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课件)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课件)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8 10:3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一、知识网络体系
二、核心知识回顾
1、日本侵华的原因
(1)实现其灭亡中国的既定国策;
(2)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
(3)经济危机的冲击,为了转嫁国内危机;
(4)中国国内国共内战局面,提供可乘之机;
(5)国际上英、美等国纵容日本侵略,推行 “绥靖政策”
日本
中国
国际
内因、根本
有利时机
2、日本侵华史实
时间 日本 罪行
局部侵华阶段 1931 九一八事变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的重庆大轰炸。实施细菌战。强征慰安妇。实行殖民统治(政治上“以华制华 ;经济上“以战养战”;文化上“奴化教育”)
1932 一·二八事变
1932 建立伪满国
1935 制造华北事变
全面侵华阶段 1937 至 1945 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 1937年12月攻陷南京; 侵占中国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华中广大地区;
3、中国局部抗战及抗日救亡运动
①东北军民
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战,领导人之一是共产党员杨靖宇。
②中国共产党
反蒋抗日,发动群众给日本帝国主义沉重打击。
“?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爱国学生
1935年12月北平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④国民党爱国军队及将领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蔡廷锴,蒋光鼐领导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国民党爱国官兵顽强抵抗
1936年12月,张杨发动西安兵谏以武力逼蒋抗日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中国共产党 中国国民党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7月8日,中共通电全国呼吁全民族抗战;
8月,中共召开洛川会议,标志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形成;
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谈话,准备抗战;
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日反蒋
逼蒋抗日
联蒋抗日
对日妥协
转向抗日
联共抗日
5、全民族抗战1937-1945
战场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领导 国民党 共产党
路线 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
方式 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概况 1937.8.--11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①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②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③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为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陕甘宁边区以“三三制”为原则,实行民主选举。
太原会战1937.9—11,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徐州会战1938.1—5,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武汉会1938.6—10,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广州沦陷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6、日军暴行
②政治:“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汪伪“国民政府”)
③经济:“以战养战”,经济掠夺;粮食统制;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
国东北做苦力
⑤其他:“慰安妇”制度等
①南京大屠杀
④军事:南京大屠杀、细菌战、重庆大轰炸、“三光”政策、治安强化
运动、扫荡等
6、东方主战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1)团结抗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共同抗敌;海外华侨积极捐款捐物,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
(2)世界大战形势: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击着大部分日军。
(2)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
(3)1942年初,包括中国在内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英军。
(1)开罗会议:1943年11月,中、美、英通过《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置日本的基本策略。
(2)收回国家权益:中国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接着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签订新约。
①背景
②贡献
③成果
7、中共七大
◎中共七大会场
◎召开
为了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做准备。
1945年4至6月,在延安举行,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内容
◎意义
①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主席。
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目的
8、抗日战争的胜利
原因
(1)国内:
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行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② 国共合作,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的中流砥柱作用(关键因素);
④ 中国抗战的正义性。
(2)国际:
①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有力配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② 日本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法西斯侵略战争,必然招致失败。
影响
①洗刷了中国近代以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⑤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性、双重性、
两个战场、以弱胜强、
持久性
特点
9、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①背景
国际
二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对华“扶蒋反共”的政策
国内
抗战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
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②斗争:
1945.10.10 国共签署《双十协定》
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1.10)
通过了和平建国五项协议。
共产党通过谈判体现了和平建国的决心,赢得了主动和民心
国民党通过谈判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1946年夏,全面内战爆发,政协协议被国民党撕毁,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尝试化为泡影
10、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经济危机:滥发货币,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国民党政府财政严重入不敷出的状况,由于内战军费的激增和豪门资本恣意中饱,本来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法币的发行量,从抗战胜利到1948年6月增加近370倍。货币飞速贬值,物价如脱缰野马般猛涨。蒋介石感叹道:“经济危险至此,比军事更是忧虑。”——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社会危机:巧取豪夺,剥削压迫,民不聊生。
军事危机:
战场上节节失败
政治危机:
两条战线相互配合、共同反蒋;召开伪“国大”,暴露独裁内战的真面目
伪国大
1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措施: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意义:
①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1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①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
②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③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毛泽东在会上讲话
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
(2)内容:
(1)召开:
(3)意义:
11、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①国内: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 ,结束了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历史(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②国际: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人民摆脱了殖民统治,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从而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斗争的士气。
③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三、线索梳理
1、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时期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1—1945年) 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年)
