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14穷人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根据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改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文章讲述了在暴风雨之夜,渔夫出海未归,妻子桑娜发现邻居寡妇西蒙已经过世,于是主动抱回了她的两个遗孤,丈夫归来也和妻子持同样的想法。小说真实反映了俄国以渔民为代表的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借渔夫和妻子桑娜的表现,热情讴歌和赞美了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拯救他人的高尚品质和善良人性。
(一)从人文内涵来看
初看课题,很容易将目光自然聚焦于“穷”。文章中虽然再未出现一个“穷”字,但是稍加回味,便可感知渔夫一家之“穷”:渔夫冒着风暴出海打渔;一家七口仅靠渔夫打渔养家;吃、穿窘迫勉强度日……这些描写都在生动表现着“穷”。然而,当穷人面临着邻居遗孤的时候,他们的选择是不能见死不救,哪怕自己的家庭会承受不可预估的更大风险时,仍然将两个可怜的孩子抱回,主人公桑娜和渔夫的人性在选择中得以凸显,作家其实在和读者探讨“人”性,题目中的重点词乃为“人”字。小说在热情地讴歌人性中“自我牺牲、拯救他人”的善良和高贵。
(二)从阅读方法来看
作为短篇小说,遵从文体特点进行教与学,是重要的策略。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本文在环境描写方面颇具典型意义,铺垫和暗示了人物的形象,例如:故事发生在暴风雨之夜,暗示了出海未归的渔夫的勤劳勇敢;而温暖舒适的渔家小屋则表现了妻子桑娜的贤惠体贴;西蒙家的“潮湿阴冷”,间接表现了其家庭条件的艰难,衬托了遗孤的悲惨命运。需要注意的是,本单元开篇课文《桥》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洪水的动态变化推动了危急情势的发展,《穷人》一文的环境描写整体“静态”,发挥的作用倾向于衬托,这是在教学中需要整体把握的。
故事情节主线清晰,丛桑娜的角度看,文章可以分为:等待丈夫—抱回遗孤—丈夫认同三个部分。小说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焦点,展开了细致的心理描写。按照孙绍振教授的观点,情节的作用在于:把人物打出常轨、进入第二环境,从而暴露真实心态。当桑娜面对着邻居西蒙的遗孤时,内心经历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是家庭难以承受的压力和丈夫未知的态度,另一方面是两个鲜活幼小生命的存亡。桑娜的心理展开了复杂而真实的斗争:纠结、后悔、矛盾、内疚……这样的心理描写与情节发展有机统一在一起,展示了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让这篇小说获得了感人至深的力量。在教学中,应该紧紧抓住这一处精彩的心理描写进行设计和展开。
(三)从课文插图来看
课文在文末配了一幅插图,描绘了结尾“桑娜拉开了帐子”后的情景。渔夫手持一盏马灯,和妻子桑娜共同望向熟睡中的孩子,两人目光温和、表情慈爱,让人暂时忘却了屋外的狂风暴雨。那盏柔和的灯光照亮了整幅插图,象征着渔夫和妻子纯良的人性之美。然而稍加推测,故事并没有完结。等待这样一个一家九口的明天,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续编故事。
教学目标
(1)会写“汹、涌”等14个生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7个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较为简练地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物形象。
(4)在语境中,联系课文内容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
能将环境、情节、心理等要素建立关联,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在语境中理解桑娜看似矛盾实则“真实”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环节一:初议课题,初识人物
【教师课堂行为】
1.板书课题,引导讨论:初看课文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预设:想了解故事的主人公,故事的主要内容。
想知道作家写作这篇小说的目的。
……
2.简介作家,明确文体
师:这篇课文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根据雨果叙事诗进行改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3.走进故事,初识人物
师:请同学们走进故事,了解本文的人物,想一想: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学生学习活动】
1.围绕着课文题目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期待。
2.了解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明晰本文短篇小说的文体特点。
3.汇报初读之后,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了解到故事的主人公是桑娜和渔夫,其中描写桑娜的笔墨更多。
【设计意图】从课文题目入手进行讨论,尊重作家创作本文的匠心,也能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明确文体,则是从整体上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要求。
环节二: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教师课堂行为】
1.指导朗读,重点读好第1、2段;8、9段。
2.指导字词学习。
出示:
风暴 糟糕 汹涌澎湃 寒风呼啸 波涛轰鸣 心惊肉跳 忐忑不安 沉思 抱怨倾听 探望 照顾 忧虑
请学生辨析两组词语的区别:第一组描写环境;第二组描写人物。
3.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填空。
海面上波涛( ),天气非常( ),桑娜在家等得( )。她认真( )屋外的动静,又起身去( )生病的邻居。
4.指导书写:请你将下面的生字写正确,写端正,注意生字的结构。
汹 涌 澎 湃 淋
【学生学习活动】
1.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环境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段落。
2.学习生字新词,注意归类。
3.运用词语,进行填空练习。
4.熟悉生字,注意“三点水”偏旁要写“窄”。
【设计意图】随文识字,归类诗词,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字词的意思,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环节三:梳理情节,把握内容
【教师课堂行为】
1.联系课题,确定人物关系。
师:课文中写到了哪几个穷人?
