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复习课件(统编版)(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复习课件(统编版)(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7 21:1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高二期中复习
(选择性必修一: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CONTENT
单元导言
知识体系
知识梳理
题型觉醒
2
3
4
1
5
牛刀小试
单元导言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罚。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两者相辅相成。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西方法律发展也有自己的路径,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强调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标 考法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新风向
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热考法
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 热考点
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前瞻考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热考点
知识体系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知识梳理
时期 法治 教化 礼法关系
夏朝 《禹刑》 礼不下庶人 刑礼分野
商朝 《汤刑》 西周 《九刑》 、礼乐制度 春秋 战国 铸刑书(成文法)、法家法治 儒家德治;礼崩乐坏 礼法对立
秦 《秦律》、严刑峻法 焚书坑儒 汉 沿袭秦律、 《二年律令》 独尊儒术、以经注律
魏晋 设置律博士,纳礼入律, 唐 ,中华法系确立 封建礼仪之大成 宋 《宋刑统》《天圣令》 《家礼》《小学》 约律分立
明 《大明律》, 明太祖六谕
清 《大清律例》 “ ”、《圣谕广训》 《九章律》
律令进一步儒家化
《唐律疏议》
《大唐开元礼》
《吕氏乡约》
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约律合流
德主刑辅
礼法结合
圣谕十六条
礼法之争
礼法结合
敬天保民
律令儒家化,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评价: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法律
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儒家 法家
核心观点 人性善,主张德治 人性恶,主张法治
代表人物 及其主张 孔子:“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商鞅:颁行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权益
孟子:“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韩非: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评价 有积极意义,但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不符合当时富国强兵的需求 带来了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秦国在其思想指引下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先秦时期 “德治”与 “法治”之争
“德治”与 “法治”之争实质:是国家治理方式之争
【历史解释】: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特点
知识梳理
材料:中国历代有卷册浩繁、分支众多的法律,法有“六典”,刑有“八议”,都是对特权与等级的保护。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的约束作用微乎其微。
—摘自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封建社会历朝法律的基本特点。
 法律繁多,但仅仅是维护封建皇权统治及各种特权的工具;法律的界定模糊,法自君出,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 
(1)以刑为主,诸法合一:中国封建时代的法律始终以刑法为主,民法、诉讼法、行政法诸法合一,民刑不分。
(2)德主刑辅,以礼入刑:儒家思想对古代法律影响深刻,礼法并用。
(3)法有等级,法外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
(4)以法治吏,维护统治: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社会所说的人治其实就是官治。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控制官吏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
【历史解释】: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特点
知识梳理
材料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建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摘编自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3
【历史解释】中国传统教化的特点和积极作用
知识梳理
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变化: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时期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匡正民风,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包拯家训》
知识梳理
【历史解释】中国传统教化的特点和积极作用
教化理念德育化 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这一核心理念贯穿中国古代教化思想。
教化途径系统化 传统教化系统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化的学校系统和乡约、族法、家规、祭祀礼仪、蒙学等自发的社会教化系统。
教化手段多样化 典范塑造、榜样作用成为古代教化的重要方法,制度规约是传统教化活动的又一方法。
教化内容综合化 我国古代传统教化的显著特征是以儒学经典教育为主,并以通俗教育辅助之。
中国传统教化的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②有利于维护家庭、宗族内部的团结、稳定和发展(凝聚家庭、宗族乃至中华民族)。
③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⑤有利于儒家思想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传承和发展。
知识梳理
【历史解释】中国传统教化的特点和积极作用
【拓展提升】16—18世纪,中西方社会教化的主要差异及原因
项目 中国 西方
差异 以乡约教化百姓,在宣扬儒家思想的同时,最高统治者的圣谕和法律成为宣讲的主要内容 主要以宣扬基督教的教义进行社会教化
原因 君主权力日益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中国古代以乡里制度和保甲制度为特色的乡村治理制度和宗族观念的影响;宋明理学成为封建官方哲学 基督教在西方社会影响深远;宗教改革形成的新教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知识梳理
理学渗透
族规家训
乡约范本《吕氏乡约》

德治与法治之争
秦汉
战国
春秋
西周
清朝
唐朝
魏晋
律令合一
《秦律》
《九章律》
律令儒家化
唐蓝本《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问刑条例》
成文法
子产
铸刑书
孟子
仁政
宣讲皇帝“六谕”
倡礼治《大唐开元礼》
封建礼仪制度集大成
重视家训 基层教化
中华法系确立《唐律疏议》
明朝
宋朝








《大清律例》
圣谕十六条
乡约法律合流
法律
教化
沿用唐律
《宋刑统》
汉代儒学主流化
礼制
敬天保民
孔子
为政以德
《九刑》
三代
礼法渊源
春秋战国
礼法对立
汉代
引礼入法
魏晋
纳礼入律
唐朝
礼法合一
宋元明清
礼法完善
汉代“引礼入法”: 法律儒家化的开端 自汉代“春秋决狱”、“以经注律”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魏晋“纳礼入律”: 法律儒家化完善 统治者开始直接任命儒臣来立法,这些儒臣用儒家思想指导立法并将儒家思想法律化,从而使礼律进一步融合,实现“纳礼入律”
唐代“礼法合一”: 法律儒家化完成 唐朝确立了以“德主刑辅、礼法并用”为主的法律指导思想,以纲常礼教(尊卑亲疏)作为法律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自此,礼与法完全融合,实现了“礼法合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完成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1.渊源
公元前450年左右颁布《十二铜表法》
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纂《罗马民法大全》,
罗马法
①目的:为了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
②地位: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
③本质: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①背景:罗马帝国时期,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和人口的激增,法律制度更加完善。
②地位: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1)日耳曼法
(2)教会法
(3)罗马法的复兴
