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7 18:0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这一事件的胜利一定程度上减缓白银外流,抑制了英国在中国销售大烟,也打击了英国资产阶级在中国的贸易掠夺,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这一事件”( )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C.得到咸丰帝大力支持
D.成为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2.“准许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此条款出自于(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2023年5月,英国大英博物馆举办中国特展“晚清百态”,号称是全球首个涵盖整个19世纪中国的大型特展。展品中包括英国与清政府签订的一份条约原件(这是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此条约( )
A.割让香港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B.进一步加深了中国殖民地化程度
C.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
4.“列强的炮声惊醒了清王朝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抗争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三元里抗英 C.炮轰广州城 D、八国联军侵华
5.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史事排序正确的是( )
①签订《天津条约》
②“亚罗号事件”
③签订(北京条约)
④火烧圆明园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6.如图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结合图片信息可知外国侵略势力对中国的影响是( )
A.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B.打开了中国市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C.使中国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D.使中国赔付了历史上赔款数目最大的战争赔款
7.马克思称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下列各项最能说明这点的是( )
A.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所控制 B.英法以战争为主要手段
C.英法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D.清政府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8.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当清朝的主要力量应付来自东南海疆的英法联军时,俄国趁火打劫,攫取的利益更超乎英法之上。俄国“攫取的利益”主要是( )
A.侵占大片领土 B.索要巨额赔款 C.增开通商口岸 D.获得领事裁判权
9.1844年,他和好友冯云山离开本乡去外县宣传教义,劝导世人信拜上帝。1851年1月11日,他率各地集结而来的会众在金田村正式誓师起义,向清王朝宣战。“他”( )
A.创办了大生纱厂,实业救国 B.领导太平天国运动打击清朝
C.指挥致远舰冲向日舰“吉野号” D.率领独立团赢得“铁军”称号
10.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创办了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下列企业与此有关的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福州船政局 D.安庆内军械所
11.19世纪中期以后,列强加紧蚕食我国边疆地区,使我国出现边疆危机。19世纪60~80年代,侵略过我国台湾的列强有( )
①美国
②英国
③日本
④法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在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中一位外国记者写到“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与该言论相关的是( )
A.丰岛偷袭清军运兵船 B.日军击沉“致远”舰
C.制造旅顺大屠杀 D.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3.郑观应作诗:“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诗中“贼”是指( )
A.英军 B.法军 C.英法联军 D.日军
14.“乙末二三月间,和议将定……康有为创议上书拒之……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于北京……各省蒙昧启辟,实起点于斯举。”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成立京师大学堂 C.武昌起义 D.五四运动
15.1895—1898年,全国创办的主要报刊有31种,60%分布在长江流域。其中有广泛影响的3种报纸—《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前两种都创办于长江流域。这体现了长江文化具有的特质是( )
A.根深叶茂、传承有序 B.与时俱进、家国天下
C.诗情画意、浪漫自由 D.悠久博大、精勤内敛
16.如图为《谭嗣同殉难图》,图中殉难的历史人物所参加的运动是( )
A.义和团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7.如图是某篇课文的知识框架图。中间模糊的地方应该是( )
A.虎门销烟 B.义和团运动
C.清政府灭亡 D.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8.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觉醒,读书人用诗词表达着对国家的忧虑。下列选项中,反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是( )
A.鸦片贩子毁中原,洋人入侵欲成灾 B.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C.烈火焚身迹难平,痛说英法罪孽深 D.晚清庚子风云变,八国列强入京城
19.庄严的紫禁城也早已失去昔日的威严,坐落在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区”俨然成了清王朝的“太上政府”。这一局面始于( )
A.《辛丑条约》 B.《马关条约》 C.《南京条约》 D.《天津条约》
20.据时人记述:为赔洋款,山西一省共捐二百余万金,凡出捐输金者,皆赏给实职官阶。现在因捐输而得官职者纷纷,上至道台、知府,下至知县、教官杂职,皆因捐输而得。据此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 )
A.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B.造成了地方势力壮大
C.加剧了清政府吏治腐败 D.瓦解了科举选官制度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材料二:1856年,太平天国士兵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做长工。”天国竟然变成这样了,该怎么办呀?我迷茫了。
(1)材料一出自哪个文件?该文件有何弊端?
(2)材料二的歌谣反映了哪一事件?这一事件反映了什么?
