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自秦汉以来建立起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答案】D 【解析】材料二最后一段论述了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并没有说谁更有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答案】B 【解析】“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过于绝对,材料二第1段说的是“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可见借鉴西方有价值,但不能“单靠移植西方”。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答案】C 【解析】材料一强调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学习西方。A.强调继承传统。B.强调中学为本,西学为用。D.强调东西方文化交替轮流领先世界。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答案】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彰显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恕道”,是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理念。②它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为谋求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进步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体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①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论的挖掘与阐发。②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文论。③寻求古典诗论与当下审美需求的契合,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④发挥古典诗论在诗歌阐释上的长处,向世界传播中国古典诗论的审美意义和当代价值。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出租车司机
薛忆沩
出租车司机将车开进公司的停车场,看到北面有一个空位,就将车开过去,停好。他从车里钻出来,环顾了一下四周。有一滴雨正好落到他的脸上。
他走进值班室,将车钥匙交给正在值班的老头。老头说:“经理让你星期四来办手续。”“知道了。”出租车司机说。
雨没有落下来。空气显得十分沉闷。出租车司机横过两条马路,走进了一家意大利薄饼店。刚才就是在这家薄饼店的门口,那个女人坐进了他的车。整个店里只有两个顾客,这正是出租车司机此刻想要的环境。
出租车司机要了一个大号的可乐和一个他女儿最爱吃的那种海鲜味的薄饼,在靠窗边的一张桌子旁坐下。他的女儿有时候就坐在他的对面。她总是在薄饼刚送上来的时候,急忙去咬一口,烫得自己倒抽一口冷气。然后,她会翻动一下小小的眼睛,笑一笑。从这个位置,出租车司机可以看到繁忙的街景,看到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队。这是十五年来,他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每天他都开着车在这街景中穿梭。他习惯了这样的环境。可是现在他突然对这环境感到隔膜了。在他将车开进停车场之前,他已经送走了他出租车司机生涯的最后一批客人。
出租车司机擦去眼眶中的泪水,深深地吸了一口可乐。那个女人坐进了他的车。他问她要去哪里。她说一直往前开。
出租车司机从后视镜里瞥了那个女人一眼。她的衣着很庄重,她的表情很沉重。不一会,电话响了。她显然不高兴电话打断她的思考。
“是的,我已经知道了。”那个女人对着电话说。出租车司机听得出她的伤感。
出租车司机想去想象一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给她打来了这个电话。“当然。”那个女人对着电话说。
也许是一个男人,他开始这样想。也许是一个女人,他后来又这样想。会不会是一个孩子呢?他最后这样想。想到这里,他的方向盘猛烈地晃动了一下。
“不是。”那个女人对着电话说。
出租车司机想到了他的女儿。所有的电话好像都是从另外一个世界打来的。他不知道他的女儿会不会也给他打来一个电话。
“过了前面的路口,找一个地方停下来。”她说。出租车司机如释重负地点了点头。出租车司机本来把那个女人当成他的最后一批客人。可是,在他停车的地方,正好有一对男女等在路边。出租车司机还来不及拒绝,他们就上了车。
刚坐上车时,那个男人几次想开口,又都被那个女人冷漠的表情阻止了。男人终于开口说话了。“有时候,我会很留恋……”他含含糊糊地说。
“有时候?”女人冷漠地说,“有什么好留恋的!”“真的。”男人说,“一切都好像是假的。”“真的怎么又会是假的!”女人冷漠地说。
要到的地方到了。出租车司机回头找零钱的时候,发现那个女人的脸上布满了泪水。
出租车司机将一张纸巾递给他的女儿。“擦擦你的脸吧。”他不大耐烦地说。有时候,她就坐在他的对面。她的脸上粘满了意大利薄饼的配料。出租车司机一直是个粗心的人。他从来不怎么在意女儿和妻子的表情,也不怎么在意她们的存在。可是现在,出租车司机意识到了他的女儿和妻子的表情,意识到了他的女儿和妻子的存在。因为她们刹那间就已经不存在了。一个星期以来,出租车司机沉浸在悲痛和回忆之中。他的世界突然安静下来了,他却无法再让自己安静。他不敢再回到自己的住处去。在那里,他会意识到再也没有人会回来了,他会充满了恐惧。往昔在他的心中以无微不至的方式重演。
