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6 17:1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 考点一 戊戌维新运动
1.[2024·浙江强基联盟月考] 《史记·商君书·弱民》有曰:“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韩非曾言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近代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办报纸,议论时政,宣传维新变法。这反映了两个改革的主要不同在于( )
A.前者是奴隶制改革,后者是封建制改革
B.前者在于弱民愚民,后者在于开启民智
C.前者意在打击儒学,后者意在弘扬儒学
D.前者引发“百家争鸣”,后者促进思想解放
2.[2024·浙江丽水发展共同体月考] “开出晚清思想界之革命,所关尤重”“斯时智慧骤开,如万流潏沸,不可遏抑”“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上述言论评价的是晚清时期的 ( )
A.开眼看世界 B.洋务新政运动
C.百日维新 D.辛亥革命运动
◆ 考点二 义和团运动
3.[2024·浙江湖州南浔月考] 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挡,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里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4.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这种“灭洋”是全方位的,只要是来自外国的东西,一律都采取排斥的态度。这种态度 ( )
A.深受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影响
B.源于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C.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是对帝国主义科学分析后的自觉行动
◆ 考点三 八国联军侵华
5.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这里的“鬼子”是指( )
A.英国军队 B.英法联军
C.八国联军 D.日本军队
6.[2024·浙江金华卓越联盟月考] 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各省督抚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由此表明 ( )
A.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B.阶级矛盾的强化与民族矛盾的弱化
C.中央政府的腐朽与地方官员的清明
D.长江流域的发展与黄河流域的衰败
◆ 考点四 民族危机的加深
7.[2024·浙江淳安月考] 下表主要内容出自近代中国所签订的某不平等条约,它是( )
条款 主要内容
第二款  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
第六款  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系照海关银两市价易为金款
第七款  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2024·浙江丽水月考] 晚清一条约中写明:“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以下选项中,与上述内容出自同一条约的是 ( )
A.开放通商口岸的传教权
B.列强获得了内河航行权
C.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
D.增开沙市、重庆等口岸
9.[2024·浙江嘉兴期末] 下表是近代某一著作的目录(节选)。这一著作 ( )
卷数 卷名
卷三  诸子创教改制考
卷四  诸子改制托古考
卷七  儒教为孔子所创考
A.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B.拉开了戊戌维新运动的序幕
C.有利于动摇“恪守祖训”的观念
D.旨在批判东汉以来的古文经
10.有学者认为,“1898年的改革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中国学者在统治最高层对政府进行全面的现代化改革,这是他们面对西方的威胁作出的勇敢回应”。这一改革 ( )
A.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制度
B.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运动
C.由于维新派的妥协,以失败告终
D.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1.[2024·浙江创新发展联盟月考] 19世纪中后期,国家逐步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社会各阶级、阶层为挽救危局作出各种努力。下列对相关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 )
事件 主要内容
①  太平天国运动  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代表了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②  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引进西方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③  戊戌维新运动  在维新派支持下,光绪皇帝推行大量行之有效的举措,实现了除旧布新
④  义和团运动  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某文献记载,某年7月14日,盟国以保护公使馆的外国人生命安全为由,出兵占领天津并威胁要开往北京,中外冲突由此加剧。这一冲突最终导致(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资产阶级维新思潮高涨
C.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
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新党在各个部门中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直到举世都为之震惊,认为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维新速度也瞠乎其后。
——《字林西报》
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紧的有两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换句话说,以后读书人要做官不能靠虚文,必须靠实学。第二,调整行政机构。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设了一个农工商总局。……他们(指读书人)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是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时人对变法的“节奏”所持的看法,并作出评价。(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9分)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B [解析] 根据材料“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燔诗书而明法令”可知,商鞅变法旨在愚民和弱民,而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办报纸,议论时政,宣传维新变法”,营造变法的氛围,旨在开启民智,B项正确;商鞅变法是封建改革,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排除A项;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加强秦国实力,并非打击儒学,排除C项;商鞅变法是“百家争鸣”的表现之一,“百家争鸣”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战国生产力的大发展,排除D项。
2.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维新派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清政府中的守旧势力以种种理由阻止变法的开展,致使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目标,C项正确。
3.B [解析] 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体现出了强大的民族精神,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反抗清政府的统治,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都是清政府的官兵与敌人进行作战,其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没有对列强造成很大影响,故C、D项错误。
4.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时期出现的盲目排外思想,主要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有关,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无法区分先进文明和侵略之间的关系,B正确,排除D。义和团运动与维新运动无直接关系,排除A;义和团运动属于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排除C。
5.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庚子闹‘拳’”指义和团运动,直接引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题干中“联军”“鬼子”指八国联军,C项正确。
6.A [解析] 据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时南方各省督抚与列强洽商的“东南互保”协议,体现了清政府中央权威遭到削弱,地方督抚实力的扩张,A项正确;材料强调“东南互保”客观反映出中央权力的削弱与地方督抚权力的扩张,没有反映阶级矛盾的强化与民族矛盾的弱化,排除B项;材料不是强调中央政府的腐朽与地方官员的清明,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长江流域的发展与黄河流域的衰败情况,排除D项。
7.D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规定,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爱国运动,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不准中国人在此居住,D项正确。
8.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内容出自《辛丑条约》,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也出自《辛丑条约》,C项正确;通过《黄埔条约》,近代西方侵略者获得了在中国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的权利,排除A项;使列强开始取得中国内河航行权的条约是《天津条约》,排除B项;增开沙市、重庆等口岸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排除D项。
9.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抨击了东汉以来的古文经,将孔子奉为托古改制的先师,冲击了守旧势力的理论基础,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观念,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资政新篇》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排除A项;“公车上书”拉开了戊戌维新运动的序幕,排除B项;康有为旨在通过批判东汉以来的古文经来宣扬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排除D项。
10.D [解析] 1898年,康有为等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动维新运动,维新运动中颁布的一系列举措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正确;维新运动最终失败,并未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清末新政中出现的“皇族内阁”使得部分立宪派人士转而支持革命运动,排除B项;维新运动主要是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反对而失败,排除C项。
11.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代表了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①正确;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④正确。①④正确,B项正确。洋务运动中,地主阶级洋务派引进西方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②错误;戊戌维新运动是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开展的,维新派试图推行大量除旧布新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最终并没有成功,③错误。故排除A、C、D项。
12.C [解析] 列强以保护公使馆外国人的生命安全为由侵略中国的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C项正确。
13.(1)看法:节奏过快。评价:一方面反映了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反映了维新派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为改革失败埋下隐患。
(2)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行政机构,裁撤冗员。意图:选拔人才;减少政府财政支出;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可归纳出,时人认为变法的节奏过快。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调整行政机构……同时他添设了一个农工商总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改革科举制度、调整行政机构、裁撤冗员等方面概括维新运动的政治措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戊戌变法的知识,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指出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