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达标检测卷(原卷+解析卷)高中物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期中达标检测卷(原卷+解析卷)高中物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10-28 10:48:55

文档简介

期中达标检测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7题为单选题,8~10题为多选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如图所示,把茶杯压在一张白纸上,第一次用水平力迅速将白纸从茶杯下抽出;第二次以较慢的速度将白纸从茶杯下抽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次拉动白纸过程中,纸对茶杯的摩擦力大一些
B.第一次拉动白纸过程中,纸对茶杯的摩擦力大一些
C.第二次拉出白纸过程中,茶杯增加的动量大一些
D.第一次拉出白纸过程中,纸给茶杯冲量大一些
2.汽车安全性能是汽车品质的重要指标.当汽车以50 km/h左右的速度撞向刚性壁障时,撞击使汽车的速度瞬间变到0,壁障对汽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轰”的一声巨响之后,载着模拟司乘人员的崭新轿车眨眼间被撞得短了一大截,安全气囊打开,将司乘人员分隔在驾驶前台和座椅之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碰撞实验中,汽车受到的冲击力只和汽车速度有关
B.碰撞实验中,汽车受到的冲击力只与汽车质量有关
C.碰撞实验中,安全气囊的作用是减少司乘人员的动量改变量
D.碰撞实验中,安全气囊的作用是通过增加作用时间来减少司乘人员受到的冲击力
3.如图为跳水运动员从起跳到落水过程的示意图,运动员从最高点到入水前的运动过程记为Ⅰ,运动员入水后到最低点的运动过程记为Ⅱ,忽略空气阻力,则运动员(  )
A.过程Ⅰ的动量改变量等于零
B.过程Ⅰ的动量改变量等于重力的冲量
C.过程Ⅱ的动量改变量等于零
D.过程Ⅱ的动量改变量等于重力的冲量
4.如图甲所示,悬挂在竖直方向上的弹簧振子,在C、D两点之间做简谐运动,O点为平衡位置.振子到达D点时开始计时,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一个周期内的振动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振子在O点受到的弹簧弹力等于零
B.振子在C点和D点的回复力相同
C.t=0.3 s时,振子的速度方向为竖直向上
D.t=0.5 s到t=1.5 s的时间内,振子通过的路程为3 cm
5.如图所示,虚线和实线分别为甲、乙两个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的图像.已知甲、乙两个振子质量相等.则(  )
A.甲、乙两振子的振幅之比为1∶2
B.甲、乙两振子的频率之比为1∶2
C.第1 s内甲振子的加速度为正值
D.第2 s末乙的回复力最大
6.图甲为演示单摆共振的装置,实验时依次让不同的单摆先摆起来,观察单摆P(图中未标出)能达到的最大振幅A和稳定时的振动频率f,并描点记录在图乙中,用光滑曲线连接各点得到如图丙所示曲线.重力加速度g取π2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摆P的固有频率约为1 Hz
B.装置甲中只有一个单摆的摆长约为1.0 m
C.当单摆P稳定时的振动频率为1.0 Hz时,先振动的单摆摆长约为0.25 m
D.单摆P的振动周期总为2 s
7.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物体M,物体上有光滑的半圆弧轨道,最低点为C,两端A、B一样高.现让小滑块m从A点由静止下滑,则(  )
A.m不能到达B点
B.m从A到C的过程中M向左运动,m从C到B的过程中M向右运动
C.m从A到B的过程中M一直向左运动,m到达B的瞬间,M的速度为零
D.M与m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
8.劲度系数为20 N/m的水平弹簧振子,它的振动图像如图所示,则图线上的P点反映出此时刻(  )
A.弹簧振子的运动方向沿x轴正向
B.弹簧振子的运动方向沿x轴负向
