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2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2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6 16:24:53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普通人也具有类似于艺术家或设计师的创意思维。不过,要把它变成艺术呈现出来是有技术门槛的。但随着人工智能(AI)绘画工具的出现,输入我们设定的提示词,无论写实还是抽象,就能生成相应的图像,使各种风格的艺术产品瞬间量产。所以,对于艺术创作来说,AI绘画工具的诞生和不断发展可使创作者本人不必为得到某种风格效果而必须掌握某种艺术技巧。如此,艺术家的艺术、身份和艺术教育就将面临巨大困境和挑战。
在传统训练和创作体系中,为达到既定的艺术效果,艺术家须执着于技巧的训练和完善,而AI已使许多艺术效果不必经由技巧训练便可达成。建立在习得经验基础上的“艺术创造”,对人工智能而言,就是一个数据、运算和生成的问题。在AI成为创意工具之后,创造性活动不再需要大量脑力、体力和时间,艺术创作变得简单可行。当“人人都是艺术家”之后,曾经意义上的艺术家的艺术该当何为呢?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电脑已开始向人类的想象力、审美层面延伸,在音乐、美术、设计、电影等广泛艺术创造领域发挥过去只能由人发挥的作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仅是工具意义上的技术进步,其大语言模型正在不断深入到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中枢,如果我们承认艺术家艺术创造的主体性价值,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创造的主体将由“人”变为“人和高度智能化的拟人”的结合,那创造艺术的艺术家又是谁呢?
在艺术教育层面,面对人工智能,艺术院校教什么、怎么教将面临巨大挑战。人工智能已成为艺术创作的一个有力工具,然而这种人脑与人工智能的捆绑很容易造成人脑“搭便车”现象,从而导致大脑创造力的退化。相对于大学,艺术职业教育在这方面碰到的挑战越发明显。以往注重技巧能力培养,随着人工智能发展,艺术职业教育中教授的插图、建模、设计软件操作等职业技能,更多可使用人工智能来完成,未来职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前途都必须重新思考。以往更强调应用能力的职业教育,或许符合手工或机械化大生产的要求,却不一定符合智能时代的要求。当大家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时,那些具有一定重复性的某种技艺技巧,或许已经远远落伍。
(摘编自周博《人工智能:带给艺术的困境与挑战》)
材料二:
创造性不是艺术家和作家的专属,而是人类认知的一个基本方面。在艺术和设计领域,人类往往是通过所谓的灵感进行创作,而AI绘画工具可以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识别出人类可能忽略或根本意识不到的模式或联系。用AI进行艺术创作,是关于数据、算法和编程的创造性表达,所以AI必然会给艺术带来更多可能。而且,AI的介入使得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人类角色和创造力变得更加复杂,艺术家可能不再是作品的唯一创造者,而是与AI合作的指导者或协作者。这种变化重新定义了艺术家的角色和艺术作品的本质。这给艺术的定义、功能和社会意义,都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中央美术学院率先使用AI开展的艺术和设计的实验探索,其中一些典型例子可见AI给艺术带来的创新。
该院系统整理了存世宋画的数字资料,从宋画的布局构图、笔墨特征、物象分类等方面进行数据标记,先形成了一个有体系的庞大数据集。在审美上,人的作用是告诉人工智能“美”的定义是什么。然后用宋画审美的特征来训练人工智能,让它习得中国人对自然物象特有的抽象意识,并与AI绘画工具协作,最后“画”出具有宋代味道的个性化作品。
永乐宫壁画始于元朝,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和增补。这些壁画长期缺乏维护,出现过许多破损、遗失以及不符合原笔原意的修补。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一套从数据收集分析到图像重建、深度学习风格,再到专家验证和AI模型调参优化的工作流程。具备这套工作流程的AI图像修复技术与手工修复技术相比更高效,这种技术应用到复现古代壁画风貌上将大有作为。
艺术创作和语言文本关系密切。先用算法提取《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各自的文字特征,包括词频、句子结构、句式复杂度、语法特点和情感表达,再训练一个AI模型,它基于文字特征来区分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实验结论是前80回和后40回不是同一人所写。
AI降低专业设计的门槛后,更多普通人也能享受高质量的设计服务。中国农村宅基地总量巨大,村民需在宅基地上盖房。是否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为村民设计结构专业、性能优良、风貌体面、价格适当的房子?在人工智能时代,这显然是可行的。
我国有巨大的数据资源,有优质的信息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有最大规模的互联网用户,有海量的可供采集训练的人工智能数据集,当然也具备丰富的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艺术应用场景。未来在艺术方面也许挑战的正是人类想象中的极限和可能。
(摘编自李世奇《人工智能:给艺术带来更多创新和可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AI成为创意工具之后,艺术创作就变得简单可行,从而导致人类大脑创造力的退化。
B.在复现古代壁画风貌上,具备特定工作流程的AI图像修复技术比手工修复技术效率更高。
C.周博认为,AI的诞生和不断发展,给艺术家的艺术、身份等会带来巨大的困境和挑战。
