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宜城中学五校2025届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一次虚拟的世界文化之旅中,某文明古国境内,一座外形近似“金”字且作为国王陵墓与权力象征的建筑,引起同学们的广泛关注。它位于( )
A.古希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埃及
2.一位游客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听到讲解员指着一历史文物说:“石柱上的法典是迄今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据此,你认为这位游客看到的文物应出自( )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
3.古代印度有一套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下列图片能反映这一制度的是( )
A.A B.B C.C D.D
4.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究其原因,大河流域( )
A.自然资源匮乏 B.文明成果丰硕
C.文化积淀厚重 D.适合农业耕作
5.对于当时雅典的政治制度,他曾经作过这样的表述:“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在他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他是( )
A.伯里克利 B.查士丁尼 C.彼得一世 D.查理一世
6.“作为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和一个环绕地中海的帝国,它具有更多的商品经济成分和拥有议会的政治体制。”该帝国的建立者是( )
A.汉谟拉比 B.凯撒 C.屋大维 D.伯利克里
7.公元前4世纪,“他建立的帝国,使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接触、交流必不可免。他的远征固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开创了欧亚非文化交流的新时代。”这个“帝国”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查理曼帝国
8.在四川抗震救灾的现场上,到处活跃着带有“红十字”标记的医护人员。“红十字”成为舍己为人的象征,始于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据此,你认为“红十字”标记起源于哪一宗教?( )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9.希腊古代文化丰富多彩。要了解早期希腊社会,应查阅( )
A.《荷马史诗》 B.《天方夜谭》 C.《神曲》 D.《哈姆雷特》
10.下列有关欧洲中世纪说法正确的是( )
A.西欧主要国家的历史是从查理曼帝国开始的
B.封君封臣制度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
C.即欧洲的封建社会
D.封臣要直接承担国家的赋税、兵役义务
11.“若干散落居住的家庭组成小群体,处于某个领主保护和控制之下,便形成了中世纪乡村的基本社会单位。”“基本社会单位”指的是( )
A.基督教会 B.西欧庄园 C.自由城市 D.垄断组织
12.中世纪的鼎盛时期,经济的繁荣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被认为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
A.西欧城市的复苏 B.阿拉伯数字的传播
C.中国印刷术的普遍推广 D.大学的兴起
13.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曾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这一宗教的创立者是( )
A.乔达摩·悉达多 B.穆罕默德 C.耶稣 D.克洛维
14.法国大作家雨果曾预言:“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雨果的预言有他的历史依据,因为欧洲大陆上的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三国的雏形就源于( )
A.查理曼帝国 B.克洛维王国 C.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15.日本历史上先后拜了两位老师:中国的隋唐和欧洲。其中向中国的隋唐“拜师学艺”指的是( )
A.幕府制度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工业革命
16.东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有一位皇帝叫查土丁尼,他组织编纂了一系列法律文献,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它们被统称为( )
A.《1787年宪法》 B.《拿破仑法典》 C.《权利法案》 D.《罗马民法大全》
17.《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一部民间故事集,被高尔基称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其创作者是古代( )
A.埃及人 B.印度人 C.阿拉伯人 D.日耳曼人
18.近代欧洲文明是从中世纪欧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14世纪中期以后,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农民通过各种途径扩大耕地面积,同时雇用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自己耕种。由此开始形成的小规模的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是( )
A.庄园经济 B.手工作坊 C.手工工场 D.租地农场
19.彼特拉克曾说过:“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够了,这是我所追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他宣扬的核心思想是( )
A.抽象主义 B.重商主义 C.人文主义 D.理性主义
20.文艺复兴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实质是维护( )
A.新兴无产阶级利益 B.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C.佃户利益 D.封建领主利益
21.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开辟了通往亚洲、美洲的新航路。促成这一活动的中国因素主要是( )
A.造纸术 B.丝绸之路 C.指南针 D.造船技术
22.“15世纪,在葡萄牙正找寻一条绕过非洲前往印度的新水路的时候,一位热那亚的意大利航海者想横渡海洋朝西直行,或许能够更快速更容易到达远东。”这位意大利航海者是( )
A.迪亚士 B.哥伦布 C.麦哲伦 D.达·伽马
23.刘景华在《人类六千年》中写道:“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明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欧洲大西洋沿岸的)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 D.法国大革命
24.探索新航路的过程中,他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这里“他”指的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25.“如果行程顺利,到加勒比和美洲的目的地需要四至六周,这段旅程中,炎热、寒冷和疾病使‘活人货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材料体现了( )
