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高二期中复习
(选择性必修一: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目
录
CONTENT
单元导言
知识体系
知识梳理
题型觉醒
2
3
4
1
5
牛刀小试
单元导言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条件。各国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探索和建立起考试选拔的文官制度,以规避政党更替造成的政府工作动荡。晚清以来的近代中国,改科举教育为学堂教育,改科举选官为学堂选官,并在民国时期尝试建立公务员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与推行公务员制度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热考法
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新风向
了解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 前瞻考
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新风向
重要理论: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国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和借鉴的特点。
知识体系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选拨与管理
时期 制度 标准 途径 选官权 影响
西周至春秋 世官制 血缘 世袭 奴隶主贵族 贵族世代垄断高官(贵族政治形成)
春秋战国 举荐与军功爵制 才能;军功 战争获军功 国君、贵族 废除贵族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
秦朝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法家思想 向官员学习律令 国君、贵族 思想文化专制
两汉 (汉武帝) 察举制 孝廉 (品德和才能) 地方推荐取士 地方官 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后期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魏晋南北朝(曹丕开始) 九品中正制 家世、道德和才能 只看家世 中正定品,吏部授官 中正官(中央)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门阀士族垄断用人权。
隋唐—明清 科举制 才学 分科考试 朝廷选官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动教育的发展。
1.变迁
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
知识梳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正、客观
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知识梳理
P30史料阅读:史料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出现了怎样的弊端?
结合纲上第7课
以家世门第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形成门阀政治。
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的背景?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了乡里清议的社会基础;豪强大族控制了选官,出于维护统治选拔人才的需要
九品中正制的选官优点?
【核心概念】九品中正制
选拔标准变化: 家世、道德、才能(初期)→家世(后期)
背景 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程序 分科考试取得资格后吏部选拔
形成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特点 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内容 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考试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发展 宋向全社会开放,强调公平竞争“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政治增添活力,社会门第观念淡化)
明清:分为乡试、会试、殿试。明1427年开始南北分卷
内容四书五经、形式:八股文——日渐僵化
【核心概念】科举制
①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礼部主管科考;殿试出现后,皇帝亲点状元)
②打破士族垄断,扩大人才来源和统治基础,社会流动性加强;
(出身限制减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③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读书求功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④选拔更加公开公平,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完善;
(不看门第看才能,由举荐到考试选拔)
⑤为其他国家文官选拔所借鉴;
(西方文官制度;公务员考试)
评价:
【核心概念】科举制
消极影响 重才轻品
官本位思想
禁锢思想
朝代 考核制度 考核标准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朝
清朝
上计制
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
流于形式
吏部考核
品德、才能
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
政绩
考满和考察
政绩、贪酷和不作为
京察和大计
才能、操守、政务
①品德和政绩并重。
②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开考核
③考核日趋严格,标准细化,
④奖惩结合,考核与惩贪结合
⑤考核法规趋于完善
⑥考核机构专业:如宋代审官院、考课院。
特点:
二、中国古代官员管理制度
知识梳理
秦汉到明清政府对官员的考核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特点?
从以道德或功绩为主的单一的考核标准发展为道德、才能与功绩相结合的考核标准。
1.考核制度的发展
秦汉 隋唐 宋 元 明清
中央 御史台 长官御史大夫 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 御史台
地方
2.监察制度
秦:监察御史
汉:(州)刺史
设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
御史台
谏院
(台谏合一)
路:四监司
州:通判
行御史台
肃政廉访司
明:都察院
六科给事中
明:御史巡按
各省
清:科道合一
二、中国古代官员管理制度
知识梳理
①机构独立,与行政机关分离。②依赖皇权,为皇权服务(监察服务于君主专制)③体系严密,垂直监察。 ④注重法规制度建设。
⑤以轻制重(监察官员秩轻权重)⑥严格选任与考核。
⑦监察范围广泛,方式多样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影响?
