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部分:识变
(变革中知“新”求“术”)
识变——“招—考—教—学”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节选) 》
7.深化考试内容改革。2022年高考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优化试题呈现方式,加强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识变——“招—考—教—学”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节选) 》
8.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高考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现代化建设人才选拔,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考命题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注重考查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
识变——“招—考—教—学”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节选) 》
9.深化考试内容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考查融入试题,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的内容体系。注重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引导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优化试卷结构和试题形式,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
识变——“招—考—教—学”
一、从考试内容改革中发现新高考命题理念的变化
复习策略的“切入点”
研读课标课本,吃透教学内容
研究评价体系,引领教学方向
研究高考试卷,提炼命题思维
1.研读课标课本,吃透教学内容
①课程标准是新教材编写的依据
也是新高考命题的依据
课标是备课时必备的权威依据
1.研读课标课本,吃透教学内容
②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也是高考命题取材的源地
通过研读,教师要挖掘教材的考评价值
◆读全:前言、正文、活动、案例、自学窗、旁白等
不同版本(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
◆读准:概念、原理、规律
◆读透:需提炼教材知识,强化知识的应用,活化教材
人教版
湘教版
湘教版
(2018·新课标ⅢT9~11)澳大利亚(甲)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乙)。据此完成9~11题。
甲 乙
9.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甲所示的
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 C.③地附近 D.④地附近
10.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A.收集雨水 B.方便通信 C.增加采光 D.通风换气
11.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①室温不变 ②冬暖夏凉
③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 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22·湖北卷T10~11)智利竹筴鱼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南太平洋水域。下图示意智利竹筴鱼洄游路线。
10.影响智利竹筴鱼洄游路线的最主要因素是
A.盛行风向 B.海水温度 C.距陆远近 D.种群规模
11.推测智利竹筴鱼的生活习性是
A.冬季产卵 B.顺流洄游
C.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 D.幼鱼更倾向深水环境生活
人教版
【必修课程】
1.4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8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选修课程】
1.3 结合实例,解释内外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023·江苏卷T1~2)澳大利亚西海岸的蒙基米亚拥有典型的砂质海岸,该地是游客全年与野生海豚互动的最佳地点。下图为“游客与野生海豚互动照片”。据此完成1~2题
1.游客在蒙基米亚全年都能与野生海豚互动,主要取决于
A.海水密度 B.海水盐度
C.海水温度 D.海水水质
2. 最有利于游客与野生海豚互动的蒙基米亚海底剖面形态是
湘教版
年级均分/得分率:0.24分/12%
市均分/得分率:2.5分/41.7%
“海水的性质”“海-气相互作用”“植被与土壤”“服务业”“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环境与国家安全”等新增内容会成为新高考考查的热点。要仔细研读课标,研究真题,把准落点,要注意研究山东等其他省份的新高考对新增内容的考查重点和试题呈现形式。
(2024·南通一模)列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对接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6分)
(2023·南通一模)说明中国与东盟建立友好关系对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意义。(8分)
(2023·苏州零模)图中沉积间断缺失的地层属于
A. 白垩纪 B. 侏罗纪 C. 三叠纪 D. 二叠纪
年级均分/得分率:3.75分/47%
1.研读课标课本,吃透教学内容
③关注新教材
课标不研读、教材不读透,教学内容不明确,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结构,也影响能力结构与思维结构的建构。课标的研读、阅读教材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考试的质量。
谁读?教师和学生都读。
学生怎么读?
“一核”为核心功能,回答为什么考?
2.研究评价体系,引领教学方向
①评价体系是新高考命题的依据(“一核”“四层”“四翼”)
高等教育
高考
评价
高中教育
对学生的要求
对人才的需求
引导教学
命题意图
教学意图
以考促教
2.研究评价体系,引领教学方向
①评价体系是新高考命题的依据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项目
四层
四翼
内容
核心价值 学科素养
关键能力 必备知识
基础性 综合性
应用性 创新性
对命题
规定命题内容
保障命题水平
对考生
考查什么
怎么考查
对教师
教学内容是什么
教学达成是什么
“四层”为考查内容,回答考什么?
“四翼”为考查要求,回答怎么考?