D.李世奇认为,AI绘画工具强大的深度学习能力给艺术生产带来了更多创新和可能。
【答案】C 【解析】“AI的诞生和不断发展”错误,根据材料一“AI绘画工具的诞生和不断发展可使创作者本人不必为得到某种风格效果而必须掌握某种艺术技巧。如此,艺术家的艺术、身份和艺术教育就将面临巨大困境和挑战”可知,是“AI绘画工具的诞生和不断发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传统训练和创作体系中,执着于技巧训练和完善才可以达到既定的艺术效果,然而人工智能则不必经由技巧训练便可达成许多的艺术效果。
B.AI要画出有个性化笔墨的山水画,先要形成存世山水画的有体系的庞大数据集,再用山水画审美特征训练AI,并与AI绘画工具协作。
C.用算法提取《论语》所有文字总体特征,包括词频、句子结构、情感表达等,再训练一个AI模型,它就能辨出哪些章节是孔子写的,哪些是弟子写的。
D.未来人工智能不仅在艺术方面或许可以挑战人类想象中的极限和可能,在其他领域,如经济、军事、交通,或许同样也可以挑战人类想象中的极限和可能。
【答案】D 【解析】“在其他领域,如经济、军事、交通,或许同样也可以挑战人类想象中的极限和可能”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未来在艺术方面也许挑战的正是人类想象中的极限和可能”,只谈到艺术方面,没有提到其他方面。
3.下列“图”与“文”构成的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图1 图2
 ,
图3 图4
A.(图1)用数据标记王羲之的存世墨迹,让人工智能学习他的笔法节奏、结构疏密,可以“写”出带有王羲之韵味的“书法”。
B.(图2)这是名为“铜几”的人工自然家具,人工自然家具是指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技术和精密数字制造技术创造的新中式家具。
C.(图3)通过训练机器人模拟人类的社交行为,输入各种情境指令,它可以在特定环境中与人进行口语交流,适应社交环境。
D.(图4)通过训练人工智能分门别类地学习苗族纹样的视觉特征,制作出若干人工智能小模型,可生成特定品类的苗族纹样。
【答案】C 【解析】不是艺术范畴。结合材料出处和内容,可知材料二的观点是“人工智能:给艺术带来更多创新和可能”,选项内容与之无关。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答案】①先总述人工智能(AI)绘画工具给艺术家的艺术、身份和艺术教育带来困境和挑战。②再具体从艺术家的艺术、身份和艺术教育三方面阐述其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5.材料二中人工智能给艺术带来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能识别出人类可能忽略或根本意识不到的模式或联系。②给艺术的定义、功能和社会意义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③给艺术和设计的实验探索,带来创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征途上(节选)
王愿坚
小赖犹豫地指了指牦牛身上的粮食,“那里还有……”
“你,你要打这些粮食的主意?不成!”老姚气呼呼地说着,又瞥了小赖一眼,随手从自己粮袋里抓了把面,悄悄扔进小赖的小碗里,“你,这是没骨气嘛!”
小赖的头勾得更低了。
“好了,好了。来,小同志,接着。”对面,一只攥满了炒面的手绕过篝火伸过来,要往小碗里装。小赖刚想抬头看看,那只手却被老姚一下挡开了:“加一点吧,加一点吧,饿了,你就加,这怎么成?打仗嘛,敌人一攻,你就退,退!”趁小赖低头的工夫,他又从自己粮袋里抓起一把面,扔进碗里,嘴里还在数落着,“要知道,吃苦,是个革命的本事,硬是得学哩!”
“这娃娃也算是好样的了,”篝火那边又有人插话了,“这,是第一次嘛……”
“第一次?有初一,就有十五!”老姚盯住小赖的脸,“叫你自己说说看,为什么从昨天起,你不唱歌啦?为什么……”他用小树枝子把小马号敲得当当响;趁小赖低头看号,又向碗里扔了一小把面,“①一整天,没听见你吹一次号、拔一次音!唵?”
他越说火越大,声音越高,索性一按地皮站起来;刚一直腰,身子一晃,打了个趄,差点倒在火堆上。他慌忙捂住了肚子,蹲下身,就势把小碗里的糊糊搅了搅,话却没有停:“哭,眼泪要能把革命泡成功,大伙抱着头哭好了,还要咱们这些穿军装、扛枪的干啥?”他生气地把小碗从火上端下来,搅着,轻轻地吹着,好一阵才用树枝敲着碗边说,“呶,这顿饭,就是这些,多一点也没有。要想动这个,”他拍着牦牛背上的粮袋,斩钉截铁地说,“不成,一丁点也不成!”
老姚的话停住了。草原上一时变得很静。静得只听见火星爆裂、牦牛嚼草的声音。这支用牦牛运送粮食的小小的送粮队伍,踏着烂泥,踏着水草,已经紧脚紧步地走了三天。西面的远处,传来了低沉的雷声。乌黑的雷雨云,变得更浓了,更黑了,它像被根看不见的大棍子搅着似的,翻滚着,奔跑着,飞快地布满了天空。老姚默默地抬头望了一阵,然后端起小碗,放到唇边试了试,递到小赖手里,缓慢地说:“好了,快吃了吧。前天不是就给你讲过,‘吃粥不愁,越搅越稠’嘛,看,这不是好了?”
小赖擤把鼻涕,接过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不知吃得太急还是什么原因,还呛了一口。
②老姚看看那张沾着面糊的嘴巴,猛地转过脸去,扬起手掌揩了揩眼睛。
停了一会儿,他干咳了两声,又说话了:“我的好同志啊!你饿,我也知道。可闹革命嘛,还能一年到头都使顺风船?肚饿,脚软,骨头可千万软不得啊!”他把话说得很慢,沉甸甸的,说着,从怀里摸索着,又拿出了那顶军帽,小心地放到地上,抓着里头的草抖落着。草叶早已干了,发出唰唰的声响。“看看,那边的同志们能吃草为生,咱就不能把裤带子勒紧点?想办法嘛……”他扶着牦牛站起身,从牦牛背上把一捆捆野菜拿下来。野菜,有的有点蔫巴了,有的还很鲜嫩,一律洗得干干净净,捆得整整齐齐。这,只有小赖最清楚,这是老姚两天来沿路捡了,又精心挑选出来的。
老姚抱着一捆捆野菜,围着篝火一瘸一拐地走着,把野菜分给每一个同志。看看同志们把菜放进各自的碗里了,他从腰间摸出那条皮条,又从一个同志腰间抽出把刺刀,把它一截截切开。一边切,一边还叨咕着:“把这玩意儿吃了,日后有了马,使什么牵哟……”说着,脸上浮上了惋惜的神色。
这工夫,小赖已经吃完了最后一点面糊渣渣,并且换上了水,煮上了野菜,正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姚的动作,听到这话,凑过来,好奇地问:“这东西也能吃?”
