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乡村聚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非自然或者非经济的因素造成的。正如费孝通所说:“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聚落必定是一种生存或生活空间的社会性整合物。
聚落地理学和社会学对于聚落属性的理解存在巨大的分歧,其中的差异不仅仅因为地理学更加强调自然环境的影响,而社会学突出社会建构的力量。我们会看到,聚落地理学还保持了对于聚落的一种朴素的实体论想象,而在社会学中,对于空间的重视才开始不久,对于房屋和聚落的关注更是不够。
聚落是大地上的人文(纹),地不同,人不同,纹理也不同。这看上去很好解释,但聚落的历史往往比较长,影响因素多,进行个案的解释会很精彩,要跳出个案来寻找一般规律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地理学家通常会十分强调地形的影响,认为平原地区的聚落规模会比山区大一些。这在华北确实如此,但在浙江、湖南、皖南等地区的山区丘陵地带可能反而比平原更容易找到大的乡村聚落。地理学家还重视腹地的大小,强调一地的生存资源的丰富程度会影响聚落的规模,但却没有兼顾人们在生活上的考虑以及其他诸多因素。有的理论对于解释同一个市场体系内部的聚落间聚落规模差异是有效的,却不能用来解释聚落形态的区域间差异,因为在每一个区域中都存在中心地体系。也有地理学家用经济区位影响聚落规模的规律来解释,但也不适合用于解释大范围的聚落形态的区域差异。
历史的因素被看成是地理因素的重要补充,一般认为历史较长的聚落会大一些。这一观点在一个小的范围内比较容易成立。如果以一个乡镇为单位来统计,会发现规模和历史长短之间确实有较明显的正相关性。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观察到历史长短和聚落规模之间的相关性,却不等于可以认定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虽然在同一个区域内大的聚落更可能是古老的,但聚落是一个体系,其中必定会有大有小,是大的容易久存,还是老的发展机会多呢?老的容易变大,也可能是因为它具有区位优势。在一个有限的区域内部,区位对于规模的影响力其实会比历史更加明显。一旦区位优势丧失,无论多么古老的聚落都会衰落下去。
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被引进来作进一步的补充,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聚族而居”的说法,但聚族的“聚”不等于就是比邻而居。即使在宗族集中居住的地区,一个宗族也会分居在多个聚落中,各个聚落大小不一。再如,不少研究注意到国家政治对于聚落形态的影响,尤其是日本学者对于古代聚落形态的研究,以及今天人们从宅基地制度或者城市化政策等方面对于聚落形态的研究,等等。不过,如果要从具体的制度或政策的角度研究聚落形态的区域差异,更值得重视的不是全国性的制度或政策,而是地方性的治理实践。在大一统的社会中,各地具体治理实践的差异性很重要,与地理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化的因素相比较而言,这种治理上的差异似乎更适合用于解释大范围的区域差异。
变量的杂多实际上给人带来了一种无序感,甚至有学者认为这种无序性其实正是传统聚落形态演化的基本特征。对于自发形成的结构来说,变化路径不清晰几乎就是必然的,但对于今天的学者来说,我们总是希望从这种必然复杂的历史中获得某些明晰的教益。要减少这种变量杂多带来的无序感,或许应该引入演化的视角,将以上各种静态的因素在动态的演化过程中进行梳理。而且一些人文地理学家或者规划学者的文献显示出一种集体性的认知:在描述聚落的演化时,需要更多地重视社会文化的因素。然而,囿于学科的界限,他们很难展开对于社会过程的分析。聚落实体观可能妨碍了地理学家的想象力。在地理学家看来,每一个聚落都是一个具体而实在的存在,它们是一个个客观的物的体系。各种物,尤其是房屋与周围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自成一体。并且每一个自成一体的聚落都有“一个”专有的历史。抱持如此扎根的聚落实体观,就不容易接受对于聚落形态的跨区域的统一解释。这样的聚落不再是实体,而是一束关系,对聚落作如此想象恰是社会学所擅长的。
(摘编自熊万胜《聚落的三重性:解释乡村聚落形态的一个分析框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很大程度上,非自然或者非经济的因素造成了乡村聚落,这与费孝通的观点是一致的。
B.聚落地理学更注重自然环境的影响,这造成了它与社会学之间有着难以相融的巨大分歧。
C.聚落的规模虽然与时间有关,一般来说越古老的就越大,但区位优势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D.如果将聚落看成是具体而实在的存在,就不容易接受对聚落形态的跨区域做统一的解释。
【答案】B 【解析】“聚落地理学更注重自然环境的影响,这造成了……”以偏概全,文中说“其中的差异不仅仅因为地理学更加强调自然环境的影响,而社会学突出社会建构的力量”,因此,差异形成的原因是多种的,并不只是由社会学更注重社会构建的力量造成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于空间的重视才开始不久”,这意味着在社会学中对于房屋和聚落作为实体的关注度目前还不够。
B.从第3段可以看出,虽然地理学学者对聚落形态的差异给出了多种解释,但依然形成了一个公认范式。
C.作者认为如果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研究,那么历史的长短和聚落的规模之间不一定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D.“聚族的‘聚’不等于就是比邻而居”,可见在宗族集中居住的地区,人们也会分居在多个聚落之中。