C.由t=0到图线上P点时刻振子所经过的路程为37.5 cm
D.由t=0到图线上P点所示时刻的这段时间内,振子运动的位移为2.5 cm
9.A,B两球沿一直线运动并发生正碰,如图所示为两球碰撞前后的位移—时间图像,a、b分别为A,B两球碰前的位移—时间图像,c为碰撞后两球共同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若A球质量是m=2 kg,则由图可知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A、B碰撞前的总动量为3 kg·m/s
B.碰撞时A对B所施冲量为-4 N·s
C.碰撞前后A动量变化为6 kg·m/s
D.碰撞中A、B两球组成的系统损失的动能为10 J
10.如图甲所示,一轻弹簧的两端分别与质量为m1和m2的两物块A、B相连接,并且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其中m2=4 kg.现使m1瞬时获得水平向右的速度,并以此刻为计时零点,两物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从图像信息可得(  )
 
A.在t1时刻A与B两物块的动能之比为2∶1
B.在t4时刻A与B两物块间的弹簧处于伸长状态
C.从t3到t4时刻弹簧由伸长状态逐渐恢复原长
D.从0到t4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6 J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40分)
11.(8分)惠更斯在推导出单摆的周期公式后,用一个单摆测出巴黎的重力加速度,小华同学受此启发,在学习完单摆的相关知识后,他想到用单摆等器材测量出学校所在地的重力加速度.在测量过程中,他用到了以下的器材:长约1 m的细绳、小钢球、铁架台、刻度尺、游标卡尺、手机秒表等.
(1)按照图甲所示装置组装好实验器材,用刻度尺测量摆线(悬点到摆球最顶端)的长度;用游标卡尺测定摆球的直径,测量结果如图乙所示,则该摆球的直径为______mm.
(2)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摆球应选用体积较小、质量较大的小球
B.绳子的弹性越好越利于减小实验误差
C.为了便于测量周期,摆角越大越好
D.测量周期时,应从摆球到达最低点时开始计时
(3)该同学测出不同摆长L和对应的周期T,并在坐标纸上作出T2-L图线如图丙所示,接着他计算出图线的斜率k,则学校所在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g=________(用k和π表示).
12.(8分)如图所示为“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装置示意图,弧形管道固定在铁架台上,末端系铅垂线.A、B是两个相同大小的钢球,直径为d,质量分别为m1、m2(m1>m2),管道内径略大于钢球直径.B球用长为l的细线悬挂,通过调整悬点高度使其刚好位于管道末端出口处,使A球从某一高度沿管道滚下与B球正碰,碰撞后,B球绕悬点摆动,最大摆角为θ,A球飞出后下落高度为H,落在水平地面上的P点,OP间的水平距离为s,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
(1)两球碰撞后瞬间,B球获得的速度大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用题给符号表示).
(2)下列有关本实验的做法正确的是______.
A.实验前调节管道末端水平,保证碰撞前、后A球水平飞出
B.为测量A球碰前速度大小需记录小球从管道滚下的竖直高度
C.利用铅垂线找到A球飞出时在水平地面上的投影点O,进而测量飞出的水平距离s
D.本实验可以不测量速度的具体数值,因此不需要知道A球下落的高度H
(3)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两球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请写出碰前系统具有的总动量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题给符号表示).
13.(12分)如图所示,弹簧振子以O点为平衡位置,在B、C两点之间做简谐运动,B、C相距40 cm,当振子经过B点时开始计时,经过1 s,振子首次到达C点.求:
(1)振子的振幅和频率;
(2)振子在5 s内通过的路程.
