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袁州区)【解析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袁州区)【解析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3-04 09:0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袁州区)【解析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孙中山曾说:“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倒贫者也。但民生主义,在前数十年,已有行之者,其人为何?即洪秀全是也。”材料中“前数十年”民生主义的含义是
A.凡天下者田,天下人同耕 B.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C.中央集权,广开言路 D.以法治国,公选官吏
2.近代史上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设或人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这标志着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外国势力控制了中国官员的选拔
C.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被粉碎 D.清王朝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3.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关于抗战胜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B.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C.宝岛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
4.某班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讨论结果出现以下四种理由,你认为最恰当的理由应该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A.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担负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
5.某历史题材的电影剧本叙述了1842年上海的场景,请找出有悖历史事实的一组镜头
A.一队队英国士兵在街上巡逻,有很多英国国旗在飘扬
B.一位法国领事领回在中国闹事的法国人,准备自行解决
C.民众对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感到气氛
D.在海边码头,一艘英国货船正在卸货,一旁的大清官员与英国领事商谈关税额
6.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发生在山东的一次著名战役,该战役( )
A.粉碎了敌人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B.粉碎了敌人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C.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D.是战略决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8.邹韬奋在1937年8月19日谈到上海抗战的重要意义时说:“日帝国主义在上海的挑衅侵略,已经引起了我们英勇奋发的抗战,这抗战的最重要的意义,是在事实上表现中国……”依据抗战形势,你认为这里省略的是( )
A.的确能够抵抗侵略 B.一定会取得战役胜利
C.上海一定会失陷 D.要持久抗战
9.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此约。在这份文件上,李鸿章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即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该条约的特点是
①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  ②没有割地的条款 
③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 ④使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开始公开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当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传回时,消息灵通的中国人群情激昂。蒋介石日记载:“排日风潮,皆未稍息。此乃中国国民第一次示威运动,可谓破天荒之壮举。”此“壮举”( )
A.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列强的侵略
C.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11.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迫使西方列强采取“以华制华”策略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12.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生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是为了
A.倾销鸦片 B.传播宗教
C.输出资本 D.打开市场
13.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表明了( )
①腐朽的封建主义是无法与新兴的资本主义抗衡的
②落后就要挨打
③清政府政治的腐朽、落后
④工业革命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4.近代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后,清政府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材料一定程度说明清政府( )
A.继续坚持腐朽卖国立场 B.对列强条约要求全面回绝
C.外交已与国际社会接轨 D.具有摆脱条约约束的意图
15.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那么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事不足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十二铜表法》: 债务人不偿还债务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则债权人得以押至家中拘留。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总统颁布的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十二铜表法》的历史地位如何?(2分)
(2)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和美国共和政体在我国历史上留下过怎样的痕迹?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怎么理解?(3分)
(3)材料二、三两部宪法在各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上有何重要地位?相对于美国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大总统行使职权有哪些具体规定?用意是什么?(4分)
(4)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法制建设又有了怎样的发展?(3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每当学校举行朝会或逢到日本什么纪元节、明治节、天皇诞辰纪念日的时候,全部学生都被命令向太阳旗致敬,唱日本的国歌,向天皇所在的地方———东方遥拜,并听“日满不可分”“日满一心一德”“民族协和”以及“忠君”“服从”等反动训戒。……在伪满洲国的修身教科书上,日寇尽力赞美与宣扬中国封建时代那一套吃人的旧礼教,如什么“尊孔”“忠君”“以服从伦理为第一要件”……
材料二:日本扶桑社2000年出版的初中历史教科书谬称:“满洲国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以建立现代法治为目标的国家。……满洲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日本的战争目的在于将亚洲从欧美统治下解放出来,并且建设大东亚共荣圈。”
材料三:日本从近代起就觊觎中国钓鱼岛,但在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从未对中国拥有钓鱼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20 世纪60 年代,某国际组织宣布钓鱼岛附近可能蕴藏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使钓鱼岛除了战略价值外,又增加了重要的经济价值。从那时起,日本开始逐步实施其侵吞钓鱼岛的计划。如1996 年7 月4 日,日本人在东北小岛设立灯塔,随后,又在钓鱼岛竖起画有太阳旗的木牌。近期非法活动频繁。
材料四:1970 年12 月,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跪下,向二战中被纳粹屠杀的600 万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负疚和赎罪。德国政府向全世界发表赎罪书,成立了“赎罪委员会”给予赔偿。而且本政府对战争的反省极不彻底。近几届首相陆续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最近审定美化侵略战争内容的历史教科书为“合格”。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曾告诫说:“如果再坚持用错误的观点对青少年施教的话,日本只能沦为世界的孤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推行的侵略政策。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的谬论进行批判。
(3)请结合材料三及有关知识,说明日本长期以来不断觊觎我国领土、领海的主要原因。
(4)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概括德、日两国对战争反省不同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百不得一。”
——《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第51页
材料二
据统计:同盟会员在1905年至1906年有统计的会员为976人,其中广东170人,湖南158人,四川130人,湖北125人,余者为其它各省。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第66页
问题
(1)中国人是怎样认识到 “机器之利”的?(2分)
(2)从材料一,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3分)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同盟会会员分布有何特点?(1分)
(4)这两则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有何内在的联系?(2分)
19.(22分)在人生的旅途中,家是你永恒的港湾;在社会的纷争中,家是你永恒的坚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4分)结合所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根本目的。(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面临怎样的挑战。(2分)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分析传统家庭制度面临挑战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改变传统家庭生活模式的主要因素,(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家庭观念在近代发生了哪些积极的变化?(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扼要说明家庭变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2分)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略
2.【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材料讲的是禁止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也说明了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
3.【答案】D
【解析】略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题目中涉及的是该运动揭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主要是指该运动的性质是反侵略反封建,所以D项正确,BCA不是对民主革命含义的理解,排除。
5.【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根据其内容可推知A、C、D三项正确,在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是领事裁判权制度在中国的开端,故B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内容。
6.【答案】C
