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卷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材料说明北京人( )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②会种植庄稼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
2.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一只小陶猪,其形态介于野猪与现代家猪之间,同时在其居住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猪、狗等骨骼化石。这表明( )
A.制陶是新石器时代主要手工业 B.河姆渡人的手工技术发展成熟
C.长江流域出现了原始家畜饲养 D.河姆渡人的生活以畜牧业为主
3.民主选举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了,在《礼记》中就记载了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社会局面,这主要反映的是哪一时期( )
A.北京人时期 B.山顶洞人时期 C.半坡氏族时期 D.尧舜禹时期
4.《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材料反映的史实发生在公元前( )
A.约20世纪前期 B.约20世纪后期
C.约21世纪前期 D.约21世纪后期
5.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再现历史。观察下图,表述正确的是( )
A.春秋时期争霸战争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秦统一六国 D.西周时期
6.在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中,出现了中国目前所见最早“以度审容”的国家级标准量器。这一“改革”开始于图2时间轴的(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7.习近平总书记在《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这样引用:“夫孝,德之本也”。习近平总书记用的这个典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A.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
8.旷世珍宝“何尊”上的青铜铭文记载,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出现,下列关于何尊的相关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的中国实行分封制 B.当时的统治中心在沿海
C.何尊上的文字被称为铜文 D.何尊属于农业生产工具
9.从出土的云梦秦简看,秦国对各个生产领域的管理指标十分具体详细,从粮食生产、加工,到劳动者饮食标准、衣物的供给等,都有精确的规定。这表明当时秦国( )
A.注重经济管理 B.法律法规严苛 C.奠定统一基础 D.人民负担沉重
10.棋艺是中国古代四大艺术之一,下棋可以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如图为中国象棋的棋盘,棋盘上“楚河汉界”的历史渊源,与下面的哪两方有关( )
A.楚国与汉朝 B.荆轲与秦王 C.晋国与楚国 D.项羽与刘邦
11.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使百姓回到田地间劳作,以增强国本”;大臣晁错提出“让百姓去从事农桑,减少赋税”。这说明二位大臣共同主张( )
A.以人为本 B.以农为本
C.轻刑减罚 D.勤俭治国
12.西汉初年,湖南历史上第一个诸侯国长沙国建立。长沙国建立初期,管辖面积相当于今天湖南面积的1.5倍,到了汉平帝时,长沙国的面积不及它建国初期的五分之一。出现这种局面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B.“尊崇儒术”的提出
C.刺史制度的建立 D.“推恩令”的推行
第Ⅱ卷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36分)。
13.(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图1 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材料二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图1 图2 图3
考古发现 推论
图1 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图2 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
图3 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材料三 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发现于山西襄汾,距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1)材料一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 ▲ 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 ▲ 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2分)
(2)将材料二图1、图2、图3的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写在答题卡上。(只需图片序号与推论序号即可)(3分)
(3)说出活动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4分)
14.(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各诸侯国的权力直接来自于周天子的授予。周天子与诸侯间形成的是一种较为固定的君臣统属关系。诸侯国在建立之后,在分封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与西周王畿相同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实际上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使得人们逐渐形成了趋同的文化和政治观念,并在相近的观念下逐渐产生了对周王室的认同感,实际上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一定基础。
——摘编自冯丽珍《高中历史教学中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相关内容探析》
材料二 下面是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图片和文献史料。
图片史料 图1 战国形势图 图2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
文献史料 “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材料三 周朝建立后,以血脉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来自东夷部落的秦人先祖,在发展过程中空间受到挤压,迁往西陲之地,与西戎各部落经过长期的冲突、交流、融合,新的秦人逐渐形成。秦人在崛起的过程中,逐渐融入到夏、商、周以来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同时还不断吸收了四周戎狄部族,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春秋战国以降,周天子式微,诸侯征战不断,客观上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西周分封制的进步性予以评析。(4分)
(2)材料二中蕴含了哪些时代信息?(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先秦时期民族交融的原因。(2分)
15.(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周书灿《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当年,即宣布废除西周创立并实行了八百余年的封建领主政治体制,推行新的适合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它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各朝基本沿用了这一制度。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汉武帝是两汉时期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旧史往往将他与秦始皇并举,称为“秦皇汉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西周实行这项政治制度的目的。周王大批封建土地的依据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内容。(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秦始皇、汉武帝在经济方面采取的相似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共同影响。(3分)
1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史部分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 影响
汤建立商朝 汤任用贤才,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孔子思想被整理成书 其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变法新法推行十年之后,秦的国力迅速上升。
李冰修建都江堰 使成都平原成沃野,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
嬴政统一全国 初步奠定中国的版图,使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材料中的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历史事件、观点示例】
事件1:李冰修建都江堰
事件2:嬴政统一全国
观点:杰出历史人物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
(注:以上示例仅供参考,考生不得完全选用示例中的历史事件1、2组合和观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D C A B D A A D
11 12
B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36分。
13.【答案】(1)A;B。(2分)
(2)图1对应推论3;图2对应推论2;图3对应推论1。(3分)
(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礼器等。(2分,任意两点)重要意义: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2分)
14.【答案】(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认同,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分,答出两点即可)
(2)政治上,诸侯国兼并战争不断。经济上,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多种货币流通,工商业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
(3)周朝分封制推动周文化的传播;民族迁移加速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客观上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2分,答出一点即可)
15.【答案】(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1分)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1分)
(2)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的需要,秦朝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分)
(3)措施:秦始皇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2分)影响: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1分)
16.【答案】【示例一】
事件1:汤建立商朝
事件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观点:改革是强国之路。
论述: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结论:改革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因此,当下我们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增加国家实力,增加人民福祉。(观点2分,论述过程8分,只选事件不得分)
【示例二】
事件1:甲骨文的发现
事件2:孔子思想被整理成书
观点:丰富而优秀的中华文化泽被后人。
论述:商朝时期的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开启了我国信史时代。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至今对教育教学仍有很大借鉴意义。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张礼治,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使得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结论: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并得到流传泽被后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更快更好的发展。(观点2分,论述过程8分,只选事件不得分)
试卷第2页,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