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运河示意图。这两幅图主要反映( )
A.交通便利决定国家的兴盛 B.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
C.朝廷有效统治区域的扩大 D.民族交融的趋势增强
2.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们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3.某学者回忆起第一次在北京乘坐地铁时的场景“凭单位介绍信可在各站点购票”、“票价只需1角钱”。我国结束“无地铁时代”始于( )
A.20世纪40年代末 B.20世纪50年代中叶
C.20世纪60年代末 D.20世纪70年代末
4.图中所示运河异常重要,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开通时它成为连接西欧与东亚最近与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B.它的开通是欧洲人发现新航路最具有代表性的成就之一
C.一战后它所在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迫使英国放弃对其的控制
D.1956年它所在的王国政府宣布收回其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
5.1895年,德国政府开通了基尔运河(如下图),此后德国军舰不必再绕道丹麦半岛航行,德国人寻找波罗的海通往大西洋捷径的梦想也得以实现。这说明,该运河的修建( )
A.推动德国成为国际商贸中心 B.导致内河运输日益走向衰落
C.适应了德国海外扩张的需要 D.是提高国际地位的有效途径
6.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
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民共用的设施 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7.据《1921年浙江社会经济调查》记载,在浙江与上海的内河运输中,“小轮船除运载旅客外,还拖带货船,但运输的货物以上海过来的为多,从湖州到上海的极少,有时往往空船返航”。对该记载解读正确的是( )
A.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生产繁荣 B.内河航运加强东西部的联系
C.城乡交流促进民族工业产生 D.新式交通便利工业品的销售
8.下表所示资料能够反映出,唐代后期( )
资料 出处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江淮“岁入米数十万斛,以济关中”。 《唐会要》
唐宪宗“(元和)初,江淮米至渭桥者(长安附近粮仓,又称渭仓)才二十万斛”。 《新唐书》
唐宣宗大中五年二月(847年),江淮“漕米岁四十万斛,其能至渭仓者,十不三四”。 《旧唐书》
A.藩镇割据阻断国内商业贸易 B.经济重心不断向南推移
C.关中对江南的经济依赖弱化 D.政局变化阻碍漕粮运输
9.1922年,上海公共汽车公司广告宣称:“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来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这则广告旨在强调新式交通( )
A.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B.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C.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 D.促进了效率的提高
10.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在明朝初年只是一片荒滩,人迹罕至。明朝末年,汉口成为一个“甲于全楚”的巨镇,在全国的地位也迅速上升。汉口的兴起( )
A.与这一地区日益发达的水路交通密不可分
B.与明清商帮兴起密不可分
C.进一步提高了汉口在该地区政治中心地位
D.是政府出于防御目的形成
11.清朝定都北京后,仿明制实行漕运制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京奉铁路建成通车,以后京汉铁路、津浦铁路也相继通车。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清政府下令取消漕运。光绪三十年(1904年)漕运官署悉行裁撤,漕运制度遂告废止。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东北农业的发展 B.始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C.凸显了中央集权的弱化 D.适应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12.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13.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14.清末民初之际,国内报刊开始关注欧美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运动。1897年,《时务报》刊登了英国工人罢工“议减工作时刻”的消息;1913年,《法政杂志》摘译了《日本国家学会杂志》关于美国八小时工作制法案的报道;1916年9月1日,美国铁路工人罢工推动了《亚当森法》的通过,其中规定了铁路工人的八小时工作制,《民国日报》称此为工人运动“未有之大成功”。这着重说明了( )
A.清末新政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B.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权利得到了保障
C.当时国内各方对工人权利日益重视 D.报刊成为传播先进思想的重要载体
15.从道光帝(1820—1850年在位)后期开始,长江流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中国的主要贸易路线由传统的“京广大水道”构成的南北纵向路线,开始转向以上海为中心、以长江流域为主体的东西横向路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产业主要聚集于此 B.外来列强侵略及渗透
C.近代交通工具的引进 D.京津地区社会动荡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沿京杭运河进行的漕粮北运,一直被清政府视为国之大计。乾隆中期以后,漕运官员贪腐严重,陋规帮费不断增加。再加上黄河决口,运河河床淤积,漕运受到很大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后,南京等地被太平军攻占,漕运断绝。清政府不得不全面依赖海运。海运初期主要雇佣民间的沙船和卫船,轮船招商局成立后又以轮船承运漕粮。原来的漕运一次需要十个月时间,而海运只需几天至十几天,所需费用只有漕运的几分之一。为鼓励船只承运漕粮,政府除付给运费之外,还允许捎带私货贩卖,并给予免税。粮船北上时,往往捎带丝绸、棉布贩运至北方,空船南归时又会运载北方的麦豆、杂粮。沿途港口如上海、登州、天津逐渐兴盛,而运河沿岸城市则急剧衰落。凭借承运漕粮的业务,招商局在与外国航运公司的竞争中一度占据优势。
——摘编自林梦银《清代漕粮海运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实行漕粮海运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清代漕粮海运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漕粮海运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两条大运河都贯通南北,供应北方朝廷粮食和物资需要,且元朝大运河进一步截弯取直,反映了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故选B项。交通只能影响国家的兴盛,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朝廷有效统治区域的扩大,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民族交融的趋势增强,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
