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时空观念】认识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唯物史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粮食和食品安全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探究食物生产和储备技术的进步,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明确科技发展对人类食物历史的重大意义,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食物生产和储备技术、粮食和食品安全的影响,培养“民以食为天”和关注民生的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
1.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
2.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时空坐标: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成就。
教学难点: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目录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
2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3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情景导入:
同学们经常去超市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被摆放在不同的区域,因为不同事物会需要不同的储存条件,而且每种食物都有保质期。
那这些食物是如何生产的,为了延长食物的存储时间我们会采取什么方法呢?
我们经常看到食物中毒的新闻,那我们平时吃的食物会不会有安全隐患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
1.原始农业:
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系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属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其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
2.传统农业:
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家庭成员参加生产劳动并进行家庭内部分工,生产方式较为稳定。其特征是脆弱性、生产率低、技术停滞、产业单一,产量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大。
3.现代农业:
是现代科学基础上,以现代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用现代组织管理方式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的农业,在二战后形成。其主要特征是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商品化、科学化。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1.原因:
(1)工业革命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2)科学技术的进步;
(3)政府的支持和推广。
2.历程:
(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农业机械化(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
(2)第二次工业革命,汽油柴油机械和农业化学等技术发展;
(3)20世纪中叶,欧美完成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4)21世纪初农业科技从人工向自动化转变。
3.趋势:
(1)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
(2)农业经营模式规模化、集约化。
材料一 1856年...法国的阿拉巴尔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拖拉机,比德国奔驰公司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汽车早了整整30年,可见当时人们对农业机械需求的迫切性。然而有些地方土壤潮湿松软,轮胎很容易陷入泥沼中。1906年,美国人又生产出履带式拖拉机,大大提升了越野能力。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弥漫。英国人借鉴拖拉机的履带,研制出了横冲直撞的坦克。就此而言,拖拉机是大哥,汽车和坦克才是小弟。
——崔凯《谷物的故事:读解大国文明的生存密码》
材料二 自19世纪后半期起,美国就开始投资在各州兴建专门的农业试验站,到19世纪末期,美国从联邦中央政府到最基本的县一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科研机构。……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脚步进一步加快了,如皮特式打谷机、小麦播种机、玉米种植机等各类新型农具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刘鹏《浅析19世纪美国农业科研研发体系的构建与影响》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4.表现:
(1)农业机械化广泛使用。
①前提:汽油、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
②特点: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不同。
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 ,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大、中、小型相结合。
③影响:农用机械从人工化朝向自动化发展。
(2)杂交育种技术的新突破。
①时间:20世纪以来,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有了新的突破。
②成就: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2014年,袁隆平研究的“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③影响: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了突出贡献。
核心素养: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家国情怀)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
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 ,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04年,袁隆平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颁奖词是: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三)养殖及畜牧业生产的现代化
1.机械化和自动化:
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从给料、给水到产品收集、包装、运输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2.规模化:
大型养鸡场、养猪场、肉牛场、奶牛场规模大量出现。
(四)渔业的现代化
①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
②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问题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 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刀耕火种阶段可以养活5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增至5000人。……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农业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进程。
——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的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1)特点:
①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发展;
②高效率与高效益相结合;
③农业从业人员大幅度下降;
④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2)影响:
①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和劳动效率;
②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重大贡献;
③有效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④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结构和产业结构;
⑤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的更新变化;
⑥有利于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机械化
自动化
产业化
规模化
集约化
商品化
归纳综合: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
项目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农具动力
生产技术
生产目的
使用肥料
作物品种
生产单元
物质循环
手工和畜力工具;
人力、 畜力和自然力等
机械化工具为主;石油和电力等
直接经验
现代科技
商品化
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农药
人工培育品种
家庭农场为主,集约经营为主,依赖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
外循环,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延长,贸工农一体化生产
自给自足
天然有机肥料
农家原有品种
个体小农为主,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
内循环,农产品 初加工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一)粮食储备技术的提高
1.古代粮食储备技术:
(1)出现:
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
(2)发展:
在古代社,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粮仓的储备技术逐渐改进,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
历史解释: 含嘉仓
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仓,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大窖可储粮1万石以上,小窖也可储粮数千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古代粮仓。
含嘉仓粮窖内发现一窖1300多年前存下的粮食,且“谷粒颗粒分明,糠是糠,米是米。” 考古专家把这归功于粮窖设计的科学——“席子夹糠”法,可以达到低温储粮的效果。这样的粮窖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在唐代,这样的地下窖仓里稻米的“保质期”为5年。 ,谷子的“保质期”更是长达9年。
“席子夹糠”法,可以达到低温储粮的效果。这样的粮窖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2.现代粮食储备技术
1.条件:
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2.表现:
①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③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④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⑤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3.特点:
防鼠、防盗、防潮、防火、保鲜。
(一)粮食储备技术的提高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二)食品储备技术发展
1.古代:
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2.现代:
(1)冷冻食品加工:
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