“能,怎么不能?我的好同志,这还是从江西带出来的,吃吃看,还有点家乡味哩。”他切下了一小段,扔进柴炭里,用树枝拨弄着。牛皮咝咝地叫着,浮起轻烟,发出一股焦煳味儿。
把烧好的一截牛皮拣出来,吹掉了浮灰,扔进小碗里煮着。③他又挑了一段稍长些的,然后向小赖身边挪了挪。
“看,这一截是明天早上的。怎么样,不算少吧!要赶路多吃点嘛,这叫作‘早饭吃饱’,懂不懂?”他量出了四指长的一段,刻上了一条道道,“这是中午饭,‘午饭吃少’。”他又画出了一段,比第一截少些,比第三段又稍长了一点,“晚上,吃这么多。再配上点野菜,撒点面粉,改善改善生活——嘿,‘晚饭吃好’嘛!”他画着,唠叨着,短短的皮条上刻上了五条白印子,刚好可以吃两天。刻好了,他摸着小赖的脑袋说:“就这么吃,往后别哇哇叫啦。吃饭嘛,老要人卡着手脖子咋成?我老姚能跟你一辈子?”
小赖接过了牛皮,心里热乎乎的。他瞅着那一道道白印子,心想:明天,就按这个印印吃,我一定不叫他,一定自己来。
“学问就在这里。一顿两顿,心一硬,就学会啦。来,咱们尝尝!”老姚笑着,把刺刀伸进小碗里,挑起了那块牛皮,咬了一口。他用力嚼着,长胡子急速地抖动了一阵,突然孩子似的叫了起来:“要得,要得,简直抵得上宣威火腿呀!”他一抹胡子,纵声地笑起来。
“宣威火腿?……”小赖噗的一声笑了。④整个篝火四周,全笑了。
(选自《党费》,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年版,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姚一边批评小赖,一边从自己粮袋里悄悄地抓起一把面放进小赖的小碗里,体现他对小战士严格要求的同时,又有真心关爱。
B.因为“打这些粮食的主意”,老姚对小赖的批评极为严厉,但有战士认为小赖“算是好样的了”,这说明有人赞同小赖的想法。
C.面对食物严重短缺,老姚把两天来沿路捡的并经他整理过的野菜分给每一个同志,这表明老姚应对征途中困难的经验丰富。
D.难以咀嚼的一截牛皮带却成为老姚口中的宣威火腿,并给战士们带来了欢乐,情节简单却表现出作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答案】B 【解析】“这说明有人赞同小赖的想法”理解错误,原文中“这娃娃也算是好样的了”一句,是队伍中有人替小赖说情,并非“赞同小赖的想法”。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没听见你吹一次号、拔一次音”从侧面交代了小赖的小军号号手的身份。
B.句子②中“扬起手掌揩了揩眼睛”真实表现老姚对小赖数落背后又心疼的内心世界。
C.句子③中的“挪了挪”这个细节,表现了老姚下面所说的话,是有意识地教导小赖。
D.句子④中的“全笑了”,既与老姚、小赖的“笑”照应,又表现了战士们的苦中作乐。
【答案】D 【解析】“又表现了战士们的苦中作乐”错误,文中老姚的逗乐缓解了气氛,表现了战士们的融洽、乐观。
8.“老姚的话停住了”这个段落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答案】①西面远处的雷声和乌黑的雷雨云预示着一场暴雨即将来临,反映了环境的险恶,表现征途中的困难与艰险。②草原很静的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同志们对老姚不让动用牦牛背上的粮食的做法的肯定与支持。(意思对即可)
9.小赖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推动情节发展。小赖因饿而想动用牦牛背上的粮食引发后续故事,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②衬托人物。小赖的言行受到老姚的严厉批评,老姚又给小赖做糊糊,凸显老姚是一个有责任心、善于关心同志的人。③彰显小说主题。小说以小赖在老姚的教导帮助下逐渐成熟为主线,表现征途中年轻战士在革命队伍中的成长,彰显了作品的主题。(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赵王以李牧为将,伐燕,取武遂、方城。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尝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①。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匈奴皆以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之,李牧如故。王怒,使他人代之。岁余,屡出战,不利,多失亡,边不得田畜。王复请李牧,李牧杜门称病不出。王强起之,李牧曰:“必欲用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边,如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十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之。单于奔走,十余岁不敢近赵边。
先是,天下冠带之国七,而三国边于戎狄:秦自陇以西有绵诸、昆戎、翟之戎,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赵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昭王之时,宣太后诱义渠王,杀诸甘泉,遂发兵伐义渠,灭之;始于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其后燕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郡以距胡。及战国之末而匈奴始大。
(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一》,有删改)
【注】①收保:古代边境上设置的兼有储藏物资和防卫作用的小城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B.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C.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D.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答案】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烽火,古代在边境建造的烽火台,台上放置干柴,遇敌情时则燃火以报警传讯。
B.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也可泛指外族首领。
C.戎狄,先秦时期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D.“东胡却千余里”的“却”和《琵琶行并序》“却坐促弦弦转急”中的“却”用法和意义不相同。
【答案】D 【解析】“东胡却千余里”中的“却”是动词,“退却、退回”的意思。“却坐促弦弦转急”中的“却”是“退回”的意思。两个“却”的用法和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牧率军讨伐燕国,在获得武遂、方城两个地方之后,李牧和手下约定,一旦匈奴入侵,就赶紧进入营垒,有敢掳掠的就斩杀。约定产生了良好效果。
B.赵王让人代替李牧,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人民无法种田、放牧。赵王再请李牧,李牧称病不出。赵王强令他任职,并答应了他的要求。
C.秦国、赵国、燕国均与戎狄交界,戎狄各族分散居住在溪谷,各有自己的首领,往往聚集居住的有一百多人,然而他们不能相互融为一体。
D.宣太后诱骗义渠王,并杀了他,又发兵讨伐义渠,消灭了它。秦国、赵国和燕国都修筑了长城来抵抗胡人。直到战国末期,匈奴才开始强大。