影响:
①积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了决策的科学性; 有利于澄清吏治,提高官员的素质。
②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知识梳理
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1.历史因素: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官员素质低下,官场腐败,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
时间 官制名称 原因 表现 影响
中古前期 教士和封建领主管理社会 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王权教权并立
中古后期 恩赐官职制 王权逐步扩大,需要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 国王挑选亲信处理事务并赐予官职 官员只为国王和权贵服务,类似于仆从
17-18世纪 个人徇私制 (个人赡徇制) 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建立,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 他们将官职私相授受 导致营私舞弊、卖官鬻爵等政治乱象频发
18世纪后 政党分肥制 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任期有限,新上台官员急于谋取利益。 执政党一般会把官职分给党内同僚,平民也可以进入政府任职,但是一旦内阁重组或执政党更换就要更换大批政府官员。 造成腐败泛滥;
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降低了行政效率
第7课 西方近代的文官制度
知识梳理
通过西方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谈一下你的认识
1.历史因素: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官员素质低下,官场腐败,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
2.经济因素: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本原因)
3.政治因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4.思想因素:启蒙思想影响(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为文官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5.外来因素: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平等竞争机制)
6.催化剂: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政府弊端严重暴露)
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知识梳理
社会化大生产对于官员数量及官员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升。
时代的呼唤
通过西方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谈一下你的认识
西方文官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任何制度的产生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1.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过程
18世纪初,限制王权任免官吏
19世纪初,设立常务次官
1853年东印度公司的人事改革
1855年《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立文官委员会奠定基础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成为导火索
1870年最终确立
1702年英国开始书面考试
知识梳理
(1)美国
“政党分肥”
两党竞选获胜后都将政府官职分给自己的亲信。
① 1883年议员彭德尔顿提出以英国文官制度为蓝本,结合美国自身特点的文官制度法案,逐步形成了以考绩制为基础的文官任用原则。
② 1883年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标志着美国文官制度的正式建立。
(2)其他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也建立起来
2.文官制度的推广
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知识梳理
1881年7月2日,美国新任总统加菲尔德遭到一个没有得到满意官职的党内支持者刺杀,不治身亡。
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生涯 类别 特点 影响
入职 录用方式 人才要求 公平选拔 择优录用 规范了文官的选用与管理,实现 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任职 工作原则 政治中立 职务常任 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晋升 退休 保障机制 完善的晋升与退休制度 保证了文官忠于职守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
局限: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影响工作效率;加重财政负担
3.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知识梳理
探究比较: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异同点
项目 西方文官制度 科举制
产生
权力情况
思想来源
考试内容
相同点 产生于近代民主社会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
不受国王、内阁控制
受启蒙思想影响
考试内容综合多样
产生于封建专制社会
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物
受国家最高统治者直接干预
受儒家思想影响
考试内容趋于单一
①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特点);
②国家重视,有严格法律保障(特点);
③利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影响)
中国科举制体现的“机会均等”原则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借鉴
知识梳理
国家公务员制
度正式形成
1840年
1898年
改革科举
废除科举
《奏定学堂章程》学堂选官
文官考试
制度确立
《公务员任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制度开始
1904年
1912年
1913年
1933年
1949年
1993年
2005年
民国时期
(建立)
晚清时期
(应变)
新中国时期
(完善)
1905年
知识梳理
第8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近代以来选官制度在继承、发展中,不断完善,
逐步形成适合国情的公务员制度
选官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学堂选官留学生选官
①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② 学堂选官: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③留学生选官:1904年清政府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知识梳理
①科举制度自身日趋保守,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
③西学的传播和新式学堂纷纷建立
④洋务运动的开展; 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晚晴时期选官制度怎样变化?原因何在
【探究】结合图表,提炼晚清官员选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时间 事件
1898
1901
新政开始后
1904
1905
1906
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进行官制改革……;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形成
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立停科举制之奏,科举制度废除
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②内容:
四书五经
经时济变
①形式:
科举选官
学堂、留学毕业生选官
③目的:
选拔官吏
育人、取才合于一途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军阀
国民政府
①考试选官: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②甄别选官: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甄别决定其能否留任。
①措施: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
②评价: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但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以考试制度为主,建立考试院和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知识梳理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知识拓展】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和确立背景
(1)特点:中西结合;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浓厚
(2)背景:
①资本主义经济法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
②孙中山的文官思想的影响;