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第一条地铁是北京地铁1号线。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铁一期工程线路开始试运营,实行内部售票,接待参观群众。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苏伊士地峡)。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A项正确;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修筑通航,与新航路开辟无关,排除B项;一战后埃及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和发展,最终英国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在运河区的驻兵权,英国没有放弃对运河的控制,排除C项;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宣布将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法不甘心失去他们在运河中的利益,1956年10月伙同以色列入侵埃及,企图重占运河,推翻纳赛尔,但遭失败,被迫停火撤军,运河终于回到埃及人民的手中,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C
解析:考查德国的运河建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德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发展推动德国进一步对外扩张。基尔运河贯通北海和波罗的海使德国航运不再受限于丹麦等国为德国发动战争、进行海外扩张提供了海运保障故选C项。德国此时并没有成为国际商贸中心故排除A项;基尔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德国内河航运的发展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德国的国际地位故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意可知,古代中国西北地区设置了许多驿站来维护交通的畅通,这就有利于国家政令的传播,所以说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排除D项;亭传邮驿在古代主要是官用,并非官民共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驿站的设立,并没有体现丝绸之路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基层治理的成效,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中国上海的工业相对发达,所以在浙江与上海的内河运输中,从上海运输到湖州的货物应该以工业品居多,而湖州的货物很少运输到上海,由此说明小轮船这种新式交通便利了工业品销售,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货物的流通,并不能体现农业生产的繁荣,排除A项;浙江与上海都属于东部地区,所以不能体现加强东西部的联系,排除B项;民族工业的产生是在19世纪中后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岁入米数十万斛,以济关中”(元和)初,江淮米至渭桥者(长安附近粮仓,又称渭仓)才二十万斛”“漕米四十万斛,其能至渭仓者,十不三四”及所学可知,唐代后期大运河运到关中的粮食越来越少,这反映出当时藩镇割据和国势衰落,政局变化阻碍了漕粮运输,D项正确;漕粮运输不属于国内商业贸易,排除A项,材料没有放映出南方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提高的趋势,无法得出“经济重心不断向南推移”,排除B项;唐代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而关中对其经济也越来越倚重而不是弱化,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D
解析:
10.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在明朝初年只是一片荒滩,人迹罕至,明朝末年……在全国的地位也迅速上升”,可以看出汉口从明朝初年到明朝末年,在全国的地位迅速上升,得益于汉口的发达的水路交通,A项正确;汉口的兴起,与商帮的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口的经济地位,并不是政治地位,也不是外干防御目的形成的,排除CD 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京奉铁路建成通车,以后京汉铁路、津浦铁路也相继通车。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清政府下令取消漕运。光绪三十年(1904年)漕运官署悉行裁撤,漕运制度遂告废止”,可知漕运制度的废止,适应了近代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题干材料主旨是交通与社会的变迁而“东北农业的发展”与材料主旨明显不符合,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于十九世纪中叶,而铁路兴办漕运废止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从铁路兴办到漕运废止这一变化是时代进步的结果,与“中央集权的弱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这主要是由于江南是经济中心所在,工商业发达,大量原料运到此地进行加工生产,因此体现的是地区经济的差异,D项正确。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明朝土地税收制度有一定调整,但对此影响不大,排除B项;货币制度的变化对该现象不起主导作用,排除C项。
13.答案:D
解析:《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故A项错误;清末追求时尚还未成为国民共识,故B项错误;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没有,故C项错误;年画中张园建筑风格偏向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有马车、有人力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D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这段材料来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作者朱文哲,《从思想启蒙到革命动员:〈新青年〉对工人工作时间的讨论》,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首先关注材料立论:国内报刊开始关注欧美工人运动,这一立论也就界定了本题讨论的范畴:清末民初时期国内报刊界人士已经关注到了欧美国家的八小时工作制运动,材料的重点也就指向了中国国内的思想情况,而不能着重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权利得到保障",同时,工人权利不仅仅局限于休息休假的权利,材料没有反映工人其他方面的权利,例如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和决策的权利,B项概念的外延也出现了不当扩大,故B项错误;A项属于只言片语,不能反映材料的整体,在材料时间上出现"清末民初",A项即作了表面上的呼应,但材料并没有直接提到清末新政及其影响,选项与题意无关;C项是将"国内报刊"夸大成了"国内各方",扩大概念外延,不够准确;D项是材料的正确呼应,材料中用分号分隔的三项报道都是对先进思想的传播,故D项正确。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各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量外国商品由此进入中国市场,推动长江流域的贸易地位提升,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南北纵向贸易路线,B项正确;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交通工具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此时,京津地区并未出现明显的社会动荡,排除D项。
16.答案:(1)原因:运河的淤塞;漕政的败坏;战乱的影响;近代机器轮船传入中国;海运较漕运具有较大优势。
(2)特点:运输方式从木船到轮船;耗时少、费用低;与民间贸易并行。影响:有利于近代航运业的发展;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沿海城市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导致运河沿线城市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