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导入新课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注:此词是毛泽东于1954年在北戴河所创作。)
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复杂的考验。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党在这两大问题上一再发生严重失误。这两方面的失误又相互影响,愈演愈烈,使探索过程出现重大的曲折。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共八大会场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新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1.了解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
2.按照时间顺序,梳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史实。
3.运用相关资料,形成对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客观认识。
4.探究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现挫折的原因,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重要概念: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大改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时空坐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956—1966年)
01
学习清单
1、中共八大。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3、反右派扩大化。
4、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5、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
6、据教材梳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列表格)。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学习聚焦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伟大成就。
1956年4月初,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从苏共二十大我们得到的教益,“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吴冷西《忆毛主席》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此在理论上做了怎样的探索?
从仿效苏联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标志中共以苏为鉴,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史料阅读
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思考
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一、成功探索
①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②“一五”计划建设顺利实行。
③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背景:
◎内容:
◎意义: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为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⑴中共八大:1956年
⑵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
内容:百花齐放(艺术)、百家争鸣(学术)
地位:双百方针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材料 “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
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百花齐放’是群众中间提出来的,
不晓得是谁提出来的。人们要我题词,我就写了‘百花齐放,推
陈出新’。‘百家争鸣’,这是两千年以前就有的事,春秋战国
时代,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
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讲的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来越多。”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⑶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1957年)
内容: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意义: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敌我矛盾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
二、探索过程中出现错误
①1957年,开展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反右派斗争中出现把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当作了敌我矛盾,把一些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标语赫然出现在国庆群众游行的队伍之中
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出现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现象
到1958年7月运动结时,全国共划右派分子55万多人,与最初估计的4000相比,扩大了130多倍。还有众多未戴帽子的“中右”分子,一些人虽未划为“右派”或“中右”也被处理了,伤及的人数远超于此。在这55万右派中,党外是主体,党内也不少。除了那些被广为关注的高层民主人和著名文化人外,还有一个数量庞大的“小人物”右派群体。
——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内容: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
形式:发动群众向党提出批评建议
②1958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毛泽东:中国从政治上、人口上说是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个小国。……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
材料1: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召开北戴河会议,确定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决定1958年生产钢1070万吨,即比1957年的钢产量翻一番,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进”的重要步骤。当时全国只生产400多万吨钢,要在后4个月完成700万吨钢,是极其艰巨的任务。
材料2:为了达到规定的钢产量指标,号召全国上下一切部门为生产钢“停车让路”,于是以“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为特征的全民炼钢运动迅速掀起。1958年,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
1958.07.12 河南西平县和平农业社小麦亩产7320斤。
1958.08.01 湖北孝感县长风社早稻亩产15361斤。
1958.08.13 湖北麻城县建国一社亩产干谷36956斤。
1958.09.18 广西环江县红旗人民公社中稻13.0434万斤10两4钱。
特点:以大炼钢铁为中心,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
错误实质:发展社会生产力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左”倾冒进错误)
表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扩展到文化领域。
口号:超英赶美、以钢为纲、以粮为纲、放高产卫星,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人民公社化
①特点:“一大二公”(公社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②错误实质:生产关系发展超越生产力水平,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挫伤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到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万6千个人民公社,99%的农户都参加了人民公社。不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而且经济活动的若干环节也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设想:组织军事化、
行动战斗化、
生活集体化
实际:出工自由化、
吃饭战斗化、
收工集体化
严重困难的1959-1961年
材料 1959~1961年中国死亡人数和死亡率为:1959年970万人,14.59‰;1960年1693万人,25.43‰;1961年939万人,14.24‰。1959~1961年三年共死亡3602万人。按1957年正常死亡率三年应扣除2061万人,余下1541万人为非正常死亡。 ——袁永熙《中国人口》
三年经济困难
三、纠正自身工作中的错误
⑴1960年提出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⑵召开七千人大会(1962年1月,北京)
▆成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的关系,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陈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主要是指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是政治和认识根源的失误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比较系统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工作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⑶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1964年)
材料 1952—196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20世纪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
据材料,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析其主要原因,对这一现象作出历史解释。
思考
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解释: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经济建设任务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时间 重要事件 意义