(2)冷冻食品储存:
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
(3)中国冷链物流产业:
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
教材思考点: 冷链物流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冷链物流:一般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必须尽早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宏观政策。冷链物流的要求比较高,相应的管理和资金方面的投入也比普通的常温物流要大。
提示:
①能够为人们提供更新鲜、营养保存更好的生鲜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
②可实现农产品跨区域、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食品种类。
③可极大地减少农产品的损失,有利于防止食品变质,保障食品安全。
④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⑤带动一方冷冻食品的收入也大大增加了一个城市的就业率和经济发展。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一)粮食安全
1.概念:
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曾经任世界粮农组织总干事的爱德华·萨乌马在1984年提出的)。
2.原因:
①人口的激增;
②城市化、工业化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③对粮食安全、农业与农村发展长期投入不足;
④经济与金融危机致贫;
⑤粮食成为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
⑥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的风险等。
材料 据当前估计,有近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占世界总人口8.9%,一年中增加了1000万,五年中增加了近6000万。重度粮食不安全是与饥饿相近的另一项衡量指标,受此影响的人数也同样呈增加趋势。2019年,全世界有近7.5亿人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占世界总人口近十分之一。
——联合国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一)粮食安全
3.应对措施:(学思之窗:我们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1)世界:
①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先任务。
②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2)中国:
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中国方案: 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原则包括:一是坚持发展与保护统一;二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三是坚持点面结合、长短结合;四是在经济措施上坚持激励与约束并举;五是主动作为与国际合作结合,这一点主要是从应对气候变化角度来看的。
中国方案: 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原则包括:一是坚持发展与保护统一;二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三是坚持点面结合、长短结合;四是在经济措施上坚持激励与约束并举;五是主动作为与国际合作结合,这一点主要是从应对气候变化角度来看的。
材料一 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向西欧、日本等国家运送粮食等农产品,以促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巩固美国的政治领导地位。1954年,美国国会通过第480号公法,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粮食授助,力图使其在粮食上依赖美国,在国内外政策上受美国的控制,并把它们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杰克逊一瓦尼克修正案”,以削減粮食等供应相威胁,要求苏联在中东问题上向美国让步。
材料二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放松。”
——习近平《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
问题思考: 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提示:
①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是稳定时局的利器;
②粮食安全有利于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障民生;
③粮食能保障国家安全,是应对战争的必需品。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二)食品安全
1.概念:
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2.原因:
(1)化肥农药:
过度使用造成土壤严重污染,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
(2)抗生素:
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也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3)食品添加剂: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二)食品安全
3.应对措施:
(1)世界:
各国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2)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①立法规范:
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后又修订。
②严格监管:
中国政府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第三十四条 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合作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世界饥饿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解决世界贫困和饥饿问题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材料 在全球环境危机、粮食危机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解决本国人口的温饱和保障本国的粮食安全成为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贫困和饥饿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特别是对那些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科学、理性、合理地调整优化本国农作物种植结构,尤其是“民以食为天”的主要粮食作物,必须改变单一作物种植依赖。我们要力争粮食作物种植的多元化,尽最大可能减少因意外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危机。
——摘编自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
提示:
(1)原因:
①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控制不力;
②世界粮食生产的不均衡性和消费的不合理性长期存在;
③国际经济旧秩序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拉大;
④近年来,厄尔尼诺等现象引发的自然灾害频发等。
(2)途径:
①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可持续性农业;
②力争粮食作物种植的多元化,尽最大可能减少因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危机;
③大力发展融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于农业生产的“精确农业”;
④积极构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长效发展机制;⑤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注重食物安全和营养发展相结合等。
1.(2024·浙江高考1月)阅读下表,据此可知( )
A.发展中国家的饥饿人口数量与饥饿发生率同向变化
B.粮食杂交育种新技术为世界消除饥饿作出突出贡献
C.发展中国家不同区域的饥饿人口数量均持续下降
D.保障粮食安全仍应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
高考真题演练:
【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1990—2007年世界饥饿发生率都维持在10%以上,饥饿人口数量超过800万,这些饥饿人口主要在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也存在饥饿人口,因此饥饿问题依然是各国乃至整个世界面临的问题,也反映了保障粮食安全仍应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故选D项;发展中国家的饥饿人口数量在增长,而饥饿发生率却在降低,并非“同向变化”,排除A项;20世纪以来,粮食杂交育种新技术为世界消除饥饿作出突出贡献,但材料表明饥饿问题依然严重,且并未体现杂交育种技术对消除饥饿的作用,排除B项;亚太和拉美地区的饥饿人口数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非洲饥饿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均持续下降”说法错误,排除C项。
D
2.(2023·湖南高考)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高考真题演练:
【解析】 据材料1910年美国农业的劳动力投入指数高达约350,随着机械投入、化学品的增加,劳动力投入指数锐减,得出农业生产机械化、化学肥料的使用节约了劳动力,农民不再花费大量精力耕作、照管农作物,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故选B项;机械化作业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排除A项;生态环境问题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不单是化学品造成的,排除C项;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美国农业主要依靠现代科技的推动,排除D项。
B
高考真题演练:
3.(2022·北京高考)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把屠宰和包装……流水作业”体现了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故①正确;“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说明当时铁路运输业得到发展,能够长距离的运输货物,故②正确;“开端”说法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就已开始了近代机械生产,故③错误;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斯威夫特创办的肉类加工厂是加工业,不属于农业,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A
高考真题演练:
4.(2022·江苏高考)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 )
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
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
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
【解析】 据材料“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可知杂交水稻试种一年后,短时间内便在全县迅速推广,反映了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故选A项;当时政府以阶级斗争为纲,排除B项;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科技进步,环境只是重要因素之一,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杂交水稻推广,并未提到产量,无法说明实现粮食自给,排除D项。
A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