【答案】A 【解析】“在获得武遂、方城两个地方之后,李牧和手下约定”错误,根据原文“尝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可知,李牧和手下约定的时间是在代、雁门的时候,并不是在获得武遂、方城两个地方之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2)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答案】(1)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商业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
(2)守边的士兵每天都得到奖赏却不被叫去打仗,他们都希望能与匈奴一战。
14.李牧为什么能击败匈奴?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①养精蓄锐,准备充分。②示敌以弱,麻痹敌人。③善于作战,大败敌军。
【参考译文】
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李牧率军)攻打燕国,攻下了武遂、方城。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曾经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商业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慰劳士兵;指挥士兵练习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多派出侦察人员,约定说:“如果匈奴侵入边境来抢掠,我军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每次匈奴入侵,(李牧的军队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出来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匈奴都认为李牧胆小,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他们的将军胆小。赵王责备李牧,李牧(还是)和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让人替代李牧的职务。一年多的时间里,(新将领)多次领兵出战,都是失利,有很多伤亡、损失,边境的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赵王再次请李牧(出任边将),李牧称自己有病闭门不出。赵王强迫他出任边将,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允许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约定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每天都得到奖赏却不被叫去打仗,他们都希望能与匈奴一战。在这个时候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挑的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将他们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训练;又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十人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布下大量灵活奇特的战斗队形,从左右两边包抄夹击匈奴,大败匈奴。单于逃跑,十多年不敢靠近赵国边境。
在这之前,天下习于礼教的诸侯国有七个,而其中三国的边境是戎狄:秦国陇西有绵诸、昆戎、翟之戎,岐、梁、泾、漆的北面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赵国的北面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国的北面有东胡、山戎;(他们)各自分散居住在溪谷,各有自己的首领,往往聚集居住的有一百多人,然而却不能相互融为一体。秦昭王时,宣太后引诱义渠王,在甘泉杀死他,于是发兵讨伐义渠,并消灭了它;并开始在陇西、北地、上郡修建长城来抵抗胡人。赵武灵王在北面打败林胡、楼烦,修建长城。后来燕国的将领秦开被作为人质送到胡人那里,胡人十分信任他;(秦开)回来后,袭击打败了东胡,东胡退兵一千多里。燕国也修建了长城,从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郡来抗拒胡人。到了战国末期,匈奴开始强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题严陵钓台①
[唐]王贞白②
山色四时碧,溪声七里清。
严陵爱此景,下视汉公卿。
垂钓月初上,放歌风正轻。
应怜渭滨叟③,匡国正论兵。
过严子陵钓台二首(其一)
[宋]张浚
古木笼烟半锁空,高台隐隐翠微中。
身安不羡三公贵,宁与渔樵卒岁同。
【注】①严陵钓台: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隐居垂钓的地方。严光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②王贞白:唐末著名诗人,早年曾两中进士,曾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③渭滨叟:太公望吕尚,即姜子牙,曾在渭水边垂钓,得遇周文王。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首诗都写出了钓台环境的清幽秀美,这是严光选择在此隐居的因素。
B.王诗的“下视”和张诗的“不羡”,都写出了严光不慕权贵的品格。
C.两首诗在写景方面各有特色,王诗注重声色结合,张诗巧用点面结合。
D.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严光垂钓、渔樵的生活场景,王诗比张诗更具体可感。
【答案】D 【解析】“分别描写了严光垂钓、渔樵的生活场景”错误。王诗的颈联“垂钓月初上,放歌风正轻”,通过想象描写了严光月夜垂钓放歌的生活场景;张诗最后一句点出“渔樵”,没有描写渔樵的生活场景。
16.两首诗对严光归隐的情感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王诗使用姜子牙垂钓的典故,赞扬姜子牙匡国济世的功业,提倡为国效命的情怀抱负,含蓄地表达了对严光归隐的批评。②张诗则对严光选择隐居高度赞许,“不羡”“宁与”表达了对严光不慕名利的敬佩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道德约束力。
(2)作为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礼记·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答案】(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在明明德 在亲民
(3)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社交恐惧症”简称“社恐”,是当下的一个流行词汇。许多年轻人喜欢给自己贴上“社恐”的标签,以表明自己在社交场合会感到不适,进而称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社恐”是一种疾病吗?
