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6 16:2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导入—中国外交天团的魅力】
烛之武
退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文学常识

左丘明其人
左丘明 (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他的《左氏春秋》(左传)和《国语》两部史学巨著,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所写作品史料详实,文笔生动,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
比较
《春秋》与《左传》
《春秋》原文片段
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
三十年春王正月。夏,狄侵齊。秋,衛殺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衛侯鄭歸於衛。晉人、秦人圍鄭……
《春秋》
断烂朝报
《春秋》
微言大义
春秋
父:郑武公
母:武姜
大哥:寤生,郑庄公。
二弟:共叔段(封地“京邑”)
段不弟,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
称郑伯,讥失教也。
《春秋》只是简略记事,一年只有几句话,一事少则一字, 多则四十余字。
客观实录,并不直接表明倾向,可是其中隐含的褒贬非同小可,据说可达到使“乱贼臣子惧”的程度。
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
春秋笔法
微言大义
寓褒贬
比较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也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
较为有名的是 “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与《左传》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记叙了春秋各国的重要事件,善于描写战争、记述言行。
记事:条理清晰 叙述精确 详略合宜
写人:简而精 曲而达 婉而有致
史书类别
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编年体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
国别体
如《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纪传体
如《史记》《三国志》等
整体感知

初读文本
结合注释阅读全文,梳理大意
请在 “退”前加上一个词或短语,概括全文内容。
烛之武( )退秦师



初读文本
请你用简洁的话语概括一下本文。
请你为各部分起一个小标题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迫晋撤围
文意疏通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因为
于:对、无礼于晋:状语后置。
贰,从属二主。数→动。贰于楚:状语后置。
军:驻扎。名词→动词。
【第一段】
1、当前局势何如?有哪些字眼自带氛围感?
2、秦晋为何围郑?
春秋时期形势图
战事起因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而此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之结好。但晋文公为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场战争。
秦晋围郑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
战事起因
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发动对郑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在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秦晋之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秦晋联合就是必然的了。
秦晋围郑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wéi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听从
主谓取独
尚且



答应
【第二段】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烛之武其人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名作状,在晚上
表修饰
已经
用绳子拴着人从上往下送
如果
使……灭亡

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第三段段】
1、烛之武劝说秦伯说辞可以分为几层?
2、你认为哪一层说辞最能打动秦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意动,以……为边邑
形作名,边远的地方
怎么
增加
形→动变雄厚
形→动变薄弱
把……作为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外交使者
供给
缺少的东西
【第三段】
且君尝为wèi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给予
动作名,恩赐
朝、夕:名作状,在早上/在晚上
渡河
修筑防御工事
同餍,满足
向东。名→状
使…成为边界
延伸,扩张
侵损,削减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祈请
从哪里
使…..获利
考虑
【第三段】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
通“悦”,高兴
名作动结盟
守卫
【第三段】
第三段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烛之武劝说秦伯说辞可以分为几层?
2、你认为哪一层说辞最能打动秦王?
我们认输,大哥饶命!
晋血赚,你秦亏了!
我们郑随时为您服务!
晋曾经渣过一次。
晋只会更渣!
小心它害你!
语言艺术
烛之武劝说秦伯的“语言艺术”
有害(离间)
对秦
有利(利诱)
对秦
有大害(瓦解)
对秦
退出(示弱)
对秦
郑既知亡
亡郑利晋
存郑利秦
晋不讲信用
晋必将攻秦
春秋无义战!利益至上!
分析利弊
利用矛盾
层层推进
语言艺术
烛之武劝说秦伯的“语言艺术”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
——魏禧《左传经世钞》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
语言艺术
烛之武劝说秦伯的“语言艺术”
郑既知亡
亡郑利晋
存郑利秦
晋不讲信用
晋必将攻秦
欲擒故纵
挑拨离间
投其所好
釜底抽薪
保全郑国
处处言秦
处处为郑
明则为秦
暗则图晋
探究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形象?
【思考路径】
先找出描写烛之武的句子
概括其具体体现了人物的哪种品质
再思考塑造人物的方法
解析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形象?
【描写烛之武的句子】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辞曰:“臣之状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烛之武的劝说辞
解析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形象?
富有才干,声名远播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辞曰:“臣之状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侧面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能。
深明大义,勇于担当
正面描写 - 语言描写:虽历尽沧桑,牢骚满腹,却仍能临危受命,为国纾难。
义士
才士
解析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形象?
3、夜缒而出……烛之武的劝说辞
秦晋围郑,大军压境。
七十老者,不顾年迈,
夜缒而出,直入敌营。
动作描写、环境烘托
勇士
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语言描写
辩士
富有才干,声名远播
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以国为重,机智勇敢
能言善辩,足智多谋
才士
义士
勇士
辩士
烛之武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bì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zhì;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依靠
没有
那个人
损害
自己的
同盟
明智

取代
符合武德
还是
【第四段】
1、晋文公为何撤退?
2、不仁、不知、不武,哪个最关键??
“不仁”“不知”“不武”
“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晋文公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
“不知”:才是实质。“不知”就是不明智,即缺少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缺少冷静判断。
“不武”:“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
春秋无义战
利益为上
探究
春秋的“武德”“仁义”
春秋时期,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战于泓水。
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
仁义失国
探究
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发生内乱,太子劫持了卫国执政大夫孔悝,意图篡政夺权。当时孔悝门下的子路,挺身而出,持剑入宫营救。
在搏斗中,子路寡不敌众,身上遍是伤痕。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头发散乱,冠帽将落,子路说了句“君子死,冠不免”,遂放下武器整理冠发。
而后,重伤倒地,蒯聩命人将子路剁成肉酱。
春秋的“武德”“仁义”
结缨而死
探究
宋襄公“仁义失国”,子路“结缨而死”。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下:坚持“武德”,坚持“仁义”到底值得不值得?
春秋的“武德”“仁义”
人其实不可能为生命本身而保持生命,那只是维持生命体征而已。
人总要为生命以外的存在而活着,人生的意义在生命之外。
你要的是“动物性地活着”还是“创造性地生活”?
探究
宋襄公“仁义失国”,子路“结缨而死”。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下:坚持“武德”,坚持“仁义”到底值得不值得?
春秋的“武德”“仁义”
人总会有一个超我的“主观能动性”,超越“本我”,去做一个更“高”的人。你要做君子还是小人,这都是系乎一心,你的心,你的价值观。
知其黑,守其白。
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
深入探究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人物
烛之武
佚之狐
郑文公
秦穆公
晋文公
才士、义士、勇士、辩士
知人善荐、临危不惧、能谋善断
知人不善用、虚心纳谏、知错能改
沉着冷静、理智、大度、明辨是非
利益至上、行事果断、见利忘义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局
秦晋围郑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临危受命
夜缒出城
劝退秦师
坦言知亡,动之以情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秦晋退兵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全文结构
佚之狐的预言:师必退
全文结构
千钧一发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郑伯求贤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夜访秦伯
说退秦军
晋侯权衡
率师离郑
最近我们班的李华同学上课总是不在状态,还经常扰乱课堂,违反班规校纪,给大家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李华的父母请求你以同学的身份劝一劝李华,请你为这次劝说之行写一份劝说词,陈明利弊,有理有据。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