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6 21:4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 李白
熟读古诗
望天门山
解诗题
〔望〕
〔天门山〕
看,向远处看;遥望,遥看。
遥看天门山
知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欢交朋友。
主要作品:《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后人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明诗意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中〕
中间。
〔断〕
断开。
〔楚江〕
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
注释
〔开〕
劈开。
〔碧水〕
长江水。
〔回〕
回旋,回转。
诗意: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此〕
指天门山。
明诗意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对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悟诗情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描写了哪些景物?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 苏轼
熟读古诗
解诗题
〔饮〕
〔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
喝酒。
西湖。
〔初〕
最初,开始。
〔后〕
后来。
在西湖上喝酒,最初天气晴朗,后来下雨了。
知诗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一天,他与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
明诗意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潋滟〕
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
正。
〔空蒙〕
迷茫缥缈的样子。
注释
〔亦〕
也。
诗意: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明诗意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
想要。
〔西子〕
即西施,春秋时代越过的美女。
〔总〕
都是。
注释
〔相宜〕
适合。
诗意:想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适合。
悟诗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 刘禹锡
熟读古诗
解诗题
〔望〕
〔洞庭〕
望洞庭
遥望,远望。
即洞庭湖,位于今湖南北部。。
远望洞庭湖
知诗人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
《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明诗意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
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
指湖面。
〔磨〕
打磨。
注释
诗意: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
比喻
明诗意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山水翠〕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
形容平静清澈的洞庭湖面。
〔青螺〕
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注释
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犹如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比喻
悟诗情
描写了哪些景物?
《望洞庭》描绘了秋月下洞庭湖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