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知识梳理手册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知识梳理手册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6 15:1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知识梳理手册
14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基础知识
一、常考易错成语
剪烛西窗: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指亲友灯下相聚畅谈。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动法,或找出窍门。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惜墨如金:形容写字、绘画、做文章下笔非常慎重,力求精练。
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舍本逐末: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指轻重倒置。
千钧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事态极其危险。
顺风转舵: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多含贬义)。
心广体胖:心胸开阔舒畅,体貌泰然安详。
左右逢源:形容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形容办事圆滑。
百转千回:形容河流、山峦、道路等蜿蜒回环。也形容历程艰辛曲折。
激浊扬清: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积重难返: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难以改变。也指长期积累的问题不易解决。
二、常识积累
文化常识
廿四桥:即二十四桥,位于江苏扬州瘦西湖。传说隋炀帝曾在月夜令宫女二十四人吹箫于此,故名。
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鹢首:古时候画鹤于船头,以把船头叫鹊首。
妖童媛女: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
文学常识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45年9月17日,郁达夫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郁达夫一生为新文学的发展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创造社:“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6月由留学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是该社最有影响力的作品。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朱自清的早期诗作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忧愤以及对美和光明的憧憬;其散文风格朴素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思维方法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今我们谈散文,多指狭义的散文。狭义的散文,指的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是一种层次较高的审美活动。作答此类试题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恰当地找出文本所用的技巧类别,并准确地概括出相关答案要点。
从近年高考散文阅读试题来看,表达技巧鉴赏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有以下四种:
1.从修辞手法角度: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
2.从表达方式角度(记叙性散文或抒情性散文):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等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角度,如肖像心理等描写、正面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等等。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具有怎样的作用等。
4.从语言特色角度:具有怎样的用词特点;句式有什么样的特点;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生动形象、含蓄蕴藉、简洁细腻等)。
着眼于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这一考点,应注意什么?
1.勤积累。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其特征,只有对这些了然于心,才能构建起相应的知识体系,从而在考试中随手拈来。
2.准判断。赏析表达技巧题都是多角度赏析,必须做到表达技巧判断准确、全面。先要弄清描写对象。景物描写,要顺着景物描写的赏析路子走;人物描写,则要顺着人物描写的方法走。还要多角度切入。优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也可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再从语言和结构角度切入。如果文字篇幅较长,还可以从表达方式角度切入。最后要结合文章内容赏析。
3.答全面。散文阅读强调整体把握,多角度鉴赏,要注意:一是必须与具体内容紧密结合,也就是说要善于从所给文字中抓住一些核心信息、关键词句,准确地引述于分析中。二是答表达效果时要全面,因为技巧不止一种,效果也不止一种。
15 我与地坛(节选)
基础知识
一、常考易错成语
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千古绝唱:指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诗文精品。
黔驴技穷:借指虚有其表的人很有限的一点儿本领(多含贬义)。
口若悬河:说话像瀑布流泻一般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
淡妆浓抹:指女子淡雅和浓艳两种不同的打扮。也比喻浓淡两种不同的景色。
举重若轻: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
丝丝入扣:形容每一步都做得十分细腻准确(多指文章、艺术表演等)。
鸡犬不惊:形容军纪严明,不骚扰百姓。也形容生活宁静,平安无事。
焚膏继晷:点燃灯烛来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
急流勇退:旧时比喻仕途顺利的时候毅然退出官场,现也比喻在复杂的斗争中及早抽身。
临渊羡鱼: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
李代桃僵: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
十室九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
滥竽充数:借指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思维方法
散文中的情感
高考对散文情感的考查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概括或赏析作者对描写对象的情感,即作者对所描写的人物、景物等的情感、态度等;其二,概括或赏析文中人物的情感,即文本中人物本身具有的情感、态度等;其三,读者对描写对象的情感、态度等。
那么,我们如何确定散文中的情感呢?
分析文本内容,判断题干给出的情感的正误
有关散文情感的分析,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命题者对文章给定的一种情感,这多集中在客观题方面,选项会结合文本内容给出一个具体的情感类型,要求判断这种情感是否符合文意。
把握描写对象特征,确定情感
作者的情感往往会体现在对描写对象的具体描写中。比如文本刻画的景物美好、亮丽,这就体现出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文本刻画的人物善良、宽容,这就体现了作者对人物的喜爱;文本刻画的人物命运悲凉,这就体现出作者对人物的同情;等等。
概括文本中心思想,确定情感
散文的中心思想是指文本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即文本描写的对象体现的人生和社会意义。把握文本的情感,可以从文本的中心思想入手,确定文本要体现的情感、情怀等;同样的道理,如果试题要求概括文本中心思想,也可以从文本表达的情感的角度入手分析。
16.1 赤壁赋
基础知识
一、文言知识
通假字
冯虚御风(冯,同“凭”,乘)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盘绕、围绕)
一词多义

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惟江上之清风(结构助词,的)
不知东方之既白(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表被动)

