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穷人》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穷人》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7 12:4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穷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会写“汹、涌”等 14 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 18 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以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
4. 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体会文中描写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语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体会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
探究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法、朗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当我们面对他们时,我们会怎么做呢?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个穷人的家庭,去看看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穷人)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会问:穷人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为什么穷?课文中的穷人会有怎样的故事等问题。
2. 背景介绍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俄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师:在那个时代,穷人的生活非常艰难,但他们依然有着美好的品质和情感。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认识这些穷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或请教同学。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读书姿势和阅读速度。
2. 生字词学习
出示生字词:“汹、涌、澎、湃、熄、掀、困、唉、淋、嘿、糟、嘛、皱、勺”
指名认读,正音。“汹”读“xiōng”,不要读成“xōng”;“涌”读“yǒng”,是后鼻音;“澎”读“péng”,“湃”读“pài”,注意这两个字的读音和写法;“熄”读“xī”,可与“息”字对比记忆;“掀”读“xiān”,注意读音和动作的联系;“困”读“kùn”,可组词“困难”“困境”等;“唉”读“āi”,表示叹气的声音;“淋”读“lín”,注意与“林”字的区别;“嘿”读“hēi”,表示打招呼或表示惊讶等;“糟”读“zāo”,可组词“糟糕”“糟蹋”等;“嘛”读“ma”,在句子中一般读轻声;“皱”读“zhòu”,可做动作演示,让学生理解其含义;“勺”读“sháo”,注意与“勾”字的区别。
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意思,如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反义词、结合生活实际、直观演示等。例如,“汹涌澎湃”可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想象波涛汹涌的画面来理解;“熄灭”可结合生活中关灯、灭火等情景理解;“困难”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遇到的困难来体会;“糟糕”可通过举例“今天的考试考得很糟糕”来理解;“皱眉头”可让学生做动作来感受。
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如“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等,教师可进行详细解释。“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自作自受”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开火车读生字词,巩固读音。
3.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后,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围绕这件事,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边读边做批注。
4. 梳理课文内容
指名回答问题,教师相机指导概括主要内容和划分段落的方法。
参考答案:课文主要讲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2 自然段):写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第 3 11 自然段):写桑娜在探望生病的西蒙时,发现西蒙已死,便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家中。
第三部分(第 12 27 自然段):写渔夫归来,得知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桑娜和渔夫的想法不谋而合。
教师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并板书在黑板上。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1. 学习第一部分(第 1 2 自然段)
指名读第 1 2 自然段,思考:这两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如“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通过“寒风呼啸”“汹涌澎湃”“又黑又冷”等词语,描绘出了恶劣的天气和环境,与“温暖而舒适”“干干净净”“闪闪发亮”的小屋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桑娜的勤劳能干。同时,也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暗示着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
师:从这段描写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还能感受到桑娜对家人的关爱,尽管生活贫困,但她依然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家。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读出环境的恶劣和小屋的温馨,以及桑娜的勤劳和对家人的爱。
2. 学习第二部分(第 3 11 自然段)
自由读第 3 11 自然段,思考:桑娜在探望西蒙时,看到了什么?她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回答,如“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桑娜的善良和同情心,她看到西蒙生病且无人照顾,孩子又那么小,出于本能的善良,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抱回了家,尽管她自己的生活也很艰难。
师:“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桑娜当时复杂的心理活动。她的心跳得厉害,一方面是因为她担心丈夫回来后会不同意自己的做法,毕竟他们自己的生活已经很困苦了;另一方面是因为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给家庭带来更大的负担,但她又无法忍心看着两个孩子无人照顾而死去。“非这样做不可”体现了桑娜善良的本性和强烈的同情心,这种情感战胜了她对生活困难的担忧。
重点研读桑娜抱孩子回家后的心理描写部分(第 9 11 自然段)。
师: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她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她的心情。
学生找出句子,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桑娜的心理,“忐忑不安”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桑娜此时内心的不安和矛盾。她既担心丈夫的反应,又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但又坚定地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通过一系列的省略号和问号,生动地表现了她内心的犹豫不决和胡思乱想。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第 12 23 自然段),体会两人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交流。
师:渔夫回来后,桑娜是怎么告诉她关于西蒙的事情的?渔夫的反应是什么?
学生找出对话内容,如桑娜说:“哦,是你!”“是啊,是啊,天气坏透了!哦,鱼打得怎么样?”“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桑娜的紧张和渔夫的果断、善良。桑娜说话时断断续续,表现出她内心的不安;渔夫在得知情况后,虽然也意识到生活的艰难,但毫不犹豫地决定收养孩子,体现了他的善良和担当。
师:从渔夫的语言和动作中,你能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渔夫是一个勤劳、善良、有责任心的人。他虽然生活贫困,但在面对他人的困难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表现出了高尚的品质。
小组讨论:桑娜和渔夫的形象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共同点是他们都非常善良、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不同点是桑娜相对比较细腻、敏感,内心活动更加复杂;渔夫则更加果断、坚毅,在面对问题时能迅速做出决定。
3. 学习第三部分(第 12 27 自然段)
齐读第 12 27 自然段,思考:渔夫做出收养孩子的决定后,桑娜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如“‘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桑娜心情的变化,从之前的忐忑不安到现在的如释重负。她看到丈夫和自己的想法一致,愿意共同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同时也为孩子们有了一个温暖的家而感到欣慰。
师: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文章的结尾简洁而富有深意,“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帐子,让读者看到了七个孩子安静地睡在一起的画面,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的感觉。这个结尾既照应了前文,又让读者感受到了桑娜和渔夫的善良所带来的美好,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他们未来生活的思考,让读者对他们的命运产生深深的关切和祝福。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 小组讨论
师:桑娜和渔夫的生活如此贫困,他们却还要收养两个孤儿,你觉得他们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人性的善良、社会责任、爱的力量等。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善良、关爱他人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不能放弃对他人的帮助和关爱。
2. 联系生活实际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像桑娜和渔夫这样善良、乐于助人的人。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你身边的那些温暖人心的故事。
学生思考后发言,讲述身边的好人好事,如帮助同学学习、照顾孤寡老人、为灾区捐款捐物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从这些人和事中学习什么?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打算,教师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传递爱心,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3. 续写故事
师:课文的结尾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桑娜和渔夫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续写这个故事。
教师提出续写要求: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课文的主题,情节要有合理性和逻辑性,尽量描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等。
学生开始续写故事,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解决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写完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让学生互相阅读和评价对方的作品,提出修改建议。选取部分优秀的续写作品在班级内展示,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
(五)课堂小结
1. 回顾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穷人》这篇课文,认识了善良、勤劳的桑娜和渔夫。谁能来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我们从中学到的品质?
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回答桑娜和渔夫在贫困的生活中收养孤儿的故事,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善良、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品质,教师进行补充和强调。
2. 总结写作方法
师: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如何塑造桑娜和渔夫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作者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气氛,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这些写作方法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美好品质。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能学习运用这些方法,塑造出更加鲜活的人物形象。
3. 情感升华
师:桑娜和渔夫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无比富有。他们的善良和爱心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的心灵。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愿意伸出援手去帮助他人,我们就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希望同学们都能像桑娜和渔夫一样,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2. 把《穷人》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和他们一起分享自己的感受。
3. 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进一步感受他的文学魅力。
五、板书设计
穷人
桑娜:勤劳、善良、忐忑不安
渔夫:勤劳、善良、果断、有责任心
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埋下伏笔
心理描写:展现内心,突出品质
对话描写:表现性格,推动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