【答案】B 【解析】“形成了一个公认范式”错,文中第3段提到“但聚落的历史往往比较长,影响因素多……要跳出个案来寻找一般规律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这说明对于聚落形态的差异并没有形成公认的范式。
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5段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在不少山地丘陵里广泛分布着中型的团状聚落,这些地区的农民住宅往往包含着一个或多个中心公共区域。
B.地理学家认为耕作半径对小农经济聚落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平原的聚落规模一般会比山区的大。
C.从先秦到两汉,百姓居住场所经历了由在封闭有墙的聚落生活到与生活在无围墙聚落并存的变化。
D.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的桐汭县,在撤并村镇政策执行的力度上,与其他各县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性。
【答案】D 【解析】第5段主要是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其中还强调了地方性治理实践的重要性。A、B项更侧重于自然因素,适合作为第2段的论据。C.讲了聚落的演变过程。不适合作第5段论据。D.讲地方政策的实施,符合第5段的理论。
4.联系全文,概括说明如何才能突破聚落地理学研究的局限。(4分)
【答案】①地理学家应引入演化的视角,将各种静态的因素放在动态的演化过程中进行梳理。②地理学家既要重视空间,又要超越聚落实体观,更多地重视社会文化的因素。
5.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证明影响聚落形成的变量是复杂的。(6分)
【答案】①整体上,文中列举了聚落形成的三个原因,分别是地理因素、历史原因和社会文化原因。②每个原因中,又具体列举了各自的特殊情况。地理因素中,地形和经济区位都不是一般规律;历史长短和聚落规模也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聚族而居不是简单的比邻而居,社会文化因素中国家政治和地方治理都有影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茶 镖
郑玉超
东方胜刚回红茶之乡鹅城,就要独上鹅山寨,以二斤红茶,赎回红茶大儒朱彦武。爱喝红茶的鹅城人素有血性,听了群情振奋,可转念一想,东方胜在外多年,人们素闻他擅长飞镖,也仅源于江湖传言;况那寨主洪七是个魔王。这回带的茶,并非洪七要的壶,大家心里实在没底。
当东方胜戴礼帽,着长衫,摇羽扇,骑一瘦驴,腰系红茶,奔鹅山寨而去,人们怎么都瞧不出他有一丁点的侠士风范。
鹅山寨把门的也这样想。
刚放下吊桥,两个喽啰就近前来。一个揶揄道,这打扮也敢闯咱鹅山寨。另一个斜眼道,来,让我搜搜身,伸手就去摸东方胜的长衫。
东方胜轻点脚蹬,一招燕子三抄水,人已离了驴,晃身进了寨门。那个欲搜身的喽啰目瞪口呆,另一个也张大嘴巴,像被人点了穴,杵在那里。
东方胜进门就大喊,洪七何在?我东方大侠献茶来了。边喊边摇羽扇,然而天气并不热。他的声音吸引了鹅山寨不少人驻足观看,心想,这哪是大侠,分明就是疯子。身后的驴也赶着凑热闹,咧开大嘴扯着嗓,啊呃——啊——啊呃,叫起来。
你俩都别号丧了。一个穿大氅的大汉立在山头喊。
大汉就是洪七。
东方胜抱抱拳,洪七,我是来领朱彦武的。
可我要的是壶!
壶没有,只有茶!
好大的口气!洪七说着从山头一跃而下。
且说洪七领着东方胜进了山寨议事堂。洪七也不相让,径自饮了碗红茶,向虎皮大椅上一仰,嬉笑着告诉堂中兄弟,这位东方大侠要人来了。
东方胜将羽扇插在腰间,抱拳一圈道,也不白要,我以茶换,红茶,茶中极品。他晃了晃系在腰上的红茶。
众人大笑。
东方胜指着那茶,你们不晓它的好处,提神明目,益思除烦!
众人再笑。
瞧你浑浑噩噩,精神不佳;掳来大儒,眼睛不行;欲夺宝物,心思不正;无视大侠,品德不端,我这极品红茶,恰对你症。东方胜抽出羽扇,指着洪七说。
众人狂笑。
可别不在乎,这红茶还有个天大的秘密。刀枪剑戟镋,鞭锏锤钩镰,但凡入红茶浸泡十八次,每次两个时辰,再钝的刃也能斩金断玉,削铁如泥。
一席话,引得众人个个来了精神。洪七也竖起了耳朵。这时,就听议事堂外,啊呃——啊——啊呃,毛驴又抑扬顿挫地叫起来。
洪七脸一红,你俩合伙愚弄我等?
岂敢岂敢?东方胜笑道,我身带飞镖,曾用红茶浸泡十八次,三十六个时辰,谓之茶镖。如若不信,一试便知。
众人闻听,都跃跃欲试。洪七斥退众人,噌地站了起来,拎起虎头大刀,大笑道,我来试试。话音未落,人已到了东方胜面前,抡刀便砍。
眼瞧就要砍到,就见东方胜身形飘移,轻闪躲过。洪七本不是真砍,想着沾身便收刀。可现在连对方的影子都没沾上,洪七的面子挂不住,脸涨得像紫猪肝,他喘着粗气,刀刀凌厉,步步紧逼。
东方胜徒手,竟让洪七近不了身。洪七恨不得将东方胜一刀砍了。
也不知谁喊了声,茶镖呢?
就见东方胜一袭长衫,从腰间抽出镖来,长约半拃,乌黑发亮。洪七一愣,可刀法不乱,跨前一步,再向对方逼去。东方胜身形晃动,就像耍猴,玩得他团团转。再一晃身,已飘出几步开外。一扬手,那镖径直向洪七手中刀飞去。耳边听“咣当”“扑哧”两声,洪七的刀脱了手,插进堂中的横梁之上,晃了几下,才定了下来。
众人狂呼。洪七的脸由红变紫,又由紫变绛。不过,他输得心服口服,双手抱拳,佩服佩服!没想到,经茶浸泡的镖竟如此了得!
洪七忙命人看座,心道茶犹如此,看来壶也非寻常人所能拥有,遂断了那心思。于是,叫人带来朱彦武,交予东方胜。
再说鹅城满城上下见东方胜孤身入虎穴,不伤分毫,领回了朱彦武,先是惊异,后是惊叹。是夜,朱府大摆宴席,答谢东方胜,遍邀全城名士作陪。夜半方散。
子夜时分,一黑衣蒙面人倒挂金钟,悬于朱府书房后窗。好一会儿,才悄然拨开窗户,钻了进去,不一会儿,又钻了出来,怀里多了个盒子,盒上有字:红茶御壶。说起此壶,乃当年皇帝御赐朱家先祖。传到朱彦武手里,已历三百余年。
黑衣人抱壶蹿进长廊,忽见前面立一老者,仙风道骨,长髯飘飘,手持支竹筷。黑衣人见状,大惊,欲抽身后退。谁知,四周灯火亮起,一片通明。
老者怒喝,逆徒还不束手就擒,更待何时?
