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教学目标
1. 认识“塞、秦、征、将”4个字,重点指导“塞、秦”2个字的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出塞》,并背诵《出塞》。
3. 学会运用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出塞》诗句的意思。
4.通过抓住景物、典故、关键动词,来体会诗人同情边关战士,期望边关巩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认识“塞、秦、征、将”4个字,会写“塞、秦、征”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出塞》,并背诵《出塞》。
3. 学会运用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出塞》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抓住景物、典故、关键动词的方法,来体会诗人同情边关战士,期望边关巩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单元导入,揭示课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清代顾炎武的名言,国家的盛衰,是全国人民的责任,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国家需要时,勇担使命,这就是家国情怀,这也是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在千秋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今天让我们走进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来感受古人的家国情怀,先来看第一首《出塞》。
板块二:解读诗题,了解诗人
(一)学习“塞”,解读诗题“出塞”。
1、通过查字典的方法学习“塞”。
我们通过查字典,知道“塞”有三个读音,当这个字的意思是“堵,填入或者堵住的器物”时读作sāi,当组词为“闭塞、堵塞、闭目塞听”时,读作sè,当意思是“边界上险要的地方”时,读作sài。
2、理解“出塞”。
(二)了解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 《出塞》被很多诗评家称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板块三:一读古诗,正音读韵
(一)正读音,读正确
1、学习4个二类字
“秦”是前鼻音,“征”是后鼻音,“将”在这里读四声,,表示“将领”的意思,在“将来、将要”中读一声。
2、运用注释与字典对比的方式正音“教”
“不教胡马”,通过课本注释知道“教”的意思是“令,使”,再通过查字典“教”的意思是“使,令,让”的时候读四声,表示“传授”的意思,读一声。
(二)书写“秦、塞”
注意事项:“塞、秦”两个字横画较多,中间一横最短,第三横最长,三横距离匀称。“秦”下面 “禾”的最后一笔,捺要写成点。
(三)画节奏,读韵味
板块四:二读古诗,初探诗意
(一)回顾理解诗意的方法
随着古韵,走进古诗,古诗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先来回顾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借助注释、借助插图,查字典……
(二)借助注释自学古诗意思,不理解的地方画上小问号,然后小组讨论。
不理解地方预设: “关”是什么意思?(1)借助课本插图,理解“关”。(2)查字典,理解“关”。字典中对“关”的解释是:“古代在险要地方或者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
板块五:三读古诗,感悟诗情
(一)圈景物,悟景情。
1、现在请同学们圈出前两句的景物。(“明月、边关”)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思考“明月、边关”所蕴含的情感。
(1)预设:古诗中常用明月来表达思乡之情,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认为此处的“明月”也表达了思乡之情。
(2)教师讲解“关”的情感。
(出示图片)这就是边关,这是什么样的边关?(我觉得边关是荒凉的、冷清的、遥远的)面对这样的边关,感受是孤独的。
(3)带着感情,想象前两句诗句的画面
此时你们还有疑问吗?(王昌龄是唐朝人,为什么要写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呢?)
(三)知背景,体会诗人同情之心。
1、看图片讲解历史背景,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
是从秦汉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
2、学生再次想象画面,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体会。
3、感受王昌龄对边关战士的同情之心。
“可怜无定河边骨、年年战骨埋荒外、白骨已枯沙上”,战争让人颠沛流离,战争让人妻离子散,战争让人生离死别,但是为了自己的土地不被践踏,战士们只能万里出征。此情此情,诗人王昌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涌上心头?
(四)明典故,感悟诗人对任用良将的期望。
面对残酷的战争诗人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李广。
《史记·李广列传》中写道“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李广镇守的右北平百姓安定,人民生活幸福。此时诗人借这个典故表达什么呢?(王昌龄期望国家多任用像李广一样优秀的将领。)
(五)圈动词“不教”,体会诗人对边关巩固的期望。
1、圈出表达诗人情感的动词。“不教”。
2、“不教”蕴含的情感。表达了诗人不让敌人入侵边关的决心,期望边关巩固。
(六)有感情地再读古诗。
让我们带着对边关战士的同情,对国家起任良将,边关巩固的期望再来读读这首诗。
板块六:总结学法,学会迁移
今天我们按照了解诗人,解读诗题,正音读韵,初探诗意,体悟诗情的思路来学习古诗,初探诗意可以运用借注释,看插图,查资料的方法,体悟诗情运用圈景物,查典故,圈动词的方法。请同学们尝试着运用这样的方法预习《凉州词》《夏日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