3.研究高考试卷,提炼命题思维
其一、同样的知识考点、区域,借鉴后老题新考,以生考熟,情境、设问标新不立异。
其二、研究命题思维,能更好地接近命题者意图,进而内化为教学思维。
其三、高考命题推动育人方式改革,重塑教育生态,引导课堂变革。
高考试卷
命题动向
命题视角
命题特点
引导教学
(经典高考题)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带范围图。
材料二 图中甲、乙两城市气温比较表。
(1)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参考答案:
分布特点:大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西北部降水空间差异较大。
成因:西部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山脉西侧地处迎风坡,降水多;西部的山间高原盆地,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
(2)据表比较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甲城比乙城冬季(1月)气温高,夏季(7月)气温低。甲城气温年较差小。
冬季:甲城有高大山脉的阻挡,受北冰洋的寒冷空气影响较弱,气温较高。美国东部为低缓山地,乙城易受北方寒冷空气影响,气温较低。
夏季:甲城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乙城受暖流和东南暖湿气流影响,气温较高。
(2023·南通一模T11~12)2022年12月21~23日,强冷空气快速席卷美国大部分地区,带来断崖式降温,并催生爆发性气旋。为“美国东部时间2022年12月24日23时北美洲天气图”。据此完成11题。
11.此时,甲~丁四地中气温最高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12.该日,影响戊地的气象灾害为
A.飓风 B.沙尘暴
C.暴风雪 D.龙卷风
(2023·徐州一模T6~8)下图为2022年11月18日某时刻北美洲部分地区地面天气简图。据此完成19~21题。
6. 图示时刻,洛杉矶与查尔斯顿温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海陆位置 B. 大气环流 C. 纬度位置 D. 洋流性质
7. 影响底特律此次降雪的主要原因是
A. 山体高大,干冷气团抬升 B. 冷空气势力强,掠过湖面凝结
C. 暖锋控制,暖湿气团强盛 D. 温带气旋活跃,盛行上升气流
识变——“招—考—教—学”
二、高考命题的变化
课程标准
“四层”“四翼”
思维品质
优化试题呈现形式
试题情境设计
项目—题组式
命题角度
1.试题情境设计(地理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高考命题选材跳出教材,联系实际,引入新的真实案例,创设不同的情境,将理论与现实中的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复杂、真实的情境背景下,发挥不同水平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实现选拔人才的目的。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提出:“情境是高考命题的平台和载体,通过平台考查学生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关键能力的测量来评价学科的素养水平。
识变——“招—考—教—学”
(2023·江苏卷T3~4)2022年4月27 日黎明时分,某地出现金星、火星、木星与土星“四星伴月”的天文现象。此时中国空间站过境该地上空,与“四星伴月”同框,形成壮美景观。图2为“某时刻中国空间站在轨位置上方俯视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
以“国际空间站运行”“四星伴月”为载体创设生活实践情境。
(2023·江苏卷T11~13)蒙古气旋是发源于蒙古国的温带气旋。图5为“某年4月9日某时刻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天气图”。据此回答11~13题。
以2023年4月9日一次较强的蒙古气旋移动过程为载体创设学习探索情境。
(2023·T17~19)考古研究发现,从距今6000 年到距今2200 多年,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和农收业扩散先后形成了“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两个主要通道。因7为“欧亚大陆农牧业扩散路径示意图”。据此回答17~19题。
材料选自论文《欧亚大陆草原之路-绿洲之路史前农牧业扩散交流与生业模式时空变化》,学术探索情境。
基础性
开放性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究问题情境
综合层面的问题情境
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究问题情境
综合性
基本层面的问题情境
调用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
应用性
创新性
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
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或技能
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应用问题
在开放性的综合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创造性结果或结论
(强调基础知识扎实)
(强调知识融会贯通)
(强调知识学以致用)
(强调高阶思维能力)
识变——“招—考—教—学”
◆情境在命题中的运用
基于情境和情境活动的命题要求
(2022·江苏卷T4~6)国际空间站距地面约420 km,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空间站反射阳光,在一定条件下,人们肉眼可以看到明亮的光点划过天空。下图为“国际空间站某时段轨迹和某时刻位置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据此回答问题。
情境在命题中的运用(如何落实“四层”“四翼”?)
(1)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约需
A.15分钟 B.30分钟 C.45分钟 D.60分钟(2)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时,北京时间大致是
A.9:40 B.10:10 C.10:40 D.11:10
(3)空间站从图示位置飞行1小时,在这期间能看到空间站的地点是
A.圣地亚哥 B.卡马匡 C.马纳卡拉 D.上海
(2022·江苏卷T4~6)国际空间站距地面约420 km,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空间站反射阳光,在一定条件下,人们肉眼可以看到明亮的光点划过天空。下图为“国际空间站某时段轨迹和某时刻位置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据此回答1~3题。
必备知识
情境在命题中的运用(如何落实“四层”“四翼”?)