A.三角贸易的血腥 B.印第安人的悲惨处境
C.鸦片贸易的罪恶 D.新航路探索的艰辛
26.“1500—1600年,西欧人在向海外扩张的同时,也在文化、思想、宗教及政治等领域内进行了重大变革。”这一时期的欧洲( )
A.进入封建社会 B.走向资本主义
C.形成凡尔赛体系 D.出现联合的趋势
27.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序幕的事件是( )
A.解散议会 B.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
C.议会重新召开 D.“光荣革命”
28.《全球通史》中写道:“英国资产阶级命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这里的“根源”是( )
A.国王得到拨款后解散了议会 B.国王企图逮捕反对他的议员
C.议会们议员不断抨击国主专权 D.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29.19世纪英国宪法权威W·白芝哥特说:“议会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对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这句话表明( )
A.法律至上,国王也得依法行事 B.议会拥有国家政治生活的一切权力
C.英王无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 D.议会与国王分享国家政治权力
30.“当英国人从海外请来一位荷兰人做国王的时候,随同新的王朝的建立,开始了新的纪元。”哪一部法律文献的颁布使英国“开始了新的纪元”?( )
A.《人权宣言》 B.《独立宣言》 C.1787年美国宪法 D.《权利法案》
二、材料题
31.变革是人类历史的鲜明主题,每一次变革都引人深思。14至18世纪的欧洲经历了一场社会巨变,在各个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不断冲击着旧观念、旧制度……推动欧洲迈入近代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达·芬奇)以新奇的目光重新审视一切的勇气和热情,才能使人类精神从经院的暗室,冲向色彩缤纷的新地……我们相信伟大的时代塑造了达芬奇,而达·芬奇又成为那个时代一个不朽的标记。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
材料三:欧洲殖民者在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黄金、白银,他们还将美洲、非洲和亚洲殖民地的马铃薯、玉米、番茄、烟草、可可、茶叶等作物运回欧洲;把欧洲的葡萄酒、啤酒和毛纺织品销往殖民地。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
材料四:一位即将离开印度的英国总督曾说,他在任期间发动了“三种巨大的社会改良引擎——铁路、统一邮政和电报”。1853年,印度第一条运载旅客的铁路开通。1851年,印度国内出现了第一封电报。1865年,开通了英国与印度之间的电报通讯。
——《英国政府在印度:总督与总督府的故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达·芬奇“新奇的目光”中蕴含着怎样的时代精神?以此精神为核心,欧洲资产阶级开展了一场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的实质是什么?请你列举出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一部作品。
(2)材料二中图示反映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其中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是哪一条航线?(列出序号)
(3)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试着从欧洲和殖民地两个角度分析早期殖民掠夺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述的历史事件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32.14世纪至17世纪早期,欧洲正处在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阶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于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这一时期,人们取得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
材料二: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我回到卡斯提尔,觐见国王,而国王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一一哥伦布日记
材料三:欧洲人的发现还导致新的全球性种族分布,人类种族的混合必然伴随着动植物的相应混合,整个世界都卷入了这种交流,全球性的经济关系开始形成——世界各地都不自觉地成为整体的一部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共同的纱幕”喻指什么?“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是因为什么事件?请举出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一例。
(2)根据材料二,指出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的。材料中哥伦布认为自己到达了印度大陆,实际上他到达了哪一地区?
(3)据材料一及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个历史事件分别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哪些基础。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该历史事件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以上历史事件所反映出欧洲当时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33.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共和制实验失败的原因在于,这种政权形式……违背了“国王在议会中”的历史传统,再者,从17世纪的时代条件看,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资产阶级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在政治上,思想上都极不成熟,共和制成功的条件并不具备。
材料二:复辟初年,议会与王权关系比较和谐……然而,建立在妥协基础上的复辟是不可能根除冲突的,因为它回避了冲突的根源——国家主权所属的问题。
材料三:“光荣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原有的君主制形式继承下来,国王继续保持了许多重要权力……但他只能在议会广泛限制的范围内行使这些权力,国家主权的重心已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议会一边。
——以上材料均引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据材料一,概况指出17世纪“共和制”在英国失败的原因。
据材料二,指出哪两者的妥协导致了复辟,这两者回避不了的冲突根源是什么?
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光荣革命”取得巨大成功的表现。“国家主权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英国建立了什么新的政治制度?