14.(12分)如图所示,有一质量为m的小球,以速度v0滑上静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的光滑圆弧轨道.已知圆弧轨道的质量为2m,小球在上升过程中始终未能冲出圆弧,重力加速度为g,求:
(1)小球在圆弧轨道上能上升的最大高度;(用v0、g表示)
(2)小球离开圆弧轨道时的速度大小.期中达标检测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7题为单选题,8~10题为多选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如图所示,把茶杯压在一张白纸上,第一次用水平力迅速将白纸从茶杯下抽出;第二次以较慢的速度将白纸从茶杯下抽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次拉动白纸过程中,纸对茶杯的摩擦力大一些
B.第一次拉动白纸过程中,纸对茶杯的摩擦力大一些
C.第二次拉出白纸过程中,茶杯增加的动量大一些
D.第一次拉出白纸过程中,纸给茶杯冲量大一些
【答案】C 【解析】两次拉动中,茶杯和纸之间均发生相对滑动,因此受到的均为滑动摩擦力,因压力不变,则由f=μFN可知,两次拉动时纸给杯的摩擦力相同,A、B错误;第二次慢拉动白纸过程中,摩擦力作用时间长,则产生的冲量较大,根据动量定理可知,茶杯获得的动量大一些,C正确;第一次迅速拉动白纸过程中,摩擦力作用时间短,故纸给茶杯的冲量小一些,D错误.
2.汽车安全性能是汽车品质的重要指标.当汽车以50 km/h左右的速度撞向刚性壁障时,撞击使汽车的速度瞬间变到0,壁障对汽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轰”的一声巨响之后,载着模拟司乘人员的崭新轿车眨眼间被撞得短了一大截,安全气囊打开,将司乘人员分隔在驾驶前台和座椅之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碰撞实验中,汽车受到的冲击力只和汽车速度有关
B.碰撞实验中,汽车受到的冲击力只与汽车质量有关
C.碰撞实验中,安全气囊的作用是减少司乘人员的动量改变量
D.碰撞实验中,安全气囊的作用是通过增加作用时间来减少司乘人员受到的冲击力
【答案】D 【解析】根据Ft=mΔv可知冲击力与速度和质量及作用时间均有关,A、B错误;安全气囊的作用是增加作用时间,减小冲击力,C错误,D正确.
3.如图为跳水运动员从起跳到落水过程的示意图,运动员从最高点到入水前的运动过程记为Ⅰ,运动员入水后到最低点的运动过程记为Ⅱ,忽略空气阻力,则运动员(  )
A.过程Ⅰ的动量改变量等于零
B.过程Ⅰ的动量改变量等于重力的冲量
C.过程Ⅱ的动量改变量等于零
D.过程Ⅱ的动量改变量等于重力的冲量
【答案】B 【解析】过程Ⅰ中只受重力,动量改变量等于重力冲量,故不为零,A错误,B正确;过程Ⅱ的入水速度不等于零,末速度为零,因此动量改变量不等于零,C错误;过程Ⅱ中,受重力和水的阻力,动量改变量等于合力的冲量,D错误.
4.如图甲所示,悬挂在竖直方向上的弹簧振子,在C、D两点之间做简谐运动,O点为平衡位置.振子到达D点时开始计时,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一个周期内的振动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振子在O点受到的弹簧弹力等于零
B.振子在C点和D点的回复力相同
C.t=0.3 s时,振子的速度方向为竖直向上
D.t=0.5 s到t=1.5 s的时间内,振子通过的路程为3 cm
【答案】C 【解析】弹簧振子在平衡位置(O点)的回复力为零,通过受力分析可知,弹簧弹力等于振子所受的重力,A错误;弹簧振子的回复力大小与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成正比,由于OC=OD,则振子在C点和D点的回复力大小相等,方向不同,B错误;根据题图乙可知,t=0.3 s时,振子的速度方向为竖直向上,C正确;t=0.5 s到t=1.5 s的时间内,振子通过的路程为6 cm,D错误.
5.如图所示,虚线和实线分别为甲、乙两个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的图像.已知甲、乙两个振子质量相等.则(  )
A.甲、乙两振子的振幅之比为1∶2
B.甲、乙两振子的频率之比为1∶2
C.第1 s内甲振子的加速度为正值
D.第2 s末乙的回复力最大
【答案】D 【解析】根据图像可知,甲的振幅为2 cm,乙的振幅为1 cm,所以甲、乙两振子的振幅之比为2∶1,A错误;两波周期之比为1∶2,根据f=,所以甲、乙两振子的频率之比为2∶1,B错误;第1 s内甲振子的位移为正值,回复力为负值,所以加速度为负值,C错误;第2 s末乙处于波谷位置,回复力最大,D正确.