2.利用人物关系,概括主要情节
板书:等待丈夫——抱回遗孤——丈夫认同
3.发现家庭变化。
师:请同学们细心地数一数,桑娜一家的人口总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学习活动】
1.默读课文,确定文中共写了三位穷人(按出场顺序):桑娜、西蒙、渔夫。
2.利用人物关系,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联系起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渔夫和妻子桑娜一家生活贫困,邻居西蒙去世后,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渔夫打渔归来,认同了桑娜的做法。
3.发现渔夫一家人口的总变化:从7口人变成了9口人。
【设计意图】阅读小说时,指导学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就能很快地把握住故事的主要内容。
环节四:品读词语,感受“穷困”
【教师课堂行为】
1.细读文本,发现“穷困”。
师:课文题目是“穷人”,但是文中却没有出现“穷”字,同学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穷困”吗?默读课文,批画相关语句。
2.交流分享,情感共鸣。
预设一: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预设二: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在胸前划着十字。
预设三: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学生学习活动】
1.默读全文,批画语句,在字里行间感受穷人的“穷困”生活状态。
2.抓住环境描写中的:破帆、屋外寒风呼啸、冒着风暴打渔等感受桑娜一家之穷;潮湿阴冷、稻草铺感受西蒙之苦。
【设计意图】通过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进行品读,初步感受桑娜夫妇的形象,同时也为后面感受桑娜和渔夫宁可受更多的苦也要抚养邻居遗孤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
第2课时
环节一:回顾情节 聚焦心理描写
【教师课堂行为】
1.回顾主要情节。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回顾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聚焦心理描写。
师:课文确实写了三个主要情节,但是如果仔细读书会发现:在第二个情节和第三个情节之间,还有一部分内容是什么?
3.指名朗读感受。
师:大家边听边思考:这段心理活动的描写,主要写的是什么呢?
【学生学习活动】
1.浏览课文,回顾主要内容。
预设:渔夫妻子桑拿深夜等待出海打渔的丈夫回家;在拜访邻居西蒙的时候,她发现西蒙去世了,就抱回的西蒙的两个孩子;丈夫回家后,认可了她的做法。
2.学生朗读中体会感悟桑娜的心理活动。
预设:是主人公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
这段话写的是抱回孩子后,桑娜心里特别的“纠结”。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具备能力基础。但这篇课文的精华,恰恰在两个情节之间“埋伏”,引导学生关注情节之外,既是引出本课教学内容的需要;又在培养学生关注局部关注细节的读书习惯。
环节二:品读心理,感受人物形象
【教师课堂行为】
1.指导发现“矛盾”心理。
师:从忐忑不安这个成语能够看出桑娜心里七上八下,能看出哪些不同的心情?
2.引导理解“矛盾”心理。
师:西蒙去世了,把她的遗孤抱来,明明是一件大好事啊!可是,在好事面前,桑娜是那样的犹豫、不安、纠结、艰难,这是为什么?