综合上述英国近代国家政体确立的过程,你从中能够得到哪些认识?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子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呈锥体状,下底为正方形,每个侧面都形似汉字的“金”字,故被中国人称为“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D项正确;“金字塔”与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印度,史实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
2.答案:B
解析: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依据题干的关键信息“石柱上的法典是现存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可知,这位游客看到的历史文物应出自《汉谟拉比法典》,是出自两河流域。故选B。
3.答案:B
解析:能够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是B选项中的示意图。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故选:B。
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主要是由于大河流域土地肥沃,适合农业耕种,农业的发展为亚非地区的古代文明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D符合题意;自然资源匮乏错误,正是因为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才能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所以A不符合题意;先有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才能有文明成果,因此此项不是成为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原因,所以B不符合题意;先有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才能有文化积淀,因此此项不是成为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原因,所以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答案:A
解析: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故选A。
6.答案:C
解析: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独揽大权,这实际架空了元老院,标志着罗马从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故选:C。
7.答案:A
解析:据题干“他建立的帝国,使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接触、交流必不可免。他的远征固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帝国是指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进攻波斯帝国灭亡波斯帝国后,亚历山大继续南下,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地、亚、非三洲。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A项正确;罗马帝国于395年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晚于亚历山大帝国,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建立于8世纪,晚于亚历山大帝国,排除C项;查理曼帝国是中世纪帝国,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据说耶稣为拯救人类,带领12个门徒四处游说,触怒了统治者,犹太贵族就勾结罗马总督,把他钉在十字架上,门徒们宣扬耶稣在死后第三天,又复活升天了。耶稣是基督教的创始人,因此,“红十字”标记起源于基督教,故选C。
9.答案:A
解析:《荷马史诗》相传是由古希腊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欧洲社会和迈锡尼文明的重要史料,故选A;《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不符合题意,排除B;《神曲》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意大利诗人但丁创作的长诗,不能反映早期希腊社会,排除C;《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不符合题意,排除D。故选:A。
10.答案:C
解析:据题干“下列有关欧洲中世纪说法正确的是”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日耳曼人建立法兰克王国,欧洲中世纪开始了,也就是欧洲封建社会,C项正确;西欧主要国家的历史是从法兰克王国开始的,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度以土地为纽带而形成,排除B项;封臣不需要直接承担国家的赋税、兵役义务,只对上一级的封君负责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基本社会单位是庄园,B正确。
12.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欧大学的兴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故D项正确;西欧城市的复苏、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中国印刷术的推广,均与题意不符,故A,B,C三项排除。
13.答案:B
解析:据题干“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李生兄弟”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并在麦在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公社。后来,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建立了横跨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B项正确;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排除A项;耶稣是基督教,排除C项;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800年前后,查理大帝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占有西欧罗马的大部分领土,史称“查理曼帝国”。9世纪中叶,查理曼帝国分裂,在帝国疆域的基础上形成了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向唐朝“拜师学艺”指的是大化改新。,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6.答案:D
解析: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后来,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汇纂》,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查士丁尼又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以上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天方夜谭》,考查学生准确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天方夜谭》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的文化瑰宝。故选C项。
18.答案:D
解析:题干信息表明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在一些农村出现了雇佣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租地农场是由一些富裕的农民通过承租、购买土地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他们雇用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这一现象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特点。
19.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文主义。根据材料“彼特拉克”“我只求凡人的幸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之一。14世纪中叶,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出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故C项正确;抽象主义是现代西方艺术(主要是绘画和雕塑)的思潮和流派,产生于20世纪中期,故A项错误;重商主义产生并流行于15世纪至17世纪的西欧,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故B项错误;理性主义于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传播,本质上体现科学和民主,是启蒙运动的哲学基础,故D项错误。
20.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旨在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文艺复兴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B项正确;新兴无产阶级、佃户、封建领主,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21.答案:C
解析: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用于“罗盘”导航技术,经阿拉伯商人传到欧洲,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条件。
22.答案:B
解析:据题干“一位热那亚的意大利航海者想横渡海洋朝西直行,或许能够更快速更容易到达远东”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个航海家指的是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B项正确;迪亚士到达好望角,排除A项;麦哲伦完成环球旅行,排除C项;达·伽马到达印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3.答案:A
解析:刘景华在《人类六千年》中写道“中世纪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昨日黄花而欧洲大西洋沿岸的里斯本、伦敦等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造成这一变化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故选:A。