出租车司机知道自己的这种状态非常危险。他向公司递交了辞职报告。一个星期以来,他总是看到他的女儿和妻子。她们邀请他回到过去。从前那些沉闷的生活一下子变得有声有色了。当然,她们还会突然出现在他的出租车的前面。她们惊恐万状的神情令出租车司机措手不及。他会重重地踩下刹车,陷入深深的自责。有货柜车出现在他的视野中,他才会重新记忆起事情的真相,他才会愤怒。货柜车从他的女儿和妻子身上碾过去的时候,出租车司机正在为了一个好价钱跑长途。
他将纸杯里的冰块拿出来,在桌面上摆成一排。这是他的女儿喜欢玩的游戏。他不忍心去打量那一排冰块。他看到他的女儿纤弱的手指在桌面上移动。出租车司机将脸侧过去。出租车司机清楚地知道继续这样生活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他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去守护着他年迈的父亲和母亲。他相信在他们的身旁能够找到他需要的宁静。
出租车司机将手放到桌面上,他突然发现刚才那一排冰块已经全部融化了。他动情地抚摸着融化在桌面上的冰水,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知道,自己永远也不会再接触到这块桌面了,永远也不会再接触到这座城市了。对这座他突然感到陌生的城市来说,他随着他的女儿和妻子一起离去了;这时候,出租车司机突然感到了一阵宁静。这提前出现的神圣感觉使出租车司机激动得放声大哭起来。
(选自《被选中的摄影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版,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他从车里钻出来,环顾了一下四周”一句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出租车司机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
B.“每天他都开着车在这街景中穿梭”写出人物日常忙碌的生活,同时也交代了他以前不在意妻女的主要原因。
C.出租车司机对这座城市“突然感到隔膜”,写出他在失去妻女后的孤独伤痛中,发现自己未能真正融入生活已久的城市。
D.小说主人公没有因为惨遭人生变故而麻木冷漠,载客时他敏感地关注着乘客们的喜怒哀乐,可见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答案】C 【解析】A.“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错,由“他走进值班室,将车钥匙交给正在值班的老头。老头说:‘经理让你星期四来办手续。’”可知,表现的是“对车场的眷恋和不舍”。B.“同时也交代了他以前不在意妻女的主要原因”错,由“出租车司机一直是个粗心的人。他从来不怎么在意女儿和妻子的表情,也不怎么在意她们的存在……意识到了他的女儿和妻子的存在。因为她们刹那间就已经不存在了”可知,他以前不在意妻女的原因主要是“她们都在”。D.“乐于助人”错,由“出租车司机将一张纸巾递给他的女儿……他不大耐烦地说”可知,出租车司机载客时敏感地关注着乘客们的喜怒哀乐,是为了表现人情的善良、温暖。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将下未下”的雨,营造了阴郁的故事背景,渲染了压抑的氛围,表现出人物的孤独和悲伤。
B.出租车司机想到孩子时“方向盘猛烈地晃动了一下”的反应,暗示了他失去妻女的痛苦心情。
C.小说运用蒙太奇的手法,通过不时切换薄饼店、载客途中、妻女车祸罹难后等不同场景,完成小说结构的时空并置。
D.小说主人公被称为“出租车司机”,可见他和《祝福》中的祥林嫂一样,因身份卑微而没有自己的姓名。
【答案】D 【解析】“因身份卑微而没有自己的姓名”错,为主人公取名“出租车司机”,不是表现他身份卑微,而是突出其典型性。
8.请简要分析文中“最后两批客人”的作用。(4分)
【答案】①司机由客人联想到自己的孩子,这样写使故事连贯、结构紧凑。②司机关注客人的举止、情绪,说明他由从前的麻木迟钝、粗心大意,变得关心、体谅他人。③送走客人,意味着出租车司机告别了城市和工作,同时也是司机回乡守护父母、寻求宁静生活的起点。
9.有评论家认为该小说“让人悲伤,而又给人温暖”,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答案】悲伤:①司机从前不在意妻女,因车祸失去她们,只能沉浸在悲痛回忆中。②打工者难以在城市中扎根的痛苦感受。
温暖:①出租车司机经历人生变故后,认识到自己之前的粗心,开始关心周围的人,表现出人情的善良、温暖。②家乡和父母给出租车司机心灵的慰藉,让他在迷茫中感到心灵的宁静、亲情的温暖。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曰:“我王来,即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①。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②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③四方。”盘庚④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王命众悉至于庭。
(节选自《尚书·商书·盘庚上》)
材料二:
盘庚之迁也,复殷之旧也。古公迁于岐,方是时,周人如狄人也,逐水草而居,岂所难哉?卫文公东徙渡河,恃齐而存耳。齐迁临菑晋迁于绛皆其盛时非有所畏也。其余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
春秋时楚大饥,群蛮叛之,申、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阪高,贾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于是乎以秦人巴人灭庸,而楚始大。苏峻之乱,晋几亡矣,宗庙宫室尽为灰烬。温峤欲迁都豫章,三吴之豪欲迁会稽,将从之矣,独王导不可,曰:“金陵,王者之都也。王者不以丰俭移都。若弘卫文大帛之冠,何适而不可?不然,虽乐土为墟矣。且北寇方强,一旦示弱,窜于蛮越,望实皆丧矣。”乃不果迁,而晋复安。贤哉导也,可谓能定大事矣!嗟夫,平王之初,周虽不如楚强,顾不愈于东晋之微乎?使平王有一王导,定不迁之计,收丰、镐之遗民,修文、武、成、康之政,以形势临东诸侯,齐、晋虽强,未敢贰也,而秦何自霸哉?