【解析】此题表面上是考查不平等条约内容实际上是考查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从题干“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显然体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那么“在此之后”是指签订《马关条约》以后,因为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反映了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所以答案为C。
7.【答案】B
【解析】
1947年5月山东解放军全歼国民党整编74师,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37年8月19日谈到上海抗战的重要意义”可知此时淞沪会战刚刚开始。B与史实不符;C与题干“重要意义”不符;淞沪会战刚刚开始,当时不会得出中国要持久抗战的结论,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略
10.【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和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题干知识知道是《凡尔赛和约》之后,时间基本确定为1919年,蒋介石日记中出现的排日风潮,可知主要是“五四运动”。故选D项;A项主要是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影响;B项主要是1926年的北伐战争的影响;C项是抗日战争的影响。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的影响
11.【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相关知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给予列强沉重打击,使八国联军看到了中国人的力量。统帅瓦德西不得不承认, 中国人民还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等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列强采取“以华制华”策略,在1901年《辛丑条约》中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
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帝国主义的工具, 也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题选C项。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
12.【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五大通商口岸地理位置优越从而为英国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原材料收购提供了便利,所以D项表述最符合英国此举的真实目的,A项属于非法走私行为不能公然在通商口岸进行,B项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项开始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的影响。
13.【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依据所学可知,战前的中国是一个落后的腐朽的、以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主义国家,而英国是一个先进的、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军事、科技,英国都处于优势地位。分析选项,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认识
14.【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近代以来,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与外国的交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外交逐渐近代化。所以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
15.【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干材料信息“平时请款辄驳洁”、“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可知,四个选项中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分析最全面的应为A。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16.【答案】(1)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分)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1分)
(2)辛亥革命后仿效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1分)这种政体在
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因袁世凯篡权而失败,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找到适合国情的救国之路。(2分)
(3)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有效防止专制;1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1分)
内阁总理(国务员)副署,参议院弹劾。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制度。(2分)
(4)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开创人民民主全新阶段。(1分)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2分)
【解析】(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保护了债务人的权利,《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诞生的标志。
(2)美国1787年宪法是三权分立原则,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就是仿效三权分立,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得后来袁世凯篡权而失败。
(3)从必修一就可以得出二部宪法的意义,通过限定总统权力来维护共和制度。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立了我国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17.【答案】(1)愚民同化政策。
(2 )批判:淤伪满洲国是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建立的傀儡政权,称伪满洲国为一个
国家,是对中国主权的践踏。于日本在东北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给东北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盂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是将亚洲变为日本的殖民地,置于日本法西斯统治之下,并非“解放”亚洲。
(3)原因:日本人多地少,国内资源贫乏;日本经济是外向型经济,对国外市场依赖严重;近代以来一直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国内军国主义势力较强,且一直没有肃清;二战后,对战争罪行的认识始终不够深刻。
(4)不同的原因:德国:战后纽伦堡审判使德国法西斯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苏、美、英、法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实行民主改革;德国历届政府对战争反省深刻,态度诚恳。日本: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使许多战犯免予起诉,并使日本保留了天皇制;美国扶植日本,使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军事力量膨胀;日本右翼势力猖獗,军国主义思想抬头。
【解析】
第(1)问是愚民同化政策。第(2)问可列举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对沦陷区的掠夺和对亚洲的侵略等史实进行批判。第(3)问注意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侵略
本性。第(4)问可从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两方面分析。
18.【答案】(1)在鸦片战争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刺激下,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了近代机器之利。(2分)(如答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影响也可。)
(2)西方势力由东南沿海向北侵入;中国对西方近代事物认识和接受先南后北或机器生产南方多于北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3分,每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
(3)南方多于北方或主要集中于南方。(1分)
(4)革命力量的分布,与当地对西方事物认识、接受程度相关。(或答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关。)(2分)
【解析】
(1)张之洞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之所以会有此种认识应注意与鸦片战争的联系,也可与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现实国情-内忧外患相联系。
(2)从材料中可知当时中国人对机器的认识从南方到北方逐渐减少,这一趋势也反映出当时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亦是由南到北,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则进一步说明当时中国南北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根据材料中所给数据直接可作判断:南方多于北方;
(4)注意内在哲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9.【答案】
(1)基本特征:以血缘为基础,累世同居,家庭关系和睦;共同生产,共同享有财产。(4分)主要目的: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2分)
(2)问题:传统家庭制度遭到批判(2分)
原因: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和政治运动对封建专制的冲击,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家庭观念;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动摇了传统大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西方思想文明的影响(6分)
(3)因素:机器大工厂的出现和发展,生产劳动和家庭分离。(2分)社会变化: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等等。(4分)
(4)关系:社会发展推动家庭变革,良性的家庭变革有利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六世同居”“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同耕共食”“男耕女织,不分彼此”“不曾折箸争吵过” 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再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分析主要目的: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2)根据材料信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 “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指出挑战。注意材料中时间“20世纪初”,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原因: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和政治运动对封建专制的冲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想文明的影响。
(3)注意材料中信息“工厂”,是工业革命时代工业化的产物,由此得出机器大工厂的出现和发展,再结合材料信息“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 得出生产劳动和家庭分离。结合所学知识,社会发展如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等推动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等等。
(4)综合上述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可以得出家庭变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社会发展推动家庭变革,良性的家庭变革有利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思想 、新文化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