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孙连仲将军命令: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中国军人用勇气和生命取得了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最大的一场胜仗。这场胜仗是( )
A.平型关大捷 B.第三次长沙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枣宜会战
2.台儿庄捷报传出之后,举国若狂。南京、上海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新曙光。材料反映了台儿庄战役( )
A.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C.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 D.是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3.忻口会战中牺牲的抗日将领郝梦龄在家书中写道“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为争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上”。其中蕴含的精神是( )
A.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B.生命至上、举国同心
C.英勇顽强、不怕牺牲 D.独立自主、顾全大局
4.蒋介石在开封召开的军事会议上说:“我们唯一的政治、外交、经济中心应在武汉。武汉决不允再失,我们要维持国家的命脉,就一定要死守武汉,巩固武汉。”这表明( )
A.蒋介石保卫武汉的坚定决心 B.中国方面投入前所未有的力量保卫武汉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发挥了重大作用D.武汉保卫战取得重大胜利
5.城市见证历史。站在武汉的黄鹤楼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有( )
①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②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③叶挺率领北伐军第四军独立团,将国民革命的旗帜插上武昌城头
④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下列是武汉会战前后中日之间攻防数据表。材料最能说明( )
进攻比率 武汉会战前 日方 94%
中方 6%
武汉会战后至1939年 日方 56%
中方 44%
日军每日前进千米数 武汉会战前 40千米
1939年底 200米
1940年底 不进反退
A.日本“速战速决”战略的失败
B.日本攻占中国大片国土
C.中国持久抗战的效果
D.战略相持阶段的中日僵持
7.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组织的会战为( )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长沙会战
8.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即宣布将向中国贷款5亿美元。随后,美英两国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这说明该战役的胜利( )
A.完全打破日军速亡中国的迷梦 B.加速了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C.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彻底扭转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9.“长沙南门外的修械所高地,负责守卫的中国军队一个团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一日之内,双方进行了11次拉锯战,阵地多次易手,尸横遍野,战况惨烈,全团将士在团长葛先才的率领下,誓与长沙共存亡,奋勇迎敌,与日军展开肉搏。炊事兵、马夫都加入了战斗,经过殊死拼杀,全团仅剩58人,最终守住了阵地。”这段材料体现了长沙军民( )
A.开天辟地的红船精神 B.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
C.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 D.不畏强暴的抗战精神
10.美国海军部长诺克斯在《告中国人民书》中指出:“数周以来,贵国之长沙伟大之战绩,非仅为中国之胜利,抑且为所有同盟国共同之胜利,而为打击整个轴心国之胜利。”说明第三次长沙会战( )
A.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B.鼓舞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斗争
C.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胜利
D.宣告日军“速战速决”计划的破产
11.抗日战争中,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是李宗仁指挥的(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12.“战役从1938年3月开始,敌我双方展开拉锯战。战场位于徐州东北60千米。近20天后,中国军队歼敌两个最精锐的师团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该战役的指挥者是( )
A.佟麟阁 B.赵登禹
C.李宗仁 D.彭德怀
13.“中国军队在此次(万家岭)战役中表现出的机动灵活、组织严密的特点,中国士兵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大大震惊了日军和国际社会”与材料评述相关的是( )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14.在民国二十七年,武汉曾遭遇史上最大危机,当时的中华民族“以坚强不屈之意志,动员其一切物力、人力……保卫大武汉!”这一事件( )
A.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
C.彻底破灭日军速战速决的既定战略
D.取得胜利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15.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胜利并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武汉会战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百团大战
16.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的广大地区。武汉会战的胜利 ( )
A.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B.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C.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胜仗
D.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171942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对某次会战发表社论指出,“它配合了友邦作战,使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亚危急之际,有着中国战场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这场会战是 ( )
A.淞沪会战 B.第三次长沙会战
C.武汉会战 D.徐州会战
181944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抗日战争后期,正面战场的溃败成为常态,其原因是 ( )
A.日军武器先进、士气高昂
B.国民党从未积极抗日
C.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D.中国一盘散沙
19.“台儿庄胜利之后,有些人主张徐州战役应是‘准决战’,说过去的持久战方针应该改变。说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了,日阀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据此可知 ( )
A.台儿庄战役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B.台儿庄战役是正面战场获得的重大胜利
C.人们对抗日战争艰苦性持久性认识不足
D.台儿庄战役提升了人们抗战胜利的信心
20.蒋介石在开封召开的军事会议上说:“我们唯一的政治、外交、经济中心应在武汉。武汉决不允再失,我们要维持国家的命脉,就一定要死守武汉,巩固武汉。”这表明 ( )
A.蒋介石保卫武汉的坚定决心
B.中国方面投入前所未有的力量保卫武汉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发挥了重大作用
D.武汉保卫战取得重大胜利
二、非选择题
21.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在历时近半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参战部队4.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歼灭日军1万余人,它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
——《抗战经典战例:台儿庄大捷》人民网
(1)台儿庄大捷发生在哪一年?指挥该战役的中国军队的司令长官是谁?
(2)台儿庄大捷在当时有何重要意义?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五、第九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材料二 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下旬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一月中旬的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
(1)材料一、材料二“会战”分别指的哪一会战 分别有何重要意义
材料三 正面战场无论在战略上还是战役上,都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初期)。
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国民党曾先后进行了平津、淞沪、徐州以及保卫武汉等战役……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四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吸引了大批日军主力,起到了掩护八路军、新四军战略展开,保障敌后战场的作用。国民党统治集团不肯放弃反攻策略,坚持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导致大片国土丧失)
(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认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表所示
战役名称 参战双方 国民党军队与日军
地点 山东枣庄台儿庄 时间 1938年
(1)表格中战役的名称是什么 该战役在中国抗战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二 寇酋松浦中将率一〇六师团全部……犯我……万家岭……此役为本线空前恶战,亦为空前胜利。
(2)该电讯中赞扬的战役发生在哪一年 该战役能够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就中国战场而言,此战是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的战略相持阶段中,国民党军队获得的较大战役级别的胜利之一。甚至战略反攻阶段最大的胜利——湘西会战都无法与之相比。
(3)材料三中“第三次长沙会战”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根据材料,指出这次会战的重大意义。
(4)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1-5CBCAD 6-10CDCDB 11-15CCCCC 16-20BBCCA
21、(1)1938年。李宗仁。
22、(1)材料一是武汉会战,宣告了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材料二是第三次长沙会战,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①积极:粉碎了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牵制了大批日本兵力,有力地支援了共产党的敌后战场。②消极: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导致大片领土丢失。③总体来说,正面战场的抗战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23、(1)名称:台儿庄战役。意义: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时间:1938年。原因: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山路崎岖、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采取了正确战略战术)
(3)背景: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意义:扭转了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的战局,振奋了世界人民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信心。
(4)不屈的抗战。(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