魏惠王畏秦,迁于大梁;楚昭王畏吴,迁于鄀;顷襄王畏秦,迁于陈;考烈王畏秦,迁于寿春。皆不复振,有亡征焉。东汉之末,董卓劫帝,迁于长安,汉遂以亡。近世李景迁于豫章,亦亡。吾故曰: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卷五·论周东迁》,有删改)
【注】①刘:杀害。②矧(shěn):况且。③厎绥(zhǐ suí):得以安定。④(xiào):教导,使觉悟。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需断句的相应位置的字母。(3分)
齐迁A临菑B晋迁C于绛D皆其E盛时F非G有所H畏也
【答案】BDF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卜,用火灼龟甲以推测吉凶的方法,与《氓》“尔卜尔筮”中“卜”的意思相同。
B.断,“决定”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自可断来信”中的“断”的意思不同。
C.果,文中指最终,与《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中的“果”的意思不同。
D.微,文中指衰弱,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字意思相同。
【答案】D 【解析】“顾不愈于东晋之微乎”中“微”表示“衰弱”,“微斯人,吾谁与归”中“微”表示“如果没有”,二者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百姓对迁都于殷的抱怨,盘庚开导臣民,又教导在位的大臣遵守旧制、正视法度;众人听从了盘庚的规劝,在大臣的带领下来到朝廷。
B.在盘庚看来,由于国民不长期住在老地方,所以商朝国都至今已迁徙了五次;盘庚还认为,要想继承先王的伟业,就必须继承古代传统。
C.贾反对因发生叛乱而想迁都到阪高的意见,他认为如果楚国人能到阪高,贼寇也能去;后来楚国依靠秦人、巴人灭掉庸国,最终得以强大。
D.魏惠王、楚昭王、顷襄王和考烈王都是因为害怕对手才把都城迁到别的地方,而这样的迁都不仅没有让国家强大,反而让国家有了灭亡的征兆。
【答案】A 【解析】“众人……在大臣的带领下来到朝廷”曲解文意。结合材料一“王命众悉至于庭”可知,是大王命令众人都来到朝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
(2)不然,虽乐土为墟矣。
【答案】(1)即使没有立即灭亡,也没有能够振兴的国家。
(2)(如果)不是这样,即使是和平安乐的美好地方也会变成一片废墟了。
14.苏轼反对盘庚迁都于殷的理由是什么?(3分)
【答案】如果盘庚不迁都于殷,而是收拢故都丰、镐的遗民,学习、遵循先王的治国之道,诸侯强国就不敢背叛。(意思对即可)
【文言译文】
材料一:
盘庚迁都到殷以后,百姓对新居不满意,(于是)召来那些贵戚一起出去,(向百姓)直言说:“我称王以来,把大家迁到新都生活,是以我百姓为重,不至于使百姓被杀害。不能互相救助以求生存下来,用龟卜测吉凶,稽考说‘将怎么办呢’。先王定下了法规制度,虔敬地遵从天命,因此不长久地居住在一地。由于不长期住在老地方,所以至今已迁徙了五次。现在(如果)不继承古代传统,不明白上天的意旨,况且要继承先王的伟业呢?就像树木被砍倒在地,树根仍会重新萌发新枝,上天要我们在此新邑永葆民族生命,继续复兴先王的伟业,得以安定四方部族。”盘庚开导百姓,又教导在位的大臣,遵从旧制,端正法度,说:“不论是谁都不要隐瞒我对百姓的规劝。”王命令众人,全都集中到王庭中来。
材料二:
盘庚迁都,是为了恢复殷的旧貌。古公迁都到岐,在那时,周人和狄人一样,追随水草而居,哪里有什么困难呢?卫文公东迁渡过黄河,依靠齐国而使国家得以保全。齐国迁都临菑,晋国迁都到绛,都是在他们强盛的时候,并不是有所畏惧。其他(的国家)因躲避贼寇而迁都的,没有不灭亡的;即使没有立即灭亡,也没有能够振兴的国家。
春秋时期楚国发生了大饥荒,各个蛮族都反叛了,申、息的北门无法打开。楚国人商议迁都到阪高,贾说:“不行。我们能够前去(阪高),贼寇也能前去。”于是依靠秦人、巴人灭掉了庸,而楚国才得以强大。(东晋)苏峻叛乱的时候,晋朝几乎灭亡了,宗庙宫室全部成为灰烬。温峤想迁都到豫章,三吴的豪族想迁都到会稽,(大家)正要跟从他们,只有王导不同意,说:“金陵,是王者之都。王者不能因为富甲一方而迁移都城。如果弘卫戴着用粗帛缝制的帽子,那又有什么不相合呢?(如果)不是这样,即使是和平安乐的美好地方也会变成一片废墟了。况且北方的敌人正强大,一旦示弱,逃窜到蛮越之地,(国家的)威望和实力就都失去了。”于是最终没有迁都,而晋室又得以安定。王导是个贤人啊,可以说能定夺大事啊!唉,周平王初年,周朝虽然比不上强大的楚国,难道还不能胜过衰弱的东晋吗?假使周平王有一个王导(这样的国相),定下不迁都的计策,收拢故都丰、镐的遗民,学习遵循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治国之道,凭借这样的形势面对山东的诸侯,齐国、晋国虽然强大,也不敢有背叛之心,而秦国凭什么敢称霸呢?
