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 考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
1.《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这一规定表明,《天朝田亩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
A.绝对平均主义 B.公平正义
C.军事政治合一 D.自由民主
2.[2024·浙江湖州期末] 太平天国运动代表了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是 ( )
A.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B.引起中央权力下移
C.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彻底瓦解封建秩序
◆ 考点二 洋务运动
3.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下列企业体现“求富”这一思想的是( )
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上海轮船招商局
C.天津机器局 D.福州船政局
4.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统治阶级为挽救自身危亡而发起的自救运动,虽然为工业化打下了基础,但是只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表面的变化,洋务企业也抑制了私人资本的自由发展。该学者意在强调洋务运动( )
A.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B.不能有效解决国家所处困境
C.颠覆了传统的社会价值体系
D.将中国纳入了近代化的轨道
◆ 考点三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5.有诗云:“老将稀龄更猛威,镇南关外马如飞,先士卒,出兵奇,凉山直捣凯歌归”“镇南大捷惊寰宇,钦北故居耀神州”。诗中“老将”是指 ( )
A.左宗棠 B.冯子材 C.邓世昌 D.林永升
6.[2024·浙江宁波期末] 随着外国商人和传教士的涌入,英美将军舰驶入了中国内河,主要是长江流域。1913年,美国专门为长江巡弋建造了两艘军舰,第二年,这两艘军舰就沿长江一路驶到了距离长江入海口2100千米的重庆。上述军舰驶入内河和重庆分别是根据( )
A.《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C.《天津条约》《马关条约》
D.《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7.[2024·浙江海宁月考] 日本侵占台湾后,台湾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抗争,1895年5—10月,台湾义勇军和留台清军展开了一波又一波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留台清军的将领是 ( )
A.左宗棠 B.邓世昌
C.刘永福 D.郑成功
◆ 考点四 瓜分中国的狂潮
8.[2024·浙江台州期末]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下列项中属于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新表现的有( )
①中国接受协定关税和开放五口通商 ②列强在通商口岸合法开设工厂 ③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 ④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英法等西方国家获取了在长江各口岸及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直到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却是东三省、天津和北京一带。这最有可能是因为 ( )
A.洋务运动建立新式军事工业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
C.列强遵守“东南互保”协议
D.传统的经济模式具有排他性
10.[2024·浙江淳安月考] “自强”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掀起了以“自强”为目标的仿效西方的新政运动。该运动 ( )
A.创办了军事工业上海机器织布局
B.始终不曾脱离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框架
C.实现了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
D.期间创建的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全军覆没
11.[2024·浙江丽水发展共同体月考] 鸦片战争后,面对外来侵略,魏源主张在必要时以守内河为主,放弃对外洋和海口的控制。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认为,在“近日财用极绌”的情况下,务必“统天下全局通盘合筹”,主张必要时放弃陆疆而保海疆。这反映了( )
①列强对华侵略重点转移 ②中国人海权意识的觉醒 ③晚清国防实力较为有限 ④太平天国牵制清朝精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2.[2024·浙江温州月考] 近代中国某一不平等条约的第六款第一条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该条约( )
A.使国家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B.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刺激列强瓜分中国野心,掀起了瓜分狂潮
D.是清政府与英、德、法、俄等八国签订于1901年的
13.(24分)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申报》作为当时有一定影响力的报纸,对这场战争进行了报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为朝鲜必当与日本力争,断不可稍有退让。”“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李新军《甲午战争前夕的 申报>舆论》
材料二 《申报》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报道
战役 报道
黄海 战役 当日击沉倭船四艘,伤三艘;倭船败北后,由我船带回旅顺口赶紧修理
辽东 战役 《连胜倭奴电音》:“自本月十五至二十三日,九连城、摩天岭、大连湾、旅顺口诸处水陆各军,日与倭奴交战,连获大胜,击毙倭奴无数”
材料三 《申报》关于甲午中日战争消息的来源构成
消息来源 分类
自采 事件当事人讲述、官府线人情报、朝廷谕旨、社会舆论
公开征求 来自国内与国外,其中国外最多的是来自日本
转载 (翻译) 转载国内同行报纸和国外报纸,其中香港与日本报纸是转载消息的两大重要来源
——摘编自曾庆雪等《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申报>的失实报道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前夕《申报》对战争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态度的历史与现实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中《申报》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报道,可以确定的史实有哪些 哪些属于失实报道 依据材料三,分析失实报道出现的原因。(9分)
(3)对《申报》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态度与报道,应该如何评价 (6分)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1.A [解析] 《天朝田亩制度》的这一规定体现了农民起义中的绝对平均主义,故选A项。