黑衣人并没乱了方寸,抽出三支飞镖,一扬手,镖裹着劲道,呈品字形飞向老者。老者手持竹筷,将三支镖轻轻拨落尘埃。又挺身而上,筷子早点了黑衣人的穴。黑衣人扑通倒地,揭开面纱,竟是东方胜。老者指着地上飞镖——镖刃处一牙一牙缺口,朗声道,红茶要义,首推正心。与洪七比,你心太邪,再好的红茶也于你无补!
原来,老者是东方胜的师父西门道长,平素酷爱红茶,武功炉火纯青。东方胜悟性强,跟着道长研习飞镖,镖艺精进。奈何心术不正,钻营坑蒙拐骗偷这些下三烂东西。起初,道长想以红茶茶义,教他回归正道。谁知他不为所动,道长恨铁不成钢,将他逐出师门。谁知他出门就委身沙皇——适逢沙皇觊觎朱家红茶御壶,软硬兼施,奈何朱彦武油盐不进——此番回鹅城,一心窃得此壶。知悉后,年逾九旬的道长怎肯让国宝被盗,遂动身下山。怎知节外生枝,爱茶的洪七也想得此壶,绑了朱彦武,放话以壶赎人。这才发生了上面的故事。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3年第23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得知红茶大儒朱彦武被绑架,刚回红茶之乡鹅城的东方胜便自告奋勇去鹅山寨赎人,体现鹅城人的血性。
B.东方胜性格直爽,见到鹅山寨寨主洪七便直奔主题,申明要领回朱彦武,引得山寨上的人们肃然起敬。
C.东方胜与洪七比武,先是徒手搏斗,后是飞镖夺刀,可见东方胜茶镖不凡,功夫了得,确是武林高手。
D.西门道长以竹筷轻松打掉东方胜三支飞镖,并点了东方胜的穴,可见道长没有给东方胜传授武功秘诀。
【答案】C 【解析】A.“体现鹅城人的血性”错,根据后文故事情节可知,东方胜去赎人是另有企图。B.“性格直爽”错,东方胜自恃武功高强,急于领走朱彦武;“引得山寨上的人们肃然起敬”错,山寨上的人们起初是嘲笑他的。D.“道长没有给东方胜传授武功秘诀”错,东方胜敢于独闯山寨并震慑洪七等人均说明道长是给东方胜传授了武功的秘诀。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鹅城人的担心、山寨人的揶揄、洪七的鄙视,既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烘托了东方胜的胆识与武功。
B.洪七与东方胜比武的情节,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人物。
C.“遍邀全城名士作陪”的交代,意味着西门道长可能也在受邀之列,这为降服东方胜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D.小说语言简练明快,短句为主,句法多变,这种语言特色与武侠小说扣人心弦、快意江湖的情节相一致。
【答案】B 【解析】“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人物”错,应为“是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人物”。
8.小说直至最后才交代是西门道长的徒弟东方胜要盗取“红茶御壶”,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并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当东方胜戴礼帽,着长衫”“边喊边摇羽扇,然而天气并不热”,东方胜上鹅山寨时,人们瞧不出他有一丁点的侠士风范,而进入鹅山寨时大喊大叫,人们觉得他是疯子,行事张狂,有偷壶的可能。②“东方胜刚回红茶之乡鹅城,就要独上鹅山寨……赎回红茶大儒朱彦武”且“带的茶,并非洪七要的壶”,可能是艺高人胆大,热心肠,也可能是另有所图,以便赢得信任感激,伺机盗取御壶。③“朱府大摆宴席,答谢东方胜……夜半方散”,给了东方胜接近御壶的门径和机会。④“黑衣人见状,大惊,欲抽身后退”,而“老者怒喝,逆徒还不束手就擒……”可知,二人彼此熟悉,且为师徒关系。⑤“黑衣人并没乱了方寸,抽出三支飞镖,一扬手,镖裹着劲道……”这熟悉的胆量与出招方式让读者不由得猜想他就是前文的东方胜。(答出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9.学校公众号拟在“最小说”栏目刊登本文,对于最后一段,编辑部产生了分歧。李编辑认为可以删去,而王主编则认为不能删,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的理由。(6分)
【答案】示例一:不能删。①最后一段为补叙,交代了东方胜与老者的背景及关系,使情节更加完整。②对人物经历的交代,丰富了人物形象,让读者理解了人物行为的动机。③最后一段揭示主旨,明确小说中心,东方胜武艺不精,心邪盗壶,终为西门道长所败,劝谏人们正心思,端品德。
示例二:应该删。①小说写到“再好的红茶也于你无补”便戛然而止,可以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使作品更加扣人心弦,韵味无穷。②删去最后一段,小说故事情节也是完整的,人物形象同样是丰满的,人物关系也是清楚的——读者自然知道“老者”是东方胜的师父,东方胜是“老者”心术不正的徒弟。③删去最后一段,作品的主题依然鲜明突出,给读者的启示教育意义不减,而原作品的最后一段,加上“沙皇觊觎朱家红茶御壶”的原因和背景,实在与前面的故事没有多少必然联系,反而显得突兀。(无论赞同还是反对,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一匡天下,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
(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材料二: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矣。”
(节选自《文韬·举贤》)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横线上填写断句相应的字母。(3分)
若是A则群邪比B周C而蔽D贤E忠臣F死于无罪G奸臣以虚H誉取爵位
【答案】AEG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临,在文中指统治,指挥。与《岳阳楼记》中“把酒临风”的“临”字义不同。
B.市租,或称“市税”“市调”“市门税”,指向商人入市贩购货物征收的赋税。
C.务,指从事,致力。与现代汉语的“务农”“不务正业”中的“务”字义一致。
D.令,与《孔雀东南飞》中“便言多令才”的“令”词义相同,均为“美好的”。
【答案】D 【解析】两个“令”字词义不同,原文中的“令”是“使、让”的意思,“便言多令才”的“令”是“美好的”的意思。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以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阐述建立功业与任用贤才的关系,材料二借文王之惑探讨举贤的标准。
B.材料一认为朝堂没有贤才就好比鸿鹄没有翅膀一样,君王即使有高远的理想抱负,也不能够实现。
C.齐桓公既享有春秋五霸之首的荣耀,又落得死后不得安葬的下场,原因就在于他任用了不同的人。
D.太公认为举贤的关键在于识别人才,打破世俗标准按名督实,将宰相职能分散,按官职推选人才。
【答案】D 【解析】“将宰相职能分散”理解错误,“将相分职”的“将”是“将领”的意思。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
(2)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
【答案】(1)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
(2)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锅中腐烂,该不会对治国有妨害吧?
