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讲城镇化-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准备考课件(新高考通用)(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讲城镇化-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准备考课件(新高考通用)(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0-29 10:1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 高三一轮复习 第25讲 ——
城 镇 化
课标要求
1.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通过探究城市管理,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区域认知:说出城镇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和意义。
综合思维:概括城镇化的进程和特点,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人地协调观:解释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提出降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知识点
Knowledge points
城镇化进程
1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城镇化进程
考点一
(一) 城镇化
1. 概念: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城镇化表现 具体表现
人口的集中过程 城市人口总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密度加大;每个城镇的规模扩大
乡村向城镇的转化过程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农业用地发展为城区;城市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
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伴随经济结构变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
2. 表现:
(一) 城镇化
3. 主要标志:
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志)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空间扩张)
城镇人口数量增加
(一) 城镇化
4.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相互促进,工业化有力地促进了初始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发展反过来给经济增长注入强大的动力,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形成一种螺旋式上升互相促进的机制。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 城镇化的意义
意义 表现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使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一) 城镇化
(二) 世界城镇化进程
1. 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变化
城镇人口比例/100%
时间
0
20
40
60
80
100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各功能区布局混乱,分异不明显
人口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中,城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在有些地区,城镇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村镇,使中心城区衰落,市中心空洞化
综合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各国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 形曲线
(二) 世界城镇化进程
1. 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变化
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镇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中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成熟阶段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趋势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二) 世界城镇化进程
2. 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800
1850
1900
1950
2000
初期阶段
加速阶段
后期阶段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已变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镇化现象(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及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
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加快,但是城镇发展不合理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市中心
郊区
郊区
农村
农村
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部分人口转向近郊区
人口迁往远郊或农村
人口重新实现内迁
发展
中国家
发达
国家
发达国家
个别城市
(二) 世界城镇化进程
3. 世界城镇化的四个阶段
阶段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
时间 19世纪—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镇,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 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城镇总人口增加 人口由市区、郊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堵 城镇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小结
1.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
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2.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
A.相似的空间形态 B.趋同的主导产业
C.一致的功能定位 D.相近的等级规模
(2022 全国乙卷)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真题演练
A
城市 2010年中心 城区人口比 重/%    2010-2020年 中心城区人口 变化/万人  2010-2020年
中心城区以外
地区人口变化/万人   
上海 30.3 -30.25 215.42
北京 59.7 -72.8 300.9
广州 39.7 129.12 468.46
深圳 34.0 116.88 596.73
D
3.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
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
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
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
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
(2022 全国乙卷)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B
真题演练
城市 2010年中心 城区人口比 重/%    2010-2020年 中心城区人口 变化/万人  2010-2020年
中心城区以外
地区人口变化/万人   
上海 30.3 -30.25 215.42
北京 59.7 -72.8 300.9
广州 39.7 129.12 468.46
深圳 34.0 116.88 596.73
4.城镇化进入郊区化阶段时,郊区的人口( )
A.增长数量高于城市核心区
B.迁出规模大于城市核心区
C.主要来自于乡村人口迁入
D.大量向周边乡村地区迁移
(2024·江苏卷)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在城乡间的迁移,一般分为集中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个阶段。下图为“城镇化阶段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
真题演练
5.通过再城市化,可判断出( )
A.城市与乡村的人口数量基本相等
B.乡村人口的数量再次大规模减少
C.城市核心区的人口数量恢复增加
D.城市的郊区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2024·江苏卷)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在城乡间的迁移,一般分为集中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个阶段。下图为“城镇化阶段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C
真题演练
6.经历4个阶段后,城镇化带来了( )
A.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加
B.乡村生产生活单一化
C.地域景观多样性增加
D.区域文化逐渐差异化
(2024·江苏卷)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在城乡间的迁移,一般分为集中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个阶段。下图为“城镇化阶段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
真题演练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二
(一)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镇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平整土地、修建水利工程、绿化环境,如铺透水砖、建设雨水花园、增加绿地,可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
(一)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镇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影响 成因 应对措施
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 短缺 产业和人口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 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2)不利影响:
(一)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镇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不利影响:
影响 成因 应对措施
环境 污染 大气污染 生活、工业、交通等燃烧煤、石油,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水源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物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产生噪声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市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一)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城镇化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要素 影响
人口转化 城镇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引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产业结构 城镇化过程能够带动广大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城镇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镇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的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交流 城镇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镇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一)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城镇化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2)不利影响:
主要表现 成因 危害 解决措施
社会问题 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交通堵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浪费,交通事故频发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造成贫困、内城衰落、影响社会治安等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一)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城镇化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2)不利影响:
问题 产生原因 解决措施
城市内涝 自然:降水强度大 人为: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大,不利于地表水下渗;排水系统不完善 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海绵城市”(雨水花园、透水砖、下凹式绿地),增加地表径流下渗量;恢复城市湿地
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人口过度密集,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大量废弃物、尾气、废水等 建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废弃物做到达标排放;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节约用水,绿色出行等
1.目前,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可以直接缓解的“城市病”是(  )
A.住房紧张 B.能源紧缺
C.交通拥堵 D.供水不足
2.城市地下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位于城市的(  )
A.商务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行政区
  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所产生的各类“城市病”是多数城市必须面对的难题,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以地下交通设施为主,下表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对点演练
C
A
设施分类 主要用途(作用)
交通设施 停车场、轨道交通
公共服 务设施 地下综合体(综合交通、商业等)、文化娱乐
市政场 站设施 综合管廊、变电站、雨洪调蓄、污水处理、垃圾转运处理
储藏设施 通用储藏、地下粮仓
3.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目的是(  )
①优化功能分区 ②保护城市环境
③拓展城市空间 ④提升用地效率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所产生的各类“城市病”是多数城市必须面对的难题,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以地下交通设施为主,下表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对点演练
D
设施分类 主要用途(作用)
交通设施 停车场、轨道交通
公共服 务设施 地下综合体(综合交通、商业等)、文化娱乐
市政场 站设施 综合管廊、变电站、雨洪调蓄、污水处理、垃圾转运处理
储藏设施 通用储藏、地下粮仓
4.我国各地在城镇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带来的影响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如下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对点演练
D
5.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河道取直,加剧侵蚀,水质恶化
C.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D.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如下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对点演练
C
(二)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在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
在城市管理中,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可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二)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2.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供优化方案。
1.绘制碳排放地图的过程主要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GIS C.BDS D.GPS
  利用点-线-面分类分配方法可绘制碳排放地图,图1示意运用该方法绘制碳排放地图的基本过程,图2是浙江某城市居住用地碳排放强度比较图(颜色越深代表碳排放强度越大,白色为其它用地类型)。完成下面小题。
对点演练
B
2.影响该城市居住用地碳排放强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绿化类型 ②建筑规模
③入住比例 ④出行方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