魏惠王惧怕秦国,把都城迁到大梁;楚昭王惧怕吴国,把都城迁到鄀;顷襄王惧怕秦国,把都城迁到陈;考烈王惧怕秦国,把都城迁到寿春。他们都不能让国家再一次振兴,从此有了灭亡的征兆。东汉末年,董卓劫持汉献帝,把都城迁到长安,汉朝于是灭亡。近世李景把都城迁到豫章,(国家)也是灭亡。所以我说:周朝的失策,没有像东迁这样错误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锦缠道·燕子呢喃
[宋]宋祁
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睹园林、万花如绣。海棠经雨胭脂透。柳展宫眉①,翠②拂行人首。
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注】①宫眉:古代皇宫中妇女的画眉。这里指柳叶如眉。②翠:指柳叶之色。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从燕子呢喃中入题,声形兼备地表现出春光盛、春昼长的暮春景象。
B.上片用比喻、比拟、色彩映衬等手法细腻地描写海棠、柳树等春日意象。
C.下片“恣歌携手”写出了郊游之乐,以一个“尚”字渲染了词人恣意放纵之态。
D.全词艺术形象明媚鲜妍,情致与韵律欢快酣畅,给人以优美的艺术享受。
【答案】A 【解析】“春昼长的暮春景象”错误。“乍长”是说刚从昼短夜长的寒冬过渡到春天,“乍”是刚刚之意,这个时节应是盛春而非暮春。
16.本词最后三句化用杜牧《清明》中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请你谈谈化用后的句子有哪些方面的变化。(6分)
【答案】①语体上:将杜诗书面语体的问句,变成宋词口语化的陈述句。②结构上:将杜诗整齐的结构,变成了宋词的长短句结合,音律更自由跳跃。③风格上:将杜诗的凄迷悲凉,变成了宋词的明丽柔媚。④情感上:将诗中孤身旅人的悲切低沉,变作词中踏青者的活泼欢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乡村中常见的声音。
(2)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盛赞曹操文韬武略的英雄气概;“______________”一句,则直抒胸臆,悲叹人生短暂易逝。
【答案】(1)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2)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3)横槊赋诗 哀吾生之须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打算写一篇文章,手机一响,就A.____________地刷一刷信息,半天过去只写了几行字;想看会儿书,忽然想起阳台上的花还没浇,电费、煤气费也该缴了,忙活了几个小时,书还是没看几页。那些看似不怎么花时间、动动手指的小事,其实是消耗专注力的“黑洞”。
①当我们总是难以专注,想要同时完成多件事时,结果往往花了很多时间却收获甚微。有时候,并不是你的能力不足,而是你精力过于分散,导致B.____________,结果什么也没干好。②而生活中,一个领域的高手,大多是非常专注的人,他们十年如一日地磨炼技能,持续精进,才能达到领域内的顶尖水平。③打磨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才能做好每件事。④终有一天,你也会C.____________,成就更好的自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A.不由自主(或:情不自禁) B.顾此失彼(或:徒劳无功、劳而无获) C.脱颖而出(或:出类拔萃)
19.下列句子中的“结果”与文中加点的“结果”,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你看他一貌堂堂,后来不是没结果的。(李渔《巧团圆·解纷》)
B.其实这是她的一片痴心,结果只苦了她自己。(巴金《怀念萧珊》)
C.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鲁迅《药》)
D.我所剩的东西也有限,等我死了,做结果我的使用。(曹雪芹《红楼梦》)
【答案】B 【解析】文中加点的“结果”用以指人事的最后结局。A.指成就,成果。B.用以指人事的最后结局。C.指杀死。D.指料理丧葬事项。