3.对比中体会写法。
师:如果换一种写法,是不是更能突出桑娜高大光辉的形象?
幻灯呈现:
桑娜紧张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她自我安慰着:“就算我们的生活再艰苦些,也不能见死不救。西蒙已经死了,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两个孩子没有人管。”
【学生学习活动】
1.细读批注桑娜“矛盾”心理。
2.联系上下文理解桑娜“矛盾”心理。
预设1:丈夫特别辛劳,家里已经有了五个孩子,现在再加上两个孩子,加大了家庭的负担,所以桑娜会不安,而且有些后悔。
预设2:桑娜还在担心她的丈夫,出海打渔非常危险,现在为了家庭,必须更加辛苦工作,所以她也在担心自己的丈夫。
预设3:她还在担心丈夫是不是同意她这样做,丈夫有可能不同意的。
3.对比中感悟心理“真实”。
预设1:如果桑娜不假思索地决定收养西蒙的孩子,感觉她们家里还有能力负担两个孩子;但其实他们家已经没有能力了,丈夫每天都在冒着生命危险打渔,这样写恐怕不行。
预设2:这样写,感觉不太真实。她怎么能平静下来,感觉桑娜不像人,而像神了。
【设计意图】桑娜纠结的心理状态,与“义无反顾”形成了冲突。这对学生认知是一次冲击,需要教学加以明晰、指导。而文学的魅力,恰恰在于表现心灵真实细密的感觉,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文学启蒙的契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自己发现的问题,使其思维走向全面和深入;读书贵有疑问,质疑与释疑,是重要的读书方法训练。
环节三:品读对话,走进人物内心
【教师课堂行为】
1.指导对话朗读,体会人物情感。
师:渔夫回来之后,这对夫妻之间进行了怎样的对话?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二人的内心世界。
2.布置写话练笔,走进人物内心。
出示:
“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在沉默中, ( )在不断地想:( )
3.关注渔夫表现,体会人物形象。
师:请同学们从渔夫的语言、神态描写,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把你体会到的渔夫心理活动和大家进行分享。
【学生学习活动】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桑娜见到渔夫时紧张的心理状态;渔夫心理的变化。
2.选择桑娜或渔夫进行动笔练习,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两个人沉默中不同的思索。
3.运用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渔夫内心情感的变化:严肃忧虑—抱回孩子—担心桑娜不同意。
【设计意图】利用动笔练习,让学生补白桑娜和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对渔夫形象的体会,学生可以运用所学,透过神态、语言走进人物内心。
环节四:再悟课题,总结升华情感
【教师课堂行为】
1.回看课题,再悟“穷人”含义。
师:课文学到这里,让我们再回看课题——穷人,同学们又怎样的新的理解呢?
2.总结学法,梳理学习收获。
3.布置作业,续写故事结尾。
出示:
《穷人》这篇小说,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笔墨不多但作用重大,有力衬托了主人公桑娜和渔夫的人物性格。小说的“结尾”定格在了桑娜“拉开帐子”的那一刻,故事在接下来会怎样发展?请你展开想象,进行一段环境描写,暗示故事可能的发展结局。
第二天清晨,( )
【学生学习活动】
1.关注课题,升华情感。
预设:
穷人没有钱,但是有美好高尚的品格。
穷人首先是人,人身上有最宝贵的善良本性。
2.结合本课所学,交流学法收获。
3.利用环境描写,续写故事结尾,表达自己对于小说主题的领悟。
【设计意图】本文环境描写的价值很大,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以致用”。这样的续写,既有学法指导,也蕴含着思维训练,还可以进一步和作家对话,探究小说深刻的主题。
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小说《穷人》。然他们都是穷人,虽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是却又一个品质:善良。我们分析了小说的情节,环境,也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分析了人物。他们勤劳、善良、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14穷 人--人性的光辉
等待丈夫一抱回遗孤一渔夫认同
矛盾、纠结、害怕……
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