14.材料一中孔子所说的“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中的“三权”指的是尊贤的具体措施,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3分)
【答案】①给予尊崇的地位。②给予丰厚的财物。③建立亲密的君臣关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使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到达自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
有人说:“难道能认为齐桓公仁义吗?杀死兄长而继位,不是仁义。难道能认为齐桓公恭谨行为有节制吗?与妇人同乘一辆车在都城中奔驰,不是恭谨行为有节制。难道能认为齐桓公操守清白吗?在他的后宫家门内就没有可出嫁的女人,这不是操守清白。这三件事,是败亡国家的荒淫君主的行为,然而齐桓公同时拥有(这样的)行为,因为得到了管仲、隰朋(的帮助),一举匡正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因为他能得到贤臣的辅佐。(他)失去管仲、隰朋,任用竖刁、易牙,自己死后不能下葬,尸虫流出门外。在一个人的身上,为什么荣耀与耻辱都经历到呢?那是因为他任用的人不同。”
齐桓公命令管仲管理国政,管仲回答说:“地位低的人不能统治地位高的人。”桓公任命管仲为上卿,可是齐国还不太平。桓公说:“国家因为什么(还不太平)呢?”管仲回答说:“贫穷的人不能差遣富有的人。”桓公赐给他齐国一年的货物税,可是齐国还不太平。桓公说:“国家因为什么(还不太平)呢?”(管仲)回答说:“跟君主关系疏远的人不能制约跟君主关系亲近的人。”桓公立即尊称他为仲父,(此后)齐国就变得国家太平,人民安乐,于是称霸天下。孔子说:“凭管仲那么有才干,若是他得不到这三种权柄啊,那么也就不能使他的君主面向南方成为诸侯的。”
齐桓公向管仲问道:“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锅中腐烂,这样应该不会对治国有妨害吧?”管仲回答说:“这实在不是一个高贵的人应该做的事,但对治国也无妨害。不能识别人才有损于霸业,知道是人才而不能恰当地任用有损于霸业,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信任而又让小人从中掺和有损于霸业。”
材料二:
文王问太公说:“君主致力于选用贤能的人,却收不到推举贤能的实效,社会反而越来越动荡,以致让国家陷于危亡,这是什么原因呢?”
太公答道:“这是因为选拔出贤能的人而不加以任用,徒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实质。”
文王问道:“那导致这种过失的原因在哪里呢?”
太公答道:“导致这一过失的原因在于君主喜欢任用那些被世俗称赞的贤能的人,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贤人。”
文王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太公答道:“君主把世俗所称赞的人当作贤能的人,把世俗所诋毁的人当作不正派的人,那么党羽多的人就会被推举任用,党羽少的人就会被贬斥。像这样下去,奸邪小人就会结党营私埋没真正贤能的人,忠臣无罪而被置于死地,奸臣凭借虚名加官晋爵,所以社会越来越动荡,国家也就无法避免危亡了。”
文王问道:“应该怎样推举贤能的人呢?”
太公答道:“将领和宰相分别举荐,并根据所需要的官职推荐入选,按照官吏的职责标准审核其实际工作成绩。选拔上来的人才,考查他能力强弱,让他的德才与官位相称、官位同德才相称,这样就掌握了举贤的原则和方法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岁暮贫甚戏书
[宋]陆游
阿堵①元知不受呼,忍贫闭户亦良图。
曲身得火才微直,槁面持杯只暂朱。
食案阑干堆苜蓿②,褐衣颠倒著天吴③。
谁知未减粗豪在,落笔犹能赋两都④。
【注】①阿堵:《世说新语》载,王夷甫因雅癖而从不言“钱”,而称之为“阿堵物”。②苜蓿:草本植物。③天吴:传说中的水神,古代衣服上经常绣刻其像。杜甫有诗“天吴及紫风,颠倒在短褐”。④赋两都:东汉文学家班固著有《两都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标题内涵丰富,“岁暮”表示时间,“贫甚”点出所写内容,“戏书”表明态度。
B.首联说诗人自己知道钱财是没办法呼叫来的,闭门不出、忍受贫寒,倒也不失为良策。
C.颔联上句写诗人冻得发抖,蜷缩着身子去烤火;下句写诗人酒后脸上才出现一点微红。
D.颈联写衣食,因为贫穷只能以苜蓿为食,而衣衫因为破旧颠倒了绣在其中的水神图案。
【答案】C 【解析】“蜷缩着身子去烤火”错,颔联上句“曲身得火才微直”意思是诗人在严寒季节里全身冻得发抖,只有在屋子里烤火,才能不再蜷缩着身子。
16.诗的尾联两句有何含意?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第一问:贫穷并未使得自己豪气减退,自己创作热情依然非常旺盛,还能像班固一样写出《两都赋》这样优秀的作品来。
第二问:表现出诗人虽然处在艰难困顿的环境之中,但依然具有昂扬奋发的心态,同时也彰显出诗人豁达的胸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逐客书》中,李斯以“山和海的有容乃大”类比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历史典故,表达了自己英勇不减当年,希望能为国效力的愿望。
(3)《赤壁赋》中,描写听到客人悲伤幽怨的箫声,蛟龙飞舞,寡妇想到自己凄凉的身世也不禁落泪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
(2)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想要愉快地谈论植物,我们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很刁钻的问题:植物为什么就不会动呢?A.____________________,还没有学会运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生命诞生之初,比植物更古老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可比植物古老得多——都能四处游动,寻找食物,趋利避害。进化论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物种如果天生就是这样,那么就意味着,它一定因为现在的样子而获得了某种生存上的优势。
