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6 16:3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引 入
“中国历史上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梁衡
亮 标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写作背景,积累咏史怀古诗的相关知识;
2、理解词中的典故,体会用典的妙处;
3、感受辛词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
4、体会作者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学习辛弃疾的爱国情操。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南宋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
辛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他的爱国词作措辞慷慨,爱憎分明,艺术感染力很强。他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推动了南宋前期词风的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主要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作者履历
辛弃疾出生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十三年。其祖父辛赞是金朝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的县令,希望他成为大将之才,很崇拜西汉的名将霍去病,所以就给他取名叫“弃疾”,经常灌输他抗金复宋的教育,“纡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曾带他两次到燕京考察军情。
1140年5月28日
14岁
进京赶考,实则勘察绘制金国地形为以后大战做准备。
揭竿而起,组织了两千多人的义军,投奔耿京。
21岁
耿京被杀,辛弃疾率50骑兵夜闯五万大军的金兵大营,抓住叛徒张国安,南渡临安,张国安被斩首示众。
22岁
南渡后,被封官,从此开始了仕途生涯。因力主抗金,屡遭排挤。
23岁
时值宋高宗驾崩,赋闲在家的辛弃疾,看到北伐有望,找来好友朱熹、陈亮商讨光复大计。
47岁
朝廷启用辛弃疾北伐,但只是有名无权。
63岁
担任镇江(也就是京口)知府。(写作时间)
66岁
1207年10月3日
辛弃疾病逝。
靖康之耻
1127年他的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无法南下,遂仕于金朝。
文学成就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著有《稼轩长短句》,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把爱国词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满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还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豪雄英伟之气为主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词。
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的多样化艺术风格,长于用典。
走近辛弃疾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1204 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而作。
解 题
永遇乐
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怀古
题目
登临地点
(原名北顾楼,取不忘中原之意)
怀古之作
临古地
怀古事
思古人
传己志
抒己情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
朗读正音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否
解释字义
英雄无觅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寻常巷陌
普通
寻找
英雄的流风余韵
兵强马壮 精锐部队
草率、仓促行事
落得
不堪 哪堪
风流
古义:英雄的丰功伟绩
今义: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
②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③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
④轻浮放荡
解读诗歌
上阕
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
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解读诗歌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功业,结果只落得仓皇南逃,时而还掉头北顾。
四十三年过去了,遥望中原,还记得战火一直烧到扬州。
过去的事哪堪回首,如今异族皇帝佛狸祠下,竟是一片乌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
靠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下阕
品读课文
感受感情基调
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欢快、忧愁、寂寞、伤感、豪迈、痛恨
恬淡、闲适、悲愤、思念、 激昂、消沉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品味典故:
1.明典故——了解来源。
2.找典故——抓住人事。
3.品典故——分析作用。
品读典故
用典是一种在诗歌中直接或间接的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前人的诗文名句等说明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写作手法。
作用:可以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使文辞典雅,言简义丰,耐人寻味。
鉴赏诗歌典故步骤
①找出诗中用典的地方。
②查清、理解诗歌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含义。
③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诗人用典的意图,即他想通过典故表达什么思想或感情,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题模式:
①明确手法:用典。
②用了……的典故或化用了……的诗句。
③写出了……或表达了……感情。
④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使文辞典雅,言简义丰,耐人寻味。
文本研读
请同学们朗诵全词,思考以下问题:
1.这首词当中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文本研读
孙仲谋
刘 裕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刘义隆
拓跋焘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廉 颇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找典故——抓住人事。
文本研读
1.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五个典故的作用。
(1)孙权
抓称呼——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称人称字,以示尊敬。
抓称呼——千古英雄,以“英雄”称之,赞颂孙权,表达对他的敬仰。
抓关键词——千古江山
找典故——抓住人事。
文本研读
找典故——抓住人事。
(2)刘裕
抓称呼——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小名,一般用于家庭成员和较亲密的人中之间的称呼。直接称呼刘裕小名,可见京口百姓对刘裕的亲切、自豪之感。
抓关键词——金戈铁马。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气吞万里如虎: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文本研读
找典故——抓住人事。
(3)刘义隆