③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
干部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
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也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坚持贯彻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知识梳理
意义:①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活力。
②有利于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克服以往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③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
1993年开始推行;2005年正式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知识梳理
特点: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
中国公务员制度 西方文官制度
异 指导原则 党的基本路线 政治中立
管理体制 党管干部原则 与党派脱钩
职位划分 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分野 政务官与事务官两官分途
录用标准 德才兼备 业务知识和能力
服务宗旨 为人民服务 单独的利益集团
同 依法管理;公平竞争;功绩制原则;注重权益保障;分类管理。 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知识梳理
总结: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知识梳理
“反映”“体现”类选择题,一般是在题干中用“反映”“体现”设问,也有个别题目在选项中用“反映”“体现”承接题干设问,是高考的常见方式。
“反映”指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或显示出来。“体现”指某种性质或特点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二者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该类试题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掌握程度基础上的历史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以及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型觉醒
“放映”、“体现”类选择题
题型觉醒
“放映”、“体现”类选择题
读懂题干材料,分清限定词。“反映”或者“体现”,就是从现象透视到“本质”或者揭示其“特点”,而本质就是要深刻到制度层面、抽象到规律层次、总结到独一无二的特点。
从具体方法来看,要立足题干现象,明确主体,以“主体一致”“史论结合”等基本方法,透视其所反映的“本质”或揭示该现象的“特点”。常见思维误区:务必防止用现象来“反映”“体现”现象。
(1)方法:
(2)步骤
【典例】(2023·广东卷.3)表1 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
题型觉醒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据材料“高门士族占比”,无法体现特指江南士族,材料也无法体现“擅权”。因此排除 A项;从社会阶层的角度看,高门士族与豪强并不完全等同,通过土地兼并等其他手段获得大量土地、拥有私人武装、控制人口的群体为豪强,门阀士族则是通过掌握文化而世代居官的名门望族,排除B项;C项说法相反,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门士族维护自身特权的工具,材料恰恰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盛行,排除C项
点睛:据表格数据可知,东晋时期与西晋时期相比,参与决策的中央官员中“宗室、外戚”、“寒人”的比例大幅减少,而“高门士族”的比例却大增,反映出士族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力增强,专制皇权的相对弱化(本质)故选必D项
1.(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牛刀小试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明代湖北进士分布示意图”,可知武昌府与黄州府是进士人数最多的两个地区,据“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图”,可知府域最多的地区依旧为黄州府和武昌府,进士人数多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率,A项正确;交通条件不是制约人才分布格局的核心因素,排除B项;荆州府的政区等级高于黄州府,但文教水平低于黄州府,排除C项;“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与“明代湖北地区人口分布”是两个概念,排除D项。故选A项。
2. (24-25高三上·河北张家口·开学考试)公元809年,唐宪宗下敕:唐朝疆域辽阔,导致御史台无法及时发现一些偏远地区官员的违法失职行为,遂委托转运使、度支使以及巡院负责对偏远地方展开巡察活动,发现地方上有违反榷盐管理制度及不切实履行中央政策文件的及时向御史台反馈情况。这( )
A.有助于提高监察效能 B.缩小了监察机构的权限
C.使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D.进一步分散了宰相权力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委托转运使、度支使以及巡院负责对偏远地方展开巡察活动,弥补了御史台的不足,有助于提高监察效能,A项正确;
牛刀小试
3. (24-25高三上·河北邢台·开学考试)图1所示为某学者对唐代身世可考的近400名宰相的社会出身的分类统计情况,图2所示为按照入仕方式对宰相进行的分类统计情况。据图可推知,唐代( )
①科举受到社会上层的重视
②社会阶层的流动受到阻碍
③选官标准仍包括家世门第
④统治者好恶决定宰相升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牛刀小试
【答案】A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图1可知,唐代身世可考的近400名宰相中65.8%出身世家大族,说明家世门第仍然是重要的选官标准,③正确;据本题图2可知,唐代科举出身任宰相的官员占50%,因此科举会受到社会上层的重视,①正确,A项正确;据本题图1和图2综合可知,尽管家世门第仍然是重要的选官标准,但是社会阶层的流动是通畅的,②错误,排除C项;据本题图文材料可知,材料强调唐代的宰相的出身及入仕方式,而非统治者的好恶与宰相的升黜,排除BD项。故选A项。
4.(23-24高三下·安徽黄山·阶段练习)1883年的《彭德尔顿法》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把联邦政府官员分成两个集团,即职业文官与政治官员集团。前者是通过竞争考试被选用的,并被划入“职位分类”系统中,不与总统共进退;后者是由总统提名和国会参议院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批准任命,与总统共进退。该法案( )
A.导致了文官人数急剧膨胀 B.消除了政党分肥制的弊端
C.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D.完善了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答案】C【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3年(美国)。根据材料“前者是通过竞争考试被选用的,并被划入‘职位分类’系统中,不与总统共进退;后者是由总统提名和国会参议院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批准任命,与总统共进退”和所学可知,职业文官在政治上保持政治中立,不与总统共进退,这有利于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政策的连续性,C项正确;
牛刀小试
5.(24-25高三上·山东潍坊·开学考试)1905年以前,出国留学者“大都商人子,为谋生计耳” 1905年后,“学上大月魁儒巨子以至幕府之宾、瓦牖之士,莫不争自濯磨,冒重洋,越万里以求文明于外国”。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政策的调整 B.民众习俗的改变
C.主流思想的变迁 D.革命思潮的高涨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05年以前,出国留学者主要是商人子弟,目的是为了谋生计。1905年后,出国留学者的范围扩大到学者、幕府之宾等各类人群,主要是为了求取文明。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政策的调整。清政府在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鼓励留学,推动了更多人出国留学以求新知,A项正确;
牛刀小试
牛刀小试
6. (22-23高二上·广西玉林·期末)1993年我国出台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05年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对公务员法进行了修订。这些举措( )
A.说明了党管干部不断走向制度化 B.促进了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
C.避免了贪污腐败现象滋生和恶化 D.保证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制定及修订,使公务员制度进一步法制化,促进了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党管干部,涉及的是法律对公务员制度的规范,排除A项;避免了贪污腐败现象滋生和恶化,叙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保证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叙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感 谢 聆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