①通过研究选择了一动不动的生命,②使生物学家获得了一些全新的认识。③这类生命的能量获取效率竟然比其他会动的生命更快。④一棵高深莫测的大树,⑤根系深深地扎入土壤,⑥枝干高高地举向天空。⑦它的每一片叶子都能接受到实实在在的阳光,⑧每一条根系都能吸收到真真正正的养分。⑨虽然大树不会移动,⑩但它获取能量的方式却比老虎和燕子更高级。B.____________________,大树付出的代价肯定是最小的。一棵大榕树的投影面积常常可以达到上万平方米,它占据的生存空间能达到几十万立方米。无数会跑会跳的小动物会以大榕树为家,它们之中的大部分,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大榕树的怀抱。对于植物来说,它们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甚至当它们放弃运动、把根系深深地扎入土壤的时候,它们就已经成了环境本身。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案】A.这是因为它们是古老的(或:这是因为它们很古老) B.获取相等的能量时(或:获取的能量相等时)
19.文中第2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案】②删去“使”;③“更快”改为“更高”;④“高深莫测”改为“高大挺拔”(或:高耸入云)。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千丝万缕的瓜秧四下蔓延,层层密叶,顺藤摸瓜,一个个斗大的西瓜像满地乱滚的青石磙子;没有两膀子九牛二虎的力气,别想偷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种西瓜是柳梢青他爹的拿手戏。——柳梢青的手艺,叫得响的,一是香瓜,二是面瓜。
他的香瓜匀溜个儿,滴溜儿圆,白的玉白,黄的金黄,摘下来带两片绿叶,更显得好看。蹲在绿柳浓荫下,撕一片苇劈儿,轻轻划上一道,瓜分两半,甜脆爽口,蜜汁元汤,喝下去沁人心脾。他的面瓜,皮薄、肉厚、大肚囊儿,掰开来白籽红瓤,一篓蜜;有花面鬼脸的,有傻头傻脑的,一个个憨态可掬,逗人喜爱。
远怕水,近怕鬼,生人吃柳梢青的面瓜,先得打听路数:贪吃嘴急,张口就咬,噎得眼直,憋得脸青,鱼鹰子伸脖儿;吃一个不饱,吃两个撑着,忍一忍,歇一歇,走两趟小水再吃也不晚。吃过柳梢青的香瓜面瓜的人,没个够;人行千里,心也拴在他的瓜秧上。谷雨前后,栽瓜点豆。柳梢青的瓜园花一开,就香气四溢。等到瓜熟时节,满天下香雾;南风一吹,弥漫方圆几里。于是,东奔西走的行人留步,南来北往的行船靠岸,吃瓜的人一窝蜂赶来。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他的香瓜匀称,浑圆,白的,黄的,带两片绿叶,更显得好看”,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案】①原句“勾溜个儿,滴溜儿圆”是方言通语(也是俗语、口语),增添了语段的乡土气息(与语段口语化风格更相符)。②原句“白的玉白,黄的金黄”,既写出香瓜颜色的种类,也强调了颜色的鲜艳诱人,语意比改句更丰富。③原句“摘下来带两片绿叶”用“摘”字使语句富有动态感,与语段明快的风格更相符。(答对两点即可)
21.文字含义随语境而变化,请谈谈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一”字表意上的不同。(3分)
【答案】①“一个”中的“一”是数词,表示吃整个香瓜的最小的数量。②“忍一忍”中的“一”表示动作时间的短暂。③“花一开”中的“一”表示一旦。(意思正确即可)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横线部分都使用了破折号,用法是否相同,请作简要说明。
(3分)
(1)在生命诞生之初,比植物更古老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可比植物古老得多——都能四处游动,寻找食物,趋利避害。
(2)种西瓜是柳梢青他爹的拿手戏。——柳梢青的手艺,叫得响的,一是香瓜,二是面瓜。
【答案】用法不同。(1)破折号连接的内容将完整的句子拆开,表示插入。(2)破折号连接的内容前后对象不同,表示转换话题。(意思正确即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赛道”指以新技术、新模式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具有引领性发展、颠覆性创新、爆发式增长等特性。现在,“新赛道”含义进一步演化,可指一切新的起点、新的征程,以及新的努力、新的气象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材料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指出了“新赛道”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它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出现的,表明了党中央要开辟新天地的决心和规划。第二个层次,介绍了“新赛道”这一概念的内涵。其核心是指,具有引领性发展、颠覆性创新、爆发式增长的新兴产业领域。第三个层次,介绍了“新赛道”含义的演化。从命题者的角度看,实际上是借此帮助考生打开思路,提醒考生在祖国建设的各个方面、各条战线上都存在着“新赛道”。
通过整则材料可以看出,强调“新赛道”就是强调在原有基础上,实现领域的开辟、思想的突破、行动的创新。强调要突破旧有思维,打破固有程式,秉持创新意识,付出新努力,确定新起点,开启新征程,产生新成果,赢得新气象。
写作时,由于“新赛道”的本义和引申义较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最好自选角度,着重从分析某一个领域的开拓创新入手,来论述我们要有开辟“新赛道”、跑赢“新赛道”的意识。这样才能笔墨更集中,论述更透彻。
“新赛道”既然是“新”,必定与“旧”有所区别,所以本文题还暗含了“新”与“旧”的辩证关系,在写作时要适当阐述“新”与“旧”辩证关系,以提升写作的思维品质。
参考立意:(1)开辟新赛道不易,要创新;跑赢新赛道尤难,要坚持。(2)莫对故人说故国,且汲新水泡新茶。(3)老路子树起老藩篱,新思维开启新赛道。(4)新赛道上勇创新,创新开启新时代。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乡村聚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非自然或者非经济的因素造成的。正如费孝通所说:“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聚落必定是一种生存或生活空间的社会性整合物。
聚落地理学和社会学对于聚落属性的理解存在巨大的分歧,其中的差异不仅仅因为地理学更加强调自然环境的影响,而社会学突出社会建构的力量。我们会看到,聚落地理学还保持了对于聚落的一种朴素的实体论想象,而在社会学中,对于空间的重视才开始不久,对于房屋和聚落的关注更是不够。
