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月夜忆舍弟》这首五言律诗。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如“戍鼓”“雁声”“露”“月”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能够运用对比、象征等文学手法分析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诗人杜甫对弟弟的深切思念和对战争的厌恶。
培养学生珍视亲情、向往和平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难点:
运用对比手法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寄托。
深入理解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壹
背景学习
叁
深入解析
贰
疏通文意
肆
总结拓展
目录
第一章
背景学习
新课导入
唐肃宗乾元二年,立秋后。在远离长安的边远地区,杜甫对着月亮写下了《月夜忆舍弟》。从此,整首诗便让每一颗思乡怀人的心灵为之震颤。
四百年后的一天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读到这首诗说:浅浅语使人愁。
八百年后的一天 明代文学家钟惺读到这首诗说:含情往复不可言。
一千年后的一天清朝爱国诗人杨伦读到这首诗说:凄楚不堪多读。
那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会读出什么样的滋味呢?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唐代诗人。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因此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代表作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望岳》等。
代表作: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第二章
疏通文意
读通诗文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shù
yàn
sàn
疏通诗意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疏通诗意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译文: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疏通诗意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分散:一作“羁旅”。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译文: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疏通诗意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达,一作“避”。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译文: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第三章
深入解析
深入解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既点明秋季,又以孤雁失群,联想起兄弟失散,引发忆弟的情怀。
赏析:首联从视觉、听觉角度写战时边塞秋天的凄凉景象,渲染悲凉气氛。实行宵禁,人行断绝,这是所见;戍鼓声响,孤雁之声,这是所闻。
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深入解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为什么月是故乡明?明明是普天之下共有一轮明月,本无差别,杜甫为什么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融情于景,在客观实景中融入诗人的主观情感,诗人设想故乡的月亮应该更明更亮,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深入解析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由上联的“思乡”过渡到这联的“忆弟”,自然贴切。此联概括了安史之乱中广大人民饱经忧患、骨肉分离的痛苦遭遇。
深入解析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进一步抒写诗人内心的忧虑之情。既是写深沉的“忆”,更是对“未休兵”的“愤”。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流散的家人的担忧和思念。
深入解析
1、请你选一个词来形容你读到这首诗时候的那份情绪,那份感受,你想到的是哪个词?
解析:忧伤。
悲伤。
思念。
深入解析
2、请你静静朗读《月夜忆舍弟》,想一想,这些字词,杜甫听到了什么?这些声音让你产生怎样的情绪?
解析:他听到了戍鼓声和一雁声。
夜深了,戍鼓敲起来,街道上静悄悄的,这时候听到一声大雁的叫声,凄凉、孤独、忧伤便油然而生。
深入解析
3、从”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中你读到了什么?
解析:战争频繁,战事紧张,戍鼓一敲,人们立刻消失。
一雁,是孤雁,是失群之雁。古人就说“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夜深人静间,孤雁一声鸣叫,更是让人心生凄凉。
深入解析
4、在《月夜忆舍弟》中的这个“雁”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雁的意象大约有五种,同学觉得哪个更符合本诗?为什么?
雁的意象:
(一)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妇的绵绵思念;
(二)代指书信、音信;
(三)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
(四)状写景物高远寥廓;
(五)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
深入解析
5、那夜,杜甫看到了什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别的?
解析:看到了露水和月亮。
“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
过了立秋,已经到了白露节气。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凉的是天气,凉的更是诗人的心。
深入解析
6、你们知道杜甫为什么要到边关呢?
解析:唐肃宗乾元二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下汴州,西进洛阳。一时山东河南陷入战乱。杜甫不得不举家来到秦州,从此和弟弟们失散。
深入解析
7、战乱,他乡、秋夜,听到戍鼓雁鸣,看到露白月明,杜甫自然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呢?
解析: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句流利婉转,特别是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说自己有兄弟,给寂寞的自己以安慰,但是接下来说兄弟都离散了,前后就形成了对比,更显得痛苦。后来加上没有家询问生死,更是增加了苍凉之情。
第四章
总结拓展
课堂总结
本诗通过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而自己只能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表达了诗人对弟弟深深的思念与担忧,以及对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现状的悲痛之情。
概括主题
延读拓展思维美
1、这首诗题目叫《月夜忆舍弟》题眼是“忆”,请问,这个忆只是回忆追忆思念的意思吗?
答案:寂寞忧伤:
担忧: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延读拓展思维美
2、这首诗不仅仅是在写思念,更是在写对弟弟们的担忧、忧虑,操心,挂念。这种情感,在诗人的其他诗作中也有所体现。你能举一例子吗
答案: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干。
烽举新酣战,啼垂旧血痕。
........
延读拓展思维美
诗人至情至性,写起对弟弟的情感,无不从真性情中流出。为此,梁启超先生评他为:“情圣”。
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梁启超《情圣杜甫》
延读拓展思维美
2、诗人担忧的仅仅是他的弟弟吗?
答案:天下的百姓。
安史之乱中所有背井离乡的人。
担忧国家。
延读拓展思维美
诗人写的是自己的忧虑、担心,更是整个乱世人民流离失所的心理状态。诗人想得到弟弟的消息,更是想得到休兵的消息。这是一个48岁流落他乡士子的心声,更是全天下想要骨肉团聚的百姓的心声。正因为有这样的胸怀,他才能写出《春望》,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出《石壕吏》……
延读拓展思维美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情怀,所以四百年后的那天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读到这首诗说
——浅浅语使人愁。
八百年后的那天, 明代文学家钟惺读到这首诗说
——含情往复不可言。
一千年后的一天清朝爱国诗人杨伦读到这首诗说
——凄楚不堪多读。
延读拓展思维美
因为在诗的背后有的是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胸怀。一千三百多年后,台湾作家余光中就为杜甫写了这样一本书,他在书中写道:
“李白令我们兴奋,王维、孟浩然令我们安详,李商隐令我们着迷,但真正令我们感动的是杜甫,他给我们的是灵魂的震撼。”
-----余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