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动荡与发展并存的时代:中华文明的青春时期
奴隶时代的黄昏
图1为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戈,戈上有“虢太子元徒戈”六字铭文。幽王被杀、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伴随着王室的衰微,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对诸侯的控制力也有所下降。诸侯国开始不再尊崇王室,列国纷争不断。由此,中国历史开始了诸侯争夺霸权、纷争不断的时代。
图1 虢太子元徒戈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纷争
融合
华夏
壹
列国纷争—春秋时代
平王东迁后,中国进入了东周时代。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这个时代,天子共存的地位已名存实亡。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时代,大国诸侯的争霸战争,是奴隶制接近衰亡的反映。齐桓、晋文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虽有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含义,但其真实目的更多地是为了扩张领土,掠夺财富。这种争霸战争使中国历史不断发展,最终步入了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国时代。
大国争霸
七雄并立—战国时代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解读】这段材料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上下失序,社会混乱,道德仁义泯灭,天下争于战功。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经过长时间的兼并战争,许多的中小诸侯国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韩、燕、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朝传统的以分封制、宗法制主要内容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战国七雄
齐、楚、韩、燕、赵、魏、秦
战国七雄
韩、赵、魏
秦国
合作探究:华夏认同
材料: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同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结合教材,阐述本段材料中“华夏”的含义及在西周时期的发展。
参考思路:本段材料所指的“华夏”是指“礼仪之大”与“服章之美”,呈现出文化、政治实体的含义。在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不断进行除带来了混乱外,还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界限,进一步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联系。最终,各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春秋以后的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步融入华夏族。至此,华夏族吸收了更多的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也更加广泛。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铁犁牛耕
阶级变动
变法运动
贰
手工业领域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商业领域
农业领域
铁制农具开始出现
牛耕推广
03
01
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02
私田进一步发展,并逐步得到各国统治者的认可,取代公田
商品种类增多,市场繁荣
货币流通广泛,金属钱币大量被使用
出现了许多大城市及大商人
01
02
03
农业进步推动手工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繁荣。战国时,手工业分布更加细密,冶铜、冶铁、制漆、煮盐和酿酒等行业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01
阶级关系的变动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牛耕的逐步推广,农业生产不断得到发展。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开辟出更多“私田“,诸侯国的”公田“逐步荒芜。为了增加国家收入,从鲁国”初税亩“制度开始,各国陆续在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原公田所有者奴隶主阶级希望并要求征收私田赋税,而从奴隶主阶级分化出来的新兴地主阶级则希望提高自身的经济政治地位。因此,二者不断地发生斗争。最终,地主阶级夺权成功,自此”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新兴地主阶级成为新的领导者。
地主阶级夺权成功后,自然需要立足于本阶级的立场,不断剪除就势力的影响。于是,他们在各国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旨在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著名。
阶级关系的变动——新旧领导阶级的交替
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也叫公孙鞅、卫鞅。后因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尊为商君,故史称商鞅。他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 法家代表人物,主持了秦国变法运动,并取得巨大成效,故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
商鞅变法的背景
经济基础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阶级动因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需要
思想基础
法家思想的发展与应用
直接原因
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广招天下人才助力秦国发展
商鞅变法的酝酿阶段
01 舌战群儒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讨论变法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商鞅反驳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并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商鞅变法的法令虽然已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他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发出布告:谁将此根木头由南门搬至北门,便赏金十两。无人反映后,提高赏金至五十两,有人照做后得到了赏金,商鞅亦得到认可。
02 徙木立信
商鞅变法的内容
经济上 政治上 军事上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商鞅变法的作用
思考: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的作用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大大增强:对内,“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以至于达到“乡邑大治,民以殷胜,国以富强”的效果;对外,“倾邻国而雄诸侯”,“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由此可见,商鞅改革实现了他最初的目的——国富兵强。同时,它也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和它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它也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范围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孔子与老子
没落
回应
儒道
叁
孔子
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他希望用法先王、行德治的方法,使当时混乱的社会得到稳定,人民的痛苦得以减轻。孔子的言论,由他的门人整理为《论语》,《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预习教材P11-P12,归纳孔子的主要思想
(一)政治上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推行“仁政”,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2.孔子还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即“克己复礼”,但孔子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变;
3.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
(二)教育上
在教育方面成就显著。他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三)文化上
孔子晚年还对《诗》、《书》、《礼》、《乐》及《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这些文献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孔子思想
“仁”
“仁政”
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
私学
《诗》、《书》、《礼》、《乐》及《春秋》
老子
老子即老聃,道家学派创始者,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人。其著作《道德经》是由其门人追记老子遗说,由楚人环渊整理编纂而成。老子思想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
老子的思想
道
(核心思想)
小国寡民
(理想社会)
朴素辩证法
(观点)
无为而治
(政治主张)
《老子》
百家争鸣
思想文化
大解放
源头活水
肆
百家争鸣的背景
请各位同学阅读教材P12第四、五自然段,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的主要背景
1.经济: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逐步推广;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井田制的崩溃;
2.政治:①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进行争霸与兼并与兼并战争;
②诸侯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3.社会:各国纷争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4.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
5.思想文化: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逐步过渡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人才
6.根本原因: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铁制农具和牛耕
土地私有制
分封制
社会环境
士
私学
学在民间
社会大变革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性善论“、仁政
荀子 ”性恶论“、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 ”相生相胜“理论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诸子百家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3.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4.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百家争鸣的意义
西周建立
BC1046
西周灭亡
BC771
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BC770
春秋结束,战国开始
BC476
战国七雄
BC256
秦朝建立
BC221
历史时间轴
动荡与发展并存的时代:中华文明的青春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融合、大发展、大变革、大解放的时代:
1、大动荡:王室衰微,列国纷争,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2、大融合:战争冲突,频繁往来,民族融合,华夏认同;
3、大发展:铁犁牛耕,地制流变,转公为私,经济发展;
4、大变革:诸雄争霸,适者生存,变法运动,富国强兵;
5、大解放:时局动荡,救国救民,著书立说,百家争鸣。
本课小结
同学们下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