聚落是大地上的人文(纹),地不同,人不同,纹理也不同。这看上去很好解释,但聚落的历史往往比较长,影响因素多,进行个案的解释会很精彩,要跳出个案来寻找一般规律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地理学家通常会十分强调地形的影响,认为平原地区的聚落规模会比山区大一些。这在华北确实如此,但在浙江、湖南、皖南等地区的山区丘陵地带可能反而比平原更容易找到大的乡村聚落。地理学家还重视腹地的大小,强调一地的生存资源的丰富程度会影响聚落的规模,但却没有兼顾人们在生活上的考虑以及其他诸多因素。有的理论对于解释同一个市场体系内部的聚落间聚落规模差异是有效的,却不能用来解释聚落形态的区域间差异,因为在每一个区域中都存在中心地体系。也有地理学家用经济区位影响聚落规模的规律来解释,但也不适合用于解释大范围的聚落形态的区域差异。
历史的因素被看成是地理因素的重要补充,一般认为历史较长的聚落会大一些。这一观点在一个小的范围内比较容易成立。如果以一个乡镇为单位来统计,会发现规模和历史长短之间确实有较明显的正相关性。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观察到历史长短和聚落规模之间的相关性,却不等于可以认定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虽然在同一个区域内大的聚落更可能是古老的,但聚落是一个体系,其中必定会有大有小,是大的容易久存,还是老的发展机会多呢?老的容易变大,也可能是因为它具有区位优势。在一个有限的区域内部,区位对于规模的影响力其实会比历史更加明显。一旦区位优势丧失,无论多么古老的聚落都会衰落下去。
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被引进来作进一步的补充,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聚族而居”的说法,但聚族的“聚”不等于就是比邻而居。即使在宗族集中居住的地区,一个宗族也会分居在多个聚落中,各个聚落大小不一。再如,不少研究注意到国家政治对于聚落形态的影响,尤其是日本学者对于古代聚落形态的研究,以及今天人们从宅基地制度或者城市化政策等方面对于聚落形态的研究,等等。不过,如果要从具体的制度或政策的角度研究聚落形态的区域差异,更值得重视的不是全国性的制度或政策,而是地方性的治理实践。在大一统的社会中,各地具体治理实践的差异性很重要,与地理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化的因素相比较而言,这种治理上的差异似乎更适合用于解释大范围的区域差异。
变量的杂多实际上给人带来了一种无序感,甚至有学者认为这种无序性其实正是传统聚落形态演化的基本特征。对于自发形成的结构来说,变化路径不清晰几乎就是必然的,但对于今天的学者来说,我们总是希望从这种必然复杂的历史中获得某些明晰的教益。要减少这种变量杂多带来的无序感,或许应该引入演化的视角,将以上各种静态的因素在动态的演化过程中进行梳理。而且一些人文地理学家或者规划学者的文献显示出一种集体性的认知:在描述聚落的演化时,需要更多地重视社会文化的因素。然而,囿于学科的界限,他们很难展开对于社会过程的分析。聚落实体观可能妨碍了地理学家的想象力。在地理学家看来,每一个聚落都是一个具体而实在的存在,它们是一个个客观的物的体系。各种物,尤其是房屋与周围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自成一体。并且每一个自成一体的聚落都有“一个”专有的历史。抱持如此扎根的聚落实体观,就不容易接受对于聚落形态的跨区域的统一解释。这样的聚落不再是实体,而是一束关系,对聚落作如此想象恰是社会学所擅长的。
(摘编自熊万胜《聚落的三重性:解释乡村聚落形态的一个分析框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很大程度上,非自然或者非经济的因素造成了乡村聚落,这与费孝通的观点是一致的。
B.聚落地理学更注重自然环境的影响,这造成了它与社会学之间有着难以相融的巨大分歧。
C.聚落的规模虽然与时间有关,一般来说越古老的就越大,但区位优势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D.如果将聚落看成是具体而实在的存在,就不容易接受对聚落形态的跨区域做统一的解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于空间的重视才开始不久”,这意味着在社会学中对于房屋和聚落作为实体的关注度目前还不够。
B.从第3段可以看出,虽然地理学学者对聚落形态的差异给出了多种解释,但依然形成了一个公认范式。
C.作者认为如果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研究,那么历史的长短和聚落的规模之间不一定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D.“聚族的‘聚’不等于就是比邻而居”,可见在宗族集中居住的地区,人们也会分居在多个聚落之中。
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5段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在不少山地丘陵里广泛分布着中型的团状聚落,这些地区的农民住宅往往包含着一个或多个中心公共区域。
B.地理学家认为耕作半径对小农经济聚落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平原的聚落规模一般会比山区的大。
C.从先秦到两汉,百姓居住场所经历了由在封闭有墙的聚落生活到与生活在无围墙聚落并存的变化。
D.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的桐汭县,在撤并村镇政策执行的力度上,与其他各县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性。
4.联系全文,概括说明如何才能突破聚落地理学研究的局限。(4分)
5.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证明影响聚落形成的变量是复杂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茶 镖
郑玉超
东方胜刚回红茶之乡鹅城,就要独上鹅山寨,以二斤红茶,赎回红茶大儒朱彦武。爱喝红茶的鹅城人素有血性,听了群情振奋,可转念一想,东方胜在外多年,人们素闻他擅长飞镖,也仅源于江湖传言;况那寨主洪七是个魔王。这回带的茶,并非洪七要的壶,大家心里实在没底。
当东方胜戴礼帽,着长衫,摇羽扇,骑一瘦驴,腰系红茶,奔鹅山寨而去,人们怎么都瞧不出他有一丁点的侠士风范。
鹅山寨把门的也这样想。
刚放下吊桥,两个喽啰就近前来。一个揶揄道,这打扮也敢闯咱鹅山寨。另一个斜眼道,来,让我搜搜身,伸手就去摸东方胜的长衫。
东方胜轻点脚蹬,一招燕子三抄水,人已离了驴,晃身进了寨门。那个欲搜身的喽啰目瞪口呆,另一个也张大嘴巴,像被人点了穴,杵在那里。
东方胜进门就大喊,洪七何在?我东方大侠献茶来了。边喊边摇羽扇,然而天气并不热。他的声音吸引了鹅山寨不少人驻足观看,心想,这哪是大侠,分明就是疯子。身后的驴也赶着凑热闹,咧开大嘴扯着嗓,啊呃——啊——啊呃,叫起来。
你俩都别号丧了。一个穿大氅的大汉立在山头喊。
大汉就是洪七。
东方胜抱抱拳,洪七,我是来领朱彦武的。
可我要的是壶!
壶没有,只有茶!