①当一个人的社交焦虑症状影响其无法正常进行社会活动,②比如大量回避社交场所,想到社交场景便会产生紧张情绪,③甚至恐惧与他人碰面等,④类似症状持续达6个月以上,便有可能存在病理性的“社交恐惧症”,⑤其主要特点就是持久性地害怕社交情境或可能诱发社交的行为。⑥针对症状较为严重、经常处于惴惴不安状态的患者,⑦临床上会使用一些可持续服用的抗焦虑药物。⑧而针对症状较轻的患者,⑨则可以在开始社交行为之前服用一些短效药物,⑩以此缓解焦虑症状。
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愿意选择通过网络社交媒体进行线上社交,甚至有不少线下木讷的年轻人,到了线上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差明显。线上社交是现实社交的延伸和补充,不能完全代替现实社交。刻意回避现实社交,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想要克服“社恐”,还应在现实中与他人多沟通、多互动,感受现实社交带来的愉悦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案】A.自己患了“社恐”病 B.却变得十分活跃
19.文中第2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案】①将“影响”改为“导致”。④去掉“达”。⑦“使用”改为“采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只能翻过它们,别无他途。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刚刚踩实一脚,稍一用力,脚底就松松地下滑。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厉害。才踩几脚,已经气喘,不禁恼怒。
我在浙东山区长大,在幼童时已经能够欢快地翻越大山。累了,一使蛮劲,还能飞奔峰巅。这儿可万万使不得蛮劲。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力气。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至极。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松,与它厮磨。
沙山的顶越看越高,爬多少它就高多少,简直像儿时追月。
已经担心今晚的栖宿。狠一狠心,不宿也罢,爬!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何必自己惊吓自己。它总在的,看也在,不看也在,那么,看又何益?
还是转过头来打量一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吧。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画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
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
20.文中的重叠词语如“松松”“软软”“款款”在表意上各自有什么作用?请分别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松松”是“非常疏松”的意思,突出脚踩到沙山上无力的感觉,突出脚底沙山的松软,不紧密;“软软”表示非常柔软,表现出细沙十分轻软;“款款”意为缓缓,慢慢,表现出细沙对人的力气消耗得很慢很轻。②叠词的使用,强化了语意,增强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若改成“永久的、不断浮动的、自我的、未曾后退的顶端”,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答案】①原文运用了反复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朗朗上口。②原文更能突显顶端的特征,表达情感更强烈,更富于感染力。③原文为短句,更有文采,与上文的风格更加协调一致。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是问句,试分析二者的不同。(3分)
(1)“社恐”是一种疾病吗?
(2)看又何益?
【答案】(1)是设问句,引起下文的内容。(2)是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语意更为强烈。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曾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他的翻译理念跟恩师钱锺书不尽相同,两人曾有过讨论。钱先生说:“这个问题我说服不了你,你也说服不了我,我们还是各自保留意见吧。”
材料二:独立思考容易被理解成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更有甚者,被说成抬杠,故意反其道而行。其实,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们不是和别人想得不一样,而是不肯承认有终极的答案。他们的独立,不是跳出圈外、迥然不同的独立,而是可以兼容他人的独立。
树人中学学生会拟举办“我看独立思考”的讨论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以该校学生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参与讨论。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题目由两则材料组成。材料一写了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翻译理念与恩师钱锺书不尽相同,讨论过后各自保留意见的事例。材料中许渊冲并不是对老师权威的不敬,而是对自己观点的肯定和对他人观点的兼容。材料二首先指出对独立思考的错误认识,然后指出独立思考的人不肯承认有终极的答案,可以兼容他人的独立。综合来看,两则材料都围绕“独立思考”展开,一个强调独立思考的表现,一个阐释了独立思考的内涵。独立思考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能力,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自主思考、自主决策,作出理性判断。虽然独立思考非常重要,但我们也应该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和建议。通过接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快地成长。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自主思考、自主决策,但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建议和观点。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作出更加全面、准确的判断。
命题中的任务是以该校学生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且有明确的问题作为发言方向,写作时要把握住。同时发言稿要有对象意识。
参考立意:(1)独立思考是成长的关键。(2)包容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使思考更理性。(3)独立思考练内功,他人意见助成长。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普通人也具有类似于艺术家或设计师的创意思维。不过,要把它变成艺术呈现出来是有技术门槛的。但随着人工智能(AI)绘画工具的出现,输入我们设定的提示词,无论写实还是抽象,就能生成相应的图像,使各种风格的艺术产品瞬间量产。所以,对于艺术创作来说,AI绘画工具的诞生和不断发展可使创作者本人不必为得到某种风格效果而必须掌握某种艺术技巧。如此,艺术家的艺术、身份和艺术教育就将面临巨大困境和挑战。
在传统训练和创作体系中,为达到既定的艺术效果,艺术家须执着于技巧的训练和完善,而AI已使许多艺术效果不必经由技巧训练便可达成。建立在习得经验基础上的“艺术创造”,对人工智能而言,就是一个数据、运算和生成的问题。在AI成为创意工具之后,创造性活动不再需要大量脑力、体力和时间,艺术创作变得简单可行。当“人人都是艺术家”之后,曾经意义上的艺术家的艺术该当何为呢?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电脑已开始向人类的想象力、审美层面延伸,在音乐、美术、设计、电影等广泛艺术创造领域发挥过去只能由人发挥的作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仅是工具意义上的技术进步,其大语言模型正在不断深入到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中枢,如果我们承认艺术家艺术创造的主体性价值,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创造的主体将由“人”变为“人和高度智能化的拟人”的结合,那创造艺术的艺术家又是谁呢?
