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学课件)-【大单元教学】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学课件)-【大单元教学】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8 10:3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农业出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农业各具特色,孕育出不同的古代文明。
新航路开辟后,不同地区的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农业的现代化,为消除饥饿、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创造了条件。
农业是人类文明的基础
交流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科技是人类文明的保障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能利用史料梳理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变迁过程,能够结合材料说明农业的出现所带来的重大历史意义
2.能通过对已学知识的总结,对比分析不同区域食物生产的不同特点,梳理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发展线索.
3.认识到农业和畜牧业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农业的交流与传播为世界各地的发展所带来的重要影响,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和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观.
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远古时期——采集和渔猎时代
(1)生产工具:
(2)劳作方式:
(3)生活方式:
木、骨、石等材料制作
采集和渔猎;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迁徙;群居;女性主导
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
联系“远古人类生活想象图”思考:为什么远古人类过着“迁徙、群居”生活?
在旧石器时代的几百万年中,男女之间的关系比此后任何时候都更为平等,其主要原因似乎在于当时的女性对于团体获得食物的贡献不说大于男性,至少也是同等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骨器
石锤、石砧
在几百万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绝大多数时间是以采集、渔猎为生,这种智慧利用现成的天然产品的经济活动被称“攫取经济”。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2.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和畜牧业产生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原因:
在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逐渐学会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三大农业 起源中心 农耕 畜牧业
东亚
西亚
中美洲
(2)分布:
粟、水稻
小麦、大麦
玉米、甘薯
猪、狗
绵羊、山羊
骆马
粟、水稻
小麦、大麦
山羊、绵羊、牛等
猪和狗
玉米、甘薯
骆马

水稻
大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人们从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转变
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①多元中心;
②独立发展;
③具有多样性;
④受地理环境影响大(分布在中低纬度和大河流域附近)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2.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和畜牧业产生
(3)特点:
材料一:农业产生后才开始了社会生产,从此人类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被动局面,由消极地适应自然转向积极的改造自然,由自然的奴隶走向自然的主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了农业,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尚定周、王有文《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的革命性
变革——试论农业起源》
材料二:同样是1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因此,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即足足增加25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③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农业的出现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2.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和畜牧业产生
(4)意义:
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农业的出现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材料三 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生活较前有了保障,这样人们才有条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由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要附着于土地,同时生活又较前有了保障,人们不必总是随着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而漂泊流徙,所以人们开始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 ——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
材料四 原始音乐的产生与集体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人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便是最基本的声乐因素。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2)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2.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和畜牧业产生
①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
②一部分人开始从事手工业劳动;
③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的产生。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4)意义:
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农业的出现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材料五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材料六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原始的历法,即以物候定农时的自然历。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3)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和畜牧业产生
①天文历法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②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古埃及太阳历
中国夏朝的历法夏小正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4)意义:
2.原始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
思考点:与食物采集者相比,作为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人类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变为利用、改造自然,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被动→主动)
生产方式的变化:由采集渔猎变为农业生产;(采集渔猎→生产)
社会组织的变化: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迁徙→定居)
经济形态的变化:分工出现,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食物生产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宗教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单一→多样)
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和物品交换逐渐产生。(公有→私有)
学习聚焦
农业出现以后,人类逐渐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亚非文明古国的农业生产兴起
联系课本并结合地图,归纳传统农业文明产生的共同特征。
共同特征:
(1)大河流域,土地肥沃;
(2)政府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灌溉农业发达。
材料: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和黄河的河流管理及灌溉的组织任务加强了集中、行政机构和国家的形成。……最先崛起的是亚述人和埃及人的世界帝国;接着是波斯人新形态的帝国;在这之后,印度人建立了他们的帝国,它或许以波斯帝国为模式,最后是华夏帝国的形成。
——(德)卡尔·雅斯贝斯著《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1)食物生产:
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3)社会生活:
(2)土地归属:
①古巴比伦:王室和神庙,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①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用法律规范农业生产。