好大的口气!洪七说着从山头一跃而下。
且说洪七领着东方胜进了山寨议事堂。洪七也不相让,径自饮了碗红茶,向虎皮大椅上一仰,嬉笑着告诉堂中兄弟,这位东方大侠要人来了。
东方胜将羽扇插在腰间,抱拳一圈道,也不白要,我以茶换,红茶,茶中极品。他晃了晃系在腰上的红茶。
众人大笑。
东方胜指着那茶,你们不晓它的好处,提神明目,益思除烦!
众人再笑。
瞧你浑浑噩噩,精神不佳;掳来大儒,眼睛不行;欲夺宝物,心思不正;无视大侠,品德不端,我这极品红茶,恰对你症。东方胜抽出羽扇,指着洪七说。
众人狂笑。
可别不在乎,这红茶还有个天大的秘密。刀枪剑戟镋,鞭锏锤钩镰,但凡入红茶浸泡十八次,每次两个时辰,再钝的刃也能斩金断玉,削铁如泥。
一席话,引得众人个个来了精神。洪七也竖起了耳朵。这时,就听议事堂外,啊呃——啊——啊呃,毛驴又抑扬顿挫地叫起来。
洪七脸一红,你俩合伙愚弄我等?
岂敢岂敢?东方胜笑道,我身带飞镖,曾用红茶浸泡十八次,三十六个时辰,谓之茶镖。如若不信,一试便知。
众人闻听,都跃跃欲试。洪七斥退众人,噌地站了起来,拎起虎头大刀,大笑道,我来试试。话音未落,人已到了东方胜面前,抡刀便砍。
眼瞧就要砍到,就见东方胜身形飘移,轻闪躲过。洪七本不是真砍,想着沾身便收刀。可现在连对方的影子都没沾上,洪七的面子挂不住,脸涨得像紫猪肝,他喘着粗气,刀刀凌厉,步步紧逼。
东方胜徒手,竟让洪七近不了身。洪七恨不得将东方胜一刀砍了。
也不知谁喊了声,茶镖呢?
就见东方胜一袭长衫,从腰间抽出镖来,长约半拃,乌黑发亮。洪七一愣,可刀法不乱,跨前一步,再向对方逼去。东方胜身形晃动,就像耍猴,玩得他团团转。再一晃身,已飘出几步开外。一扬手,那镖径直向洪七手中刀飞去。耳边听“咣当”“扑哧”两声,洪七的刀脱了手,插进堂中的横梁之上,晃了几下,才定了下来。
众人狂呼。洪七的脸由红变紫,又由紫变绛。不过,他输得心服口服,双手抱拳,佩服佩服!没想到,经茶浸泡的镖竟如此了得!
洪七忙命人看座,心道茶犹如此,看来壶也非寻常人所能拥有,遂断了那心思。于是,叫人带来朱彦武,交予东方胜。
再说鹅城满城上下见东方胜孤身入虎穴,不伤分毫,领回了朱彦武,先是惊异,后是惊叹。是夜,朱府大摆宴席,答谢东方胜,遍邀全城名士作陪。夜半方散。
子夜时分,一黑衣蒙面人倒挂金钟,悬于朱府书房后窗。好一会儿,才悄然拨开窗户,钻了进去,不一会儿,又钻了出来,怀里多了个盒子,盒上有字:红茶御壶。说起此壶,乃当年皇帝御赐朱家先祖。传到朱彦武手里,已历三百余年。
黑衣人抱壶蹿进长廊,忽见前面立一老者,仙风道骨,长髯飘飘,手持支竹筷。黑衣人见状,大惊,欲抽身后退。谁知,四周灯火亮起,一片通明。
老者怒喝,逆徒还不束手就擒,更待何时?
黑衣人并没乱了方寸,抽出三支飞镖,一扬手,镖裹着劲道,呈品字形飞向老者。老者手持竹筷,将三支镖轻轻拨落尘埃。又挺身而上,筷子早点了黑衣人的穴。黑衣人扑通倒地,揭开面纱,竟是东方胜。老者指着地上飞镖——镖刃处一牙一牙缺口,朗声道,红茶要义,首推正心。与洪七比,你心太邪,再好的红茶也于你无补!
原来,老者是东方胜的师父西门道长,平素酷爱红茶,武功炉火纯青。东方胜悟性强,跟着道长研习飞镖,镖艺精进。奈何心术不正,钻营坑蒙拐骗偷这些下三烂东西。起初,道长想以红茶茶义,教他回归正道。谁知他不为所动,道长恨铁不成钢,将他逐出师门。谁知他出门就委身沙皇——适逢沙皇觊觎朱家红茶御壶,软硬兼施,奈何朱彦武油盐不进——此番回鹅城,一心窃得此壶。知悉后,年逾九旬的道长怎肯让国宝被盗,遂动身下山。怎知节外生枝,爱茶的洪七也想得此壶,绑了朱彦武,放话以壶赎人。这才发生了上面的故事。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3年第23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得知红茶大儒朱彦武被绑架,刚回红茶之乡鹅城的东方胜便自告奋勇去鹅山寨赎人,体现鹅城人的血性。
B.东方胜性格直爽,见到鹅山寨寨主洪七便直奔主题,申明要领回朱彦武,引得山寨上的人们肃然起敬。
C.东方胜与洪七比武,先是徒手搏斗,后是飞镖夺刀,可见东方胜茶镖不凡,功夫了得,确是武林高手。
D.西门道长以竹筷轻松打掉东方胜三支飞镖,并点了东方胜的穴,可见道长没有给东方胜传授武功秘诀。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鹅城人的担心、山寨人的揶揄、洪七的鄙视,既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烘托了东方胜的胆识与武功。
B.洪七与东方胜比武的情节,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人物。
C.“遍邀全城名士作陪”的交代,意味着西门道长可能也在受邀之列,这为降服东方胜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D.小说语言简练明快,短句为主,句法多变,这种语言特色与武侠小说扣人心弦、快意江湖的情节相一致。
8.小说直至最后才交代是西门道长的徒弟东方胜要盗取“红茶御壶”,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并简要分析。(4分)
9.学校公众号拟在“最小说”栏目刊登本文,对于最后一段,编辑部产生了分歧。李编辑认为可以删去,而王主编则认为不能删,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的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一匡天下,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
(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材料二: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矣。”
(节选自《文韬·举贤》)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横线上填写断句相应的字母。(3分)
若是A则群邪比B周C而蔽D贤E忠臣F死于无罪G奸臣以虚H誉取爵位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临,在文中指统治,指挥。与《岳阳楼记》中“把酒临风”的“临”字义不同。
B.市租,或称“市税”“市调”“市门税”,指向商人入市贩购货物征收的赋税。
C.务,指从事,致力。与现代汉语的“务农”“不务正业”中的“务”字义一致。
D.令,与《孔雀东南飞》中“便言多令才”的“令”词义相同,均为“美好的”。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以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阐述建立功业与任用贤才的关系,材料二借文王之惑探讨举贤的标准。