20.下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有句话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很多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答案】C 【解析】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与其分散精力去做很多事情,不如集中精力去做好一件事情。这与③处的内容是高度一致的,两者都强调专注和集中精力的重要性。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冰雪圈又称冰冻圈,它是由在一定低温条件下固态水冰川、冰盖、积雪、海冰、河湖冰等以及地下冰掺杂的多年冻土、季节冻土等组成的特殊圈层。冰、雪、冻土主要分布在高纬度两级地区,在中、低纬高山和高原也广泛分布。因冰雪圈范围分布如此之广,它和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一起组成地壳表层的五大圈层,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全球变化的复杂系统。
冰雪圈虽是气候的产物,但一经生成,又对气候有重要的反馈作用。一是通过冰雪的反射率和冰川融化起作用。干净冰雪的反射率比土和水大得多,又由于冰川融化热和水的汽化热分别是同体积液态水升高1℃所需热量的80倍和539倍,因而冰雪圈在地表热量平衡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印度降水以及长江中下游梅雨都有相当的影响。二是通过水循环影响气候。全球变暖、冰川和冰盖融化促使海平面上升,海洋面积逐渐扩大,蒸发量增加,海洋上的水汽大量输送到大陆,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案】①共同对气候产生影响(或:共同对气候产生作用) 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或:意义非常重大) ③造成降水增加(或:大陆降水亦相应增加)(意思接近即可)
22.简述第2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5分)
【答案】冰雪圈不但(不仅)通过冰雪反射和冰川融化来平衡地表热量,而且(还)通过水循环影响气候。(意思对即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10月12日,位于地球之上420公里高空的国际空间站以每小时28 000公里的速度飞越北京上空。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任务的意大利女航天员萨曼莎引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名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来表达自己飞扬心绪,此举引发热议。
从王羲之到萨曼莎,从会稽山阴兰亭到国际空间站,时间和空间有异,但“共鸣”无处不在,这正体现了文化穿越时空的价值。
这份跨越时空的“共鸣”给你带来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材料第1段提到外国女航天员在太空执行任务,飞越北京上空时,借中国古代名人名篇,来宣寄情志。由此看出,其中空间的转换由外国到中国。而王羲之的名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则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王羲之的名句,由古代穿越到当代,由中国传播到外国,正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超时空性,其影响穿越历史,遍及全球。而萨曼莎信手拈来、脱口而出,恰好说明我们的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强大影响力。
