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5张PPT。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介绍时代背景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大家知道哪些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工农红军反围剿的战争 淮海战役齐鲁长勺之战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就是历史上的齐恒公。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
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古代战争场面古代战争场面古代战争场面驰骋疆场曹刿与鲁庄公谈论作战条件曹刿论战曹刿论战古代的战车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曹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3、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4、正确理解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以及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与《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与《公羊传》 《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曹刿( )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小信未孚( ) 登轼而望之( )
吾视其辙乱( )夫战,勇气也( )
望其旗靡( ) 弗敢专也( )???
公与之乘( )??辙( )guìjiànbǐbófúshìzhéfúmǐfúchéngzhé十年春,齐师伐我。
肉食者鄙。
又何间焉?
小惠未徧。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
伐:攻打。 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间:参与。徧:通“遍”,遍及,普遍。 牺牲:指猪、牛、羊等。信:实情。加:虚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既克,公问其故。福:赐福,保佑 狱:案件。虽:即使 可以:可以凭借 克:战胜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而竭。
夫大国,难测
也,惧有伏焉。作:振作。再:第二次。 测:估计。伏:埋伏。牺牲玉帛 作出牺牲 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小大之狱?越狱逃跑? 案件 监禁罪犯的地方 ?虽不能察必以情 以情动人? 实情 感情?忠于人民?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忠诚牺牲狱情?忠之属也? 忠 1、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例如:忠之属也 2、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例如:可以一战 3、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例如:“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一) 鲁庄公十年,齐国派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即将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何要参与进去呢?”曹刿说:“当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入朝觐见。翻译课文: (二)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问:“大王您凭什么来作战?”庄公说:“衣服食物这些养身的东西,我从不敢独自享有,一定会拿来分给大家。”曹刿说:“小恩小惠不能普及,人民不会跟从你的。”庄公说:“用来祭神的牛、羊、猪、丝织品等的数目从不敢虚报,对神一定说实话。”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被人神所信服,神是不会赐福给你的。”庄公说:“大的或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查清,也会按照实情来判断。”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此来作战,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庄公与他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摆开了阵势。庄公将要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国的军队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曹刿说:“现在可以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将要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他下车观察齐军战车的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子前面的横木向远处眺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庄公下令追击齐军。 (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原因。曹刿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士气就衰弱了,到了第三次士气就衰竭了。齐军士气衰竭,我军士气正旺盛,所以我们战胜了他们。他们是大国,很难推测他们,恐怕他们有埋伏。我见他们的车轮印很乱,旗子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逐他们。思考: 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 课文第一段写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能不能打,凭什么可以战胜敌人,这是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打败齐军,取得战争的胜利;第三段写打败齐军后,曹刿给鲁庄公总结经验。可见,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这一仗能不能打,以及战后的总结,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 齐读第一段,讨论下列问题:
(1)长勺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对鲁国来说当时的形势如何?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同自己争做国君而兴师问罪,企图吞并鲁国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是大欺小、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而对鲁国来说,则是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这从“齐师伐我”一句可以体现出来。
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不仅鲁国弱小,军事力量对比悬殊,更因为当权者鲁庄公目光短浅,准备迎战,却不知凭什么去迎战。由于鲁国充满着危险,所以曹刿挺身而出,主动要与鲁庄公“论战”。(2)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3)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可以看出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对此是怎样认识的?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军事见解? 齐军来犯,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的条件是衣食分人不独专,对神诚实不虚夸,大小案件尽诚心。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认为“衣食分人”得到好处的不过是些近臣,这是小恩小惠,未能遍及众人,人民是不会跟你去作战的;对神诚实,也不过是小信用,还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而对第三个条件,曹刿加以肯定,认为这是做君主的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侵略。曹刿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说明了他充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对当权者来说,战争能不能打,能不能胜,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否取信于民。曹刿的这种认识是难能可贵的,表明了他正确的战略思想。齐读第二段,讨论下列问题:(1)在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a.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让敌军深入鲁境,好让鲁军以逸待劳。
b.选择了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
c.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2)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他们俩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鲁庄公鲁莽无知,再一次表现了“肉食者鄙”。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有诱敌、埋伏之事。而曹刿却知己知彼,重视调查研究,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齐读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1)课文是怎样由上段写战争经过过渡到本段总结战胜齐军的经验的? 齐国军队被赶跑了,战争胜利了,但鲁庄公并不知道战争是怎样打胜的,这一方面再次印证了“肉食者鄙”,另一方面“公问其故”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上段曹刿的两次“未可”,制止了鲁庄公的瞎指挥,两次“可矣”,打败了齐军,并把齐军赶出鲁国,就鲁庄公来说自然要问个明白。这一问就自然引出曹刿对战争的总结,进一步展开“论战”,也使课文由记叙战争经过自然过渡到总结作战胜利的经验上来。 从曹刿总结战争胜利的经验内容看,为什么他仅就如何选择反击时机作了议论?你认为他总结得全面吗? 曹刿对战争胜利的总结是针对鲁庄公的疑惑而发的,鲁庄公的疑惑就是在战争中他两次要下令抢先反击进攻和追击敌人,但都被曹刿阻止了,于是曹刿有针对性的对庄公做了解释,并以此总结打胜仗的经验,这样使课文内容做到了前后呼应,发展自然。
当然,曹刿的总结是不够全面的,长勺之战中鲁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除曹刿总结的两方面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还选择了有利于鲁军反击的交战地点,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等。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分析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1.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略搭配得当。2.以简短的对话,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 “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3、“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4、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一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对战争持有什么态度? “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7、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彼竭我盈。辙乱旗靡。8、本文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一鼓作气曹刿分析取胜原因曹刿 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1、分析一下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鲁庄公 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 “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利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找出与本文相关的成语。彼竭我盈——恶贯满盈惧有伏焉——危机四伏故克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故逐之——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 ________ 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 _________ 所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左传》与__________ 、___________合称“春秋三传” 。 编年体左丘明《公羊传》《毂梁传》2、说出几个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牧野之战、巨鹿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3、说说本文所涉及的成语。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彼竭我盈——恶贯满盈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故逐之——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难测也——高深莫测 心怀叵测????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4、《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孙武,春秋时期。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毛泽东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春秋·孙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诸葛亮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左传》与《春秋》的区别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弗,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4、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 )安能辨我是雄雌( )三、解释字词1、进攻砍伐虚夸戴。加冠,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成年。养怎么、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