关键能力
学科素养
核心价值
国际空间站
基础性
综合性
应用性
创新性
经纬网、地方时、晨昏线
信息获取与解读、计算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弘扬航天奋斗精神
学习探索情境
真实的
情境活动
高考试题的“落点”
情境
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素养导向、价值引领
复习策略的“切入点”
课堂多一点“情境”多一点“问题”
必备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夯实基础,巩固基础,查漏补缺
注重学科能力和思维习惯的养成
适当关注国家的伟大建设成就和重大发展战略
情境积累
(2022·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为种植结构“非粮化”。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率空间差异明显,2019年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明显高于鲁西北平原地区。
(3)为保障粮食安全,请提出防止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合理建议。
问题导入:亩经济收益3214元左右,按小麦1.3元/斤算,这个新闻是真的假的?
(3)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情境积累
A.铁路运输安全快捷优势
B.公路铁路联合运输优势
C.铁路运输规模经济优势
D.公路运输灵活便利优势
情境积累
气候: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2.命题方式(地理学科素养考查要求的落实)
识变——“招—考—教—学”
创设命题情境
提供图文材料
以区域为载体
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考查区域认知能力
项目—题组
纵深、有梯度递进式问题链
引发思考
综合分析
考查地理学科必备知识
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考查地理过程逻辑推理和科学论证能力
考查综合思维能力
考查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
考查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
能力立意
素养立意
加工 设计
高考试题的“考向”
区域、关键能力、素养立意
复习策略的“切入点”
明确选题的难度和基本要求
提升区域认知能力(位置、特征、差异、联系、过程)
加强审题训练,提升信息获取与解读
课堂解题思维过程可视化,严抓规范表达
3.命题角度—小切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考查要求的落实)
识变——“招—考—教—学”
(2023·江苏卷T23)
(2023·江苏卷T5~7)
表现一、命题情境关注尺度较小的区域,对区域的考查越来越精细化。
识变——“招—考—教—学”
表现一、命题情境关注尺度较小的区域,对区域的考查越来越精细化。
(2022·山东卷T8~9)图2
空间尺度大,侧重关注宏观和整体;空间尺度小,则突出微观和细节。高考更倾向于考查学生在已习得区域内更小尺度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复杂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
3.命题角度—小切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考查要求的落实)
识变——“招—考—教—学”
表现二、综合题小切口设问
考查方式:有限定词,按指定答题角度进行分析
设问形式:“从××角度(方面),分析(简述、描述、说明)××”
试题立意:规避答题模板,思维链更长更深度,体现“无思维,不命题”
考情分析:泛泛而谈、答非所问,无法回答具体内容。
3.命题角度—小切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考查要求的落实)
识变——“招—考—教—学”
(2022·江苏卷T25)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在与广东比较的基础上,概况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特征。(6分)
为进一步推进江苏区域发展协调发展,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建议。(6分)
(2022·江苏卷T26)与传统产业相比,简述数字产业能够实现“数”“算”分离的条件(6分)
从资源、环境两个方面,分析在长三角枢纽周边地区没有布局算力国家枢纽的主要原因。(6分)
(2023·江苏卷T23)描述图中冲积扇的主要地貌特征,并从物所来源、动力机制等角度简析冲积扇的形成条件。(8分)
从地貌角度,分析图中冲积扇区域建设铁路面临的不利条件。(6分)
(2023·江苏卷T24)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简述4个县级市优势产业形成的相似条件。(6分)
依据晋江、慈溪和义乌的优势产业类型,分析其人均GDP较昆山存在的差异及其主要原因。(6分)
表现二、综合题小切口设问
3.小切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考查要求的落实)
(2023·山东卷T18)从服务业发展的角度,对升级的方向进行概括,并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6分)
(2023·全国新课标卷T36)结合地形和气候条件,解释泰北山地民族吃酸茶习俗的形成原因。(8分)
(2023·全国乙卷T37)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该岛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对观测数据未构成明显干扰的原因。(8分)
(2023·海南卷T17)结合我国水资源的数量和分布特征,从资源与国家安全的角度分析上述论断的合理之处。(10分)
(2023·海南卷T19)从地理位置角度分别说明荷兰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的原因(6分)
(2023·广东卷T18)请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形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8分)
高考试题的“考向”
时空尺度思维、学科逻辑、综合思维
复习策略的“切入点”
提炼区域、培养区域认知,提升综合思维
课堂构建、辨析认知冲突,内化学科素养
专题复习、理清核心概念,构建主干知识
模型构建、积累关键信息,打破固化思维
第二部分:应变
(实践中析“因”寻“策”)
不同复习阶段的目标定位
一轮夯基
·
第一学期期末
一模考试
·
三模考试
二模考试
二轮提升
三轮冲刺
系统复习
夯实基础
构建体系
强调全面
问题导向
突出重点
分解难点
注重提升
暴露问题
融会贯通
查漏补缺
情境训练
思维训练
规范训练
高考
二轮目标定位:以问题为导向,缩小学情与高考考向的差距
一轮目标定位:以教材为抓手,夯实基础和知识体系的构建
整体规划
“素养立意,能力考查”,但素养和能力都是知识的升华,
知识体系的构建也有阶段性,不同阶段需要实现的目标不同。
应变——“招—考—教—学”
1.考教衔接,精准实践
一轮复习基本思路
仔细研读课标,认真研究真题,有效整合教材,合理设置复习单元。
落实教材阅读、理清基本概念、指导课堂笔记
以主干知识为中心
研读课标
研究真题
整合教材
教材阅读
教师
有效训练
个性笔记
学生
应变——“招—考—教—学”
⑴ 一轮的复习单元怎么定?