在艺术教育层面,面对人工智能,艺术院校教什么、怎么教将面临巨大挑战。人工智能已成为艺术创作的一个有力工具,然而这种人脑与人工智能的捆绑很容易造成人脑“搭便车”现象,从而导致大脑创造力的退化。相对于大学,艺术职业教育在这方面碰到的挑战越发明显。以往注重技巧能力培养,随着人工智能发展,艺术职业教育中教授的插图、建模、设计软件操作等职业技能,更多可使用人工智能来完成,未来职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前途都必须重新思考。以往更强调应用能力的职业教育,或许符合手工或机械化大生产的要求,却不一定符合智能时代的要求。当大家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时,那些具有一定重复性的某种技艺技巧,或许已经远远落伍。
(摘编自周博《人工智能:带给艺术的困境与挑战》)
材料二:
创造性不是艺术家和作家的专属,而是人类认知的一个基本方面。在艺术和设计领域,人类往往是通过所谓的灵感进行创作,而AI绘画工具可以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识别出人类可能忽略或根本意识不到的模式或联系。用AI进行艺术创作,是关于数据、算法和编程的创造性表达,所以AI必然会给艺术带来更多可能。而且,AI的介入使得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人类角色和创造力变得更加复杂,艺术家可能不再是作品的唯一创造者,而是与AI合作的指导者或协作者。这种变化重新定义了艺术家的角色和艺术作品的本质。这给艺术的定义、功能和社会意义,都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中央美术学院率先使用AI开展的艺术和设计的实验探索,其中一些典型例子可见AI给艺术带来的创新。
该院系统整理了存世宋画的数字资料,从宋画的布局构图、笔墨特征、物象分类等方面进行数据标记,先形成了一个有体系的庞大数据集。在审美上,人的作用是告诉人工智能“美”的定义是什么。然后用宋画审美的特征来训练人工智能,让它习得中国人对自然物象特有的抽象意识,并与AI绘画工具协作,最后“画”出具有宋代味道的个性化作品。
永乐宫壁画始于元朝,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和增补。这些壁画长期缺乏维护,出现过许多破损、遗失以及不符合原笔原意的修补。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一套从数据收集分析到图像重建、深度学习风格,再到专家验证和AI模型调参优化的工作流程。具备这套工作流程的AI图像修复技术与手工修复技术相比更高效,这种技术应用到复现古代壁画风貌上将大有作为。
艺术创作和语言文本关系密切。先用算法提取《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各自的文字特征,包括词频、句子结构、句式复杂度、语法特点和情感表达,再训练一个AI模型,它基于文字特征来区分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实验结论是前80回和后40回不是同一人所写。
AI降低专业设计的门槛后,更多普通人也能享受高质量的设计服务。中国农村宅基地总量巨大,村民需在宅基地上盖房。是否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为村民设计结构专业、性能优良、风貌体面、价格适当的房子?在人工智能时代,这显然是可行的。
我国有巨大的数据资源,有优质的信息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有最大规模的互联网用户,有海量的可供采集训练的人工智能数据集,当然也具备丰富的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艺术应用场景。未来在艺术方面也许挑战的正是人类想象中的极限和可能。
(摘编自李世奇《人工智能:给艺术带来更多创新和可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AI成为创意工具之后,艺术创作就变得简单可行,从而导致人类大脑创造力的退化。
B.在复现古代壁画风貌上,具备特定工作流程的AI图像修复技术比手工修复技术效率更高。
C.周博认为,AI的诞生和不断发展,给艺术家的艺术、身份等会带来巨大的困境和挑战。
D.李世奇认为,AI绘画工具强大的深度学习能力给艺术生产带来了更多创新和可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传统训练和创作体系中,执着于技巧训练和完善才可以达到既定的艺术效果,然而人工智能则不必经由技巧训练便可达成许多的艺术效果。
B.AI要画出有个性化笔墨的山水画,先要形成存世山水画的有体系的庞大数据集,再用山水画审美特征训练AI,并与AI绘画工具协作。
C.用算法提取《论语》所有文字总体特征,包括词频、句子结构、情感表达等,再训练一个AI模型,它就能辨出哪些章节是孔子写的,哪些是弟子写的。
D.未来人工智能不仅在艺术方面或许可以挑战人类想象中的极限和可能,在其他领域,如经济、军事、交通,或许同样也可以挑战人类想象中的极限和可能。
3.下列“图”与“文”构成的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图1 图2
 ,
图3 图4
A.(图1)用数据标记王羲之的存世墨迹,让人工智能学习他的笔法节奏、结构疏密,可以“写”出带有王羲之韵味的“书法”。
B.(图2)这是名为“铜几”的人工自然家具,人工自然家具是指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技术和精密数字制造技术创造的新中式家具。
C.(图3)通过训练机器人模拟人类的社交行为,输入各种情境指令,它可以在特定环境中与人进行口语交流,适应社交环境。
D.(图4)通过训练人工智能分门别类地学习苗族纹样的视觉特征,制作出若干人工智能小模型,可生成特定品类的苗族纹样。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二中人工智能给艺术带来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征途上(节选)
王愿坚
小赖犹豫地指了指牦牛身上的粮食,“那里还有……”
“你,你要打这些粮食的主意?不成!”老姚气呼呼地说着,又瞥了小赖一眼,随手从自己粮袋里抓了把面,悄悄扔进小赖的小碗里,“你,这是没骨气嘛!”
小赖的头勾得更低了。
“好了,好了。来,小同志,接着。”对面,一只攥满了炒面的手绕过篝火伸过来,要往小碗里装。小赖刚想抬头看看,那只手却被老姚一下挡开了:“加一点吧,加一点吧,饿了,你就加,这怎么成?打仗嘛,敌人一攻,你就退,退!”趁小赖低头的工夫,他又从自己粮袋里抓起一把面,扔进碗里,嘴里还在数落着,“要知道,吃苦,是个革命的本事,硬是得学哩!”
“这娃娃也算是好样的了,”篝火那边又有人插话了,“这,是第一次嘛……”
“第一次?有初一,就有十五!”老姚盯住小赖的脸,“叫你自己说说看,为什么从昨天起,你不唱歌啦?为什么……”他用小树枝子把小马号敲得当当响;趁小赖低头看号,又向碗里扔了一小把面,“①一整天,没听见你吹一次号、拔一次音!唵?”
