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7 23:2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历史大事件:陈桥兵变
五代十国的结束:军事统一的实现
2020
五代十国形势图
宋朝形势图
材料一:北宋建立后,为了“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改变节度使割据一方,“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不使北宋成为继后周以后又一个短命的朝代,宋太祖、太宗及其后继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赵)普日:“……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思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及措施
背景:军阀割据,地方势力膨胀,中央权力衰弱;君弱臣强
措施: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政治
措施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变为虚銜
经济
措施
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税赋绝大部分上交朝廷
文化
措施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支
盐铁
户部
参知政事
中书门下
枢密院
图3 宋代的中央官制
三司使
枢密使
分散机构的权力
中央:
1. 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分割宰相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材料三:“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此制兵得其道也。”
2. 枢密院与禁军“三衙”分权,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分散机构的权力
史料分析
在地方削减州郡一级长官的权力,不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宋太宗至道三年,又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并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四司,除安抚司外,统称“监司”。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地方:设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这样,地方官的权力分散,任期短暂,且“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极大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宋朝历代皇帝不仅仿书、刻书,而且带头读书,提倡读书。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

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实行重文抑武的方针
北宋政治的特点:①重文抑武、文人治国;②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进步性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弊端
归纳:北宋政治的特点及影响
危机四伏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唐中后期以来的藩镇问题,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在后来宋朝的发展中引发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军事危机
阅读教材P50-P51,两段话,感受宋朝面临的外部军事危机,并思考这些危机诞生的原因
边防压力
燕云十六州
契丹

骑兵
岁币
党项
北伐
制度
西夏
战斗力
檀渊之盟
冗兵
思考:为何宋朝会面临如此严峻的边防危机?
原因归纳
1.制度因素:北宋推行重文轻武、将兵分离、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
2.现实因素:北宋政府积贫积弱;
3.外部因素:少数民族政权如辽、西夏的崛起
北宋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这一政策使得将帅无权,指挥不灵,军队战斗力被严重削弱,以至于后来北宋虽然豢养了百万军队,却抵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
思考:北宋最终通过“岁币”换得了和平,这种方式是否可取,为什么?
思考本题时,要辩证地看待,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
这种方式可取,可以节省政府开支,据考证,“岁币”不及军费的十分之一,而且可以换得和平;这种方式不可取,反映了北宋政府贪图苟安、不知进取的思想。
财政危机
03
积贫积弱
冗官问题
北宋政府通过科举、恩荫和其他制度,给予了地主阶级成员以广泛的参政机会,官员数量急剧增加,再加上优厚的待遇,国家开支极大。
冗费问题
统治阶级的奢侈浪费
冗兵问题
军队数量更加冗多,宋太祖末年军队共有37.8万人,宋真宗天禧年间人数上涨到91.2万人,半个世纪,军队人数增加了一倍半,军费开支也极为庞大。
01
02
材料四:进入北宋中期以后,“三冗”更加严重,仁宗朝大臣宋祁以为,当时”州县之地不广于前,而陛下官五倍于旧”。官僚队伍大为膨胀,不仅办事效率更加低下,而且守选、待阙时间更长,众多中小官员“俸禄不继”,“鲜不穷窘”……(他们)不惜冒法受脏,与民争利,更使吏治大坏,贪官污吏比比皆是。与此同时,军队人数也不断增加,全国禁、厢军总数达到125.9万人,皇佑年间,又增加到140万人。庞大的军费开支,每年给辽和西夏的大量银、绢,加上官员俸禄、统治阶级的靡费和奢侈无度,造成国家财政的极端困难。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五:随着吏治的腐败和封建剥削的加重,到庆历年间,以农民和士兵为主体的防抗斗争时有发生,不但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如一伙,而且逐步从边远地区发展到统治力量较强大的腹心地区。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六: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叶适《水心别集》
思考:北宋中期所面临的问题
积贫积弱局面的正式形成与加深
农民与士兵的反抗愈演愈烈
政治风气因循保守,效率低下
范仲淹
王安石
改革的接力棒
改革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改革内容:1.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2.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王安石变法
思考:阅读教材P52的学思之窗的相关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着对王安石变法进行简要评价
评价:王安石变法
评价
1. 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并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2. 积弱局面稍显改观,北宋国力有所增强;
3. 部分措施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负担,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党争不断,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结果
哲宗初年,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史称“元祐更化”。
宋神宗后期
王安石隐退后,神宗继续实行变法,但改革重点已经偏向扩大税源和加强军事,企图取得对辽、西夏的胜利。但两战皆败后,神宗也郁郁而终。
宋哲宗时期
哲宗初年,高太后垂帘听政,她启用司马光为相,彻底废止王安石变法的绝大部分措施。后哲宗亲政,又恢复新法,贬黜守旧派官僚,但此时这些斗争,都已变为了互相倾轧的党争,毫无积极意义。
宋徽宗时期
宋徽宗上台后,以蔡京为首的高级官员大肆打击异已,把持朝政,朝局变得更加黑暗,人民生活愈发困苦,起义不断。
1100-1125
1085-1100
1067-1085
北宋后期政局
北宋灭亡
公元1127年,东北地区兴起的女真族在覆灭辽朝两年之后,南下攻宋,宋朝无力抵挡,都城被破,徽宗、钦宗以及大批皇室成员、大臣、百姓,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南宋的偏安
金灭北宋后,北宋近支皇族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他在抗金过程中功勋卓著,创立岳家军,收复诸多失地。
但是,高宗、秦桧等人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
偏安一隅
公元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缴纳一笔财务,称为岁贡。南宋统治稳定以后,将都城确定在临安。宋金之间时有战争发生,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格局。这一格局最终被蒙古军队的铁骑所打破。
感谢聆听
下节预告:辽宋金元的统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