各日耳曼王国在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的一批成文法,作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
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
11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
知识梳理
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2.发展
日耳曼法和教会法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罗马法的内容和法律精神,为西方近代法律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法律
知识梳理
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3.形成体系
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
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法系,是指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产生于英国,扩大到曾经是英国殖民地、附属国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指欧洲大陆上源于罗马法、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各国法律。
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
不同点 法律渊源 以判例法为主,遵循先例 以成文法为主,强调宪法,一般不承认判例
法官地位 法官地位突出, 可以创立、解释先例 法官作用不太突出,
明确立法和司法分工
受罗马法影响程度 受罗马法影响小 以罗马法为基础
主要代表 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
相同 性质 都是资本主义法律体系。 指导思想 都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 背景 都以商品经济、资产阶级统一民族国家、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基础。 传统 都受罗马法影响 思考:结合P50【历史纵横】对比两大法系的不同,并归纳其相同之处。
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知识梳理
西方法律制度的局限性
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司法实践方面
国家权力结构层面
法律内容方面
注重人权
程序公正
无罪推定
陪审团制度
律师制度
三权分立
坚持权力制衡
生命权
自由权
财产权
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①性质: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阶级性)
②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财产的多少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不平等性)
③黑人、原住民和妇女没有享有完全的公民权(歧视性)
立法权
行政权
司法权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古代中国法治和近代西方法治的不同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知识梳理
原因:
①经济: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程度较高;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②政治:欧洲君主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③思想: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中国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基督教影响了中古时期欧洲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①宣讲教义:保存了一些宝贵的古典文化,更重要是宣讲教义。
②开办学校:包括宗教和世俗学校。学习内容虽然都以宗教为目的,但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社会生活: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基督教会都要介入,几乎所有的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
三、宗教伦理与教化
知识梳理
◎宗教法庭
◎中古时期的婚礼
◎耶稣基督
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作用。
①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②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维护社会秩序;
③保存古典文化,推动欧洲文化、教育发展。
④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加强教会的思想统治,禁锢人们的思想。
【拓展提升】基督教在中古时期的欧洲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知识梳理
新教
三、宗教伦理与教化
知识梳理
积极影响:
①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主张王权高于教权,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③传播和发展人文主义,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促进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消极:
①仍然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
②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多次宗教冲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③一些对教义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被斥为“异端”,遭到迫害。
新教
①反对教皇权威
(打破天主教会精神垄断)
②主张“因信称义”,
(促进思想解放)
③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态度
(有利于资本的积累)
④鼓励人们发财致富。
(激发人们创造财富)
新教排斥其他教派,引起了多次宗教冲突,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宗教改革后新教与天主教的分布
三、宗教伦理与教化
知识梳理
第一次分裂(11世纪)
第二次分裂(16世纪)
新教
路德教
加尔文教
英国国教
313,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合法地位
496,克洛伊皈依,756,丕平献土,建立“教皇国”
基督教影响了中古时期欧洲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知识拓展】基督教演变:
一、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进程
1.开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等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2.奠基
50年代,《婚姻法》《土地改革法》1954年宪法等,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基础。
3.破坏
“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4.新时期
改革开放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1982年宪法以及一批基本法律。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知识梳理
一、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进程
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于1999年写入宪法。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7.新阶段
①十八大以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②2018年《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大法
③202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5.加强
6.形成
知识梳理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国人民发扬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知识梳理
雷锋: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
掏粪工人时传祥:
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
焦裕禄: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的党的好干部
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钢铁战线的老英雄孟泰
地质学家李四光:用科学知识回报祖国的地质学家
数学家华罗庚:最迷糊的店铺伙计、最优秀的数学家
意义:①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
②形成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
③形成了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
④形成了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这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英勇奋斗、艰苦奋斗
20世纪80年代
五讲四美三热爱
