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件:第1课《诗歌二首》(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件:第1课《诗歌二首》(共5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3 21:2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4张PPT。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呢??归


居陶

明学习目标1、学生掌握诗中重点字词,理解诗意。?
2、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重点:?
1、?诗歌的主旨和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2、?理解作者挣破樊笼,辞官归田,不与官场的黑暗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难点:?
学习陶渊明高尚的节操与坚定的人生追求 陶渊明:一名潜 ,字元亮 。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开创田园诗一体
赏菊图私谥自号后人称誉陶渊明现存文章12篇,诗125首,多为五言诗。
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
内容: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
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作品简介羁鸟
荫后檐
暧暧

jīfèifándiān吠
桑颠
樊笼xūài yìn生字读注意节奏
揣摩情感课文朗读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题眼是哪个字?归品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1、从何而归?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官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尘网”、“樊笼”)2、为何而归? 1)性本爱丘山(本性)
2)守拙归园田 (固守节操) 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
(词语含义、特点、情感)1、含义:“羁鸟”是笼中的鸟; “池鱼”是池塘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3、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
自己的居所,空旷而简陋,无拘无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榆柳覆郁,桃李飘香,集色彩与味道于一体。这是诗人为之陶醉的乡村逍遥所在近景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炊烟袅袅,弥漫飘渺,一片宁静,一片
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远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农村特有的几声,让宁静的乡村更显迷蒙与幽静,以动写静,使人耳听其声而忘情,目睹其形而忘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中有画这幅田园风光图有什么特点:平静恬淡,幽雅美丽——精神田园 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
白描——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自由、闲适、喜悦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 思考: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 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美在哪里?1 . 自然之美2 . 精神田园与官场相比,自由 安闲宁静 恬美 朴素 自然 简单用最恰当的词语概括,并说明理由写作特色朱熹:“陶诗语平淡,出于自然。” 朱家驰《陶诗的言约旨远与玄学的言不尽意》指出陶诗艺术特色是“言约旨远,意味隽永,常以精粹的文字包蕴无限丰实的内涵”。 归恋厌弃田园(白描):土地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官场:
尘网
樊笼归 园 田 居 陶渊明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归去来兮辞》序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五柳先生传》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饥来驱我去,行行竟何之。
——《乞食》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晋 陶渊明 田园诗派
南朝·宋 谢灵运 山水诗派
唐 王孟 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发展脉络山居秋暝 王维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归园田居(三)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形象图画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评:像陶渊明一样在官场和田园选择中挣扎的中国文人
中国文人的几种类型——
推波助澜型:秦桧、严嵩、和珅……
随波逐流型:李斯、徐阶、宋玉……
独立洁行型:屈原、阮籍、嵇康、杜甫、海瑞、袁崇焕……
独善其身型:老子、庄子、范蠡、陶渊明、王维……
古代文人的可悲命运——


要么变节,要么屈节;
要么毁没,要么埋没。饮酒陶渊明1、感受并欣赏两诗的艺术特色,理解诗词写景与议论的特点;
2、能有感情的背诵和准确默写两首诗。教学目标: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构室。人境:人世间。而:却。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1至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金 · 元好问《论诗》绝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相与:结伴。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辨:辨别,说明。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5至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赏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然闲适的抬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显示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与那些官场中人孜孜以求名利截然不同。(写诗人高尚情致)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写南山美景)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由山中之景领会到人生真谛,但诗人并未明辨。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总结全篇)探究: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和自然亲近。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人物小结 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 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悠然见南山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二、选择题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3.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D、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意义,作者想说出来却不能说出。总 结: 这首诗是作者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所妄干。”(王士祯《古学千金谱》)
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