①统计高考考点分布,合理安排模块单元(以江苏卷为例)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考点分布
2024高考
2023高考
2022高考
2021高考
总计
必修一
8
16
14
4
42
必修二
38
38
22
24
122
选择性必修一
28
28
36
30
122
选择性必修二
10
10
16
34
80
选择性必修三
6
8
12
8
34
自然VS人文
36:54
44:56
50:50
34:66
②考向引领、课标铺开、教材整合、单元重构
自然地理部分
人文地理部分
一轮复习专题
二轮复习专题
应变——“招—考—教—学”
⑵一轮学案怎么编?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案,具有导读、导思、导做的作用。
◆学习目标明确告知学生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知识回顾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的功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风向判读
等压面与等温面
小尺度风应用
高三一轮学案
设问“从热力环流的角度”
根据课标课本、考情,列出必会知识
人教版
降水中外来水汽输入的答题思维;风是水平运动;上升、下沉的规范表达。
理清概念“热力环流”和“大气运动”“大气环流”,尺度思维
掌握热力环流过程
时间尺度
导思深入理解热力环流原理(近地面、热力思维)
“热岛”成因
“通风廊道”
掌握城市风形成过程(作图)
空间尺度,应用。
掌握海陆风形成过程(作图)
时空尺度,应用
理清“水平气压梯度力”概念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
地转偏向力与风
摩擦力与风(高空与近地面)
风向作图
风力大小判读
问题情境
基本概念
等压面,深入理解形成过程
有效补充
背景风思维
原理应用
应变——“招—考—教—学”
2.精选好题,引领思维,有效训练
应汇聚学科的本质,能反映习得的真实。
应引领学生的思维,能激发学习的潜能。
应变——“招—考—教—学”
⑴什么是好题?
★好题不一定是难题,但好题一定是最适合的。
“好”题——素养立意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①考查的内容是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
②考查的情境是真实、复杂的
③符合江苏高考命题方向及命题趋势的
④符合学生学情的
⑤不会故意“挖坑”、繁杂数学计算
阅读量小;项目—题组;图表不复杂
是考地理,考学科必备知识和学科素养
实现查漏补缺的有效途径
“无情境不命题”
立足学科核心内容
◆习题“五选”
①要选对学生有启发、有引领的题,高考真题、仿题优先。
②要选有情境材料、设问角度新的题。
③要选适合自己学生的题,能暴露学情的题,能校正学生的题。
④要选思维、能力要求比较典型的题。
⑤要选能拓展、迁移的题。
⑵习题怎么选?