扣舷而歌之(动词,歌唱)
岁屡有年,百姓歌之(动词,歌颂)
倚歌而和之(名词,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其声鸣鸣然(助词,用在形容词后,表示状态)
何为其然也(指示代词,这样)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动词,像)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助词,用在形容词后,……的样子)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相当于“吗”)
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相当于“于”)
古今异义
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或失意的样子。)
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
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向东走)
西望夏口(名词作状语,向西)
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侣,以……为侣;友,以……为友)
(2)形容词的活用
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作动词,渺小得像一样)
正襟危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3)动词的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哀吾生之须臾(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哀叹)
句式积累
(1)判断句
固一世之雄也(“……也”表判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是……也”表判断)
(2)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
(3)倒装句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应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应为“凌茫然之万顷”)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应为“有吹洞箫之客”)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应为“而今在安哉”)
酾酒临江(状语后置句,应为“临江酾酒”)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应为“而又羡美何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状语后置句,应为“乎舟中相与枕藉”)
二、常识积累
文化常识
既望:古时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通常农历每月的十六日称“既望”,“既”表示达到的状态,“望”即“望日”,指农历十五日。
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星宿是古代天文学术语,一宿通常包含一颗或者多颗恒星。古人将满天星宿划为四大星野,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象(即东、南、西、北四方的守护神)即出于此,而春秋时又将四象细分成了二十八宿。
槊:兵器的一种,长矛。
郎:①是战国、秦汉时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有侍郎、议郎、郎中等;②是青少年男子的通称,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是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昵称,如“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④是对别人儿子的美称,如“令郎”;⑤是奴仆对主人的称呼;⑥是对从事某种职业者的称呼,如“卖花郎”等。
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的一种。
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常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文学常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想象丰富,成就卓越,因而有“浑涵光芒,雄视百代”的称誉,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韩愈、柳宗元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在词方面,开豪放一派,与南宋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方面,其擅行楷,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还善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
赋:中国古代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主要特点在于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虽要求押韵,但可以隔三、四句,甚至五、六句相押。常见的“赋”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赋 古赋 汉代赋,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体形式成篇,韵散夹杂,喜用生字僻字
骈赋 六朝赋,又称骈文,篇幅较短,讲究对偶和用典
律赋 唐宋时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诗体赋,格式要求严格,对仗工整,平仄和谐,并由考官出题限韵
文赋 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影响,该文体句式参差,多以散代骈,押韵较宽松比较注意行文的清新流畅,几乎与散文相接近
16.2 登泰山记
基础知识
一、文言知识
通假字
须臾成五采(采,同“彩”)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圜,同“圆”)
一词多义

其阴,济水东流(名词,山的北面)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名词,阴晦)
阳奉阴违(名词,暗中)

余始循以入(动词,开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王道之始也(名词,开始,开端)

与子颍坐日观亭(动词,坐在)
宾客盈坐(名词,同“座”,座位)
王曰:何坐?曰:坐盗(动词,犯罪)
但坐观罗敷(连词,因为)

回视日观以西峰(动词,看)
等闲视之(动词,看待)
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动词,比照,同……一样)

当其南北分者(介词,在……地方)
崖限当道者(动词,挡住)
大丈夫当如此矣(动词,应当)
安步以当车(动词,当作)
该当何罪(动词,承担)
旗鼓相当(动词,相称,相配)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介词,在)
余始循以入(连词,表顺承)
古今异义
至于泰安(古义: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此东海也(古义:泛指东面的海。今义:我国大陆濒临的海洋之一。)
多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今义:指数是2的乘方;平方米。)
词类活用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名词作状语,向西)
其阴,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向东)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名词作动词,照)
崖限当道者(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句式积累
(1)判断句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表判断)
余所不至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与”前省略主语“余”)
多松,生石罅(“生”后省略介词“于”)
余始循以入(“循”后省略宾语“之”)
二、常识积累
文化常识
阳、阴:古代,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谓之阳;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谓之阴。如《愚公移山》中有“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个“阴”说的是水,指汉水的南面。
古长城:古代的长城,指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分界。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此外,农历每月初一叫“朔”。文中的“戊申晦”采用的是干支月相兼用纪日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乾隆:清高宗的年号。
五鼓:五更。古时夜里击鼓报更,故以“鼓”为更的代称。五更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夜晚计时制度。把黄昏到拂晓的一夜长度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个小时。
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
文学常识
姚鼐:字姬传,桐城(今属安徽)人,清代散文家。因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提倡作文应兼具义理(内容合理)、考据(材料确切)、词章(文词精美),三者不可偏废。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等。
桐城派: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后世通称“桐城派”。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讲究义法,提倡义理,其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
思维方法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就是虚词,它在特定的语境中也会作实词使用。高考中常见的文言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在具体命题时,主要是考查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其中,“意义”指相对应的现代汉语翻译,“用法”指文言虚词的词性及语法功能。
虚词辨析之“五看”
1.看语法结构
根据句子结构明确词性,继而确定词义。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第一个“之”用在定语“恻隐”和名词“心”之间,属于偏正结构,因此,此处的“之”是结构助词“的”;同样,“小大之狱”(《曹刿论战》)中的“之”用在定语“小大”和名词“狱”之间,为结构助词“的”。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中的“之”用在主语“莲”和谓语“出”之间,所以其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2.看前后句意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看一下前文的意思。前句说桃花源中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后句说连魏晋两朝都不知道,渔人应该是很惊讶的。因此,“乃”应解释为“竟然”,为副词。
3.看对应位置
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根据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出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例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中的“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前文“抱明月”修饰后文“长终”,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前文“挟飞仙”修饰后文“遨游”。
4.看特殊句式
要准确把握文言虚词的用法,可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推断。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庙堂”是名词,“高”是形容词,解释为“高高的”,“之”用在名词和表示修饰的形容词之间,中心语在前,修饰语在后,因此这里的“之”应该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再如“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因为“于”后面连接地点,前面有动词,因此从特殊句式看,属于介词结构后置,“于”解释为“在”。
5.看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如“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中的“虽”,根据前文,“苟”是假设语气,翻译为“如果”,那么后面的“虽”也应该是假设语气,翻译成“即使”,而不是翻译成表转折语气的“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