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子变成了幼苗2课件13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一、种子变成了幼苗2课件13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3-03 18:22:39

内容文字预览

4.种子变成了幼苗
一、设计说明
种子出土以后,子叶枯萎,茎渐渐变粗变高,叶子也越来越多,这时种子发育成了幼苗。本节课的重点是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与“我们先看到了根”的编写思路相同,教科书首先安排了交流活动。一是交流前三周观察、记录的凤仙花生长变化现象,二是交流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的样子。进行本节课教学时,植物的子叶已经脱落,并且长出了许多真叶,而且学生已经注意到植物在长高长大。人在生长的过程中是需要水分和食物的,这是每位学生所具备的认识。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是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但它们生活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教科书将学生的交流和观察活动聚焦到
对出土后植物茎的颜色的变化和植物叶的生长变化上,就是为了引领学生关注并解决植物所需“食物”的问题。植物是利用叶子中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养料的。但是要想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识,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通过收集和阅读分析资料对问题获得合理的解释,也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叶为植物提供‘食物’”的教学内容,就是引领学生通过收集前人的研究资料来获得对植物光合作用的认识的。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 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2. 植物叶在茎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二)过程与方法
1.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2. 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答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
2. 激发像科学家那样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
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五、教学准备
为全班学生准备:多媒体课件(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的水平分布照片;植物叶的垂直分布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
为每组学生准备: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
为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
学生准备:凤仙花生长记录单、植物光合作用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PPT3,课前将视觉冲击力很强的幼苗图片及课题出示。]
开门见山: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
从种子到幼苗,我们已经记录了许多凤仙花生长变化的事实,现在让我们以
小组为单位,开一个凤仙花交流会,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可出示PPT4,开一个凤仙花交流会,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
交流会分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交流前三周里凤仙花苗的生长变化。
[为了使诸多的交流信息有一个比较清晰地梳理,根据教材设计,将交流内容以时间为轴分成两个部分。PPT5:从几个方面交流前三周里凤仙花苗的生长变化。]
活动指导:(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教师有必要给予一定的“导”。)
(1)教师要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2)让学生交流前三周里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教师可通过评价引领学生,让他们以自己的观察记录为依据,不能凭印象、凭感觉说话;要用恰当的语言、词汇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说出教科书提示之外的新发现、新问题。
3. 交流会下半场:观察并交流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
[出示PPT6,从几方面认真观察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并做好记录。]
活动指导:
(1)组织学生观察生长到现在的凤仙花幼苗。这是第一次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观察记录,教师要特别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纠正他们在观察记录中暴露出的问题。
(2)对于植株高度的测量,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可以将尺子放在植物的后面,尺子的最下端固定放在一个位置,比如土壤的表面或花盆的边缘。
(3)叶子在植株上分布的观察,要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观察活动。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
①先将花盆放在地上,从上往下看,观察凤仙花叶子的分布情况;
②再将花盆放在桌上,围绕花盆绕一圈,从侧面看凤仙花叶子的分布情况。
(二)我们的思考
1.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
[出示PPT7,引出我们的思考,为下一环节光合作用作铺垫。]
2.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2.学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观看视频。
[出示PPT8,这是一段长2′17″的“植物怎样生存”的视频资源,开始至1′15″主要讲述了“海尔蒙实验”,适合在课中讨论“绿叶的作用”时播放,后半段则适合在后半堂课播放,也可舍弃。]
4.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5.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
6.师板书:(光合作用箭头图)
[可出示PPT9,观看光合作用示意图,教师应用形象直观的语言分析,如可把整个光合作用看作是一个工厂在制造养料。]
7.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8.拓展:阅读教材11页小知识,你能运用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解释小老鼠没有被憋死的原因吗?