材料第2段,对考生的立意和写作具有极强的提示意义,直接点明了文化穿越时空的价值,立足点在“共鸣”上。“共鸣”是由别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引起的相同的思想感情,即双方共情。因此,我们在考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给世界带来思想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站在外来文化的接收方面思考问题。我们的文化在影响着世界,而我们也应该敞开心扉,对外族文化进行仔细甄别,吸收营养。因此考生在表达中要深化对时代前行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思考,表达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对“文化穿越时空的价值”中“文化”的界定要正确。如材料中的文化,应包括文学、哲学、音乐、戏剧、舞蹈等诸多方面。
行文思路上,可以联系中华传统文化跨时空传播的例证,拓宽写作的广度;可以正面阐述传统文化的价值,写出文化的深度;可以联系生活中的正面或反面现象,或赞扬或批评,写出现实感,针对性。同时要论述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坚持文化自信,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甄别吸纳外族优秀文化等。
参考立意:(1)传统一跃千年,文化纵跨山河。(2)文化超越时空,你我和谐共鸣。(3)文化超越时空,你我互惠共振。第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自秦汉以来建立起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出租车司机
薛忆沩
出租车司机将车开进公司的停车场,看到北面有一个空位,就将车开过去,停好。他从车里钻出来,环顾了一下四周。有一滴雨正好落到他的脸上。
他走进值班室,将车钥匙交给正在值班的老头。老头说:“经理让你星期四来办手续。”“知道了。”出租车司机说。
雨没有落下来。空气显得十分沉闷。出租车司机横过两条马路,走进了一家意大利薄饼店。刚才就是在这家薄饼店的门口,那个女人坐进了他的车。整个店里只有两个顾客,这正是出租车司机此刻想要的环境。
出租车司机要了一个大号的可乐和一个他女儿最爱吃的那种海鲜味的薄饼,在靠窗边的一张桌子旁坐下。他的女儿有时候就坐在他的对面。她总是在薄饼刚送上来的时候,急忙去咬一口,烫得自己倒抽一口冷气。然后,她会翻动一下小小的眼睛,笑一笑。从这个位置,出租车司机可以看到繁忙的街景,看到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队。这是十五年来,他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每天他都开着车在这街景中穿梭。他习惯了这样的环境。可是现在他突然对这环境感到隔膜了。在他将车开进停车场之前,他已经送走了他出租车司机生涯的最后一批客人。
出租车司机擦去眼眶中的泪水,深深地吸了一口可乐。那个女人坐进了他的车。他问她要去哪里。她说一直往前开。
出租车司机从后视镜里瞥了那个女人一眼。她的衣着很庄重,她的表情很沉重。不一会,电话响了。她显然不高兴电话打断她的思考。
“是的,我已经知道了。”那个女人对着电话说。出租车司机听得出她的伤感。
出租车司机想去想象一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给她打来了这个电话。“当然。”那个女人对着电话说。
也许是一个男人,他开始这样想。也许是一个女人,他后来又这样想。会不会是一个孩子呢?他最后这样想。想到这里,他的方向盘猛烈地晃动了一下。
“不是。”那个女人对着电话说。
出租车司机想到了他的女儿。所有的电话好像都是从另外一个世界打来的。他不知道他的女儿会不会也给他打来一个电话。
“过了前面的路口,找一个地方停下来。”她说。出租车司机如释重负地点了点头。出租车司机本来把那个女人当成他的最后一批客人。可是,在他停车的地方,正好有一对男女等在路边。出租车司机还来不及拒绝,他们就上了车。
刚坐上车时,那个男人几次想开口,又都被那个女人冷漠的表情阻止了。男人终于开口说话了。“有时候,我会很留恋……”他含含糊糊地说。
“有时候?”女人冷漠地说,“有什么好留恋的!”“真的。”男人说,“一切都好像是假的。”“真的怎么又会是假的!”女人冷漠地说。
要到的地方到了。出租车司机回头找零钱的时候,发现那个女人的脸上布满了泪水。
出租车司机将一张纸巾递给他的女儿。“擦擦你的脸吧。”他不大耐烦地说。有时候,她就坐在他的对面。她的脸上粘满了意大利薄饼的配料。出租车司机一直是个粗心的人。他从来不怎么在意女儿和妻子的表情,也不怎么在意她们的存在。可是现在,出租车司机意识到了他的女儿和妻子的表情,意识到了他的女儿和妻子的存在。因为她们刹那间就已经不存在了。一个星期以来,出租车司机沉浸在悲痛和回忆之中。他的世界突然安静下来了,他却无法再让自己安静。他不敢再回到自己的住处去。在那里,他会意识到再也没有人会回来了,他会充满了恐惧。往昔在他的心中以无微不至的方式重演。