1956 年 中共八大 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成功探索
1957 年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
1958 年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 年至1961 年,我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1960 年冬 “调 整、 巩 固、 充 实、提高”八字方针提出;七千人大会 1962 年下半年到 1965 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1964 年 “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1.1956年,中央主管财经工作的副总理陈云说:“有同志说夫妻店不算社会主义,我倒是看到社会主义长时间内还需要夫妻店,因为老百姓还要买油盐酱醋,要吃大饼、油条、汤圆、馄饨。”这表明( )A.发展市场经济是时代选择 B.社会主义建设要立足国情C.恢复发展经济任务紧迫 D.保留个体经济成为高层共识
2.(2022·西安阎良区高一阶段练习)如图是1958年《人民日报》的其中一期内容,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中国人民劳动热情高涨D.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A
随堂巩固
B
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02
学习清单
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2、描述文化大革命的过程。
3、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
一、原因
20世纪60年代初的大饥荒,昭示一场空想社会主义实验的失败,本应是中国走上改革的一次契机。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却走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继续革命” 道路。“大跃进”失败以后,毛泽东一定程度上承认有错误,但他把乱象主要归咎于阶级斗争……毛泽东的注意力从经济领域回到政治思想领域,重提阶级斗争。在国际上,中美对抗无丝毫缓和迹象,中苏同盟走向彻底分裂。随着中苏论战愈演愈烈,国内政治日趋激进,反修防修成为全党共识。从四清运动到“文革”,走上了一条“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不归路。 ——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结合以下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认为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文化大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根本:“左”倾错误不断发展
外部:受复杂严峻的国际外部环境影响,美国、苏联的巨大压力。
思考
二、过程
1966年春夏
全面发动
1967年初
“一月风暴”
全面夺权
1969.4
中共九大
1971.9
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政变
1972年
周恩来批判极左思潮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1975年
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形势明显好转。
1976.9
“四人帮”
加紧夺权
1976.10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革”结束
三、评价
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①民主与法制遭到肆意践踏
②科教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③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损失
注意:“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而“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有两大领域的成就:一是外交领域,二是科技领域。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而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就。
3.“他们以‘破四旧’的名义强迫农家搬出并毁掉他们最崇拜的圣物,捣毁刻着历代祖先名字的牌位,这些牌位供奉在正房的祭坛上……烧毁了含有宗教内容的旧书籍,摧毁神像和护身符。”材料所描述的社会现状反映了( )
A.侵华日军对中国文化的践踏
B.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农村思想的解放
C.国民党实行的文化专制统治
D.“文化大革命”对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
随堂巩固
D
伟大的建设成就
学习清单
1、梳理1949-1976年,我国在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2、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取得伟大建设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03
一、伟大的建设成就
结合教材,梳理1949-1976年,我国在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完成下表。
领域 建设成就
工业
国防
农业
文教
医疗
外交
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人造卫星
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杂交水稻),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育事业长足进步
打开外交新局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
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三线建设
所谓“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
一线: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
三线:大三线和小三线
作用:
1、增强国防力量,
保卫国家安全。
2、推动西部发展,
改善工业布局。
二线:介于一、三线地区的省市区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是什么?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从中国、美国两个角度分析)
中国:联美抗苏;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国际地位提高等
美国:认识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国家利益的权衡
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重大。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中国也面临新的战略抉择。那时候,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在这种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同时,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
思考
二、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取得伟大建设成就的原因
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
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带动作用。
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的激励。
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莫基性的意义。
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原因
意义
三、意义
这一系列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谈谈你对上面这一说法的理解?
开创性、奠基性: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
宝贵经验: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有正确经验,也有错误经验,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一定借鉴(如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水平等)
理论准备: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的进一步结合——毛泽东思想的成功运用,新时期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物质基础:经济的恢复、五年计划的进行等都为改革开放打下一定物质基础
思考
4.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共中央做出了在全国建设大小三线的决定,将建设的重点放在了西南、西北地区,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还推进了国家现代化进程。以下不属于三线建设成就的是( )
A.上海浦东开发开放 B.四川攀枝花钢铁厂
C.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D.成昆、川黔等铁路
5.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通过《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实施,中国逐步摆脱了对苏联援助的依赖,突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独立自主地建成了自己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国防科学技术体系。这些科技成就( )
A.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B.包括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
C.尤其是原子弹、氢弹研制成功有力捍卫了国家安全
D.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始进行
A
C
随堂巩固
知识巩固
7.漫画《手工业生产者的“手”》选自1956年出版的《庆祝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速写》。下列选项对该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能提高生产效率②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受到人民的欢迎③个体手工业者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④对手工业的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课堂小结
本课结束,谢谢
课件作业见: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分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