他越说火越大,声音越高,索性一按地皮站起来;刚一直腰,身子一晃,打了个趄,差点倒在火堆上。他慌忙捂住了肚子,蹲下身,就势把小碗里的糊糊搅了搅,话却没有停:“哭,眼泪要能把革命泡成功,大伙抱着头哭好了,还要咱们这些穿军装、扛枪的干啥?”他生气地把小碗从火上端下来,搅着,轻轻地吹着,好一阵才用树枝敲着碗边说,“呶,这顿饭,就是这些,多一点也没有。要想动这个,”他拍着牦牛背上的粮袋,斩钉截铁地说,“不成,一丁点也不成!”
老姚的话停住了。草原上一时变得很静。静得只听见火星爆裂、牦牛嚼草的声音。这支用牦牛运送粮食的小小的送粮队伍,踏着烂泥,踏着水草,已经紧脚紧步地走了三天。西面的远处,传来了低沉的雷声。乌黑的雷雨云,变得更浓了,更黑了,它像被根看不见的大棍子搅着似的,翻滚着,奔跑着,飞快地布满了天空。老姚默默地抬头望了一阵,然后端起小碗,放到唇边试了试,递到小赖手里,缓慢地说:“好了,快吃了吧。前天不是就给你讲过,‘吃粥不愁,越搅越稠’嘛,看,这不是好了?”
小赖擤把鼻涕,接过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不知吃得太急还是什么原因,还呛了一口。
②老姚看看那张沾着面糊的嘴巴,猛地转过脸去,扬起手掌揩了揩眼睛。
停了一会儿,他干咳了两声,又说话了:“我的好同志啊!你饿,我也知道。可闹革命嘛,还能一年到头都使顺风船?肚饿,脚软,骨头可千万软不得啊!”他把话说得很慢,沉甸甸的,说着,从怀里摸索着,又拿出了那顶军帽,小心地放到地上,抓着里头的草抖落着。草叶早已干了,发出唰唰的声响。“看看,那边的同志们能吃草为生,咱就不能把裤带子勒紧点?想办法嘛……”他扶着牦牛站起身,从牦牛背上把一捆捆野菜拿下来。野菜,有的有点蔫巴了,有的还很鲜嫩,一律洗得干干净净,捆得整整齐齐。这,只有小赖最清楚,这是老姚两天来沿路捡了,又精心挑选出来的。
老姚抱着一捆捆野菜,围着篝火一瘸一拐地走着,把野菜分给每一个同志。看看同志们把菜放进各自的碗里了,他从腰间摸出那条皮条,又从一个同志腰间抽出把刺刀,把它一截截切开。一边切,一边还叨咕着:“把这玩意儿吃了,日后有了马,使什么牵哟……”说着,脸上浮上了惋惜的神色。
这工夫,小赖已经吃完了最后一点面糊渣渣,并且换上了水,煮上了野菜,正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姚的动作,听到这话,凑过来,好奇地问:“这东西也能吃?”
“能,怎么不能?我的好同志,这还是从江西带出来的,吃吃看,还有点家乡味哩。”他切下了一小段,扔进柴炭里,用树枝拨弄着。牛皮咝咝地叫着,浮起轻烟,发出一股焦煳味儿。
把烧好的一截牛皮拣出来,吹掉了浮灰,扔进小碗里煮着。③他又挑了一段稍长些的,然后向小赖身边挪了挪。
“看,这一截是明天早上的。怎么样,不算少吧!要赶路多吃点嘛,这叫作‘早饭吃饱’,懂不懂?”他量出了四指长的一段,刻上了一条道道,“这是中午饭,‘午饭吃少’。”他又画出了一段,比第一截少些,比第三段又稍长了一点,“晚上,吃这么多。再配上点野菜,撒点面粉,改善改善生活——嘿,‘晚饭吃好’嘛!”他画着,唠叨着,短短的皮条上刻上了五条白印子,刚好可以吃两天。刻好了,他摸着小赖的脑袋说:“就这么吃,往后别哇哇叫啦。吃饭嘛,老要人卡着手脖子咋成?我老姚能跟你一辈子?”
小赖接过了牛皮,心里热乎乎的。他瞅着那一道道白印子,心想:明天,就按这个印印吃,我一定不叫他,一定自己来。
“学问就在这里。一顿两顿,心一硬,就学会啦。来,咱们尝尝!”老姚笑着,把刺刀伸进小碗里,挑起了那块牛皮,咬了一口。他用力嚼着,长胡子急速地抖动了一阵,突然孩子似的叫了起来:“要得,要得,简直抵得上宣威火腿呀!”他一抹胡子,纵声地笑起来。
“宣威火腿?……”小赖噗的一声笑了。④整个篝火四周,全笑了。
(选自《党费》,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年版,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姚一边批评小赖,一边从自己粮袋里悄悄地抓起一把面放进小赖的小碗里,体现他对小战士严格要求的同时,又有真心关爱。
B.因为“打这些粮食的主意”,老姚对小赖的批评极为严厉,但有战士认为小赖“算是好样的了”,这说明有人赞同小赖的想法。
C.面对食物严重短缺,老姚把两天来沿路捡的并经他整理过的野菜分给每一个同志,这表明老姚应对征途中困难的经验丰富。
D.难以咀嚼的一截牛皮带却成为老姚口中的宣威火腿,并给战士们带来了欢乐,情节简单却表现出作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没听见你吹一次号、拔一次音”从侧面交代了小赖的小军号号手的身份。
B.句子②中“扬起手掌揩了揩眼睛”真实表现老姚对小赖数落背后又心疼的内心世界。
C.句子③中的“挪了挪”这个细节,表现了老姚下面所说的话,是有意识地教导小赖。
D.句子④中的“全笑了”,既与老姚、小赖的“笑”照应,又表现了战士们的苦中作乐。
8.“老姚的话停住了”这个段落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9.小赖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赵王以李牧为将,伐燕,取武遂、方城。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尝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①。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匈奴皆以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之,李牧如故。王怒,使他人代之。岁余,屡出战,不利,多失亡,边不得田畜。王复请李牧,李牧杜门称病不出。王强起之,李牧曰:“必欲用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边,如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十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之。单于奔走,十余岁不敢近赵边。
先是,天下冠带之国七,而三国边于戎狄:秦自陇以西有绵诸、昆戎、翟之戎,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赵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昭王之时,宣太后诱义渠王,杀诸甘泉,遂发兵伐义渠,灭之;始于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其后燕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郡以距胡。及战国之末而匈奴始大。
(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一》,有删改)
【注】①收保:古代边境上设置的兼有储藏物资和防卫作用的小城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B.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C.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D.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烽火,古代在边境建造的烽火台,台上放置干柴,遇敌情时则燃火以报警传讯。
B.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也可泛指外族首领。