6.图甲为演示单摆共振的装置,实验时依次让不同的单摆先摆起来,观察单摆P(图中未标出)能达到的最大振幅A和稳定时的振动频率f,并描点记录在图乙中,用光滑曲线连接各点得到如图丙所示曲线.重力加速度g取π2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摆P的固有频率约为1 Hz
B.装置甲中只有一个单摆的摆长约为1.0 m
C.当单摆P稳定时的振动频率为1.0 Hz时,先振动的单摆摆长约为0.25 m
D.单摆P的振动周期总为2 s
【答案】C 【解析】图乙为单摆P的共振曲线,振幅最大时对应的频率0.50 Hz接近或等于其固有频率,A错误;单摆P振幅最大时,先振动的单摆与P的固有周期相近或相同,P的固有周期约为2.0 s,由T=2π可求得其摆长约为1.0 m,说明装置中至少还有一个单摆的摆长约为1.0 m,B错误;当单摆P稳定时的振动频率为1.0 Hz时,先振动的单摆的固有频率也为1.0 Hz,由T=2π,可得摆长约0.25 m,C正确;单摆P做受迫振动的周期与先振动的单摆周期相同,D错误.
7.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物体M,物体上有光滑的半圆弧轨道,最低点为C,两端A、B一样高.现让小滑块m从A点由静止下滑,则(  )
A.m不能到达B点
B.m从A到C的过程中M向左运动,m从C到B的过程中M向右运动
C.m从A到B的过程中M一直向左运动,m到达B的瞬间,M的速度为零
D.M与m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
【答案】C 【解析】M和m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不受外力,动量守恒,没有摩擦,系统的机械能也守恒,所以根据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和系统的机械能守恒知,m恰能达到小车M上的B点,到达B点时小车与滑块的速度都是0,A错误;M和m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m从A到C的过程中以及m从C到B的过程中m一直向右运动,所以M一直向左运动,m到达B的瞬间,M与m速度都为零,B错误,C正确;小滑块m从A点静止下滑,物体M与滑块m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水平动量守恒,竖直方向合外力不为零,竖直方向动量不守恒,故系统动量不守恒.没有摩擦,M和m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D错误.
8.劲度系数为20 N/m的水平弹簧振子,它的振动图像如图所示,则图线上的P点反映出此时刻(  )
A.弹簧振子的运动方向沿x轴正向
B.弹簧振子的运动方向沿x轴负向
C.由t=0到图线上P点时刻振子所经过的路程为37.5 cm
D.由t=0到图线上P点所示时刻的这段时间内,振子运动的位移为2.5 cm
【答案】AC 【解析】P点稍后的时刻,质点的正向位移大于xP=2.5 cm,所以可以判定弹簧振子在时刻tP运动方向沿x轴正方向, B错误,A正确;由图像知,在0~3.5 s这段时间内,振子所通过的路程为×4×5 cm=35 cm,3.5 s末到tP的这段时间Δt内再通过2.5 cm,所以路程s=37.5 cm,C正确;位移是矢量,振动的位移是指振动质点相对于平衡位置的距离,P点所在位置为+2.5 cm.但运动的位移则是指质点在某段时间的初、末两时刻位置的变化,在t=0时刻振子在+5 cm处,在tP时刻振子在+2.5 cm处,所以其运动的位移为-2.5 cm,其大小为2.5 cm,方向沿x轴负方向,D错误.
