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
预习目标一: 掌握字词 音 我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并将诗句读准确,读出停顿。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形 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把易错的生字词写一写。
义 这三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我能把它们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目标二: 整体感知 这三首诗中,诗人看到了黄昏的江水、多彩的庐山、雪压的梅花,这些景物在诗人眼中有什么特点呢?请写在下面的表格里。
预习目标三: 思考质疑 结合图片,谈谈你理解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拓展 查阅资料,对白居易、苏轼、卢钺三位诗人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俯视
-b
侧视
么1
正视
正视
侧视
俯视
诗中的景物
景物的特点
江水
庐山
梅花(共29张PPT)
题西林壁
壹
初读,于反复吟诵中明诗意
品读,于多元观察中辨“不识”
比读,于深入探究中悟哲理
贰
叁
壹
初读
于反复吟诵中
明诗意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著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作品。
走近作者
题西林壁
苏轼(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shì
题 西 林 壁
书写,题写
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墙壁
大意: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看
各不相同
大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从侧面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认识、
辨别
因为、由于
大意: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这座山,
指庐山
贰
品读
于多元观察中辨“不识”
问题一:
苏轼为何“不识庐山”?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找到观察点
那么苏轼身在山中哪些位置观察庐山的?
请你把文中表示位置的字圈出来。
横、侧、远、近、高、低
2、感受“不同风光”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点观察庐山,看到了哪些景色?
找出诗句读一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
成岭
侧看
成峰
“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岭
相连的山
峰
高而尖的山
特点:坡度和缓、连绵
特点:坡度大、细长高耸
2、感受“不同风光”
山岭
像这样层层叠叠的山脉
叫作“层峦叠嶂”
这些由险峻的高山连成一片的山脉
叫作“崇山峻岭”
这些山脉高低起伏,一眼望不到边
叫作“连绵起伏”“绵延不绝”
2、感受“不同风光”
山峰
各种奇形怪状的山峰排列着
叫作“奇峰罗列”
一座座险峻的山峰像巨人般耸立着
叫作“危峰耸立”
像这座山峰高高直立,直入云端
叫作“高耸入云”“直插云霄”
2、感受“不同风光”
你能说一说“横看庐山”和“侧看庐山”会是怎样的景色吗? 如果能用上这些描写岭和峰的成语就更好了。
横看庐山,_______________ ;
侧看庐山,_______________ 。
2、感受“不同风光”
横看庐山,连绵起伏;
侧看庐山,危峰耸立。
横看庐山,绵延不绝;
侧看庐山,直插云霄。
横看庐山,层峦叠嶂;
侧看庐山,高耸入云。
横看庐山,崇山峻岭;
侧看庐山,奇峰罗列。
2、感受“不同风光”
3、想象“万千风光”
那身在庐山的远处、近处、高处与低处,看到的景又是怎样的呢?
苏轼并没有细说,只告诉我们———
“远近高低各不同”
站在_______________处看,
庐山__________________ 。
都有哪些不同的景象呢? 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站在远处看,
庐山连绵起伏,一眼望不到边。
站在近处看,
庐山像一位高大的巨人耸立在眼前。
站在低处看,
庐山高大险峻,一眼望不到头。
3、想象“万千风光”
站在高处看,
庐山云雾缭绕,隐隐约约。
3、想象“万千风光”
多少文人墨客,用诗句写下了庐山不同的美!请你说一说。
瞧,诗仙李白站在庐山远眺,
望见了一道气势磅礴的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初夏,白居易走进庐山上的大林寺,看到漫山遍野的桃花。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来到庐山脚下抬头仰望。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庐山的景色真是千姿百态,变幻无穷啊!
问题二:那苏轼为什么能看到这么多的美景呢?
苏轼曾两次游庐山,第二次在山中流连了十余日,就是这样的连续观察,再加上多角度的细致观察,才让他欣赏到庐山“各不同”的美景。
连续地、多角度地、细致地观察
问题三:
诗人见识了庐山的不同面貌,
为何还说自己“不识庐山”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为庐山景色千姿百态,所以作者心生疑惑,不知哪个才是庐山的真面目。
作者在庐山看到的景色只是庐山的一面,未能领略到它的全貌。
看来,有时候我们还要跳出事物本身,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才能了解事物的真面目呀!
瞧,诗人在描绘庐山美景时,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真是了不起!
叁
比读
于深入探究中
悟哲理
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说明一个深刻道理的诗。
哲理诗
你还知道哪些富含哲理的诗句?
请列举诗句和说明其所蕴含的哲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唐]李商隐《登乐游原》
。
哲理:这启示人们要珍惜当下,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宋]苏轼《题西林壁》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意在告诉人们要不断进取、奋发向上。
哲理: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境界,开阔胸襟。
哲理: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些诗句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大用场。
请读一读下面这些生活情境,填写合适的诗句。
张爷爷急着想治好自己的糖尿病,却被卖假药的人骗了, 在我们看来很容易拆穿的骗局,他却没看出来。 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奶奶退休后,过上了舒适的老年生活,但她总是念叨“ 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叹时间过得太快。
当我们只顾贪玩,没有心思读书时,老师语重心长地说:“‘__________ ,__________ ’要多读书,才能获得智慧。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题西林壁
【课时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蕴含的哲理。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指名背诵古诗《暮江吟》。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白居易从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随着时间的变化,观察到了江面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本课后两首诗《题西林壁》《雪梅》。
二、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知作者,释诗题
1.教师:《题西林壁》这首诗的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是——(苏轼)谁来说说你了解的苏轼?(出示苏轼简介)
2.出示诗题:齐读课题,看到题目,你可以知道有关这首诗的哪些信息?
预设:“题”是书写、题写的意思,西林是指的西林寺,壁是石壁所以诗题就告诉我们这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
(二)读古诗,明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
2.出示诗中会写字,指导书写,重点指导“缘”。
缘:右上角是“互”少一横,注意写好撇折与横撇。
3.教师: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
点拨:诗的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借景说理。
预设: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
4.读诗的前两句,说一说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预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庐山的样子因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异,我知道了: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结果也会不同。
5.读后两句,思考:
①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预设: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②后两句蕴含哲理,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启发呢?
预设: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观察分析事物。
(三)多诵读,悟诗情
1.教师:《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的总结,描写了诗人从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位置所观察到的庐山不同的样子,并借景说理,告诉人们认识事物要客观全面。
2.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等方式读这首诗。
3.四人小组展示朗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