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赤壁》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赤壁》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4 15:3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咏古咏史之作。赤壁:
山名。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这里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赤壁》杜牧赤 壁
杜牧
折戟沈沙①铁未销,
自将②磨洗认前朝。
东风③不与周郎④便,
铜雀⑤春深销二乔⑥。
【注释】
  ①折戟沉沙:断戟没入沙中。
  ②将:拿起。
  ③东风:指吴蜀联军借东风火攻曹操事。
  ④周郎:吴军统帅周瑜。
  ⑤铜雀:台名,魏曹操所建。顶上饰有大铜雀。
  ⑥二乔:乔玄两女。大归孙策,小嫁周瑜。 齐读课文赤壁:
山名。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这里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一首咏史诗。——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
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诗人
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诗人
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杜牧杜牧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面对衰落的国家,他常怀忧国忧民之心,希望能够建功立业。他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死时51岁。杜牧在诗歌方面成就较显著,他的诗歌清丽豪爽、含蓄韵致。后人称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为“大李杜”,称晚唐时期的杜牧、李商隐则为“小李杜”作品简介 这首诗是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销:销蚀。
将:拿起。
前朝:三国时期。之铜雀:铜雀台,曹操暮年享乐之地。
春深:春色浓,这里指美女成群。
二乔:三国时东吴美女,大乔乃孙策妻,小乔乃周瑜之妻。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大乔小乔两位夫人恐怕都会被锁进铜雀台里。一支断戟沉落在江底,久远岁月也未能将它消蚀, 把它磨洗一番,认出是三国时代的兵器。 假如东风不曾给予周瑜援助,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议论感慨。 咏叹兴感之由; 借物中心[理解] 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周瑜曹操铜雀台二乔二乔 1、2句:叙事,写诗人从前朝旧物睹物兴感,不禁“发古思之幽情”,浮想联翩。
3、4句:由叙事引发议论,杜牧本人认为赤壁之功出于侥幸,若非东风之便,则国破家亡。借“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来,便觉风华蕴藏,增人百感,此正诗人巧于立言处。 诗歌结构赤壁的写作特色①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②议论入诗,立意新颖
③用典,借古讽今 从古到今,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时代的制约的。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所以我们在以后的道路上,要学会把握机遇,争取成功。启示阅读理解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折戟沉沙铁未销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诱发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他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记起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从而为下文铺垫。3.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
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4、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意思是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诗人因为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所以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5、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虽没错,但诗味没有了。作者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6.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1,2:叙事,写诗人从前朝旧物睹物兴感,不禁“发古思之幽情”,浮想联翩。
3,4:由叙事引发议论,杜牧本人认为赤壁之功出于侥幸,若非东风之便,则国破家亡。借“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来,便觉风华蕴藏,增人百感,此正诗人巧于立言处。 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但诗人咏史,只是借题发挥,并非写历史鉴定。而杜牧这样写,显然有借史事以吐其怀才不遇之感的意思。 小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诗以小见大,以大小乔的命运来代表东吴命运(写法),写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胜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就要重写了(翻译),表现了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感情)赏析本诗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感情诗人由折戟引起的感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诗人以大小乔的命运来反映战争成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赤 壁兴感之由感慨咏叹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若非东风之便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简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 磨洗 认前朝。折断的戟磨光洗净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课文译评:将:拿起。销:毁坏或销蚀。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指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台名,曹操所建,故址在今河北临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是东吴美女,大乔是孙策(孙权兄)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课文译评:课文译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埋在沙中尚未销蚀,自己把它拿来,磨洗之后,辨认出是六百年前三国时代的遗物。课文译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由此想到,如果当年不给周郎方便,那么铜雀台里浓艳的春色就会把二乔锁在其中了。周郎:三国时吴国大将周瑜。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议论,说明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但作者没有从正面议论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落笔,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当时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便利,那么东吴不一定能取得战役的胜利;说不定连孙策,周瑜的妻子大乔、小乔,也成了曹操的俘虏呢! 1、2句:是
3、4句: 叙事,写诗人从前朝旧物睹物兴感,不禁“发
古思之幽情”,浮想联翩。
由叙事引发议论,杜牧本人认为赤壁之功出于侥幸,若非东风之便,则国破家亡。借“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来,便觉风华蕴藏,增人百感,此正诗人巧于立言处。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全诗最精彩的句子是哪两句,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赤 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兴感之由议论感慨咏史诗怀古伤今赤 壁《赤壁》诗所咏赤壁,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你认为诗人想要借此表达什么?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1、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2、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二、杜牧的这首怀古咏史诗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一、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讨论两个问题:学完《赤壁》,你得到什么人生启示?总结