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第三单元《中国民间故事》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
图书概述
《中国民间故事》收录的都是经典民间故事,其内容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情感,讲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民间故事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故事中蕴含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等崇高的思想与美德,给人以知识、教诲、鼓励和希望。《中国民间故事》多采用象征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利于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发展思维。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 对传承文化、启迪智慧、拓宽视野也有着积极有益的作用。
我的设想
1.故事,播下文学种子。
不少作家回忆童年文学启蒙时,都谈到“听故事”,其中听得最多的是爷爷奶奶讲的民间故事。正是这种茶余饭后、农闲睡前悠悠道来、口耳相传的中国民间故事,在他们小时候撒下了一粒粒沉睡着的文学种子。等到年岁渐长,阅历增多,那颗种子便生根发芽,抽枝长叶,迅速地壮大起来,成就了一个个笔底生花的文人墨客。
家长给孩子讲经典的民间故事,往往是抱坐在膝头,娓娓道来,这是爱的体现;老师带领学生读经典的民间故事,不仅是爱的体现,更是文化传承、文学接力的需要。
2.讲述,贴合民间故事特点。
中国民间故事是口耳相传的民间艺术,是古代人们用来解释自然现象而创造的民间文学。这些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不局限于实际情况,多采用象征形式,内容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情节夸张、充满幻想,表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虽然距今年代久远,但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经过后人的再创造,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学习中国民间故事最好的方法就是讲述,让学生在讲述中感悟故事的年代感、趣味性及其蕴含的美好愿望,感受故事中劳动人民朴素的价值观。
3.童心,用美德来养护。
民间故事中蕴含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等崇高的思想与美德,对儿童读者起着童蒙养正的作用,如代父从军的花木兰、亲尝百草的神农、勇于救人与自我牺牲的阿里,都令人肃然起敬。
民间故事还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与评价,如《寒食节》中赞美了介子推淡泊名利的精神;《西门豹治邺》中说明了作为官员应该为民谋取福祉的道理;《包公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包公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的品格.....·这些都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典范与素材。在这些美德养护下的童心更加纯净,成长的脚步更加坚定。
教学目标
1.为学生搭建交流、分享的平台,推进阅读的速度和质量的提升。
2.为拥有不同兴趣的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提升其阅读的深度。
3.探究故事情节冲突,进一步感受中国民间故事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整本书故事内容,认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一 、阅读打卡结果公示
导入:同学们,过去这一周我们共读《中国民间故事》,按照班级共读要求,每个人依照阅读计划按质按量完成,然后进行了线上打卡,下面公布打卡结果。(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情况制订打卡方式。)
小结:同学们,与阅读方法同样重要的是阅读习惯,按时阅读,坚持阅读,好的阅读习惯让我们受益一生。(板书:按时阅读)
二 、阅读记录卡欣赏
教师组织学生欣赏阅读记录卡: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共读过程中,不少同学做了阅读记录卡,留下了思考的痕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1.读一读积累的好词。
