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6 00:1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课程标准:
知道老子、孔子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的产生。
1.知道老子的思想主张,知道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成就。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知道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及意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体会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联系社会实践,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素养目标
壹·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
姓名
国籍
地位
著作
思想主张
楚国人
姓李名耳,字聃(dān)
道家学派创始人
1.思想核心是“___”;
2.哲学:一切事物都有 ,对立双方可以相互 ;
3.处世:主张
4.政治:主张_______

对立面
转化
无为而治
任务1:阅读教材39页,准确说出老子生平。
《道德经》
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人物扫描——老子
老子
《道德经》书影
任务2:准确说出老子的思想主张,完成连线
材料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材料四: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材料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②“道”是孕育万
物的总根源,人
们要顺应事物内
在规律来行事。
①世间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④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
史 料 实 证
材料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③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贰·孔子和儒家学说
任务3:阅读教材40-41页,准确说出孔子的生平。
孔子
姓名
籍贯
地位
著作
思想主张
1.思想核心是“____”提出仁者爱人;
2.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
反对____,提出__ _____
3.教育主张兴办私学 __
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名丘,字仲尼
鲁国
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

苛政
为政以德,实行德政
主张有教无类
出身
青年
中年
晚年
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
下层没落贵族
曾在鲁国短期从政
回到家乡,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从小学习礼乐
幼年
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却不为各国采纳
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材料二: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材料三: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译文〗仁爱的人,自己想要站的稳,也让他人站的稳;自己想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的通。
任务4:准确说出孔子的思想主张。
有爱心和同情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够换位思考。
“仁”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思考何为“仁”?
历 史 解 释
为政(治理国事)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心共之。
--《论语·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体现出民本思想。有利于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任务3:准确说出孔子的思想主张。
爱惜民力,体察民情,民本思想
反对苛政
实行德政
教育成就: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子路,不能太冲动。
冉有,不能太犹豫。
《论语》选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恩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课后活动:说说这些言论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实事求是
温故知新
学思结合
谦虚好学
举一反三
学习方法
不耻下问
意义:我们今天学习要·抱着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懂得学习他人的优点,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复习旧知与探求新知相结合。
任务5:简述孔子的教育成就及文化贡献。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41页,归纳孔子创立儒学的影响。
材料一:为稳固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从此,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孔子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论语》竹简
材料二:
任务6:归纳孔子创立儒学的历史影响。
史 料 实 证
叁·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 人物 主张 著作
儒家 主张实行_____;提出“_________ ”的思想,“仁者无敌”。
主张实行“______”,明确尊卑等级。
墨家 主张__________,选____的人治理国家,提倡_____。
道家 顺应_____________,人生应追求 。
法家 强调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____。
兵家
共同点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荀子
墨子
兼爱,非攻
《孟子》
《荀子》
贤能
节俭
《墨子》
庄子
自然和民心
精神自由
《庄子》
韩非
以法治国
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韩非子》
探讨治国方略,解决社会问题,追求治世。
礼治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武
任务8:诸子档案--列举百家争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生产力发展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社会变革
各诸侯国变法,奴隶制度瓦解
封建制度
逐步确立
思想文化
空前繁荣
“学在官府”的格局被打破,私学兴起,学术思想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百家争鸣
任务7:阅读教材41页结合示意图,归纳百家争鸣发生的背景
①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②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③“学在官府”的格局被打破,私学兴起,学术思想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政治
经济
思想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之外)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
——趣历史《百家争鸣的影响是什么?》
2)为中国古代文化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1)促进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
任务9:阅读材料结合教材41页,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
材料二:“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 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3.百家争鸣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光盘行动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以法治国
有教无类
提倡节俭
人与自然
民贵君轻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任务9:古为今用: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如今仍有推广和传承价值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课堂总结
百家争鸣
一次思想文化之巅
两位思想双星闪耀
三个思想文化背景
四种思想影响深远
五大战国学派争辉
六位战国思想先贤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