21世纪以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世纪90年代
三大系列创建活动
(文明城市、村镇、行业)
爱国主义、以德治国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改革开放后
知识梳理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发展历程: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2007年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012年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影响: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杨善洲
黄大年
张桂梅
杜富国
1.题型特点:比较变化类选择题就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异同或变化的选择题。这一类选择题是高考命题设问中难度较大的题型,通常命题情境复杂(图片、表格、文字材料皆有)。
2.设问方式从形式上看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常用的设问关键词是“相同”“相似”“一致”“共同”“不同”“新发展”“新变化”等。特殊连接词如“前……之后”“但是(但)”“而且(而)”“然而”“与……相比”。
题型觉醒
“比较变化”类选择题
题型觉醒
3.解题方法
第1步:分解题干材料信息。在这一步,我们要重点梳理出是对一个事物还是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比较的项目是什么,每个项目都有什么信息。
第2步:总结比较项目信息,得出结论,如有什么趋势、变化等。
第3步:对接知识,分析选项得出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本质原因或涉及的历史现象;结合选项内容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比较变化”类选择题
题型觉醒
【典例】(全国甲卷.32)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这一变化表明罗马共和国时期( )
A. 系统完备的罗马法体系形成 B. 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利益
C. 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 D. 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扩大
【答案】B【详解】此题考查罗马法的发展变化。依据材料中“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罚金已无足轻重。”可知共和之前至罗马帝国时期,败诉方承担的败诉成本是越来越少,从而体现更多的是维护了公民的利益,故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利益,B项正确;
1. (2024·北京·高考真题)“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 )
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 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
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 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答案】C【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由于判词考查在选官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像《龙筋凤髓判》之类的优秀“范文”被应试举子奉为圭臬。这本书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反映出唐代注重通过判例解读来提升官员的司法素养,C项正确;
牛刀小试
2. (2024·重庆·高考真题)明清时期,宋代女子吴妙静的故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她最初仅因为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可见当时( )
A.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 B.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C.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 D.官绅阶层思想趋于创新
【答案】A【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地方仕宦出于教化需要,不断发掘有关吴妙静的传说故事,在其建造的桥上竖立了“贞女遗芳”牌坊,将其塑造为节孝双全的女性形象,成为地方社会重要的文化资源,仕宦对其形象进行塑造的目的是借此在地方推行王朝教化,强化人们对王朝统治的认同感,从而将地方文化逐步整合到统一的中国文化之中,可见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A项正确
牛刀小试
3.(2024·江苏·高考真题)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 )
A.乡约与法律合流 B.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
C.保甲制形同虚设 D.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答案】D【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博罗县下辖的村里面很注重乡约的作用,地方长官也很慎重选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说明该县很重视乡约在基层的教化和治理的作用,D项正确;
牛刀小试
4.(2024·江苏·高考真题)1980年,攀枝花当地报纸发表《关心群众生活,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文,表达了人民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南京大学地质系肖楠森教授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不畏艰难,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反映出A.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 B.科研成果助力三线建设
C.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D.科学家至诚报国的情怀
【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南京大学地质系肖楠森教授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并结合所学可知,肖楠森教授问询攀枝花的需求后,多次勘查并利用自己的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凸显了他至诚报国的情怀
牛刀小试
5.(2023·辽宁·高考真题)中古时期,西欧司法审判中盛行“决斗裁判”和“神意裁判”。11世纪初,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城市中的商人开始选出仲裁人,并依据“萌芽性的商法”进行审判,逐渐形成了市民法庭。这反映出( )
A.城市崛起促进王权加强 B.自由主义打破封建束缚
C.新兴阶层冲击教会特权 D.商业发展推动司法进步
【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司法审判中由原来的盛行“决斗裁判”和“神意裁判”,11世纪初转变为依据“萌芽性的商法”进行审判,且逐渐形成了市民法庭,这反映了商业发展推动司法进步,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王权加强,排除A项;自由主义思想兴起是在工业革命后,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教会,无法体现新兴阶层冲击教会特权,排除C项
牛刀小试
6.(2023·湖北·高考真题)某学者关注世界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统治者,研究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该统治者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力图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最符合该研究主题的史实是( )
A.罗马帝国一分为二 B.都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C.颁布第一部成文法 D.征服占领北非和意大利
【答案】D【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东罗马帝国时期(西方)。根据材料可以判断,这位罗马帝国统治者力图恢复往日罗马帝国荣耀,可知这肯定是在罗马帝国分裂以后,据材料“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可知该罗马帝国皇帝对法律贡献大,据此可以推断这位罗马帝国皇帝是查士丁尼,据所学可知,查士丁尼在位时期,罗马占领北非和意大利,D项正确;
牛刀小试
7.(2021·湖南·高考真题)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
A.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 B.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C.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答案】B【详解】材料信息是,美国国会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这就加大了最高法院对行政权的监督,从而在内部调整了三权分立体制,故B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国会地位高于最高法院,故A错误;自由裁量权针对的是上诉案件,“压制政府”说法错误,故C错误;这一措施完善了分权与制衡机制,故D错误。
牛刀小试
感 谢 聆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