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 考点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2024·浙江湖州安吉月考] 明朝中期,江南一位地主低价购买了当地的大片沼泽地,并雇佣贫苦乡民治理。他将部分土地改为良田,开凿水池养鱼,水池上筑舍养猪,在其余空地种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上述现象反映了( )
A.明朝已出现了手工工场
B.该地区是中国经济中心
C.农业经营模式的多样化
D.江南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2.[2024·浙江宁波鄞州中学期中] 有史料这样描述17世纪苏州发生的新变化:“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对这一变化解读最准确的是 ( )
A.官营手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的崛起
C.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3.[2024·浙江诸暨中学期中] 湖州双林镇在明初是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村,随着缫丝业的发展,在明末成为拥有1.6万多人的大镇。该镇的人口主要是外来的商贾、小手工艺者等。这反映了明代 ( )
A.政府推行工商皆本政策
B.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C.商帮资本雄厚
D.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 考点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
4.[2024·浙江丽水发展共同体月考]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出现这样的思想观点: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才能达到圣贤境界;强调主观能动性以及以个人的内心为准则。持此观点的思想家是 ( )
A.黄宗羲 B.李贽
C.王守仁 D.朱熹
5.[2024·浙江湖州安吉月考]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黄宗羲该段言论表明他( )
A.否定传统道德 B.抨击君主专制
C.主张工商皆本 D.提倡个性自由
6.“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句话体现了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李贽
◆ 考点三 科技
7.[2024·浙江温州环大罗山联盟期中] 下图是一枚我国发行的关于古代科学家徐光启的邮票,关于其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B.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
C.对古代农业科技进行了总结
D.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8.[2024·浙江宁波期中] 某史书讲述某一历史人物时提及:“习华言,易华服,读儒书,从儒教,以博中国人之信用,其教始能推行。”他是 ( )
A.传教士 B.皇帝
C.士大夫 D.旅行家
9.清朝学者袁景晖在《建始县志》中说:“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这说明 ( )
①当时中国人口增量大,稻谷无法满足人们的粮食需求 ②包谷、洋芋等外来物种适合在山地种植,且耐旱高产 ③马铃薯等外来物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 ④过度垦荒造田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带来了消极影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2024·浙江台金七校联盟期中] 生活在明代后期的松江人何良俊称:“余谓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盖因四民各有定业……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其反映的经商热潮导致 ( )
A.白银货币化现象出现了
B.地区贸易网络核心形成
C.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解体
D.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11.[2024·浙江镇海中学期末] 王夫之说:“天下之治,统于天子者也。以天子下统乎天下,则天下乱。故封建之天下,分其统于国;郡县之天下,分其统于州。州牧刺史,统其州者也,州牧刺史统一州而一州乱,故分其统于郡。郡守,统其郡者也,郡守统一郡而一郡乱,故分其统于县。上统之则乱,分统之则治者,非但智之不及察;才之不及理也。”这表明王夫之主张 ( )
A.扩大君主权力
B.恢复西周时期分封制
C.健全监察制度
D.避免权力的高度集中
12.[2024·浙江宁波三锋联盟期中] 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与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合作修订历法、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深刻地认识到几何学在数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当中的基础作用。此外,利玛窦还绘制并刊印《坤舆万国全图》等多幅世界地图,具体介绍了全球地理知识。这些反映出( )
A.西学东渐成为当时主流
B.中国传统科技已走向衰落
C.部分士大夫拥有包容开放的心态
D.传播西方科学知识是传教士来华的主要目的
13.(22分)[2024·浙江杭州S9联盟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天下之乱治,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摘引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摘引自顾炎武《日知录》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摘引自王夫之《黄书·大正》
材料二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摘引自《王文成公全书》
材料三 利玛窦的贡品单
天主像一幅
油画两幅:圣路加教堂圣母像摹本、圣处女怀抱耶稣像
镀金边金丝封面每日祈祷书一本
镶宝石十字架一具
报时自鸣钟一座
三棱镜两块
缀纯银链的三角形玻璃杯两个
大西洋琴一张
奥泰琉斯《月相》一书
世界地图册《万国图志》一套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末清初思想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守仁理论体系的核心。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陆王心学。(6分)
(3)指出利玛窦在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名称。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利玛窦“送礼”的手段、动机及客观历史影响的角度,阐述明朝中后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概况。(阐述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句通畅,表述成文)。(10分)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C [解析] 从材料中的“他将部分土地改为良田,开凿水池养鱼,水池上筑舍养猪,在其余空地种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可以看出,当时农业生产中的农副产品种类多样,并非仅仅种植粮食,说明农业经营模式的多样化,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农业,而非手工业,因此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手工工场,排除A项;仅仅从材料案例中,并不能看出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多种农业经营方式的出现,和阶级矛盾并无关联,排除D项。
