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课件】第17课 望洞庭 课件+ 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三上课件】第17课 望洞庭 课件+ 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6 21:11:09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望洞庭
任务一:整体读,感知美
任务二:理解读,洞察美
任务三:用心读,深化美
任务一:
整体读 感知美
望洞庭
即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题意:
望洞庭湖看见的景象
岳阳楼是洞庭湖畔的标志性建筑,可以登楼远眺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岳阳楼不仅是观赏洞庭湖美景的绝佳地点,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洞庭湖美景
岳阳楼

君山位于洞庭湖中,与岳阳楼隔湖相望。君山上有72座大小山峰,总面积0.96平方公里,景色秀丽,现为国家5A级旅游区。
洞庭湖美景
君山

南湖是洞庭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优美的湖光山色和丰富的水生资源而闻名。游客们可以在此享受宁静的湖畔时光。
洞庭湖美景
南湖

洞庭湖湿地被誉为“东方的天鹅湖”,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这里栖息着许多珍稀鸟类和水生动物,是观鸟和生态研究的好地方。
洞庭湖美景
洞庭湖湿地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tíng


wèi

pán
诗人怎么把洞庭湖的美写出来呢?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的波光
指湖光和秋月
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指湖面
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诗意:夜晚的洞庭湖湖光和秋月相互映照,优美、平静。洞庭湖湖面微波荡漾,就像一块没有打磨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形容平静清澈
的洞庭湖面
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独体字
jìng
yáo
wèi

yín
pán
学写字
yáo
半包围结构,先内后外。“缶”的第二横长,在横中线上。走之的捺要舒展,托住右上部分。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任务二:
理解读 洞察美
1、诗人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什么?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2、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
1、诗人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什么?
君山
“湖光秋月两相和”
“柔和的月光”与“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相互辉映,朦胧淡雅。
“两相和”这个词,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水天一色的美好,还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平和、安然的心境。
“潭面无风镜未磨”
洞庭湖面微波荡漾,就像一块没有打磨的镜子。
“镜未磨”三个字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隐约的美。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为什么八百里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只是一个小银盘?
因为诗人站得远,看得全,皎洁的月光下,八百里洞庭湖如同一只银盘,在月下无风时格外平静。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为什么拥有七十二峰的君山在诗人眼里只是银盘的青螺?
远古传说:洞庭湖中原本并没有岛屿。洞庭湖经常狂风大作,人们苦不堪言。面对此情此景,洞庭湖里的 72 位螺姑娘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连在一起,这就是现在的君山。
以“螺”喻山,生动描绘了君山的外形特点,为诗歌增添了生趣。
看到的
想到的
洞庭湖
君山
未磨镜
白银盘
青螺
2、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湖光秋月和,
潭面镜未磨。
洞庭山水翠,
盘里一青螺。
VS
正因为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
无风
正因为是遥望洞庭,远处的君山才显得这样娇小玲珑
遥望
白银
正因为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才会洒满了湖面。
任务三:
用心读 深化美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命运好像要让刘禹锡沉沦低头,他是否消沉失落?
写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秋,刘禹锡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一次,52 岁的刘禹锡被贬和州经过洞庭湖,观望洞庭湖的景色而写下了此诗。他有才华、有抱负,却经历了漫长的贬谪生涯,还接连失去了亲人和挚友。
正值残秋,万物凋敝,刘禹锡却高唱: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回望不得志的一生,从不悲伤失意,永远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吟唱着: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失意时写下的这首《望洞庭》,没有悲伤,没有难过,有的只是欣赏风景时的快乐和愉悦。
从不被困难打倒,永远乐观向上,身处逆境也要昂首向前。这是怎样的胸襟和气魄啊!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水月交融
潭面如镜
湖水如盘
君山如螺
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望洞庭
[课时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磨”。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与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重难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八百里洞庭,水天一色,烟水茫茫,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摄人心魄。远望洞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它永远是一幅鲜活灵动的天然山水画。
这么美的景色,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它呢?一千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看见了秋月辉映下的洞庭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板书:望洞庭)现在,就让我们追随他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望洞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2.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相:相互。和:和谐。遥望:远望。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打磨过的铜镜。比喻月下的湖面虽然平静,但有点朦胧,像没有磨过的铜镜。
3.请同学们根据诗歌的朗读节奏把诗读熟。
课件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1.在秋天的夜晚望洞庭湖,会有一种怎样的美感呢?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好好体味诗中蕴含的美好意境。
2.究竟是哪些景物吸引了诗人刘禹锡呢?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结合注释,发挥想象。
3.集体交流,理解诗句意思。
课件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湖光、秋月”是怎样吸引诗人刘禹锡的呢?这是怎样的湖水?
(湖光、秋月两相辉映,让诗人沉醉在这独特的宁静温柔之中。清澈而平静的湖水。)
(2)抬起头,我们又看见了一轮怎样的秋月呢?(皎洁的秋月)
师:是啊,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月,这样的月辉映着这样的水,它们已经融为一体了,多么和谐呀!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
(3)为什么是“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镜子”,贴切地表现了洞庭湖的安宁温柔。)
师:湖面无风,像一块未磨的镜子,朦朦胧胧,多么宁静啊!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4)归纳诗意:清澈明净的湖水与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课件出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诗人远远地望去,那山已不是山,水亦不是水,它们成了“白银盘里一青螺”。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的田螺。这时,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发言)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洞庭湖)“青螺”又指什么?(君山)
(6)(课件出示)诗人为什么说“白银盘里一青螺”?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朗读)
(7)归纳诗意:在皓月银辉之下,远远望去,洞庭湖中的君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如同一个银白色的盘子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4.这首诗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浓郁的画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全诗,感悟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四、拓展延伸
洞庭湖这么美,我们也当一回小诗人或小散文家,来赞一赞洞庭湖,好吗?大家可以用上一些优美的语句,或者生动形象的比喻,还可以发挥奇妙无比的想象,写一首诗或一段话。
[教学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类文阅读-17古诗三首
天平山中
[明] 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
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
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释】茸茸(róng):小雨又细又密又柔和的感觉。
楝(liàn):江南一带常见的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枇(pí)杷(pa):树的名称。果实黄色圆形,味甜,春夏之间成熟。
徐行:慢慢地走。 山深浅:山路的远近。
1.下列选项中,对诗中“山深浅”一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山的大小。 B.山路的远近。
C.山路的宽窄。 D.指山的深浅程度。
2.“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两句从多角度描写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图。茸茸细雨,微微南风,令人感到舒远惬意,这是从 角度写;一支支楝花,一树树枇杷,明艳夺目,这是从 角度描写;一路上黄莺唱着婉转的歌,令人感到轻快悦耳,这是从 角度描写。
3.请将“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翻译成白话文:

4.本诗最后一句中的“送”字用得非常精妙,请说说它精妙在哪里呢?
5.本诗前两句,诗人的着眼点在“景”,你还知道写“景”的诗句吗?把它们写下来吧。
参考答案
1.B 2.触觉 视觉 听觉
3.顺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4.“送”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回家路上“莺啼”相伴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5.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1.解释词语。
半轮秋: 影: 发:
2.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词是 。
3.诗中用到了五个地名,它们是 、 、 、 、 。
4.说说“影入平羌江水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你还知道李白的其他诗吗?请写出一首。
参考答案
1.半圆秋月 月光 出发 2.半轮
3.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三峡 渝州
4.半圆的秋月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5.示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