24.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麦哲伦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故选D。
25.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到加勒比和美洲的目的地需要四至六周……炎热、寒冷和疾病使‘活人货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三角贸易中程的情况。在“三角贸易”的过程中,奴隶贩子在非洲州掳获黑人,然后装入拥挤的船舱,运往美洲卖给美洲的种植园主。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疾病、饥饿等因素,很多黑人死法。材料反映的正是“三角贸易”的这种血腥的本质,A项正确;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土著居民,与题干中到加勒比和美洲的目的地需要四至六周不符,排除B项;鸦片与题干中活人货物不符,排除C项;新航路探索的艰辛与题干中“活人货物”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00—1600年,西欧人积极开辟新航路并进行早期殖民扩张,同时也开展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这些都推动了欧洲走向资本主义,B正确。
2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不断抨击国王专权,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8.答案:D
解析:A.国王得到拨款后解散了议会,导致议会和王权矛盾激化,不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源,排除。B国王企图逮捕反对他的议员,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体现“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的根源”,排除。C议员们不断抨击国王专权,这是表现形式,不是“根源”,排除。D根据题干信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为发展资本主义,英国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因此这里的“根源”是专制王权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符合题意。故选:D。
29.答案:A
解析:据题干议会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对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和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国会颁布《权利法案》,对国王在政治、经济及宗教等事务的权力进行严格的限定,确立了国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基本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上述材料说明了议会权力超过国王,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A项正确;“一切权力”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英国国王是国家的象征,在政治生活中起着代表国家的作用,排除C项;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不与国王分享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
30.答案:D
解析:1688年,议会废黜詹姆士二世,邀请威廉及其妻玛丽继承英国王位,这次政变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故选D。
31.答案:(1)人文主义;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蒙娜丽莎》或《最后的晚餐》
(2)探寻新航路;④
(3)促进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给殖民地带来深重灾难/殖民掠夺。
(4)都促进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解析:(1)时代精神:根据材料一中“使人类精神从经院的暗室,冲向色彩缤纷的新天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达芬奇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达芬奇新奇的目光中蕴含着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作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2)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示意图反映的是新航路的开辟。航线:结合所学可知,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线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这条环球航线应为④。
(3)对欧洲殖民国家的影响:据材料三“欧洲殖民者在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黄金、白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有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殖民地的影响:根据材料三、材料四“三种巨大的社会改良引擎铁路、统一邮政和电报”,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方面将欧洲先进文化传到殖民地,客观上推动了殖民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又给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灾难。
(4)共同影响:据材料中呈现的事件: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掠夺,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出其共同影响: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32.答案:(1)封建神学统治或罗马教会的神学统治;文艺复兴;《但丁》、《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2)建立殖民地;美洲
(3)思想基础、经济基础;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4)走向近代
解析:(1)“共同的纱幕"是指:依据材料一“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一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可知它是封建神学统治或罗马教会的神学统治事件:“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这一时期,人们取得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这层纱幕烟消云散”是因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文学作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但丁和英国的莎士比亚。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其代表作是《神曲》,英国大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哈姆雷特》和《罗密欧和朱丽叶》。
(2)目的:根据材料二“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可知目的是建立殖民地。
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实际到达了美洲。
(3)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新航路开辟以后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影响:结合材料三“全球性的经济关系开始形成——世界各地都不自觉地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州到亚洲、美洲州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4)时代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冲击了教会的陈腐说教,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所以时代特征是走向近代。
33.答案:(1)违背国王在议会中的历史传统;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思想上不成熟。
(2)议会与王权;国家主权所属问题。
(3)根本改变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从国王转移到议会;君主立宪制。
(4)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解析:(1)据材料一“共和制实验失败的原因在于,这种政权形式……违背了‘国王在议会中’的历史传统,再者,从17世纪的时代条件看,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资产阶级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在政治上,思想上都极不成熟,共和制成功的条件并不具备”可知,17世纪“共和制”在英国失败的原因是违背了“国王在议会中”的历史传统;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不成熟。
(2)据材料二“复辟初年,议会与王权关系比较和谐,……然而,建立在妥协基础上的复辟是不可能根除冲突的,因为它回避了冲突的根源——国家主权所属的问题”可知,议会与王权的妥协导致了复辟,这两者回避不了的冲突根源是国家主权的所属问题。
(3)据材料三“光荣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原有的君主制形式继承下来,国王继续保持了许多重要权利。但他只能在议会广泛限制的范围内行使这些权利,国家主权的重心已无可挽回的从国王一边转到议会一边”可知,“光荣革命”取得巨大成功的表现是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没有割断历史、传统。“国家主权的重心”从国王一边转到议会一边,这一变化表明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制度。
(4)综合上述英国近代国家政体确立的过程,从中能够得到的认识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政治制度的确立要与各国的传统相结合;政治制度的确立要与具体国情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