成,
具有随水移动的本领,能随风一点
点从沙漠干燥处移向有水分和养料
的地方深深扎下去,当水分和养料
枯竭时,根上的刺又会重新寻找新
的沃土。
趣味拓展
在河堤旁,在戈壁滩上,往往会多栽一些树,为什么?
在青海戈壁深处植树造林
在黄河两岸植树造林3.我们先看到了根
使用范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作 者:王燕群 叶晓林
作者单位:浙江省富阳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撰稿时间:2010年1月
一、设计说明
播种到土壤中的种子,在温度、水分适宜的环境中会发育成幼苗。种子的萌发是先向下发育出植物的根,再向上长茎和叶。学生播种到土壤中的种子以及放在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经过几天之后,应该已经萌发出了根或者有的已经长出了茎和叶;学生们也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记录了种子发育的过程。为了解学生观察记录的情况,激励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养成观察、记录的良好习惯,学生间的汇报交流在这时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本课一开始首先安排了一个交流活动——“植物根的生长”。这个活动侧重于对种子萌发及根的生长过程观察现象的交流,以及花盆中植物生长情况的交流。当学生发现种子萌发先向下长出根,再向上长茎和叶的时候,可能会与大部分学生的初始想法产生冲突。那么,为什么先长根?根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呢?对于一个有着较好科学素养的人来说,看到这样的现象,会很自然地萌生这样的问题。本课第二个活动“研究根的作用”就是为了顺应这样的思维产生的问题而设计的。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观察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并知道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熟悉的植物的变化过程进行教学,从根的生长,根的作用两方面,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的思考、研究。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在观察、记录、预测、整理分析数据、相互交流学习活动中,体会观察和研究方法,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起认识植物的“模型”,为学生认识和研究其他植物奠定基础。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讲求实证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
2.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
3.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4.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二)过程与方法
1.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2.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3.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4.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
5.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2. 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四、教学难点
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凤仙花,试管、水、食用油、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问题导入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凤仙花)我们种植的凤仙花,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出示PPT3,出示课题及视觉冲击力很强的根的图片 ( .. / 素材 / 植物的根.jpg )。]
(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师:通过我们的精心培育,我们种下的凤仙花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凤仙花。
[出示PPT4,通过设问,让孩子们带着目的去观察。]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凤仙花,有什么发现呢?
思考:植物的根、茎、叶谁先长出?每粒种子都一样吗?
思考:根向什么方向生长?与种子放置的位置及方向有关吗?
4. 学生思考并小组交流,并把交流结果写在大白纸上。
让学生把自己精心种植在玻璃杯中的种子摆出来,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
5.小组交流观察意见。
6.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与种子放置的位置没有关系。
[再单击PPT4,把学生汇报的发现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
(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师: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你能说说你的研究方案吗?
[可出示PPT5,让学生说说研究方案,教师随机补充完善。]
7.学生汇报。
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 ( .. / 素材 / 根的作用.jpg )?利用PPT6将完整的研究方案呈现出来,在某些细节处理上学生可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教师无需完全生搬硬套PPT6上的设计。]
参看PPT6,教师边讲边操作。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8.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教师应呈现事先准备好的实物,或者当堂完成实验的前半部分,等下堂课再呈现实验结果,学习下半部分。PPT7起到辅助作用,教师绝对不能单单在PPT上“完成实验”,明确植物根的作用。]
9.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PPT8是一段2′35″的视频 ( .. / 素材 / AVSEQ03.wmv ),这段资源内容包含了“植物的根和茎”,而本课主要涉及的是“植物的根”,教师选用时要有所取舍。因这段视频结构比较完整,故设计本课件的老师没有刻意剪辑。]
(四)拓展延伸——各种植物的根、利用植物的根
1.让我们来认识各种各样的根。
[出示PPT9-13,植物根的趣味拓展。这部分内容可视实际教学进程随机安排。]
2.在河堤旁,在戈壁滩上,往往会多栽一些树,为什么?
[PPT14,利用在青海戈壁深处、黄河两岸等植树造林图片,学以致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3.在一些水土容易流失的河堤旁、山坡上,为什么要提倡植树种草?
(五)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
3.我们先看到了根
先长根 ,再长芽(茎和叶)
生长快 向下生长
作用: 固定植物 吸收水分
七、课后反思
这一节课总的来说比较难上。在备课时我就在思考,只把根的生长说一遍和看一些挂图的话效果不是太好。最后我采用了从网上找了些关于植物根的生长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自己从视频资料中找到答案。上完这一课,我体会到在教学工作中要有所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重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得出新成果的一种教育手段,教育创新要有具体的实施目标,实施措施,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学中要有新观念,新方法,教法和学法要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科学课教学创新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条件下,才能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当代科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发潜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创新能力。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经验、知识构架的不同,还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创新中注意层次,普遍开发。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和能力。
八、引用资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三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