9.A,B两球沿一直线运动并发生正碰,如图所示为两球碰撞前后的位移—时间图像,a、b分别为A,B两球碰前的位移—时间图像,c为碰撞后两球共同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若A球质量是m=2 kg,则由图可知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A、B碰撞前的总动量为3 kg·m/s
B.碰撞时A对B所施冲量为-4 N·s
C.碰撞前后A动量变化为6 kg·m/s
D.碰撞中A、B两球组成的系统损失的动能为10 J
【答案】AC 【解析】由x-t图像可知,碰撞前有:A球的速度vA= m/s=-3 m/s,B球的速度vB= m/s=2 m/s,碰撞后有:A、B两球的速度相等,为vA′=vB′= m/s=-1 m/s,对A、B组成的系统,A、B两球沿一直线运动并发生正碰,碰撞前后都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系统的动量守恒,碰撞前后A的动量变化为ΔpA=mvA′-mvA=4 kg·m/s,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碰撞前后A的动量变化为ΔpB=-ΔpA=-4 kg·m/s.又ΔpB=mB(vB′-vB), 所以mB=kg,所以A与B碰撞前的总动量为p总=mvA+mBvB=- kg·m/s,由动量定理可知,碰撞时A对B所施冲量为IB=ΔpB=-4 kg·m/s=-4 N·s,碰撞中A、B两球组成的系统损失的动能ΔEk=mv+mBv-(m+mB)vA′2,代入数据解得ΔEk=10 J,A、C错误;B、D正确.故选A、C.
10.如图甲所示,一轻弹簧的两端分别与质量为m1和m2的两物块A、B相连接,并且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其中m2=4 kg.现使m1瞬时获得水平向右的速度,并以此刻为计时零点,两物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从图像信息可得(  )
 
A.在t1时刻A与B两物块的动能之比为2∶1
B.在t4时刻A与B两物块间的弹簧处于伸长状态
C.从t3到t4时刻弹簧由伸长状态逐渐恢复原长
D.从0到t4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6 J
【答案】CD 【解析】以m1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对0~t1时间内的过程,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1v1=(m1+m2)v,将v1=3 m/s,v=1 m/s,代入解得m1=2 kg,t1时刻速度相同,根据动能的公式Ek=mv2, 则Ek∝m,可知A与B两物块的动能之比为1∶2,A错误;t3到t4时刻m2的速度减小,m1的速度增大到初始时刻,说明从t3到t4时刻弹簧由伸长状态逐渐恢复原长,t4时刻弹簧恢复原长,B错误,C正确;当m1和m2的速度相等时,弹簧弹性势能最大,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Epm=m1v-(m1+m2)v2, 代入解得Epm=6 J,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40分)
11.(8分)惠更斯在推导出单摆的周期公式后,用一个单摆测出巴黎的重力加速度,小华同学受此启发,在学习完单摆的相关知识后,他想到用单摆等器材测量出学校所在地的重力加速度.在测量过程中,他用到了以下的器材:长约1 m的细绳、小钢球、铁架台、刻度尺、游标卡尺、手机秒表等.
(1)按照图甲所示装置组装好实验器材,用刻度尺测量摆线(悬点到摆球最顶端)的长度;用游标卡尺测定摆球的直径,测量结果如图乙所示,则该摆球的直径为______mm.
(2)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摆球应选用体积较小、质量较大的小球
B.绳子的弹性越好越利于减小实验误差
C.为了便于测量周期,摆角越大越好
D.测量周期时,应从摆球到达最低点时开始计时
(3)该同学测出不同摆长L和对应的周期T,并在坐标纸上作出T2-L图线如图丙所示,接着他计算出图线的斜率k,则学校所在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g=________(用k和π表示).
【答案】(1)14.15 (2)AD (3)
【解析】(1)游标卡尺的读数为14 mm+3×0.05 mm=14.15 mm.
(2)为了减小空气阻力对实验的影响应选择质量大、体积小的球,故A正确;要保证摆长不变,绳子不能选择弹性绳,故B错误;单摆周期公式在摆角很小时才成立,故C错误;测量周期时,应从摆球到达最低点时开始计时,故D正确.