2.B [解析] 据本题材料和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引起了清政府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彻底瓦解封建秩序”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3.B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民用企业,体现了“求富”的思想,故选B;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和福州船政局都是军事工业,体现的是“自强”的思想,排除A、C、D三项。
4.B [解析] 据材料“虽然为工业化打下了基础,但是只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表面的变化”可知,该学者强调洋务运动的局限性,认为它并不能帮助中国走出困境,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促使了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萌发,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不可能颠覆传统的社会价值体系,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5.B [解析] 根据材料“镇南关外马如飞”“镇南大捷惊寰宇”并结合所学可知,诗中的“老将”是指冯子材,B项正确;左宗棠收复了新疆南北两路,排除A项;邓世昌和林永升在黄海海战中牺牲,排除C、D两项。
6.C [解析] 据所学可知,1858年英、法、美、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此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的《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据上述条约,外国军舰可驶入内河和重庆,C项正确。《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不涉及中国内河和重庆,排除A、B项;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没有开放口岸和允许军舰进内河的规定,而且签订时间在《天津条约》和《马关条约》之后,排除D项。
7.C [解析] 据材料“台湾义勇军和留台清军展开了一波又一波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结合所学可知,留台清军将领是刘永福,C项正确;左宗棠没有参与台湾抵抗日军侵略的斗争,排除A项;邓世昌是北洋水师的将领,排除B项;公元1662年,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排除D项。
8.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中国接受协定关税和开放五口通商,属于1842年《南京条约》的内容;②列强在通商口岸合法开设工厂,属于1895年《马关条约》的内容;③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不属于甲午战败的影响。由此可知,属于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新表现的有②④。C项正确,排除A、B、D项。
9.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长江各口岸及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在1863年之前,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且具有明显反侵略性,故“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却是东三省、天津和北京一带”,B项正确;洋务运动建立新式军事工业与西方人在华游历的地点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东南互保”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督抚所策划的中国近代史上的事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这一时期,传统的经济模式已经开始解体,且与西方人在华游历选择的地点无关,排除D项。
10.B [解析] 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后”“自强”“仿效西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运动是洋务运动,它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始终不曾脱离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框架,B项正确;上海机器织布局属于民用企业,排除A项;洋务运动没有实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排除C项;在威海卫之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排除D项。
11.C [解析] 据本题材料“魏源主张在必要时以守内河为主,放弃对外洋和海口的控制”“李鸿章……主张必要时放弃陆疆而保海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面对外来侵略,魏源主张以守内河为主,李鸿章主张加强海防,体现了海权意识的觉醒,②符合题意;李鸿章认为,在“近日财用极绌”的情况下,务必“统天下全局通盘合筹”,说明晚清国防实力较为有限,③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对列强侵华重点的变化展开论述,太平天国运动在1864年已经被镇压,①④不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12.C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该条约规定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结合所学可得出这是《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排除A项;《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1901年,清政府与英、德、法、俄等八国签订《辛丑条约》,排除D项。
13.(1)态度:主张对日采取强硬态度,甚至战争。历史原因:受传统“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轻视日本。现实原因: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效,中国国力有所增强;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认识不足。
(2)确定的史实:中日在黄海、辽东发生了战争。失实报道:在黄海海战和辽东战役中,中国获胜。原因:战争消息来源众多,真假难辨;清政府封锁消息,报道较少;报纸编辑的政治立场或主观意图的影响;消息多来自外界或社会舆论,权威性不高。
(3)评价:反映了国人希望国家走向强盛的爱国热情;但是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民众;给后世的历史研究带来一定的干扰。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断不可稍有退让”“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可知,《申报》主张对日采取强硬态度,甚至战争。第二小问,历史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中国人传统观念(“天朝上国”观念)的角度回答;现实原因,从洋务运动的成果、对日本的认识不足等方面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在黄海、辽东发生了战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黄海海战和辽东战役中,中国获胜是失实的报道,中国在两次战役中都失败了。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战争消息来源多、清政府封锁消息、报纸编辑的政治立场、消息的权威性等方面分析回答。第(3)问,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对其反映的国人的爱国热情给予肯定,从对民众的误导、对后世历史研究的干扰等方面回答其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