出租车司机知道自己的这种状态非常危险。他向公司递交了辞职报告。一个星期以来,他总是看到他的女儿和妻子。她们邀请他回到过去。从前那些沉闷的生活一下子变得有声有色了。当然,她们还会突然出现在他的出租车的前面。她们惊恐万状的神情令出租车司机措手不及。他会重重地踩下刹车,陷入深深的自责。有货柜车出现在他的视野中,他才会重新记忆起事情的真相,他才会愤怒。货柜车从他的女儿和妻子身上碾过去的时候,出租车司机正在为了一个好价钱跑长途。
他将纸杯里的冰块拿出来,在桌面上摆成一排。这是他的女儿喜欢玩的游戏。他不忍心去打量那一排冰块。他看到他的女儿纤弱的手指在桌面上移动。出租车司机将脸侧过去。出租车司机清楚地知道继续这样生活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他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去守护着他年迈的父亲和母亲。他相信在他们的身旁能够找到他需要的宁静。
出租车司机将手放到桌面上,他突然发现刚才那一排冰块已经全部融化了。他动情地抚摸着融化在桌面上的冰水,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知道,自己永远也不会再接触到这块桌面了,永远也不会再接触到这座城市了。对这座他突然感到陌生的城市来说,他随着他的女儿和妻子一起离去了;这时候,出租车司机突然感到了一阵宁静。这提前出现的神圣感觉使出租车司机激动得放声大哭起来。
(选自《被选中的摄影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版,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他从车里钻出来,环顾了一下四周”一句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出租车司机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
B.“每天他都开着车在这街景中穿梭”写出人物日常忙碌的生活,同时也交代了他以前不在意妻女的主要原因。
C.出租车司机对这座城市“突然感到隔膜”,写出他在失去妻女后的孤独伤痛中,发现自己未能真正融入生活已久的城市。
D.小说主人公没有因为惨遭人生变故而麻木冷漠,载客时他敏感地关注着乘客们的喜怒哀乐,可见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将下未下”的雨,营造了阴郁的故事背景,渲染了压抑的氛围,表现出人物的孤独和悲伤。
B.出租车司机想到孩子时“方向盘猛烈地晃动了一下”的反应,暗示了他失去妻女的痛苦心情。
C.小说运用蒙太奇的手法,通过不时切换薄饼店、载客途中、妻女车祸罹难后等不同场景,完成小说结构的时空并置。
D.小说主人公被称为“出租车司机”,可见他和《祝福》中的祥林嫂一样,因身份卑微而没有自己的姓名。
8.请简要分析文中“最后两批客人”的作用。(4分)
9.有评论家认为该小说“让人悲伤,而又给人温暖”,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曰:“我王来,即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①。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②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③四方。”盘庚④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王命众悉至于庭。
(节选自《尚书·商书·盘庚上》)
材料二:
盘庚之迁也,复殷之旧也。古公迁于岐,方是时,周人如狄人也,逐水草而居,岂所难哉?卫文公东徙渡河,恃齐而存耳。齐迁临菑晋迁于绛皆其盛时非有所畏也。其余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
春秋时楚大饥,群蛮叛之,申、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阪高,贾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于是乎以秦人巴人灭庸,而楚始大。苏峻之乱,晋几亡矣,宗庙宫室尽为灰烬。温峤欲迁都豫章,三吴之豪欲迁会稽,将从之矣,独王导不可,曰:“金陵,王者之都也。王者不以丰俭移都。若弘卫文大帛之冠,何适而不可?不然,虽乐土为墟矣。且北寇方强,一旦示弱,窜于蛮越,望实皆丧矣。”乃不果迁,而晋复安。贤哉导也,可谓能定大事矣!嗟夫,平王之初,周虽不如楚强,顾不愈于东晋之微乎?使平王有一王导,定不迁之计,收丰、镐之遗民,修文、武、成、康之政,以形势临东诸侯,齐、晋虽强,未敢贰也,而秦何自霸哉?