②古埃及: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②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第四十五条:自由民以其田租与农人佃耕,并将收取其田佃金。
第五十三条:如果一个人不去加固他的河堤,在他的河段中出现了决口,使水冲走了农田,那么他应该赔偿他毁掉的大麦。
第二四五条:倘自由民租牛,因不慎或殴打致牛死亡,则彼应以牛还牛,赔偿牛之主人。
——《汉谟拉比法典》
呵!尼罗河,我称赞你,
你从大地涌流而出,养活着埃及……
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呼吸。 ——古埃及长诗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3.古代中国
(1)食物生产:
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2)社会生活:
农业生产
生产方式
国家政策
水利工程
农业体系
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战国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战国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小农经济)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南方:稻作农业区
北方:粟麦农业区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4.古希腊
(1)食物生产:
①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
②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地区实行谷物和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的地区建立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使用奴隶劳动;斯巴达人将征服的人变为奴隶
(2)土地归属:
(3)劳动力来源:
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
古希腊陶器上绘制的采摘葡萄的人们
材料:在古代希腊,由于城邦制度发展,对本族同胞奴役制度废止,奴役外族的奴隶制广泛发展起来……正是奴隶的劳动,使一部分希腊人能够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心从事精神产品的创造。
——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册)
材料:土地所有权与公民的身份确认及政治地位紧密结合在一起。城邦建立在以土地所有权为标志的农业生产基础之上,城邦公民是土地所有者,是战士,是政治上的特权阶级。
——李尚君《劳作与古希腊社会》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古罗马在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
5.古代罗马
(1)食物生产:
(2)土地归属:
古罗马也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材料:在古罗马的王政时期,土地公有制十分盛行,甚至大部分国土都属于公有……在步入共和国时期前后,公有制土地虽依然存在,但所占比例已经大大缩减,取而代之的是土地私有制的主导……罗马帝国初期,在意大利,除谷物需要进口外,葡萄酒和橄榄油都有剩余,曾大量输往高卢等地。
(3)社会生活:
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6.古代美洲
(1)食物生产
(2)社会生活
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土地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可以获得一片份地并终生使用,两年不耕作的土地被村社收回。
材料:印第安人培植了100多种植物,即与整个欧洲大陆所培植的植物一样多,这的确是一个非凡的成就。如今美国50%以上的农产品都来自印第安人驯化的各种作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阿兹特克)土地归公社所有,分给各个家族共同耕种。此外,还有专门供养祭司和军事首领的土地以及供军需用的军用地。这些土地用公社成员和奴隶来耕作。奴隶主要由战俘和债务奴隶构成,贵族和祭司一般都占有奴隶,用以从事耕作和建筑等劳动。奴隶也是买卖的对象。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甘薯
印第安人的农耕图
这幅16 世纪法国人画的速写
独特的阿兹特克农耕
农业耕作技术: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并且耕种效率极高的"浮园耕作法"。
丰富的农作物种类:玉米、大豆、无花果、棉花等等
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二者有机统一,构成为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概念阐释】
生 产 力: 定义: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关系:定义: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内容: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③产品分配的形式。
要素:①生产工具;②劳动对象;③劳动者。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其它社会关系。
随着农业、畜牧的产生和发展,有了剩余产品,随之出现贫富分化,导致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人类开始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农耕
畜牧
剩余
产品
私有制的出现
阶级的形成
强制机关国家诞生
男女地位变化
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出现
产生阶级差别
国家的出现
生产力
战争
战俘变成奴隶
剩余产品的争夺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氏族部落的首领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把集体的财物变为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
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
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国家应运而生。
除了自由民和奴隶之间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这段换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
(1)恩格斯描述的是生产、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私有制的产生是阶级矛盾产生的根源,也是原始社会组织被破坏的重要原因。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学思之窗
(2)发生在人类早期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时期。
课堂小结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关系的变化
古巴比伦、古代埃及
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美洲
农耕畜牧产生
原因
分布
意义
男女生产地位的变化
私有制产生
阶级和国家产生
①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②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
采集和渔猎时期
王室、神庙和贵族拥有很多土地
南稻北粟;土地掌握在各级贵族手中;铁犁牛耕;重农抑商;
因地制宜;城邦公民拥有土地
土地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
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建筑技术的发展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畜牧水平的提升
C
A
2.雅典城邦多山,不适合种植谷物,因此农民种植葡萄和橄榄,出口葡萄酒、橄榄油,进口谷物。公元前590年前后,雅典曾制定多项法律,鼓励和规划橄榄的种植,但规定不得因此破坏邻人的土地。依据以上材料,雅典农业发展的特点是( )
A.具有较高的商品化程度 B.受到重商主义政策打击
C.形成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D. 土地属于城邦公民公有
【课堂检测】
3.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的祭品是十分丰盛的,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这些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据此可知古埃及( )
A.农业促进烹调水平提高 B.农业影响宗教信仰发展
C.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 D.丧葬习俗反映农业繁盛
4.在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常出现这样的词句:“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地的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
B.颁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所有权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利用对太阳神的崇拜组织人力抗洪救灾
D
A
5.发现美洲以来,许多诞生于动荡之中的宝藏就在新大陆和传统的欧洲大陆之间穿梭。美洲品种多样的植物更是别具一格。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促进人口快速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作物是( )
A.马铃薯、玉米 B.小麦、甘薯
C.玉米、水稻 D.烟草、可可
6.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133座墓中,有些随葬品有五六十件,但有些随葬品极少;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没有随葬品,而有的随葬品达58件之多。这些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
A.生产力发展,产品有了剩余
B.氏族内部分化,出现富人和穷人
C.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