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背诵课文,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
2.了解孔子及其《论语》思想,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事之道。
【重点难点】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言文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重点)
2.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重点)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学习为人处事之道。(难点)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孔子便是其中的一位。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孔子的笔触,走进一部辉煌的巨著《论语》,一同聆听他的教诲,汲取先贤的智慧,让经典的光芒照亮我们的心灵之路。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作品简介】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创作背景】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转型的时代。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制度的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利下逮,礼仪僭(jiàn)越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根源。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在其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
【梳理字词】
1、读一读:借助课文注释中的注音及工具书通读课文,做到读音正确。
论(lún)语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乎?
三省吾身(xǐng)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一 箪(dān)食 曲肱(gōng)而枕之 不逾( yú )矩
博学而笃( dǔ )志 好(hào )之者 如斯夫( fú)
2、自由朗读课文,关注字音、注意节奏、学会断句。
方法指导:断句方法归纳
①根据语义断句读
②根据语录体的特点断句读
③通过分析句式特点,如固定句式,短小句式,工整句式断句读
④通过“之乎也者矣”等语气词断句读。
明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请同学们根据朗读节奏,反复朗读,带着自己的豪情与自信,带着感情读一读,做一次最美朗读者。
【疏通文意】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因不能深刻理解而无所得。”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孔子在河流上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通过诵读,学会了断句的技巧,知道了怎样阅读经典,同时又疏通了文章的意思,感悟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博大精深,那么《论语》的文化精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布置作业】
背诵《论语》十二章
第二课时
【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探讨《论语》给我们讲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合作探究 】
1、再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行修养等三方面的内容。
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品德修养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④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你认为孔子所讲的内容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句最打动的我。因为这句话说出了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应该有自己坚定的志向,并为之坚守下去。
3、如何理解曾子所说的“忠”“信”?讲求“忠”“信”对现代人有什么特殊意义。
明确:“忠”是办事尽心尽力;“信”是诚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要讲求“忠”“信”,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4、如何和理解也孔子所说的“耳顺”与“从心所欲”?
明确:“耳顺”一般而言,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人到了六十岁,不管听到什么样的话,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这是一种悲悯之心,是外在的天地之理与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所有的规矩已经变成你的生命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5、“温故”“知新”是什么关系?
明确:孔子强调“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揭示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明确: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知识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 ,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品格?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富贵比作浮云表现了孔子淡泊富贵的高尚品格。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和旷达的精神,坚持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句话对消除当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为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端,具有重要的意义。
8、《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我们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学习《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
【通假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1、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二加一所得的数目。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古义:诚信;今义:确实,信用。
3、不亦君子乎
古义:有才德的人;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4、饭疏食,饮水
疏 古义:粗糙;今义:疏通、疏散。
水 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包括冷、热水。
【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 知:知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知:了解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介词,替
可以为师矣 为:动词,成为
学而时习之 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然后,之后
人不知而不愠。 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但是
博学而笃志 而:连词,表并列
【词类活用】:
传不习乎 传,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知识
温故而知新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用作动词,以.....快乐。
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省略句】: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省略句,介词“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这个“”
2、人不知而不愠
省略句,动词“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自己”
3、其不善者而改之
省略句,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三十而立 不舍昼夜 逝者如斯
择善而从 匹夫不可夺志 三人行,必有我师
【写作特色】
①语言精炼,生动传神。课文选起的这几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使说话人的神态、动作都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读者眼前。句式的变化也很生动,有的是排比句、反问句对弟子进行耐心地启发;有的是对偶句从正、反两方面道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有的是用感叹句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②思想深刻,富含哲理。课文选起的这几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乐学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个人修养,至今仍是人们学习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十二章都可以算作格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特点。
【拓展延伸】 孔子的小故事
在春秋的时候,孔子经常会带着自己器重的几名弟子周游别国,来传扬他的思想还有政治主张。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打算去晋国,在路上行走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孩子在路上玩碎石子,挡住了这一行人的去路。孔子说:“小朋友你是不应该在路中间玩石子的,这样会挡住车的去路。”小孩指了指自己的石子堆对孔子说:“老先生,您看到我搭的是什么了吗 ”孔子转过头去看了一眼,发现小孩子搭建的是一座城堡。孩子接着就说:“现在您看到我在搭建什么了,那到底是应该车让路给城,还是城让路车呢 ”孔子一下子被问的不知道怎样回答了,他发现在这交流中,孩子一直保持着礼貌的问答,就问了小孩子名字,小孩子也如实告诉了孔子。在交流中,孔子知道了孩子才七岁,孔子转头就跟自己弟子讲:“这孩子如此小就能够懂得礼数,也是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啊。
【课堂小结】
《论语》十二章语录主要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理想远大。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外阅读《论语》。
重重点难点点难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