2.说一说摘录的好句。
3.与同桌分享书中的批注。
设计意图:阅读记录卡是学生读书行动的见证,是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向引 领。欣赏学生的阅读记录卡,并读一读他们积累的词、句、段,都是鼓励学生持久阅读并保持良好阅读习惯的动力来源。
三、故事接龙
1.教师引导:中国民间故事的内容很生活化,语言较为通俗易懂,口耳相传是其主要传播方式。讲述,在今天仍然是读民间故事的好方法。接下来,我们就来接龙讲民间故事, 感受民间故事的韵味。(板书:讲述故事)
2.学生按照四人一小组分组,接龙讲故事:由组长抽签确定篇目,第一人讲故事的开头,第二人讲故事的发展,第三人讲故事的高潮,最后一人讲故事的结局。3.全班分小组接龙讲民间故事,师生共同依据评价单评价。
民间故事接龙讲评单
评价项目 评价星级(五星优秀,三星良好)
起因是否讲清楚 说明:
经过是否讲清楚 说明:
结果是否讲清楚 说明:
4.教师小结:依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把故事讲述完整。(板书:讲清清楚——起因、经过、结果)
四、聚焦情节冲突,探究民间故事的魅力源泉
1.引导:在一篇民间故事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
预设:故事的高潮部分最吸引人。
点拨:故事之所以吸引人,正是因为有情节冲突。高潮部分情节冲突最激烈,也就最吸引人。高潮部分一般是反面人物给主人公制造困难,主人公需要克服困难,打败敌人,才能成功。优秀的民间故事一般都有这样的情节冲突,不仅在故事的高潮部分,发展部分也同样有情节冲突。请你默读《牵牛星和织女星》《寒食节》《梁山伯与祝英台》,试着找出一些片段来。(板书:讲生动—抓住情节冲突)
2.学生默读故事,从书中找出片段。
3.全班交流有情节冲突的片段。
预设一:追啊追啊,牛郎终于透过云缝儿看见了王母和织女。王母往前拉,织女向后挣,还向后望着。牛郎牙一咬,步子更大了。王母娘娘见牛郎追上来了,忙从发髻上取出 一根金簪一划,一条茫茫大河突然出现,拦住了牛郎。牛郎想从河面上跑过去,却提不起 劲儿。原来他走时太慌,没顾得上往靴子里放青草。牛郎没力气了,想游过河,却又不会 游泳。他一急,见竹篓里有一个牛梭头,拿着就使劲朝织女扔去,牛梭头不偏不斜地落在 织女身边。—选自《牵牛星和织女星》
这一段牛郎追赶王母救织女的片段看得人惊心动魄,多么希望牛郎能救回织女,这样两人就不用饱尝离别之苦啦。
预设二:晋文公想,介子推是个大孝子,要是放火烧山,介子推必定背负着母亲逃避山 火下山来,这样就能见到介子推了。于是晋文公就派人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 一片青山烧成了焦土,但仍然不见介子推出山来。—选自《寒食节》
介子推哪里去了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忍不住想继续读下去。
预设三:临走的时候,她终于跟梁山伯说出了自己是个女孩的秘密,让梁山伯去找她 父亲提亲。没想到,祝英台的父亲是个贪恋富贵的人,他嫌弃梁山伯是个穷书生,不同意女儿嫁 给他,还把他羞辱了一番。见不到祝英台,梁山伯回到家里急得茶饭不思,没几天就病死 了。——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
一个“没想到”,情节反转,让冲突尖锐起来,而梁山伯竟然就这样死了,真令人没想到,也让人不由得替两人惋惜起来。
4.进一步引导:仔细想来,这些情节冲突都是故事中人物间的冲突。其实,情节冲突还包括人物内心的冲突,你能从故事《苟杳与吕洞宾》中找出来吗
5.学生浏览故事,圈画出人物内心有冲突的语句并交流。
预设:苟杳别无办法,又气又恨,想道:“原来他竟是个禽兽不如的伪君子。”他想不答 应,又不忍丢了这门亲事,可要是答应,如何对得起林小姐 想来想去,只得咬咬牙说道:“小弟答应,兄长请便。”——选自《苟杳与吕洞宾》
这一段人物内心冲突让人们看到苟杳的为难,侧面烘托了吕洞宾的用心良苦。
小结:文似看山不喜平,是否有情节冲突是判断故事好坏的一个衡量标准。正是这些冲突让情节更加曲折,更加吸引人,让中国民间故事流传千载而不衰。
6 .引导思考:故事中激烈的情节冲突还有什么作用
点拨:情节冲突可以推动故事的发展,使人物形象丰满,为故事的结局埋下伏笔。
7.阅读方法回顾:阅读《中国民间故事》,关注情节冲突,品味人物形象,猜想故事结局 ,更能提升阅读的深度和质量。
五、作业布置
1.继续按计划阅读《中国民间故事》,注意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的特点,并进行思考总结。
2.为自己喜爱的故事人物形象做名牌。
3.把喜欢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中国民间故事》阅读推进课
按时阅读 讲述故事
讲清楚 起因、经过、结果
讲生动 抓住情节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