(3)根据T=2π,得T2=L,斜率为k,则g=.
12.(8分)如图所示为“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装置示意图,弧形管道固定在铁架台上,末端系铅垂线.A、B是两个相同大小的钢球,直径为d,质量分别为m1、m2(m1>m2),管道内径略大于钢球直径.B球用长为l的细线悬挂,通过调整悬点高度使其刚好位于管道末端出口处,使A球从某一高度沿管道滚下与B球正碰,碰撞后,B球绕悬点摆动,最大摆角为θ,A球飞出后下落高度为H,落在水平地面上的P点,OP间的水平距离为s,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
(1)两球碰撞后瞬间,B球获得的速度大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用题给符号表示).
(2)下列有关本实验的做法正确的是______.
A.实验前调节管道末端水平,保证碰撞前、后A球水平飞出
B.为测量A球碰前速度大小需记录小球从管道滚下的竖直高度
C.利用铅垂线找到A球飞出时在水平地面上的投影点O,进而测量飞出的水平距离s
D.本实验可以不测量速度的具体数值,因此不需要知道A球下落的高度H
(3)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两球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请写出碰前系统具有的总动量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题给符号表示).
【答案】(1) (2)AC (3)m1s+m2
【解析】(1)两球碰撞后,B球由静止摆到题图示位置,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2g(1-cos θ)=m2v,
解得v2=.
(2)本实验与平抛运动的知识相结合,将小球的速度测量转换成距离测量,简化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因此实验前调节管道末端水平,保证碰撞前后A球做平抛运动,A正确;为测量A球碰前速度大小需要将A球单独释放,不与B球发生碰撞时,测量平抛运动的水平和竖直位移,如果通过记录小球从管道滚下的竖直高度,由于不知道管道的光滑程度,不能利用机械能守恒计算碰前速度,B错误;利用铅垂线找到A球飞出时在水平地面上的投影点O,进而测量飞出的水平距离s,C正确;本实验需要测量速度的具体数值,D错误.
(3)根据动量守恒定律,两球碰撞过程中满足m1v1=m1v1′+m2v2.A球碰后的速度为v1′,根据平抛运动规律H=gt2,s=v1′t,得v1′=s .
则碰前系统具有的总动量大小为m1v1=m1v1′+m2v2=
m1s +m2.
13.(12分)如图所示,弹簧振子以O点为平衡位置,在B、C两点之间做简谐运动,B、C相距40 cm,当振子经过B点时开始计时,经过1 s,振子首次到达C点.求:
(1)振子的振幅和频率;
(2)振子在5 s内通过的路程.
【答案】(1)20 cm 0.5 Hz (2)200 cm
【解析】(1)振子的振幅为平衡位置到B或者C的距离,即弹簧振子的振幅为A=OB=OC=BC=20 cm,
弹簧振子从B到C经历了半个周期用时1 s,即
tBC=T=1 s,
解得T=2 s.
弹簧振子的频率为f==0.5 Hz.
(2)弹簧振子每半个周期走过的路程为2A,则在5 s内通过的路程为
s=5×2A=200 cm.
14.(12分)如图所示,有一质量为m的小球,以速度v0滑上静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的光滑圆弧轨道.已知圆弧轨道的质量为2m,小球在上升过程中始终未能冲出圆弧,重力加速度为g,求:
(1)小球在圆弧轨道上能上升的最大高度;(用v0、g表示)
(2)小球离开圆弧轨道时的速度大小.
【答案】(1) (2)
【解析】(1)小球在圆弧轨道上上升到最高时两物体速度相同,系统在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规定v0的方向为正方向,有mv0=3mv,
解得v=,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v=×3mv2+mgh,
解得h=.
(2)小球离开圆弧轨道时,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则有
mv0=mv1+2mv2,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则有mv=mv+×2mv,
联立以上两式可得v1=-v0,则小球离开圆弧轨道时的速度大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