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蛹变成了什么课件13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二、蛹变成了什么课件13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3-03 18:33:13

文档简介

《蛹变成了什么》
一、设计说明
蚕吐丝结茧后,经过大约10天~15天,蚕蛾便从茧中钻出,蛹就变成蛾了,蚕又发育到另一种生命形态。本课的教学安排在这个时期进行,是要引导学生交流蚕蛾出茧的过程及蚕蛾出茧以后观察到的现象,描述蚕蛾的形态、行为和蚕蛾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蚕蛾属于哪一类动物?也是这节课希望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获取的知识。
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流我们的新发现;第二部分,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第三部分,蚕蛾是什么。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蚕蛹经过10天~15天,会变成蚕蛾;
2.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
2.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到生命的神奇;
2.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是本课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
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由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是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准备
蚕蛾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段时间过去了你们的蚕茧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蛹变成什么了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的我们新发现。
出示PPT3—4,利用“蚕茧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蛹变成什么了呢”问题设疑,揭示课题。
(二)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1.师:“茧里钻出的蛾子就是蛹变的吗?”
出示PPT5,展现破茧而出蛾的图片,引出学生在课后的观察中可能已经发现的“茧里钻出的蛾子就是蛹变的吗”这个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推测,交流自己的想法。
2.学生思考、推测,交流自己的想法。
3.观察蚕蛾破茧而出,指导学生处理蚕蛾的方法。
要把它从茧上面拿下来,最好专门放到另一个比较宽大的盒子里,以避免蚕蛾把卵产在茧上,不便于卵的保存。
出示PPT6播放录像——蚕蛾破茧而出的过程,生动形象的破茧过程可以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茧里钻出的蛾子就是蛹变的吗?”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推测,思考。并引导学生从下面对蚕蛾和蚕蛹的对比观察中去发现寻找更多的证据。进而为学生认识蚕蛾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作好铺垫。
(三)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1.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
(1)看看蚕蛾在干什么?
出示PPT7,展现蚕蛾交尾、产卵等繁殖活动,来引导学生观察蚕蛾的行为,启发学生有更多的发现。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蚕蛾不吃东西也不会飞;两只蛾尾对尾;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便干燥展开;还有不少蚕蛾在振翅;还可能会发现蚕蛾在产卵等。同时,也期望学生在观察时能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2)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
出示PPT8,引导学生认识蚕蛾的身体结构。
资料:蚕蛾的形状像平常看见的飞蛾,全身披着白色鳞毛,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呈小球状,长有鼓起的一对复眼和触角,触角羽状。口器退化,不进食;胸部长有一对胸足及两对翅;但由于两对翅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
2.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的活动。
出示PPT9-10,通过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对本课开始提出的问题——“茧里钻出的蛾子是蛹变的吗”所作解释论证。尽管蚕蛾在身体的形态和行为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仔细观察仍能找出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成的证据。比如翅、触角、气门、环节、复眼等。这对学生认识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蛹发育而来,蚕蛾是蚕的成虫具有重要意义。
3.找一找,雌蛾和雄蛾究竟有什么不同?
出示PPT11,通过对蛾的体型、触角颜色、爬行速度的观察、比较,来实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雌蛾和雄蛾究竟有什么不同?
资料:雌蛾体大,触角灰色,腹部肥大,翅短小,爬行慢;雄蛾体小,触角黑色,腹部狭长,翅大,爬行较快,翅膀振动飞快。
4.一只雌蛾大约能产多少粒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和我们观察过的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资料:蚕蛾羽化不久就交配,一般交尾3~4小时后,雌蛾就可产下受精卵。产卵可延续2天~3天。一只雌蛾可产400粒~500粒蚕卵,1 700粒~2 000粒蚕卵重约1克。蚕蛾留下后代,不久之后便会死去。刚产下的卵是黄色的。
5.画蚕蛾和蛹的图。
设计意图:心理学表明,低年级的学生儿童对动态事物比静态的更感兴趣。因此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在学生比较和观察蚕蛾与蚕蛹的活动后,再引导学生如何区别蚕蛾的雌雄、一只雌蛾大约能产多少粒卵等感兴趣的问题,使教学更有生气和趣味。
(四)蚕蛾是什么
1.比较蚂蚁、蚕蛾、蜻蜓的身体外形,看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交流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出示PPT12,比较蚂蚁、蚕蛾、蜻蜓的身体外形,看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蚂蚁、蚕蛾、蜻蜓等昆虫,它们尽管外形差异很大,但都有共同的特征,即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和翅。具有这种特征的就是昆虫。蚕蛾也具有这样的特征,所以蚕蛾也是昆虫。
(五)板书设计
4.蛹变成了什么
蚕蛾和蛹的比较
蚕蛾 蛹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活动时间最好是在一部分学生的蚕蛹已经变成蚕蛾的时候进行,(即在蚕吐丝结茧后的10~15天左右进行,)这节课的课前教师可让学生把自己的蚕盒带来。交流时把自己的蚕蛾向别的同学进行介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蚕蛾从茧中出来的过程:蚕蛾先吐出一种碱性的液汁,使粘着蚕丝的丝胶溶解,然后用头和足把丝拨开,形成一个圆洞,蚕蛾就从圆洞中钻出来。安排在这个时期进行,是要引导学生交流蚕蛾出茧的过程及蚕蛾出茧以后观察到的现象,描述蚕蛾的形态、行为和蚕蛾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在“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如:“看看蚕蛾在干什么?”学生会发现蚕蛾不吃东西也不会飞;两只蛾尾对尾。可能还会发现蚕蛾在产卵。这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有更多的发现,比如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便干燥展开;还有不少蚕蛾在震动翅等。同时也希望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对蚕蛾身体形态的观察,应该是一种有序的观察,先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在对蚕蛾形态观察的基础上,教科书还安排了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的活动,这是对本课开始提出的问题——茧里钻出的蛾子是蛹变的吧?所作解释的论证。蚕蛾在身体的形态和行为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蚕蛹有很大的差异。但仔细观察仍能找出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成的证据。因此在此环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比观察。
由于时间紧张,教学时,可先告诉学生蚂蚁、蜻蜓属于昆虫,昆虫的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然后让学生看看蚕蛾是不是具有昆虫的特征,如果具有这些特征,就是昆虫;如果不具备这些特征,就不是昆虫。最后要强调:这些特征中,有些是鉴别昆虫必需的特征,比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而翅不一定,因为有些昆虫的翅已经退化。如果时间允许,可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总结出蚕蛾是昆虫的特征。
课件13张PPT。课件说明课件特点: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简单明了的文字、表格,清晰地展现学习内容。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一些科学概念。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
使用方法:通过单击的方式链接到下一张幻灯片。其中,在PPT第6张中的视频,单击画面播放。蚕茧中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蛹又变成了什么了??蛹变成了什么蛾蚕的这种形态叫蚕的繁殖活动蛾交尾蛾产卵蚕蛾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器官?头胸腹翅体节气门复眼雌蛾和雄蛾究竟有什么不同? 大小灰色黑色快慢雄蛾雌蛾找一找 比较蚂蚁、蚕蛾、蜻蜓,它们的外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共同点:都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昆 虫休息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