(3)短短十四年间,太平天国经历了兴起、发展、全盛到转折,最终失败。太平天国最终“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太平天国起义有何伟大历史意义?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材料二:1895年10月,康有为离京南下,在南京会见张之洞。在得到张之洞的资助后,创办了上海强学会,并于1896年1月创办《强学报》。
——岳麓书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三:“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剑桥中国晚清史》
(1)材料一中“我办了一辈子事”是指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朝较为开明的官员发起的什么运动?该运动在中央以谁为领导?简要说明该运动的积极作用。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维新派为宣传变法采取的方式有哪些?
(3)结合材料三,简述这场变法运动的影响?
2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列强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使数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
材料三:
(1)材料一是哪一次战争的形势图?请列举本次战争中的一次战役。
(2)“列强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依据的是哪个不平等条约中的哪一条款?
(3)材料三图片反映了当时中国处于一种怎样的局面?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该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哪一内容最能体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饱受屈辱的原因。
三、论述题
25.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段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勇于抗争的英雄人物,请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两位,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
(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林则徐;左宗棠;冯子材;邓世昌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30年代末”“抑制了英国在中国销售大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其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B符合题意;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A;虎门销烟得到道光帝的支持,排除C;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于1856年,排除D。故选:B。
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可知是《南京条约》。1842年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A项正确;《北京条约》增开了天津为商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马关条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辛丑条约》使清朝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这是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条约是《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此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D项正确;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排除A项;《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殖民地化的程度,排除B项;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主权,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净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此列强的炮声指的是鸦片战争,A项正确;三元里抗英、炮轰广州城,都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并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B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年—1901年,晚于鸦片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56年,英国和法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并焚毁了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接着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北京条约》。按照主要史事的时间排序应是②①④③,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
6.答案:A
解析:A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结合图片信息可知,外国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A项正确;B.鸦片战争后,列强便打开了中国市场,开始经济侵略中国,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 C.《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工具,排除C项; D.《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这使中国赔付了历史上赔款数目最大的战争赔款,排除D项。故选:A。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马克思称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结合所学可知,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圆明园,体现了海盗特征,C项正确;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所控制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A项;“以战争为主要手段”无法体现“海盗式”的扩张,排除B项;“清政府赔偿英法巨额白银”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
8.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俄国趁火打劫,攫取的利益更超乎英法之上”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所以,俄国“攫取的利益”主要是侵占大片领土,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索要巨额赔款和增开通商口岸的是英法等国,排除BC项;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A创办了大生纱厂,实业救国的是张謇,排除。B.根据材料“1851年1月11日,他率各地集结而来的会众在金田村正式誓师起义,向清王朝宣战”和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太平天国运动打击清朝统治,符合题意。C指挥致远舰冲向日舰“吉野号”的是邓世昌,排除。D.率领独立团赢得“铁军”称号的是叶挺,排除。故选:B。
10.答案:B
解析:从所学知识可知,与洋务派“求富”主张相关并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是湖北织布局,湖北织布局是为了“求富”,解决军事工业在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而创办的民用工业,B正确;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都是洋务派为“自强”而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ACD排除。故选:B。
1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60—80年代,侵路过我国台湾的列强有美国、日本、法国。19世纪60年代,美国派军队进攻台湾,遭到台湾人民坚决抵抗,大败而归。19世纪70年代,日本借口琉球船民在台湾被杀,向清政府提出交涉。清政府强调台湾和琉球均为中国“属土”,与日本无关,日本政府随即决定武力侵台。1874年,日本派军队进攻台湾。台湾人民据险反击,清政府也派沈葆桢率兵入台。在英美等国“调停”下,日本勒索清政府白银50万两后从台湾撒兵。19世纪中后期,法国侵略清朝的藩属国越南后,又将矛头指向中国。驻扎中越边境的刘永福受越南邀请,率领黑旗军助越抗法,多次取得胜利。清政府后来也派兵入越抗法。1883年底,法国攻击驻守越南的清军,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法国军舰闯入福建马尾军港,对清军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不久,法军攻占台湾基隆港,进犯台北。督办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率部纸抗,击退法军,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②不符合题意,ABD选项中都包含②,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并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侵略者的暴行,选项中只有日本在旅顺大肆屠杀反映的是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旅顺大屠杀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占领军于1894年11月21日攻陷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对城内进行了四天三夜的屠杀,题干信息体现了日军的野蛮性和侵略性,C项正确;丰岛偷袭清军运兵船是日军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的开端,没有体现题意,排除A项;日军击沉“致远”舰是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的结果,没有体现题意,排除B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标志着清政府战败,没有体现题意,排除D项。故选:C。
13.答案:D
解析:A鸦片战争中侵略中国的是英军,排除。B中法战争中与中国交战的是法军,排除。C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组成联军侵略中国,排除。D根据题干“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沟海战”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所以“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中的贼寇是日军,符合题意。故选:D。
14.答案:A