抓称呼——“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刘义隆虽为刘裕之子,却无乃父雄风,他主政期间曾三次北伐,而无一成功。 典中典: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
抓关键词——草草: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为草率马虎。 赢得:落得,剩得。仓皇:惊慌失色,狼狈不堪。北顾:宋文帝在元嘉八年兵败时赋诗云:“北顾涕交流。”用古事影射现实,借古讽今,借此事咏叹当时南宋近事,即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在符离兵败事。
文本研读
找典故——抓住人事。
(4)拓跋焘
抓称呼——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音译,这是蔑称或仇称。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
抓特写镜头——忆:四十三年前,烽火扬州路。痛:君主不思收复故土,告诫南宋早日收复故土。望:四十三年后,一片神鸦社鼓。悲:百姓斗志松懈,担忧百姓安于异族统治,民族意识模糊。
抓关键词——望中犹记,不禁回忆,却忍不住回望。可堪回首,不堪回首,却忍不住回首。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
文本研读
找典故——抓住人事。
(5)廉颇
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饱满、鲜明,比拟贴切、逼真。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勇猛持重的老臣宿将。
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小 结
上 阙
下 阙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拓跋焘
廉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小 结
人物 典故(简要概括) 关键词句 典故的作用(情感+用意)
孙权 置镇京口 雄踞一方 英雄、风流 敬仰、惋惜
叹英雄后继无人
刘裕 起兵北伐 建立政权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仰慕、向往
表建功立业雄心
刘义隆 草率出师 仓皇而逃 草草、赢得仓皇北顾 不屑讽刺
劝为政者勿草率
拓跋焘 率兵追击 建立行宫 可堪 耻辱、悲哀
谏为国者勿忘耻
廉颇 一饭斗米 以示勇武 凭谁问 同情、悲叹
望为政者用人才
探究上片
为什么辛弃疾在这里要提到孙权和刘裕?
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首都,击退北方来犯的曹操;
刘裕:出身寻常人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率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
共同点:1、都在京口起步;2、都是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文本研读
思考: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通过书写这两位英雄人物表达了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怀念孙权刘裕 深叹南宋无能
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文本研读
上片小结
词人借赞孙权、刘裕两位英雄人物的壮举与业绩,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不满,也表达了自己抗金的主张;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渴望建功立业,施展抱负,收复中原的爱国之情。
文本研读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词中用刘义隆北伐惨败的事,借古讽今,劝诫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指出伐金必须作好准备,北伐抗金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文本研读
刘义隆这个典故中“赢得仓皇北顾”可否改成“落得”?
不能,刘义隆费尽心力,大动干戈,兴师北伐,却只“赢得”一败涂地,仓皇逃窜,作者借用典故,欲抑先扬,表达了对韩侂胄草率出兵的警醒和讽刺。
文本研读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的惨象,描述现在佛狸祠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庸无能,使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年老,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感慨万千。而“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则从上文缅怀的往事回到眼前的现实。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这几句追忆了什么?
文本研读
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文本研读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思考: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1.以廉颇自比,虽年老却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哀,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
2.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文本研读
本词除了用典外还突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对比)
下片小结
词人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总结全词
层 次
情感
主题
英雄难觅
现状堪忧
我心未老
对英雄建功立业的景仰
对英雄风流不再的惋惜
对朝臣盲目出兵的担忧
对当局安于偏安的愤懑
对北定中原的渴望
对报国无门的惆怅
怀古
忧今
抒志
明晰主旨
上阕借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下阕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达自己不为朝廷所用的激愤。
全篇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表现了作者坚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反映了他对南宋屈膝媚敌、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不满。
第四部分
知识拓展
思考探究
词中用典之处颇多,有无堆砌之感,为什么?
用事是用典的一种,即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借古讽今)。辛词中用典很多,却无堆砌之感,因为内容大多与作者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有关。
上片借历史人物书写自己的抱负,下片一开始就是令人沮丧的历史图画,使人回溯历史,意在汲取教训,不打无准备的仗。最后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综观全词,用事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词中所涉及的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诗人的思想感情清晰可及。
怀古诗
类型:
怀人伤己
对比失落:《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同病相怜:《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怀古伤今
昔盛今衰——《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物是人非——《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理性思考
《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素材积累
1.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3.爱国不分先与后,徘徊终究误前程。——朱蕴山
4.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