C.戎狄,先秦时期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D.“东胡却千余里”的“却”和《琵琶行并序》“却坐促弦弦转急”中的“却”用法和意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牧率军讨伐燕国,在获得武遂、方城两个地方之后,李牧和手下约定,一旦匈奴入侵,就赶紧进入营垒,有敢掳掠的就斩杀。约定产生了良好效果。
B.赵王让人代替李牧,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人民无法种田、放牧。赵王再请李牧,李牧称病不出。赵王强令他任职,并答应了他的要求。
C.秦国、赵国、燕国均与戎狄交界,戎狄各族分散居住在溪谷,各有自己的首领,往往聚集居住的有一百多人,然而他们不能相互融为一体。
D.宣太后诱骗义渠王,并杀了他,又发兵讨伐义渠,消灭了它。秦国、赵国和燕国都修筑了长城来抵抗胡人。直到战国末期,匈奴才开始强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2)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14.李牧为什么能击败匈奴?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题严陵钓台①
[唐]王贞白②
山色四时碧,溪声七里清。
严陵爱此景,下视汉公卿。
垂钓月初上,放歌风正轻。
应怜渭滨叟③,匡国正论兵。
过严子陵钓台二首(其一)
[宋]张浚
古木笼烟半锁空,高台隐隐翠微中。
身安不羡三公贵,宁与渔樵卒岁同。
【注】①严陵钓台: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隐居垂钓的地方。严光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②王贞白:唐末著名诗人,早年曾两中进士,曾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③渭滨叟:太公望吕尚,即姜子牙,曾在渭水边垂钓,得遇周文王。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首诗都写出了钓台环境的清幽秀美,这是严光选择在此隐居的因素。
B.王诗的“下视”和张诗的“不羡”,都写出了严光不慕权贵的品格。
C.两首诗在写景方面各有特色,王诗注重声色结合,张诗巧用点面结合。
D.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严光垂钓、渔樵的生活场景,王诗比张诗更具体可感。
16.两首诗对严光归隐的情感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道德约束力。
(2)作为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礼记·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社交恐惧症”简称“社恐”,是当下的一个流行词汇。许多年轻人喜欢给自己贴上“社恐”的标签,以表明自己在社交场合会感到不适,进而称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社恐”是一种疾病吗?
①当一个人的社交焦虑症状影响其无法正常进行社会活动,②比如大量回避社交场所,想到社交场景便会产生紧张情绪,③甚至恐惧与他人碰面等,④类似症状持续达6个月以上,便有可能存在病理性的“社交恐惧症”,⑤其主要特点就是持久性地害怕社交情境或可能诱发社交的行为。⑥针对症状较为严重、经常处于惴惴不安状态的患者,⑦临床上会使用一些可持续服用的抗焦虑药物。⑧而针对症状较轻的患者,⑨则可以在开始社交行为之前服用一些短效药物,⑩以此缓解焦虑症状。
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愿意选择通过网络社交媒体进行线上社交,甚至有不少线下木讷的年轻人,到了线上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差明显。线上社交是现实社交的延伸和补充,不能完全代替现实社交。刻意回避现实社交,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想要克服“社恐”,还应在现实中与他人多沟通、多互动,感受现实社交带来的愉悦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2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只能翻过它们,别无他途。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刚刚踩实一脚,稍一用力,脚底就松松地下滑。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厉害。才踩几脚,已经气喘,不禁恼怒。
我在浙东山区长大,在幼童时已经能够欢快地翻越大山。累了,一使蛮劲,还能飞奔峰巅。这儿可万万使不得蛮劲。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力气。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至极。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松,与它厮磨。
沙山的顶越看越高,爬多少它就高多少,简直像儿时追月。
已经担心今晚的栖宿。狠一狠心,不宿也罢,爬!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何必自己惊吓自己。它总在的,看也在,不看也在,那么,看又何益?
还是转过头来打量一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吧。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画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
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
20.文中的重叠词语如“松松”“软软”“款款”在表意上各自有什么作用?请分别简要分析。(4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若改成“永久的、不断浮动的、自我的、未曾后退的顶端”,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是问句,试分析二者的不同。(3分)
(1)“社恐”是一种疾病吗?
(2)看又何益?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曾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他的翻译理念跟恩师钱锺书不尽相同,两人曾有过讨论。钱先生说:“这个问题我说服不了你,你也说服不了我,我们还是各自保留意见吧。”
材料二:独立思考容易被理解成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更有甚者,被说成抬杠,故意反其道而行。其实,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们不是和别人想得不一样,而是不肯承认有终极的答案。他们的独立,不是跳出圈外、迥然不同的独立,而是可以兼容他人的独立。
树人中学学生会拟举办“我看独立思考”的讨论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以该校学生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参与讨论。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