政治 (1)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中国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 (2)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3)日本对沦陷区人民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4)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击日军,领导中国军民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1)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2)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重庆谈判、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
(3)人民解放军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三大阶段,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权,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时期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1—1945年) 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年)
经济 (1)沦陷区成为日本的附庸经济,官僚资本急剧膨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日本侵略者破坏和官僚资本排挤,日益萎缩。 (2)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 (1)美国扩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国统区经济陷入崩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向破产。
(2)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文化 (1)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民族意识大大增强,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2)抗战时期,高校内迁,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 (3)日本在沦陷区进行奴化教育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2、国共两次合作的比较及影响因素
社会环境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北洋军阀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中国处于国民政府统治下,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合作阶级 第一次合作的阶级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第二次合作的阶级包括亲英美派的大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等一切赞成抗日的爱国力量
合作方式 第一次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有共同的政权和军队 第二次是党外合作,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两党有各自的军队和政权
合作纲领 第一次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纲领 第二次合作只有合作宣言,没有政治纲领
革命任务 第一次合作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第二次合作的任务是抗日,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作结果 第一次合作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破裂,没有完成历史使命 第二次合作维持到了抗战胜利,并完成了历史使命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时期 政策 作用 变化 依据
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开展土地革命 农民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由消灭封建剥削变为限制封建剥削,再到消灭封建剥削 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首要任务的变化
全面抗战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解放区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性和生产积极性
四、知识深化
1、抗战时期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比较
项目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区别 领导阶级 蒋介石集团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阶级利益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战场范围 国民党统治区 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抗战路线 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
作战方式 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战略地位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 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抗战后期,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联系 两个战场是互相依存、互相协同、互相配合的关系,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2、抗日战争与中国的近代化
1)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①日本侵华打断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经济损失难以计算。东南沿海的工业损失最重
②日本侵华打断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2)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
①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在爱国主义旗帜的召唤下,中华民族焕发出的强大的民族精神,支撑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②促进了内地工业化的发展:内迁的工业虽然远没有战前发展迅速,但改变了原来各地区工业分布不平衡的现象,形成重庆、昆明等11个工业区。
③为国内统一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使中国出现了政治力量大一统的形势,全国各民族各阶层团结抗日成为国内统一的基础。
④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地位和大国声望:1943年初,中国先后与美、英等国签署了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协议。抗战胜利后,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⑤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壮大:在抗日战争中,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理代化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空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
3、近代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
(2)社会主要矛盾: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环境:进步的国际政治形势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则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根本原因
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
特征
4、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1945.9-1946.6,参加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
内战爆发后,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更强烈的爱国民主运动,联合各民主党派,使蒋介石政权陷入极端孤立的境地,三大战役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1949年4月,北平谈判,彻底揭穿了国民党的假和谈阴谋。
政治
1947年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
1946.6-1949年,经过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
经济
军事
四、易错易混知识过关
1、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不足
国民党消极抗战、坚持一党专政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对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重大作用,支援了抗日游击战争,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日的同时,一直没有放弃“反共”的目标,制造皖南事变,整体上影响了中国抗战力量,尤其是共产党抗战力量的发展。
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国共产党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0
D
国民党禁止刊载的“谬误名词”都涉及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史实,这些“谬误名词”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严重冲击了国民政府的执政能力,为了维护“一党专制”,国民党不得不把这些名词进行封杀,故选D。
2、认识国民党政权灭亡的根本原因
政治失败是国民党政权在大陆惨败的根本原因
国民党违背民意,发动内战,使全体人民认清了其政权的本质;它一党独裁、破坏民主,制造骇人听闻的惨案,使人民生活在恐惧之中,失去对国民党的信任;它贪污腐败、道德败坏,军纪、党纪荡然无存,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
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国民党政府接收日伪资产的情况,国民党将领唐纵在日记中写道:“政府只接收敌伪之公馆、物品、家具,而将工厂封闭,听其停工、毁灭”;国民党将领陈诚在回忆录中也记载:“因为事先一无准备,临时调度失宜,再加上用人失当,所以接收变成了‘劫收’。可怜浴血抗战的结果,最后却带来一场‘胜利灾难’。”据此推论,国民党政府统治迅速溃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忽视和平建国的经济基础 B.贪腐成风,丧失民心
C.财政经济状况的持续恶化 D.政治独裁,政策反复
B
由材料信息可知,国民党政府统治迅速溃败的主要原因是抗战后贪腐成风,丧失民心,故B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和平建国的经济基础、财政经济状况和政治独裁,故A、C、D错误。
本课结束,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