(2022·全国乙卷)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
A.1时 B.7时 C.13时 D.19时
2.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3.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
A.北高南低,梯度大 B.北高南低,梯度小
C.南高北低,梯度大 D.南高北低,梯度小
典型的尺度思维
(2021·江苏省测T16~18)我国西部山地内某小流域面积23.1km2,海拔2960~4800m,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95mm,主要集中在7~9月,并随高程增大而增加。流域内景观类型多样,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下图为“某小流域景观类型图”。据此回答16~18题。
16. 该小流域内的
A. 高寒草原是其所在山地的基带
B. 冰川分布的下限高度基本相同
C. 稀疏林地可出现于各自然带内
D. 降水变化特点决定了带谱结构
17. 高寒草甸与高山寒漠分属不同山地自
然带,导致两者发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
A. 气温 B. 降水量
C. 风速大小 D. 太阳辐射量
18. 高寒草甸与高寒灌丛同属一个山地自
然带,导致两者发生分异的主导因子是
A. 土壤肥力 B. 空气湿度
C. 日照长短 D. 地表水分
“小切口”命题思维
×习题五不选:
①自己没做过的题不选。
②不符合课程标准、命题趋势的题不选。
③表达不规范、不严密的题不选。
④太难、太怪、太偏的题不选。
⑤没有针对性、启发性,思维量过低的题不选。
(2022·江苏卷T9)2022年3月25~30日,北美部分地区受到冷空气影响,出现降温。下图为“冷空气影响期间降温范围及31日地面天气形势图”。据此回答7~9题。
9.造成此次降温的天气系统,31日已移向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北冰洋 D.墨西哥湾
(2022·湖南卷T16)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4~16题。
16.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
A.沙尘天气增多 B.灌溉面积扩大
C.湖岸线较稳定 D.绿洲面积增加
(2023·全国甲卷T6~8)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6~8题。
6.推测①②③的湖泊类型、湖水主要输出方式分别为
A.淡水湖、下渗 B.淡水湖、蒸发 C.咸水湖、下渗 D.咸水湖、蒸发
7.判断①②③南侧谷地是
A.狭长湖盆 B.断流河道 C.古冰川槽谷 D.泥石流通道
8.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
C.褶皱隆起 D.褶皱凹陷
左图中曲线L为我国某地冬至日棒影,曲线L'与曲线L关于O点对称。右图为甲建筑(与棒等高)和曲线L'的位置关系(图中时间为地方时)。据此完成1~2题。
1.该日12时16分测得棒影最短,该地可能位于
A.长春 B.乌鲁木齐 C.北京 D.重庆
2.该日图中0点正午前后的光照时长约为
A.4小时 B.6小时 C.8小时 D.10小时
在道路转弯处和路口处设置的凸面镜用以开阔司机视野,保障行驶安全。下图为2022年2月23日某司机在小区(34°45′N,119°22′E)行驶至凸面镜附近拍摄的画面及小区部分道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滩坝又称砂粒堤,是湖滩和坝的总称,是滨浅湖区常见沉积体,其形成分别受沿岸流 和波浪控制。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 因气候变化形成多条滩坝。 图2 为“近 18Ka (千年) 以来青海湖湖平面升降曲线图”。据此回答3~5题。
3.每一期滩坝形成过程中,湖岸线
A.相对稳定 B.不断迁移
C.向陆移动 D.向湖移动
4.可目测到的古滩坝中,距现今湖平面最远的形成于
A.距今 18~11.7 千年 B.距今 11.7~8 千年
C.距今 8~5 千年 D.距今 5 千年~至今
5.古滩坝
A.整体走向垂直于湖岸 B.组成物质粒径相同
C.湖滩砂体向湖坡度缓 D.所含砂粒棱角分明
(2016·全国新课标ⅠT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2023年1月20日,国家水利部印发《2023年度永定河水量调度计划》将通过当地水、引黄河水、引长江水和再生水向永定河补水等措施,力争实现永定河全年全线有水。9月27日,随着屈家店枢纽开闸,永定河865公里河道实现全线通水。完成下面小题。
1. 永定河实施生态补水的水源可能来自
①人工降雨 ②再生水 ③跨流域调水 ④海水淡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 永定河补水计划的实施,对河流及河岸区域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 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 B. 土壤盐碱度上升
C. 河流的通航里程增加 D. 生物多样性增加
夕张市位于北海道的中部,面积约763.2平方千米,四面环山,距都会札幌市60千米以上。夕张市从明治时期就开始开采优质煤矿,是日本煤矿、煤矿机械以及相关产业的重要基地。煤炭是该市唯一的支柱产业,因此也以“煤都”闻名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能源变革起,夕张市经济开始衰退,煤矿企业相继破产。为此,夕张市试图通过开发观光旅游、打造蜜瓜农产品品牌等措施进行产业转型,但一直没有明显成效。夕张市的人口数量已由最鼎盛时期的11.69万人(1960年)锐减至0.83万人(2018年),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已超过总人口的50%。如图为夕张市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
1.夕张市经济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走向衰退的根本原因是
A.新能源兴起,全面取代了煤炭
B.矿灾事故频发和产业转型
C.纬度高,受低温、寒潮等自然灾害影响大
D.煤炭在能源中的地位下降和开采成本增加
2.夕张市产业转型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产业调整方向失误 B.人口数量急剧减少
C.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 D.地形闭塞,交通不便
选题时不妨追问自己“为什么挑这些题?我要怎么讲?达成什么目的?”
精选好题→复习有效→高考有质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