B.材料一认为朝堂没有贤才就好比鸿鹄没有翅膀一样,君王即使有高远的理想抱负,也不能够实现。
C.齐桓公既享有春秋五霸之首的荣耀,又落得死后不得安葬的下场,原因就在于他任用了不同的人。
D.太公认为举贤的关键在于识别人才,打破世俗标准按名督实,将宰相职能分散,按官职推选人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
(2)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
14.材料一中孔子所说的“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中的“三权”指的是尊贤的具体措施,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岁暮贫甚戏书
[宋]陆游
阿堵①元知不受呼,忍贫闭户亦良图。
曲身得火才微直,槁面持杯只暂朱。
食案阑干堆苜蓿②,褐衣颠倒著天吴③。
谁知未减粗豪在,落笔犹能赋两都④。
【注】①阿堵:《世说新语》载,王夷甫因雅癖而从不言“钱”,而称之为“阿堵物”。②苜蓿:草本植物。③天吴:传说中的水神,古代衣服上经常绣刻其像。杜甫有诗“天吴及紫风,颠倒在短褐”。④赋两都:东汉文学家班固著有《两都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标题内涵丰富,“岁暮”表示时间,“贫甚”点出所写内容,“戏书”表明态度。
B.首联说诗人自己知道钱财是没办法呼叫来的,闭门不出、忍受贫寒,倒也不失为良策。
C.颔联上句写诗人冻得发抖,蜷缩着身子去烤火;下句写诗人酒后脸上才出现一点微红。
D.颈联写衣食,因为贫穷只能以苜蓿为食,而衣衫因为破旧颠倒了绣在其中的水神图案。
16.诗的尾联两句有何含意?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逐客书》中,李斯以“山和海的有容乃大”类比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历史典故,表达了自己英勇不减当年,希望能为国效力的愿望。
(3)《赤壁赋》中,描写听到客人悲伤幽怨的箫声,蛟龙飞舞,寡妇想到自己凄凉的身世也不禁落泪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想要愉快地谈论植物,我们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很刁钻的问题:植物为什么就不会动呢?A.____________________,还没有学会运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生命诞生之初,比植物更古老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可比植物古老得多——都能四处游动,寻找食物,趋利避害。进化论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物种如果天生就是这样,那么就意味着,它一定因为现在的样子而获得了某种生存上的优势。
①通过研究选择了一动不动的生命,②使生物学家获得了一些全新的认识。③这类生命的能量获取效率竟然比其他会动的生命更快。④一棵高深莫测的大树,⑤根系深深地扎入土壤,⑥枝干高高地举向天空。⑦它的每一片叶子都能接受到实实在在的阳光,⑧每一条根系都能吸收到真真正正的养分。⑨虽然大树不会移动,⑩但它获取能量的方式却比老虎和燕子更高级。B.____________________,大树付出的代价肯定是最小的。一棵大榕树的投影面积常常可以达到上万平方米,它占据的生存空间能达到几十万立方米。无数会跑会跳的小动物会以大榕树为家,它们之中的大部分,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大榕树的怀抱。对于植物来说,它们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甚至当它们放弃运动、把根系深深地扎入土壤的时候,它们就已经成了环境本身。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2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千丝万缕的瓜秧四下蔓延,层层密叶,顺藤摸瓜,一个个斗大的西瓜像满地乱滚的青石磙子;没有两膀子九牛二虎的力气,别想偷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种西瓜是柳梢青他爹的拿手戏。——柳梢青的手艺,叫得响的,一是香瓜,二是面瓜。
他的香瓜匀溜个儿,滴溜儿圆,白的玉白,黄的金黄,摘下来带两片绿叶,更显得好看。蹲在绿柳浓荫下,撕一片苇劈儿,轻轻划上一道,瓜分两半,甜脆爽口,蜜汁元汤,喝下去沁人心脾。他的面瓜,皮薄、肉厚、大肚囊儿,掰开来白籽红瓤,一篓蜜;有花面鬼脸的,有傻头傻脑的,一个个憨态可掬,逗人喜爱。
远怕水,近怕鬼,生人吃柳梢青的面瓜,先得打听路数:贪吃嘴急,张口就咬,噎得眼直,憋得脸青,鱼鹰子伸脖儿;吃一个不饱,吃两个撑着,忍一忍,歇一歇,走两趟小水再吃也不晚。吃过柳梢青的香瓜面瓜的人,没个够;人行千里,心也拴在他的瓜秧上。谷雨前后,栽瓜点豆。柳梢青的瓜园花一开,就香气四溢。等到瓜熟时节,满天下香雾;南风一吹,弥漫方圆几里。于是,东奔西走的行人留步,南来北往的行船靠岸,吃瓜的人一窝蜂赶来。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他的香瓜匀称,浑圆,白的,黄的,带两片绿叶,更显得好看”,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1.文字含义随语境而变化,请谈谈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一”字表意上的不同。(3分)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横线部分都使用了破折号,用法是否相同,请作简要说明。
(3分)
(1)在生命诞生之初,比植物更古老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可比植物古老得多——都能四处游动,寻找食物,趋利避害。
(2)种西瓜是柳梢青他爹的拿手戏。——柳梢青的手艺,叫得响的,一是香瓜,二是面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赛道”指以新技术、新模式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具有引领性发展、颠覆性创新、爆发式增长等特性。现在,“新赛道”含义进一步演化,可指一切新的起点、新的征程,以及新的努力、新的气象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