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7 23:3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改革
开辟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课程标准
中国也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的意义;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做过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目录
01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民主法制建设
02
改革开放进程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球化
03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港澳回归、台湾问题

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背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华国锋: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仍然坚持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
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这次讨论强调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
真理标准大讨论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伟大的历史转折
开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内容:
指导思想:全会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作为指导思想;
工作重心: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路线方针: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伟大的历史转折
开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影响:1.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3.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
伟大转折
1.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1.“文革”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2.国家还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
3.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基本结束
平反冤假错案
知识归纳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01
02
04
03
1927年八七会议
1935年遵义会议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大革命失败
土地革命兴起
结束“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军事上、组织上)
工作重心转移,乡村转移至城市
党的总任务,农业国建设为工业国
工作重心转移至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
继续: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召开:1981年6月
成果: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32年以来的历史
意义: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人民日报》刊载《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伟大的历史转折
八二宪法
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进程
农村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经营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02
城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0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措施:
①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②撤销农村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③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2)意义:
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全国农业得到了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地变革;③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
人民公社
村民委员会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村
城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措施: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所有制形式上: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增强企业活力
单一的公有制
按劳分配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识框架
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
浦东
经济技术开发区
深圳、珠海
汕头、厦门
沿海港口城市
上海
沿海经济开放区
海南
1980年5月
1984年
1988年
1985年1月
1984年
1990年
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
对外开放
方式
引进来
走出去
特点

线




前提
原因
历史
世界
市场
1992年初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明确提出
1992年10月
中共十四大
目标确立
1993年
十四届三中全会
确立基本框架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进一步完善
21C初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
基本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曲折中前进,前进中发展
改革开放的推进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上海世博会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近几年来,中国一直在克服“左”的错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来制定各方面工作的政策。经过五年半,现在已经见效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香港和台湾问题。
——邓小平同志于1984年6月22日、23日分别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等的谈话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公开宣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1979年
和平解决
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又称“九条声明”,实际上已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内容
1981年
实际提出
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80年代初
明确提出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了这一构想。
1984年
正式通过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成功实践:港澳回归
合作探究:中国为什么能够收回香港、澳门?
前提条件——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关键因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
法律依据——《联合声明》的发布,《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行
群众基础——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回归
两岸关系的进展
1992年11月
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
2015年11月7日
两位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习马会
2005年4月29日
两位领导人在北京会面,是继重庆谈判以来两党主要领导人的首次会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胡连会
1993年4月
海协会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
2005年3月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国家分裂法》,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反国家分裂法》
1979年元旦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两岸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告台湾同胞书》
2001
加入世贸组织
1984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92
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企改革深化
197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起步、探索阶段
深入发展、融入世界阶段
一国两制
祖国统一大业
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两岸关系的进展
方针
指导
实践
实践
借鉴
借鉴
本课小结
再会
感谢您的聆听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