2.C [解析] 依据材料“机户出资,织工出力”可知,这一时期纺织业领域出现了使用雇佣劳动力的规模经营,反映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的萌芽,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营手工业,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纺织业生产,而非工商业市镇兴起,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排除D项。
3.D [解析] 据材料可知,缫丝业的发展推动湖州双林镇人口集聚,工商业发展,发展为工商业市镇,D项正确;明朝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而非工商皆本政策,排除A项;新的经营方式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工商业市镇兴起,而非商帮资本雄厚,排除C项。
4.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倡心学,认为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才能达到圣贤境界,强调主观能动性以及以个人的内心为准则,C项正确;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排除A项;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排除B项;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排除D项。
5.B [解析]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理论旨在批判君主专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黄宗羲否定传统道德,排除A项;工商皆本以及个性自由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D项。
6.B [解析] 顾炎武强调社会责任感,主张经世致用,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被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正确。
7.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科学家徐光启精晓农学,著有《农政全书》,对古代农业科技进行了总结,C项正确;西晋时期的裴秀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排除A项;元朝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排除B项;唐朝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所写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排除D项。
8.A [解析] 根据材料“以博中国人之信用,其教始能推行”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一些传教士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故A项正确,排除B、C、D项。
9.D [解析] 根据材料“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及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稻谷无法满足人们的粮食需求,马铃薯等外来物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包谷、洋芋等外来物种适合在山地种植,且耐旱高产,但是过度垦荒造田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带来了消极影响,①②③④正确。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10.B [解析] 材料反映了明代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农业劳动力减少,农民中有不少人从事工商业,导致地区贸易网络核心形成,B项正确;白银货币化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但不是经商热潮导致的,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我国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排除C项;农业劳动力减少不利于农业发展,影响粮食总产量,排除D项。
11.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王夫之认为,权力过于集中会导致混乱的出现,适当分权有利于统治,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对君主权力的扩大,排除A项;材料体现分封制、郡县制、州郡县等制度下都应该分权,无法得出王夫之主张恢复西周分封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王夫之反对权力的高度集中,并未提及监察制度,排除C项。
12.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部分士大夫拥有包容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西方科技,C项正确;“西学东渐成为当时主流”的说法由材料无法得出,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传教士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排除D项。
13.(1)新变化:反传统、反教条;反封建专制,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原因:君主专制强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的壮大;程朱理学失去活力。
(2)核心:“致良知”。评价:对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明清以来哲学思潮主流。
(3)名称:《坤舆万国全图》。阐述:利玛窦从欧洲出发,为了传播宗教,带着基督教的相关画像、地图、钟表和玻璃杯来到中国,其中钟表是统治者较为感兴趣的物品,利玛窦在中国传播文艺复兴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致力于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架起桥梁。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盖天下之乱治,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可分析出反传统、反教条;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反封建专制,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当时君主专制强化;结合明朝经济发展状况可分析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市民阶层的壮大,程朱理学失去活力。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是故谓之良知”可分析出“致良知”。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对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明清以来哲学思潮主流。第(3)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坤舆万国全图》。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利玛窦“送礼”的手段、动机及客观历史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利玛窦从欧洲出发,为了传播宗教,带着基督教的相关画像、地图、钟表和玻璃杯来到中国,其中钟表是统治者较为感兴趣的物品,利玛窦在中国传播文艺复兴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致力于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架起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