解析:图片题目解答据材料“乙末二三月间,和议将定……康有为创议上书拒之……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于北京……各省蒙昧启辟,实起点于斯举”可知,这反映的是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A项正确;成立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895—1898年,全国创办的主要报刊有31种,60%分布在长江流域……”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全国大部分报刊分布在长江流域,且最重要的《强学报》《时务报》也创办于这一地区,题干信息体现了长江流域的文化特点是与时俱进,且关注家国天下,B符合题意;传承无从体现,排除A;诗情画意与材料无关,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人民水深火热,排除C;材料不体现这一地区文化发展历史,看不出悠久博大,排除D。故选:B。
1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谭嗣同殉难图》”并结合所学可知,谭嗣同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的,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排除D项。故选:B。
17.答案:B
解析:依据“扶清灭洋”口号可知,题干信息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从侧面反映了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灭洋”具有鲜明爱国主义色彩,但同时又盲目排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扶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对清政府的阶级本质认识不清,B符合题意;虎门销烟与林则徐有关,排除A;清政府灭亡是辛亥革命胜利后,排除C;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排除故选:B。
18.答案:D
解析:鸦片贩子毁中原,洋人入侵欲成灾反映的是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排除A项;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排除B项;烈火焚身迹难平,痛说英法罪孽深,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排除C项;根据题干材料“反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是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列强攻入北京城,D项正确。故选:D。
19.答案:A
解析:据题干“坐落在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区’俨然成了清王朝的‘太上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清政府同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规定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所以北京东郊民巷单独被辟为“使馆界”始于《辛丑条约》,故A项符合题意。《马关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内容均没有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的条款,排除BCD项。故选:A。
20.答案:C
解析:A.《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B.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山西的官员聚集在一起造成地方势力壮大,排除B项。C根据材料“为赔洋款,山西一省共捐二百余万金,凡出捐输金者,皆赏给实职官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是近代赔款数额最多的不平等条约,为了赔款,山西省捐二百多万,有捐款的人赏赐当官,官吏进一步腐败,C项正确。D.材料中提到花钱当官,没有提到科举考试的衰落,排除D项。故选:C。
21.答案:(1)《天朝田亩制度》;因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难以施行。
(2)天京事变;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人腐化堕落,争权夺利,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3)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它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解析:(1)文件、弊端:根据材料一“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并结合所学《天朝田亩制度》的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虽因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布在实践中难以施行,但它反映了干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2)事件、反映:根据材料二“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做长工”并结合所学天京事变的知识可知,与此相关的是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该事件的发生也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人腐化堕落争权夺利,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3)根本原因、局限性:根据所学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号集团的团结。但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22.答案:(1)洋务运动;奕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3)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解析:(1)运动、领导、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并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沂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方式:根据材料二“创办了上海强学会,并于1896年1月创协《强学报》”可得出,主要方式是组织学会、创功报刊。
(3)影响:根据材料三“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并结合所学戊戌变法的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23.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2)《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中国处于一种被列强瓜分的局面。
(4)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解析:(1)由图片“1894年、1895年、日陆军、海军进攻路线”可知,材料一是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甲午中日战争中著名的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2)材料二中“列强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依据的是《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增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等。
(3)材料三图片反映的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史实,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由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可以看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24.答案:(1)过程: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3)原因: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综合国力衰弱等。
解析:(1)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幅图是《南京条约》签订的场景,第二幅图是火烧圆明园的情景、第三幅图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情景,第四幅图是《辛丑条约》签订的情景,然后结合与此相关的鸦片战净、第二次鸦片战净、甲午中日战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进行分析,“鸦片战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净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净”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净”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内容:根据材料二“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可知,最能反映出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3)原因: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可从列强侵华、清政府的腐朽、综合国力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综合国功衰弱等。
25.答案:示例:
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的抗争
由于鸦片泛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林则徐主动请求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最终实现了虎门销烟这一壮举。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同日军英勇作战,最后壮烈殉国。他们都是我国的民族英雄,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解析:示例:根据题干要求可选林则徐、邓世昌,这两个人物都属于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因此可提炼出题目为: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的抗净。然后围绕题目,结合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抗击日军的壮举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由于鸦片泛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林则徐主动请求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最终实现了虎门销烟这一壮举。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净,邓世昌在黄海海战冲同日军英勇作战,最后壮烈殉国。他们都是我国的民族英雄,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