[先利用PPT10,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原因。]
让我们来看看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然后再出示PPT11,进一步认识到光合作用的意义。]
9.拓展性趣味小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
[这是一个非常神奇且有趣的实验,若课堂上有充裕的时间,教师可出示PPT12,进行详尽的讲解,将探究延伸到课余、延伸到家庭。当然,教师也可将此当作拓展演示实验,或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
(四)作业布置:
继续关注凤仙花的生长变化,尤其是茎的颜色、硬度、高度的变化。
(五)板书设计:
4.种子变成了幼苗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七、课后反思
在教学此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对凤仙花的生长情况进行了交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只有1/2的小组种植的植物张了两片子叶),通过交流反馈,我发现学生对观察的过程性记录不够,每个班级只有少数同学进行了全程记录,这也是让我感到苦恼的地方。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高度和叶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植株(茎)的高度,观察叶有中心向四周生长的分布形态。
对于植物的叶有制造“养料”的作用的认识,我采取了让学生猜测(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视频介绍,及讲解(讲解光合作用)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在学生对光合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在反过来让学生解释:“为什么我们在树林里会感到空气清新?”|“为什么植物要在有光照的环境下生存?”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释,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就更深了。
从种子变成幼苗的这一段经历,对学生来说是感到新奇而愉快的,他们都把刚出土的幼苗视为珍宝。有的同学还写了观察日记,幼苗的颜色形状以及茎的样子都描述得很详细。对于后面的了解植物叶的作用,我则是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植物的叶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然后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氧气和营养,非常的直观形象。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了植物叶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课件13张PPT。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种植我们的植物
3.我们先看到了根
4.种子变成了幼苗
5.茎越长越高
6.开花了,结果了
7.我们的大丰收
新教科版科学
三年级下册
配套CAI课件说明浙江省“农远工程”项目多媒体课件课件特点:该课件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3软件平台下制作。课件结构合理、版面清晰、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在教学新教科版《科学》三下第一单元第四课时配套使用;制作过程中还精心提炼了教学的重难点,加强导学,全面引导学习进程;另外,课件操作方便,即取即用,还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进行修改使用。
使用方法:该课件内无超链接;PPT8是一段长2′17″的“植物怎样生存”的视频资源,开始至1′15″主要讲述了“海尔蒙实验”,适合在课中讨论“绿叶的作用”时播放,后半段则适合在后半堂课播放;从PPT12是趣味小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取舍。4.种子变成了幼苗从种子到幼苗,我们已经记录了许多凤仙花生长变化的事实,现在就来开一个凤仙花交流会,交流一下我们的观察记录吧!凤仙花破土而出的时间,相同吗,为什么?
刚出土的凤仙花的样子。
凤仙花茎的颜色,茎的颜色可能会和什么有关?
刚出土的凤仙花的叶的样子。
凤仙花长出的第一对叶子和以后长出的叶子有什么不同?
风仙花的叶在茎上是怎样排列的?
……我们的交流会分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交流前三周里凤仙花苗的生长变化。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
现在的风仙花是什么样子的?将它们的样子画下来或拍下来。
描述茎的颜色,测量它的粗细和高度。
数一数,植株上有多少片叶子。
观察叶子在植株上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交 流
……下半场交流:观察并交流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我们的思考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
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和茎呢?
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
…… 绿色植物的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成的。植物的光合作用 你能运用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解释小老鼠没有被憋死的原因吗?(1)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到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就熄灭了,小白鼠很快也死去了。
(2)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能够长时间地活着,蜡烛也没有熄灭。
(3)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和小白鼠都能够正常地活着。
上述实验都是在光照下进行的。于是,他得出了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后来,实验证明这是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结果。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来。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实验材料:金鱼藻(或黑藻等沉水植物)、大烧杯一个,水。
实验方法:取一枝金鱼藻,放入盛有多半杯水的烧杯内。应特别注意:1.剪取金鱼藻时,要用快剪或快刀片一次割断,切勿用手指尖捏断,以免将茎内通气组织堵塞;2.要将金鱼藻顶端向下,倒放在烧杯中。实验装置制作好以后,将此装置放置在阳光下(注意,要侧面照光,光源距烧杯20cm左右),保持25℃左右的水温。稍待片刻,便可见金鱼藻向水里释放出气泡。这气泡就是植物光合作用时产生的氧气。
提示:上述实验在老师的指导协助下,再增添一些器材,还可将产生的气体收集到试管中,并用微燃的火柴放入试管口中,可见火柴亮度立刻增加,甚至燃起明火(明火的大小与积累的气体的量有关)。这表明试管内收集的气体是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 趣味小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休息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