魏惠王畏秦,迁于大梁;楚昭王畏吴,迁于鄀;顷襄王畏秦,迁于陈;考烈王畏秦,迁于寿春。皆不复振,有亡征焉。东汉之末,董卓劫帝,迁于长安,汉遂以亡。近世李景迁于豫章,亦亡。吾故曰: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卷五·论周东迁》,有删改)
【注】①刘:杀害。②矧(shěn):况且。③厎绥(zhǐ suí):得以安定。④(xiào):教导,使觉悟。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需断句的相应位置的字母。(3分)
齐迁A临菑B晋迁C于绛D皆其E盛时F非G有所H畏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卜,用火灼龟甲以推测吉凶的方法,与《氓》“尔卜尔筮”中“卜”的意思相同。
B.断,“决定”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自可断来信”中的“断”的意思不同。
C.果,文中指最终,与《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中的“果”的意思不同。
D.微,文中指衰弱,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百姓对迁都于殷的抱怨,盘庚开导臣民,又教导在位的大臣遵守旧制、正视法度;众人听从了盘庚的规劝,在大臣的带领下来到朝廷。
B.在盘庚看来,由于国民不长期住在老地方,所以商朝国都至今已迁徙了五次;盘庚还认为,要想继承先王的伟业,就必须继承古代传统。
C.贾反对因发生叛乱而想迁都到阪高的意见,他认为如果楚国人能到阪高,贼寇也能去;后来楚国依靠秦人、巴人灭掉庸国,最终得以强大。
D.魏惠王、楚昭王、顷襄王和考烈王都是因为害怕对手才把都城迁到别的地方,而这样的迁都不仅没有让国家强大,反而让国家有了灭亡的征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
(2)不然,虽乐土为墟矣。
14.苏轼反对盘庚迁都于殷的理由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锦缠道·燕子呢喃
[宋]宋祁
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睹园林、万花如绣。海棠经雨胭脂透。柳展宫眉①,翠②拂行人首。
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注】①宫眉:古代皇宫中妇女的画眉。这里指柳叶如眉。②翠:指柳叶之色。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从燕子呢喃中入题,声形兼备地表现出春光盛、春昼长的暮春景象。
B.上片用比喻、比拟、色彩映衬等手法细腻地描写海棠、柳树等春日意象。
C.下片“恣歌携手”写出了郊游之乐,以一个“尚”字渲染了词人恣意放纵之态。
D.全词艺术形象明媚鲜妍,情致与韵律欢快酣畅,给人以优美的艺术享受。
16.本词最后三句化用杜牧《清明》中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请你谈谈化用后的句子有哪些方面的变化。(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乡村中常见的声音。
(2)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盛赞曹操文韬武略的英雄气概;“______________”一句,则直抒胸臆,悲叹人生短暂易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打算写一篇文章,手机一响,就A.____________地刷一刷信息,半天过去只写了几行字;想看会儿书,忽然想起阳台上的花还没浇,电费、煤气费也该缴了,忙活了几个小时,书还是没看几页。那些看似不怎么花时间、动动手指的小事,其实是消耗专注力的“黑洞”。
①当我们总是难以专注,想要同时完成多件事时,结果往往花了很多时间却收获甚微。有时候,并不是你的能力不足,而是你精力过于分散,导致B.____________,结果什么也没干好。②而生活中,一个领域的高手,大多是非常专注的人,他们十年如一日地磨炼技能,持续精进,才能达到领域内的顶尖水平。③打磨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才能做好每件事。④终有一天,你也会C.____________,成就更好的自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结果”与文中加点的“结果”,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你看他一貌堂堂,后来不是没结果的。(李渔《巧团圆·解纷》)
B.其实这是她的一片痴心,结果只苦了她自己。(巴金《怀念萧珊》)
C.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鲁迅《药》)
D.我所剩的东西也有限,等我死了,做结果我的使用。(曹雪芹《红楼梦》)
20.下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有句话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很多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冰雪圈又称冰冻圈,它是由在一定低温条件下固态水冰川、冰盖、积雪、海冰、河湖冰等以及地下冰掺杂的多年冻土、季节冻土等组成的特殊圈层。冰、雪、冻土主要分布在高纬度两级地区,在中、低纬高山和高原也广泛分布。因冰雪圈范围分布如此之广,它和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一起组成地壳表层的五大圈层,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全球变化的复杂系统。
冰雪圈虽是气候的产物,但一经生成,又对气候有重要的反馈作用。一是通过冰雪的反射率和冰川融化起作用。干净冰雪的反射率比土和水大得多,又由于冰川融化热和水的汽化热分别是同体积液态水升高1℃所需热量的80倍和539倍,因而冰雪圈在地表热量平衡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印度降水以及长江中下游梅雨都有相当的影响。二是通过水循环影响气候。全球变暖、冰川和冰盖融化促使海平面上升,海洋面积逐渐扩大,蒸发量增加,海洋上的水汽大量输送到大陆,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简述第2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10月12日,位于地球之上420公里高空的国际空间站以每小时28 000公里的速度飞越北京上空。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任务的意大利女航天员萨曼莎引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名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来表达自己飞扬心绪,此举引发热议。
从王羲之到萨曼莎,从会稽山阴兰亭到国际空间站,时间和空间有异,但“共鸣”无处不在,这正体现了文化穿越时空的价值。
这份跨越时空的“共鸣”给你带来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